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游击区党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游击区党组织
分类号: D564
页数: 5
页码: 1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内共设有闽粤边区特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闽赣省委员会、闽东特别委员会和闽中特别委员会。闽粤边区特委成立于1934年,负责闽南、粤东边区的游击战争。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底,领导闽西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闽赣省委员会成立于1936年初,负责闽北、闽东地区的革命斗争。闽东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4月,负责闽东地区的斗争,并后来与浙南地区组成闽浙边特委。闽中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4月,负责闽中地区的斗争。这些组织在国共内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游击区 党组织 土地革命

内容

一、闽粵边区特别委员会
  1934年1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东方战线的进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党中央决定在闽南、粤东边区成立闽粤边区特委,由黄会聪任闽粤边区特委书记。并将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所领导的漳州中心县委,福建省委领导的饶(平)(平)和(大)埔县委和广东东江特委所领导的潮(安)澄(海)饶(平)县委划归闽粤边区特委领导。
  5月1日,黄会聪和何鸣、吴野(亚)鹭组成临时边区特委领导班子,由黄会聪任书记。8月,闽粤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边区特委。书记黄会聪,常委黄会聪、何鸣、何浚,委员除前3人外,还有林路、许其伟、余丁仁、谢卓元和张华云。特委管辖(南)靖(平)和(漳)浦、饶(平)(平)和(大)埔、云(霄)(平)和诏(安)3个县委及漳州工委。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边区特委和党中央失去联系,仍坚持在边区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10月后,潮澄饶县委也正式划归边区特委领导。1936年10月,黄会聪前往上海等地寻找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书记由何鸣代理,黄会聪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取得联系后,在香港因病去世。此后,边区特委受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除原辖各县委和厦门工委外,又发展建立了漳浦、平和两个县委。
  “西安事变”发生后,边区特委按照党中央和南委指示,主动向驻闽南粤军一五七师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要求,但粤军以谈判为幌子,继续向边区游击根据地进攻,并将何鸣扣押。经特委研究,书记由张敏代理,并与粤军交涉,迫使其释放何鸣并继续谈判。但何鸣缺乏瞀惕,竟同意在达成协议后将红军游击队集中到漳浦城内受编。1937年7月16日,粤军一五七师和国民党地方当局将500多名红军游击队强行缴械,何鸣也被粤军一五七师监管,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同日,国民党当局又在诏安月港制造“月港事件”,将正在开会的代理书记张敏和云和诏县委部分领导干部共12人全部围捕杀害,边区特委遭受极其严重的损失。
  同年8月,特委其他成员和乘粤军看管不严而脱险出来的近百名红军游击队员重建了闽粤边区特委和红军游击队,特委由何浚、林路、朱曼平、卢胜、王胜等组成,何浚任书记。10月,根据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指示,边区特委改为漳州中心县委,划归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改建的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领导。
  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
  1934年底,苏区中央分局派张鼎丞回福建工作,经福建省委委派回到永定,与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八团、红九团及明光独立营等领导入会合,成立了党政军一体的闽西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闽西党的地方组织和各部游击队,主席张鼎丞。
  1935年4月,从赣南突围的陈潭秋、谭震林及邓子恢等率领红军一个营,经长汀四都到达永定与张鼎丞等人会合,在永定上溪南召开党政军领导入联席会议,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和苏区中央分局的指示,决定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扩充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仍由张鼎丞担任,委员有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郭义为、邱织云、邱金声、范乐春、廖海涛、刘永生、魏金水、伍洪祥等人。6月,原闽赣省军区所属第十七、十八团部分武装在温含珍、邱尚聪率领下,转到(龙)岩连(城)宁(洋)地区,并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作战分区。从此,闽西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坚持三年艰苦卓绝谢游击斗争,闽西地区成为南方15块游击区的主要区域之一。
