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68
颗粒名称: 一、闽西
分类号: K269.4
页数: 6
页码: 86-91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协助当地党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发展武装斗争,成立苏维埃政府,形成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多次斗争和团结,党组织逐渐统一,革命势力蓬勃发展。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红四军 福建省

内容

1929年3月11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经江西瑞金首次入闽。14日,歼灭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主力,击毙其旅长郭凤鸣,一举占领长汀县城。
  在红四军的帮助下,中共长汀临时县委改组为长汀县委。县委积极发展党员,在很短时间内党员人数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县委建立了长汀总工会,分别成立5个秘密工会和20个秘密农民协会,并成立第一支地方武装——长汀赤卫队。3月中旬,在红四军政治部帮助下,县委建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由丘潮保任主席。这是全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
  中共闽西特委得到红四军占领汀州的消息后,立即在上杭召开上杭、龙岩、永定3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讨论形势与目前工作方针。三县党组织也行动起来,领导暴动农民再次扛起红旗,建立武装。永定溪南区农民重整旗鼓,恢复苏维埃政权。上杭蛟洋一带20多个乡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成立正规红军。
  3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制订《关于闽西斗争工作大纲草案》,分析了闽西斗争发展的三项有利条件,认为“闽西割据局面之造成毫无疑义是很快的”,提出应以上杭、长汀、龙岩、永定4县为重心,由下而上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割据区域内按照党的政纲实行土地革命。同时,福建省委决定恢复中共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以邓子恢为特委书记,立即领导闽西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省委除派陈昭礼、罗明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外,又派谢汉秋为特派员赴闽西组织特委,贯彻省委的工作方针。
  4月1日,红四军撤离长汀,开赴赣南地区。这期间,桂系军阀徐景唐在广东宣布独立反蒋。蒋介石调福建的张贞部及驻龙岩的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主力赴广东东江讨徐,国民党在闽西南地区的防务因而空虚。中共闽西特委认为这是发展革命势力的好机会,立即派交通员赴赣南,向红四军前委报告福建的情况。红四军前委研究之后,于5月17日率红四军由瑞金出发,第二次入闽。5月23日,红四军第一次攻下龙岩县城。25日,占领永定县城。27日,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以张鼎丞为主席。6月3日,红四军第三纵队在傅柏翠、曾省吾、罗瑞卿领导的闽西地方武装红五十九团及龙岩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下,第二次攻下龙岩县城,随后又主动撤出。6月7日,红四军转而攻下上杭白砂。这时在广东参加军阀混战的陈国辉部主力慌忙赶回龙岩城。6月19日,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歼灭其主力,陈国辉只身逃脱。至此,闽西境内已没有大股的国民党部队。6月21日,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由邓子恢任主席。
  红四军入闽后,帮助闽西党组织迅速建立主力红军,红四军前委决定成立红四军第四纵队,辖两个支队:将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及上杭北四区的武装编成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将永定、龙岩、上杭东五区的武装编为第八支队,共约800多人。随即在连城新泉成立纵队委、司令部、政治部,由傅柏翠任司令,李力一为党代表,罗瑞卿为参谋长,谭震林任政治部主任兼纵队委书记。
  红四军解放龙岩城之后,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7月20日至29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指出闽西有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前途,并论述了闽西苏区发展巩固的有利条件和基本方针。会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苏维埃政权决议案》、《CY问题决议案》和《妇女问题决议案》等,会上选举产生了由邓子恢任书记的新的中共闽西特委。会后,闽西特委领导开展分田斗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纵横300多里的地区内,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土地。
