二、闽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69
颗粒名称: 二、闽北
分类号: K269.4
页数: 3
页码: 9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经过多次斗争和团结,崇安县委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发展迅速,建立了闽北革命根据地。红军第五十五团在翻越武夷山后活动,最终成立了小块游击革命根据地。随后,闽北革命形势得到发展,建立了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闽北苏区初步形成。后来,中央红军取得重大胜利,红十军驰援闽北,恢复苏区,巩固扩大了闽北苏区。经过几年的斗争,闽北革命根据地成为闽赣省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 军阀 农民武装斗争 福建省

内容

在中共崇安县委的领导下,以崇安为中心的农民武装斗争一直没有停止。为对付统治闽北的国民党新编第二师卢兴邦部及当地豪绅武装的疯狂“清剿”,县委指挥一部分民众队翻越武夷山,转入江西铅山、上饶南部边境地区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奋斗,民众队发展到十多支,每支数十人,分别在崇安东部的上梅、西部的吴三地、崇安与浦城交界的黄龙岩,以及江西铅山县石垄等地,建立了小块游击革命根据地。为便于统一指挥,县委于1929年初春将民众队逐步改编为红军,原来的指挥机关民众局改为红军局,县委书记陈耿兼任局长。至1930年初,全县红军发展到500多人。县委将红军再次改编,成立红军第五十五团,以陈耿为团长,左诗赞、丁细弟为副团长。这个团的各连队以分散游击为主。
  1930年1月,卢兴邦与林忠在福州发动“一?六”兵变后,驻闽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立刻催动所部,声言讨伐卢兴邦;全国各地国民党军政当局也纷纷发表通电,对卢兴邦、林忠施加压力。卢兴邦迫于局势的变化,慌忙调动部队应付刘和鼎,并断绝福州与闽北之间的交通,固守其闽北防区。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的激化,有利于闽北革命形势的发展。1月16日,中共中央致信福建省委,指示福建党组织,必须抓住这一事变,抓住群众对这一事变的注意力,在闽西、闽北及其他地区发展游击战争与苏维埃区域。2月间,中共福建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研究全省及闽北形势之后,认为崇安的武装斗争已经发展,并与江西信江苏维埃区域有相当联系,建瓯也有相当的工作基础。因此,闽北应当建立党的特委组织,“使能充分指导地方工作,使崇安能发动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且使闽北各地斗争均能在正确路线下迅速发展起来”。(①《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30年3月1日。)省委派常委杨峻德赴闽北,负责成立中共闽北特委,领导闽北革命斗争。省委又派李静愚、李克敌前往崇安,分别担任军委会参谋长和红军第五十五团团长。
  1930年2月,崇安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省委指示,改选县委,并在全县建立5个区委。此后两个月内,闽北革命运动发展迅速,红军第五十五团由9个连扩大到12个连,全团有1500人,枪700支。至4月,崇安东乡及北乡大约一半地区的乡村均被红军占领。4月12日,崇安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随即又成立两个区苏维埃政府和234个乡苏维埃政府。5月1日,崇安县革命委员会在东乡上梅召开全县群众大会,选出工农兵代表33人,然后举行代表会议,正式选举成立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左美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崇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闽北苏区初步形成。全县大部分区域尽为红色区域。区级苏维埃发展到18个(后又合并为8个),卢兴邦部及地主武装仅据守县城、赤石、五尖、兴田等几个零星集镇。8月,红色区域发展到邻近的浦城西乡、建阳北乡及江西铅山、上饶南部地区。各区、乡苏维埃政府都参照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开展土地革命。与此同时,党组织也得到恢复和发展。至6月,崇安全县有党员约250人,10月增加到约700人。全县建立有8个区委,并在邻近县建立了建阳特支、松溪特支、浦城特支及信江支部。工农群众武装亦有较大发展。红军除原有的五十五团外,又新建立了一个教导团,共有兵力约2400人。各区、乡分别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等3种群众武装组织,共约8000人。县苏维埃政府为便于统一指挥,又将全县少先队和赤卫队合并成立为18个赤卫队,由徐福元任总指挥。
  1930年上半年,中央决定成立赣东北特区,将闽北苏区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7月间,省委派秘书长邱泮林到闽北传达中央指示,接着又赴赣东北特委,落实了划归有关事宜。10月初,根据赣东北特委的指示,闽北红军独立团与教导团除留下2个连、数十支枪以外,其主力1000多人在李静愚、李克敌率领下离开闽北苏区,开往賴东北,加入红十军,编为独立师。
  1930年底,国民党出动省防军钱玉光部和浙江汤恩伯部2个团,在地主武装的配合下,对闽北苏区实行第二次“围剿”。1931年1月,赣东北特委派肖韶、黄富武等人到达闽北,组成以肖韶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并令闽北红军独立团从赣东北重返闽北。但由于兵力悬殊,策略不当,闽北红军独立团屡次失利,团长牺牲。闽北苏区大部丧失,只保存闽赣边境崇山峻岭之间的几十个小村落。