  1936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进一步调整充实领导成员。委员有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简载文、方方、谢育才、邱金声、伍洪祥、廖海涛、张思垣、黄火星等。主席张鼎丞,副主席邓子恢、谭震林。
  1937年4月,军政委员会收到由闽粤边特委转来的南临委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信。4月25日,军政委员会召开扩大会,决定接受党中央关于“联蒋抗日”的新方针,在闽西开展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和平运动,并主动向驻闽西的粤军和地方实力派提出谈判要求,经3个月谈判终于达成协议,闽西、闽南及汀瑞地区的游击队共同组成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
  9月,由军政委员会派出与党中央联系的方方从延安返回闽西,传达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对闽粤赣边区党委组织工作的指示。10月,召开闽粤赣边区临时党代表大会,决定取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建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继续领导闽西南的革命斗争。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共领导龙岩、(龙)岩南(靖)漳(平)、(龙)岩连(城)宁(化)、(龙)岩永(定)(南)靖、新(泉)(长)汀(上)杭、(上)杭代(英)、汀河、永定、永(定)(平)和(南)靖、永(定)(大)埔、(长)汀连(城)、(长)汀瑞(金)等县军政委员会、县委,60个区委,400个支部,党员共3000人。
  三、闽赣省委员会
  1934年冬,闽北苏区大部分被国民党军占领,以黄道为书记的闽北分区委和军分区领导机关被迫撤出苏区首府大安。在转移途中,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并带国民党军追击,机关和部队受到严重损失,电台也在战斗中损坏丢失。分区委和上级的联系中断。
  1936年初,国民党当局成立闽浙赣皖“剿匪”指挥部,集中兵力进攻4省边区游击根据地。为了统一党的领导,更好地对付国民党军队进攻,同年4月,闽北分区委和闽东特委商定联合建立中共闽赣省委。由黄道任书记,黄道、叶飞、曾镜冰、吴先喜、黄立贵、王助、汪林兴等为常委。由于游击根据地被分割及联系困难等原因,两地党组织实际上未能实现联合,叶飞等人也未能到职。
  1937年春,闽赣省委得悉国共和谈、团结抗日的消息,便向国民党地方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要求。9月,省委通过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恢复同党中央的联系。省委与国民党当局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协议。随后,省委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北上抗日。1938年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东南分局决定调黄道到东南分局任职,撤销闽赣省委,改设闽浙赣特委,继续领导闽北、赣东地区的革命斗争。
  闽赣省委共领导闽北、闽中、抚东、闽东北等4个特委,及崇安、建阳、广(丰)浦(城)、将乐、邵(武)光(泽)建(阳)、建(宁)泰(宁)、资(溪)光(泽)贵(溪)、资溪、贵南、金南、建(阳)松(溪)政(和)、建瓯、迪口等中心县委或县委,下辖28个区委,60个支部,党员共1334人。
  四、闽东特别委员会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坏后,闽东苏区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为坚持闽东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加强对苏区的统一领导,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中心县委于6月在福安柏柱洋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书记苏阿德,委员有苏阿德、叶飞、马立峰、詹如柏、王玉斋(阮英平)、小阮和林孝吉。后苏阿德回闽西工作,书记由詹如柏代理。不久,国民党集中数万兵力合围闽东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入詹如柏、马立峰、叶秀藩等先后牺牲。
  1935年5月,闽东红军独立师与党的地方组织领导入重建闽东特委。书记叶飞,委员叶飞、阮英平、范式人、许旺。8月,特委充实领导层,委员增加了陈挺、范义生、郑宗玉、郑作霖、黄固生、詹嫩弟等6人,由叶飞、阮英平、范式人、许旺任常委,叶飞仍为书记。并确定在特委与县委之间增设中心县委这一组织层次。10月,闽东特委领导入与在浙西南、浙南活动的红军挺进师领导入会合,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叶飞、阮英平、范式人、许旺参加临时省委、叶飞为常委、宣传部长,并确定将特委领导的鼎平中心县委划归浙南特委领导。闽东特委成员作了调整充实,常委增加缪英、江而才(江涛)2人,执委调整为郭培文、范岩寿、张云腾。后因与浙南方面意见分歧等原因,闽东特委宣布退出闽浙边临时省委,接受闽赣省委领导,但因联系困难,实际未沟通与闽赣省委的联系。