  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后,蒋介石调集福建、广东、江西3省共13个团又2个营计2万余兵力,任命金汉鼎为3省“会剿军”总指挥,开始了对闽西地区的“会剿”。为此,朱德、陈毅等从前线赶到上杭蛟洋,与毛泽东、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人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国民党军“会剿”的形势和红军的策略,决定将第一、四纵队留在闽西,与地方武装配合,相机打击国民党军,第二、三纵队向国民党军“会剿”力量比较薄弱的宁洋、漳平方向出击,打到外线,调动与牵制国民党军队。8月上旬,朱德率红四军二、三纵队占领了宁洋、漳平,然后向大田方向前进,以期渡过闽江,转入赣东北苏区,再折回赣南游击。但这一计划受阻。于是,重新调整策略,朱德率部重返漳平,占领龙岩,与留在闽西的一、四纵队会师,击破了国民党对闽西苏区的第一次“会剿”。9月20日,朱德率领红四军连同地方武装1万余人,夺取上杭。驻守上杭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卢新铭旅除卢率少数随从潜逃外,大部被歼。至此,闽西革命根据地获得巩固和发展。
  在反“会剿”前后,红四军内部曾因如何建党建军问题进行争论,毛泽东等人对部队内部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流寇主义、盲动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斗争。但部队的一些人不赞同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原由毛泽东担任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易人。会后,新当选前委书记的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如实汇报情况,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的意见,陈毅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信》,经政治局研究通过发出,信中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要求红军内部加强团结,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陈毅带着中央的指示信返回闽西作了传达。12月28日,在上杭古田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等文件,端正了建党建军方向;重新改选了前委,选举毛泽东为前委书记。此后,根据前委的部署,古田会议精神在闽西深入地传达贯彻,指导闽西党组织和部队的思想理论建设。
  1929年底,国民党再次调集闽粤赣3省部队,仍以金汉鼎为总指挥,向闽西苏区发动第二次“会剿”。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会剿”,红四军在古田会议结束之后,分两批撤离闽西,到赣南游击。由于失去作战目标,且在1930年1月6日,驻闽北之国民党新编第二师师长卢兴邦,串通海军陆战队省防司令官林忠,发动“一?六”兵变,拘捕省政府主席杨树庄和闽南军阀张贞在省府的实力派人物、省府委员林知渊等6人为人质,向省政府和南京政府施加压力,以图夺取全省军政大权。张贞、刘和鼎等参加“会剿”的部队,无心在闽西作战,迅速撤回,讨伐卢兴邦。至此,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三省“会剿”又宣告破产。
  1930年3月18日至24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通过了军事、经济、财政、文化、建设等5项决议案及组织、土地、山林、工会、劳动、婚姻、合作社、裁判等16项法案和法规,选举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由35名执行委员组成,以邓子恢为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这时期,闽西苏区范围包括龙岩、永定、上杭、长汀,及平和、武平、连城之一部分,龙岩、永定的县城都在苏维埃统治之下。至1930年6月,全区共建立5个县苏维埃政府、57个区苏维埃政府、5个区革命委员会、557个乡苏维埃政府,赤色区域人口约85万,占闽西各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将各县赤卫队编制为正规红军,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全军6个团,有5000余支枪。后根据中共中央统一全国红军编制的指示,将红九军改称为红十二军,以邓伟为军长,高静山为政委,全军共6个团,约3500人。红十二军奉中央命令出击东江之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又将龙岩、永定、上杭3县群众武装改编为红十二军,约1200人,军长胡少海。同年6月,红十二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闽西苏维埃政府又另外成立了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政委邓子恢,政治部主任陈正。与此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也大力发展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性地方武装,至同年6月,全闽西约有赤卫队二三万人,另有少年先锋队员约五万人。苏区各县都建立了各级共青团的组织,共有团员3000人左右。全区农会会员达数万人,工会会员1万余人。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简称苏准会),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召开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同年9月,中央苏准会将全国十几个苏维埃区域划分为6个特区,其中以赣南、闽西和广东东江3块苏区组成为闽粤赣特区。中央派遣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
  1930年12月,邓发到达闽西,召开了闽粤赣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成立了以邓发为书记的闽粤赣特区委员会,取代原来的闽西特委,隶属于设在赣南的苏区中央局,实际领导闽西苏区各县及广东饶平、大埔县一部分地区。
  这期间,国民党调集10万兵力对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蒋介石命令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由建宁向石城,第四十九师张贞部由漳州向龙岩,闽北独立第三十二旅卢兴邦部及独立第十四旅周世群部向长汀,另以驻粤之第六十二师香翰屏部向龙岩、永定逼近,四面围攻闽西苏区。
