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般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6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一般气候
分类号: P468.257
页数: 33
页码: 6-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气候情况,分别记述了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地温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气候 气温

内容

一、气温
  (一)地理分布
  1.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自北而南大部为17~21℃之间。西部的武夷山、中东部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由于地势高峻,终年成为低温区,纬度偏南的博平岭在15℃以下,海拔更高的七仙山、九仙山更低到12℃上下(见图1-1)。这些高山区等温线的走向是沿着山体成闭合或半闭合的块状分布。两大山带之间、闽中大山带与海洋之间的等温线的形状有向北凸出,两边徐徐南垂的趋势。
  2.四季气温
  ⑴冬季
  福建的冬季受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冷气流长途到达福建境内,受到层层山脉阻挠,到了南部逐渐削弱。闽北每年都有几天降雪,晋江以南沿海无雪少霜。1月平均气温除沿海岸和岛屿外,是全年最低,尤其1月上中旬的平均气温是全年各旬中最低的。1月平均气温自北而南大部地方在6~13℃之间,武夷、鹫峰、戴云等山地在6℃以下,七仙山低到1.7℃。等温线的走向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相似(见图1-2)。1月平均气温是全年南北温差最大的一个月。例如浦城比诏安低7.0℃,东部沿海比同纬度西部山地高2~4℃。
  近海岸和海岛地方,常年2月上旬的平均气温是全年36旬中最低的一旬,沿海民间有“寒冻正二月”的说法。
  从冬季最低气温出现日数来看,在海拔高度300米以下,即使北端的浦城平均每年也不过235天,在两大山带之间,大部地方已减少到15天以下。北部沿海在10年中也只能出现3~4次,闽江口以南沿海在10年中难见1~2次,稍向内地深入,虽有增多的趋势,但即使在福州盆地内平均也不过十年三遇至每年一遇。
  (2)春季
  4月起山地和海洋对气温的反应更突出,等温线的经向度增大,沿海岸的气温明显低于同炜度内地的河谷地带(见图1-3)。例如,连江4月平均气温比三明偏低2.1℃,长乐比永安低1.5℃,1月份两者分别只相差0.4℃和1.1℃。但南北部的温差缩小,诏安比浦城只偏高2.8℃,七仙山和九仙山4月平均气温已回升到12℃以上。鹫峰山地14℃以上。5月等温线分布趋势与4月相似,南北部温差进一步缩小。沿海与内地河谷温差也缩小。
  (3)夏季
  6月起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开始控制福建,全省都处于高温状态。7月沿海平原和内陆河谷地带,月平均气温都在28℃上下,有的日子平均气温可达29℃以至30℃以上。沿海突出部和近海岸以及海岛受海洋调节,月平均气温在27℃上下,西部山地受海拔影响也在27℃上下,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地只有24℃上下。
  7月份南北温差达到了最小,如诏安比浦城只高0.6℃,而高低地的温差达到最大,如永春比九仙山偏高9℃。九仙山的7月平均气温比九龙江平原的4月还低(见图1-4)。
  从高温天气日数(日最高气温≥35℃)看,主要出现于两大山系之间的河谷地带,如松溪、富屯溪、建溪、沙溪、大樟溪、闽江、晋江、九龙江河谷地带平均全年有30~40天,福安盆地在30天左右,汀江河谷也有20多天。这些谷地的高温日数明显比周围山地多。在九龙江的北溪河谷的漳平可达50天,居于全省之冠。
  沿海地带及所属的海岛,一则受海洋调节,二则地形开阔,空气流通,高温天气出现机率较低。尤其近海岸或岛屿的高温天气仅仅是10年1~2遇。800米高的山地偶尔出现高温天气,屏南、周宁至1990年尚未出现过。
  ⑷秋季
  9月中旬起,西风带环流开始影响闽北,鹫峰山地秋寒始现,南北部温差开始加大,诏安的9月平均气温比浦城偏高2.9℃,但东西向的温差还保留着夏季的温度场特征。例如连江的9月平均气温比三明稍低。9月虽有冷空气入侵,然而在这时期内的冷空气还很浅薄,很快就变性减弱,当冷空气过后天气又转热,等到下一次冷空气入侵时才重显清凉。这样的凉热交替出现,一直到10月初,气温才较稳定下降。
  通常都以10月作为秋季的代表,副热带高压已南退到闽粤交界。福建大部地方月平均气温在18~23℃之间,800米以上的山地在17℃以下(见图1-5)。诏安与浦城的温差达4~5℃,东西向的温差显露出海洋对延缓大气降温的作用。例如,连江的气温比三明、永安高。
  (5)极端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全省现有台站除周宁、屏南、台山、七仙山和九仙山未达到35℃外,其它各县都在35℃以上,内陆各县≥38℃,内陆河谷地带几乎都出现过40℃以上。1967年7月17日福安出现过43.2℃,冠于全省。沿海岸及其岛屿都在39℃以下。