  闽东特委领导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央指示,特委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于1937年12月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1938年2月,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叶飞率领北上抗日。与此同时,东南分局对闽东特委领导入作了调整,由范式人接任书记。
  闽东特委先后领导霞(浦)(福)鼎、福(安)寿(宁)、宁(德)屏(南)古(田)、(福)鼎平(阳)、瑞(安)平(阳)泰(顺)、罗(源)古(田)宁(德)等6个中心县委及其下属的福鼎、霞(浦)(福)鼎、(福)安福(鼎)、霞(浦)(福)鼎泰(顺)、福(安)寿(宁)、寿宁、寿(宁)泰(顺)、寿(宁)泰(顺)景(宁)庆(元)、周墩、宁德、宁(德)寿(宁)、政(和)屏(南)、平阳、瑞(安)平(阳)、桐(山)霞(浦)、泰顺、(福)鼎泰(顺)等县委。党员有2200人。
  五、闽中特别委员会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遭受破坏后,从福州脱险的中心市委委员黄孝敏、王于洁分别回到福清和莆田建立福清中心县委和莆田中心县委。1935年5月,两个中心县委联合组成中共闽中特委,并将莆田、福清游击队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二支队。闽中特委由王于洁任书记,王于洁、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钺为常委。委员除前5人外,还有陈炳奎。1936年8月,在厦门市工委的协助下,闽中特委和在香港的中共中央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接上组织关系,归南临委领导。
  1937年2月,闽中特委在莆田梧塘区洪庆村开会,由于叛徒出卖,书记王于洁,委员黄孝敏、潘涛、余长钺和陈炳奎被捕,不久均被杀害。仅存的特委委员刘突军主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中工作委员会,由刘突军任书记,委员黄国璋、苏华、李刚。工委派黄国璋到香港向南临委汇报情况。根据南临委指示,开始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同年8月达成协议,闽中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刘突军任大队长,杨采衡为副大队长。同年12月,黄国璋再次到香港向南临委汇报工作,南临委决定将闽中工委划归闽粤赣边省委领导,并确定由黄国璋任工委书记,刘突军改任委员专搞军队工作,增加高万里、方子明为工委委员。1938年1月,工委正式和闽粤赣边省委接上关系。
  同年3月,国民党当局企图吞并闽中游击武装,捕杀刘突军,并制造了重兵包围泉州承天寺、将特务大队集中缴械的“泉州事件”。后经闽粤赣边省委和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多方交涉,特务大队被重新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开赴皖南前线抗日。8月,闽中工委经东南分局同意,转归新建的中共福建省委领导,省委随即将闽中工委划分为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直属省委领导,闽中工委即不复存在。
  闽中特委、工委先后领导莆田、福清、连江3个县委以及永泰、晋南、福州、广(业)常(太)兴(太)边、(①广常兴边,在甫田的广业、常太和仙游的兴太边区。)莆(田)永(泰)边等工委及仙游党组织,下属4个区委,16个支部,党员有110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会聪
相关人物
何鸣
相关人物
吴野
相关人物
何浚
相关人物
林路
相关人物
许其伟
相关人物
余丁仁
相关人物
谢卓元
相关人物
张华云
相关人物
潮澄饶
相关人物
张敏
相关人物
何鸣并
相关人物
朱曼平
相关人物
卢胜
相关人物
王胜
相关人物
张鼎丞
相关人物
陈潭秋
相关人物
谭震林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方方
相关人物
郭义为
相关人物
邱织云
相关人物
邱金声
相关人物
范乐春
相关人物
廖海涛
相关人物
刘永生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伍洪祥
相关人物
温含珍
相关人物
邱尚聪
相关人物
简载文
相关人物
谢育才
相关人物
张思垣
相关人物
黄火星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李德胜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曾镜冰
相关人物
吴先喜
相关人物
黄立贵
相关人物
王助
相关人物
汪林兴
相关人物
金南
相关人物
苏阿德
相关人物
马立峰
相关人物
詹如柏
相关人物
王玉斋
相关人物
阮英平
相关人物
林孝吉
相关人物
叶秀藩
相关人物
范式人
相关人物
许旺
相关人物
陈挺
相关人物
范义生
相关人物
郑宗玉
相关人物
郑作霖
相关人物
黄固生
相关人物
詹嫩弟
相关人物
缪英
相关人物
江涛
相关人物
郭培文
相关人物
范岩寿
相关人物
黄孝敏
相关人物
王于洁
相关人物
潘涛
相关人物
刘突军
相关人物
余长钺
相关人物
陈炳奎
相关人物
黄国璋
相关人物
苏华
相关人物
李刚
相关人物
杨采衡
相关人物
高万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