  10月中旬,中共闽西特委采取“防御的进攻”的策略。以由原红二十一军等部队改编的新十二军一部在东线的龙岩、永定、平和、南靖4县边界地区游击,牵制香翰屏师,压迫漳州之张贞部;同时,以红军新十二军第三团和上杭游击队在西线活动,夺取汀州,然后转戈进攻上杭,并向永定峰市游击,骚扰香翰屏师并压迫江西国民党军队;另调东江红军第四十八团入闽,在龙岩东部地区袭击国民党军队后方。
  12月15日,张贞的第四十九师4个团在地主民团的配合下向龙岩发起攻击。由于兵力悬殊,龙岩失守。随即,卢新铭旅及周志群旅也加紧由宁化、清流一线向闽西苏区进攻,并于12月下旬进占汀州、连城。驻上杭、汀连一带的地主武装钟绍葵、黄月波、李七孜等部也纷纷出动,骚扰破坏苏区。
  省委及时向闽西党组织发出指示信,号召“党组织应充分发动和领导群众,向敌人发起反击”。指出,闽西反“围剿”第一阶段应以蛟洋,大、小池以及太平里、湖雷两个中心区域为依托,将红军新十二军集结于蛟洋,大、小池,东江四十八团与杭永游击队集结于太平里、湖雷,形成两个坚强的作战中心,避强击弱,各个击破,“相机向敌人的中心部队反攻”,克复龙岩、永定;第二阶段战略任务是“巩固龙岩永定”,同时向南靖、平和发展,与漳属农民斗争相汇合,打击与动摇张贞的统治。(①《中共福建省委给闽西党团特委及各县党团县委信》,1931年1月3日。)
  闽西红军调整作战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向分散与弱小之敌实行反攻。1931年2月间,红军出击古蚊地区,消灭大池、小池之国民党军,接着又收复坎市;驻白土之地主民团起义。至此,张贞部除据守龙岩县城之外,已难于实现其原来的进攻计划。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又调集重兵,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国民党军队在对江西苏区发动进攻的同时,从东线战场上开始了对闽西苏区的进攻。根据主持“围剿”的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的命令,驻闽粤之国民党第四十九师、六十二师、新编独立第十四旅、独立第三十二旅等部,以第一次“围剿”期间侵占的地区为基点逐渐向闽西苏区推进。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闽粤赣特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进行紧急动员,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扩充新十二军,充实各县军事指挥机关,加强编组训练,发动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击破“围剿”。
  6月上旬开始,国民党军先后占领龙岩小池、大池,进攻永定的太平区、塘背区,包围闽西苏维埃政府和新十二军的驻地永定虎岗。但由于国民党军在江西战场遭受严重失败,蒋介石和两广军阀的矛盾激化,进攻无法再深入。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命令闽西红军新十二军向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发展,求得与江西苏区打成一片。根据这一命令,新十二军向长汀进击,于6月16日攻克汀州。6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的老十二军又攻取宁化县城。至7月上旬,闽西苏区虽然在东部丧失龙岩、永定边境的一些乡村,但北部却扩展到了宁化、清流一带。至此,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宣告破产。
  1931年6月,国民党军又组织了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在闽西方向,国民党军几乎调动了在福建的全部正规部队,由第四十九师的两个旅陈兵于龙岩、小池、坎市一线,第六十二师在大埔、蕉岭一线取防御态势,卢兴邦之新编第二师师部驻永定,由其第六旅卢新铭部驻连城、清流、归化一线,以形成四面包围;并指令各县的反动民团投入“围剿”。8月2日,新编第二师进占长汀。10日,四十九师攻占虎岗,20日又占领永定。
  闽西红军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8月间,先后袭击上杭的回龙、庐丰、蓝家渡、丰稔等地,抑制国民党军的进攻。9月上旬,在江西战场红一方面军接连取得胜利的鼓舞下,闽西红军开始转入反攻,9月11日收复汀州,18日又攻下连城。至此,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又宣告破产。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闽粤赣省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迁入长汀县城。闽西的新十二军与红一方面军的老十二军改编合并,仍然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这时的闽西苏区有7个县约40个区,即以合溪为中心的永定县,以白砂为中心的上杭县,以涂坊为中心的新汀县,以新泉为中心的新泉县,以连城为中心的连城县,以汀州为中心的长汀县以及宁化南部的宁化县。并完全打通了与江西苏区的联系,以赣南、闽西红色区域为基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1年11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叶坪召开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亦称赣南会议)。为贯彻赣南会议精神,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32年3月初在长汀召开。苏区中央局代表任弼时到会传达苏区中央局致闽赣省委并转省代表大会的信,并作政治报告,罗明代表省委在会上作一年多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重新选举产生由罗明任代理书记的中共闽粤赣省委(后来也称福建省委)。大会根据中央苏区党代会的精神,在总的方面接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但由于与会代表对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与方针政策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因此对纠正“肃反”错误和侵犯中农利益偏向等方面,也作了若干切合闽西斗争实际的决定。