  极端最低气温,内陆大部地方可达到-7~-4℃,少数地方曾降到-10~-9℃之间,沿海地区可降到-4~0℃,泉州以南的沿海岸或岛屿上都在0℃以上(见表1-2)。
  [=此处为表格(表1-2福建省各月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表单位:℃)=]
  (二)气温时间变化
  1.气温的月际变化
  福建的气温受冬夏季风活动支配,各季月际变化不一。在一年中正常年景都是1~7月升温,7~12月降温,即7月最高,1月最低(见表1-2)。在近沿海岸或岛屿地方,气温的年变化比内陆各地落后一个月,即2~8月逐月升温,8~2月逐月降温,即8月最高,2月最低。在重倒春寒年景有时破坏规律,3月平均气温比2月低,如福州1951、1970、1976、1979年就有这个现象。
  全年各季升(降)温的幅度是不同的,有的季节月际变化剧烈,有的则和缓。在冷暖气流交替的春秋季节中,升(降)温最剧烈,上半年的3~4月,下半年的10~11月变化最大,多半可达4~5℃。北部的变化稍大于南部。变化最小是在7~8月间,一般在0.2℃上下。冬季变化亦小,尤其1~2月间,内陆各地在2.0℃以内,沿海在1.0℃以内。如果从全年各旬平均气温来看,常年4月中旬回升最快,比上旬回升2℃左右。6月下旬云雨大减,气温回升也较明显,7月中旬达到最高。下半年降温最明显是出现于11月中下旬之间,沿海或高海拔的山地,下旬比中旬降低2℃左右,内陆河谷地带下降2.5℃。
  2.秋温高于春温
  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分别代表春秋季。福建各地的气温都是10月高于4月,11月高于3月,3~5月气温总平均低于9~10月。
  3.气温的年、日较差
  (1)年较差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纬度、离海远近、海拔高度和局部地形差异,所以气温年较差也不一样。总的说气温年较差从沿海向内陆递增,由北向南、由河谷低地向高山递减。两大山带之间的中、北部河谷地带(主要是三明、南平两地区)地形闭塞,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较差大于其它地区。福建多半地方年较差在17.0~21.0℃之间。建宁县年较差高达21.7℃冠于全省,闽东北由于受高海拔或海洋影响均未超过19.6℃,靠近海洋的闽江口附近地带在18℃上下,冬无严寒和夏无酷热的闽东南沿海更缩小到15℃左右,东山县低于全省只有14.4℃(见表1-3)。
  (2)日较差
  福建常年日较差不大,都在11.0℃以下,但个别年景部分地方在秋冬季可达20℃以上,如永定在1963年1月曾出现过25.1℃,这主要是强冷空气在入侵前明显回暖所致。日较差受地形和天气状况支配,内陆河谷地带通风差,日增温剧烈,夜冷空气易堆积,气温骤降可达10℃上下,沿海突出部及岛屿白昼增温不快,夜间降温也慢,气温变化和缓,日夜只相差5℃上下,有的地方还不及4℃。
  日较差随着季节变化很明显。中部和北部在夏秋季期间最大,南部在秋冬季期间最大,各岛屿和沿海的突出部以及沿海一些地方3~4月反而比其它月份大。日较差最小的季节全省绝大部地方都是春末夏初,尤其6月特别小(见表1-3)。
  二、降水
  (一)年降水量
  福建的降水量既受季风活动(含热带气旋)支配,又受地理因子影响。因此,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明显。
  1.年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大体上与地形相吻合。从东南沿海到闽西北⑴地,全年降水量大部地方在1000~1800毫米之间,北部、南部各有两块多雨中心,西北部的崇安一带和东北部的周宁一带,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南部的德化一九仙山和龙岩一平和一带在1700毫米上下。内陆的其它地方,大部在1500~1700毫米之间,沿海除宁德(达2000毫米左右)外,几乎都在1000~1500毫米之间,东南部沿海岸地带,或大陆突出部以及一些岛屿在1000~1200毫米之间,是全省最少雨地区(见图1-6)。
  2.各月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各月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大体上可分两大类。10月至次年6月,各月的雨量分布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减少,等雨量线的走向除10月外,都是东北一西南向,以4月为例,月雨量全省大部分地区在150~250毫米,三明市及建阳地区西北部超过250毫米,沿海地区及岛屿小于150毫米(图1-7)。
  10月降水量除由冷空气造成外,台风也带来一部分。7~9月各月雨量的分布趋势是另一种类型,雨量中心在闽中大山带,由这大山带向两边减少,以8月为例,月雨量全省大部分地区在150毫米以上,宁德地区西部、福州西北部及泉州、漳州市西部为200~250毫米,建阳地区大部和三明市小于150毫米(图1-8)。