  闽北党组织派员突围,向赣东北特委告急。赣东北特委决定让红十军驰援闽北,恢复苏区。1931年4月下旬,红十军在军长周建屏、代政委方志敏率领下,从江西横峰出发,首次入闽,作战11次,每战皆胜,打破国民党军对闽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由于红十军深入闽北,赣东北苏区兵力空虚,国民党军立刻大举进攻,红十军遂挥师北返,留下由黄立贵率领的一个独立营及缴获的武器,合并于闽北红军独立团,由黄立贵任团长。
  在中央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重大胜利的鼓舞下,黄立贵率独立团于6月15日攻下崇安县城,国民党县长詹继良被击毙。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大部分苏区,并扩展到江西的铅山县石塘、广丰县铁山等地。
  7月11日,闽北分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崇安坑口召开,选举成立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由洪全生任主席,标志着闽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赣东北特委又派黄道、薛子正等到达闽北担任领导工作,由黄道任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书记。
  此后,闽北红军又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红军独立团扩大到1000多人枪;闽北分区委和苏维埃政府迁入崇安县城。至1932年3月,闽北苏区包括铅山、上饶、广丰、崇安、浦城、建阳6县,人口达30万以上,游击区域向南扩展到邵武、光泽,进入强盛时期。
  1932年5月,国民党军队准备对全国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在闽北地区,国民党调集了第五十五师周志群部、五十六师刘和鼎部、当地武装卢兴邦部及驻江西的七十九师等部,向闽北苏区进攻。赣东北省委根据中央提出的任务,决定派红十军趁第四次“围剿”尚未开展之机,赤化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之间约30华里的白色区域,打通闽北与赣东北两块苏区的联系。
  9月10日,红十军在军长周建屏、政委聂鸿钧和负领导军事责任的方志敏等人率领下,从赣东北苏区首府葛源出发,第二次入闽作战。9月17日,红十军在闽北独立团配合下,攻占崇安星村、赤石;20日占领浦城。此次入闽作战,歼灭刘和鼎部1个团、钱玉光部2个团,击溃王经文部及第五师共6个团,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闽北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巩固扩大了闽北苏区。1932年11月7日,闽北苏区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安召开,决定将闽北独立团扩建为独立师,同时成立闽北军分区。这时,闽北苏区包括有崇安、铅山、广丰、上铅、建浦等5个县及大安等地,人口约五六十万。
  1932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做好反第四次“围剿”的准备,决定向赣东北及闽北苏区方向出击,“出敌不意地消灭建宁、泰宁、黎川的敌人并占领其地域,……赤化所在地域及征集红军所需的资材以利于此后的战役”。(①《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役计划》,1932年10月14日。)10月18~19日,红军连克黎川、建宁、泰宁3座县城,22日占领邵武,11月8日攻克光泽,接着又占领将乐、顺昌、资溪、金溪,从而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闽北苏区的联系。1933年1月25日,朱德率红三军团进抵资溪,与红十师胜利会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十军与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以周建屏为军长,肖劲光为政委。其任务是巩固新区,以建黎泰苏区为依托,向北发展,开辟抚河以西的新区域。
  1933年2月5日,苏区中央局决定设立闽赣省,直属中央领导。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决议,将建宁、黎川、泰宁、金溪、资溪、光泽、邵武这一新开辟的苏区与闽北苏区,以及江西信江、抚河之间广大地区划为闽赣省,4月底,成立以顾作霖为书记的中共闽赣省委。5月上旬,闽赣省工农兵临时代表大会在黎川县湖坊召开,会议宣告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成立以肖劲光为司令员的闽赣省军区。12月11日,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建宁召开,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邵式平为主席。至此,闽北革命根据地成为闽赣省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兴邦
相关人物
陈耿
相关人物
丁细弟
相关人物
林忠
相关人物
刘和鼎
相关人物
杨峻德
相关人物
李静愚
相关人物
李克敌
相关人物
徐福元
相关人物
邱泮林
相关人物
钱玉光
相关人物
汤恩伯
相关人物
肖韶
相关人物
黄富武
相关人物
周建屏
相关人物
方志敏
相关人物
黄立贵
相关人物
詹继良
相关人物
薛子正
相关人物
黄道
相关人物
周志群
相关人物
聂鸿钧
相关人物
王经文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肖劲光
相关人物
黎泰
相关人物
顾作霖
相关人物
邵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