  此后不久,为了贯彻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各项政策法令,以适应赣南、闽西苏区联成一片以后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与发展的形势,闽粤赣省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召开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于这次大会很重视,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联合发出《中央政府给福建省苏大会的指示信》,对会议作了详尽的指导。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汀县城召开,中央代表任弼时作政治报告和总结。张鼎丞作闽西苏维埃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并宣读了中央政府给大会的指示信。会议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以及财政、苏维埃建设等重要决议和大会的宣告、电文,正式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以张鼎丞、阙继明、张思垣、范乐春等35人为省苏执行委员会委员,钟友勋、赖荣章等13人为候补执行委员。接着,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张鼎丞、阙继明、张思垣、范乐春、李六如、郭滴人、钟显光、张华先、谭震林等9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张鼎丞为主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成熟,闽西苏区进入强盛和发展的时期。
  1932年3月中旬,中央红军在赣州久攻不克撤围之后,苏区中央局在江西赣县江口举行会议,决定组成东路军、西路军向北发展,继续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但在此时,广东国民党军开始向闽西进攻。鉴于形势变化,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下同)采纳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建议,改变计划,命令东路军向福建进军。3月下旬,东路军进入长汀地区。4月5日,省苏维埃政府发出《为打破广东军阀进攻和消灭张贞宣言》,号召广大劳苦工农立即行动起来,配合红军消灭福建军阀张贞,消灭广东军阀,反对军阀进攻苏区,打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福建军区指挥部(1932年2月10日在长汀成立)也调整作战部署,在闽粤边的上杭、武平地区警戒粤军,以保障东路军的后路和右侧翼。闽西约8000余名革命群众组成的支前队和担架队随军行动。
  在闽西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于4月10日攻克龙岩;20日夺取漳州,接着,红军又攻取漳浦县城等地区。5月28日后,中央红军主动撤离漳州,返回中央苏区。闽西支前的群众及配合作战的军区部队也返回闽西。
  1932年5月,国民党军开始准备对全国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分两个阶段: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和湘鄂西苏区,然后转向对中央苏区进攻。
  在闽西地区,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利用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尚未展开之机,将红十二军部署在上杭、永定、龙岩地区,对付国民党十九路军和粤军的进攻,独立第七师调往宁化、连城一线,向北发展。9月以后,红军独立第八、九、十师相继成立。福建军区随即将独立第八师布置于龙岩、永定;独立第九师在北线清流,与独立七师协同作战;独立第十师开赴武平,向周围地区发展。7~10月,部队先后占领宁化、清流、连城、归化等县城,巩固了苏区,为反“围剿”准备了条件。
  1933年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和广东部队作为进攻中央苏区的左、右路军,向闽西苏区发起进攻。因江西前线需要,闽西主力红军红十二军赴江西参战,留下的兵力单薄,国民党军很快占领苏区的许多重要地区。3月,十九路军在侵占连城的芷溪、新泉之后,又进攻福建军区的后方基地南阳。3月21日和31日,驻南阳的军区随营学校师生英勇抗敌,两次击退国民党六十师各1个团的进攻。4月7日,国民党军7个团再次进犯南阳,新成立不久的闽西主力红军红十九军及时赶回,击溃国民党军,保卫了南阳。5月3日,在中央主力红军打破中路国民党军进攻的胜利消息鼓舞下,红十九军主动进攻上杭水西渡,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这几次胜利后,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基本被打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郭凤鸣
相关人物
丘潮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陈昭礼
相关人物
罗明
相关人物
谢汉秋
相关人物
徐景唐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陈国辉
相关人物
张鼎丞
相关人物
傅柏翠
相关人物
曾省吾
相关人物
罗瑞卿
相关人物
任主席
相关人物
李力
相关人物
谭震林
相关人物
金汉鼎
相关人物
宁洋
相关人物
卢新铭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卢兴邦
相关人物
杨树庄
相关人物
林知渊
相关人物
刘和鼎
相关人物
邓伟
相关人物
高静山
相关人物
胡少海
相关人物
陈正
相关人物
苏准
相关人物
邓发
相关人物
香翰屏
相关人物
周志群
相关人物
钟绍葵
相关人物
黄月波
相关人物
李七孜
相关人物
于蛟洋
相关人物
杭永
相关人物
何应钦
相关人物
陈兵
相关人物
任弼时
相关人物
项英
相关人物
张国焘
相关人物
张鼎
相关人物
阙继明
相关人物
张思垣
相关人物
范乐春
相关人物
钟友勋
相关人物
赖荣章
相关人物
李六如
相关人物
郭滴人
相关人物
钟显光
相关人物
张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