  3.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冬夏季风的消长、交替和台风活动支配着福建全年雨量的变化。各地历年雨量从12月或次年1月开始逐月增多,6月达到高峰,7月下降,8月再度增多。从9月起逐月减少,11月或12月达到最少(见图1-9)。因此,福建大部地方降水量是双峰型的。唯云霄、建阳、崇安、浦城、南平、光泽、松溪、将乐、顺昌、邵武为单峰型。
  福建干湿季分明,降水在一年中分布很不均匀。全年的降水可分成4个阶段:春雨、霉雨、夏雨、秋冬雨。
  (1)春雨(3~4月)
  2月底3月初随着冬季风开始减弱,暖湿的海洋气流开始侵入福建,因变性的南下冷气流与新来的冷气流交锋,出现春雨。随着时间往后推移,降水的机会越来越多,3月下旬至4月半左右春雨已达到高峰,往后阴雨天稍有减少,一般年景在4月中旬末起都有一段长短不一的风和日丽天气,这标志着春雨结束。内地3~4月雨量占全年雨量19~24%,沿海地区占全年13~17%,这两个月全省各地的雨量在180~450毫米之间。
  (2)霉雨(5~6月)
  5月起冬季风再度减弱,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副热带高压活动在北炜15~20°之间。大约在5月10日前后,一年一度的雨季从北而南先后开始。此时由于温高湿重,物品极易发霉,所以称之为霉(梅)雨,又称雨季。南部大约历时45天,北部50天而止,各地在6月25日前后结束。在这四五十天中是福建在一年中最多雨时期,全省各地总雨量在400~70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34~37%。
  (3)夏雨(7~9月)
  6月下旬东亚环流作了调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至北纬25°附近,雨带撤出福建,到达长江中下游。这时福建的降水几乎全靠台风雷阵雨,所以又称为台风雷阵雨季。7~9月闽中大山带以西、以北各地降水量在300~450毫米,沿海地区降水量只达200~400毫米之间,向沿岸纵深发展雨量增加很快,但最大雨带是出现在闽中大山带的东侧,大部地方可达400~600毫米,最多可达700~800毫米。7~9月的雨量占全年总雨量20~40%。
  (4)秋冬雨(10~2月)
  10月至次年2月是少雨季节,俗称相对干季,或少雨季。常年10月至2月是全年最干燥时期,各地总雨量在160~400毫米,只占全年总雨量15~20%。
  (二)降水日数
  1.年降水日数的地域分布
  年降水日数的地域分布与年降雨量分布趋势是相对应的。即雨量多的地方,雨日也多。全省大部地方降水日数为150~175天之间,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两多雨中心为180~200天,戴云山脉也在200天左右,沿海各地多半在120~140天之间,兴化湾以南沿海岸及其所属的岛屿在110天左右(见图1-10)。
  2.降水日数的年变化
  福建降水日数的年变化是双峰型的。全省大部地方从12月至次年5月降水日数是逐月增多,5月是全年最高峰,唯闽南部分地方到了6月才达到最高峰。绝大多数年份到了6月雨季就结束,所以7月雨日明显减少。8月是台风、辐合区、热雷雨的盛期,雨日再度增多,成为第二峰,往后又开始减少,到了10月或11月达到全年最少(见表1-4)。
  三、风向风速
  (一)风向
  1.全年最多风向
  福建大部地方风向风速都随着冬夏季风的更迭而有明显的改变。常年月至次年3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尤其11月至次年2月东北季风最为盛行。6至8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期。4~5月和9月是两种季风的过渡期。地面的风向既受季风环流的支配,又受着地形影响。从地形看是常定的,而季风环流是随着季节更迭而变化。福建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受西风环流控制。因此,在不受地形影响下,即使在过渡时期,大部地方最多风向保持着冬季风盛行期内所盛行的风向。由于地形影响,宁德全年盛行一种风向一一东风,而罗源在一年中只有10~11月盛行东北风,其它各月都盛行东南风;永定只有9~10月盛行北风,其它各月均为西南这是属于主导风向型。还有无主导风向型,各风向频率不相上下,没有一个突出的盛行风向。还有一种静风频率在50%以上,年均风速小于1米/秒,称为准静稳型。
  2.风向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偏北风
  冬季福建大部地方盛行偏北风,由于地形影响所以各地表现不一:有北、东北(含北北东)、西北、东等风向,个别地方还有西南风向。沿海大部地方盛行北北东至东北风,少数地方由于海湾或河谷的走向支配了气流向内陆吹拂,如罗源、漳州、长泰盛行东南风,莆田、仙游、诏安盛行东风。各岛屿都盛行北北东至东北风。内陆河谷地带的风向往往与河谷走向一致。
  从风向频率看,冬季风稳定集中,尤其是在半岛和海岛处,东北风至北风频率之和可达80%以上。每年自入秋开始后风向日益稳定集中,绝大部地方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频率之和在1月份都达到最高值。内陆地区的风向则显得分散(见图1-11)。
  (2)夏季盛行偏南风
  常年到了6月,沿海的突出部与各岛屿都盛行西南风,成为180°的转变。7月起进入盛夏,夏季风到了鼎盛时期,各地偏南风的出现频率达到最高峰,8月偏南风的出现频率比7月稍少。由于在沿海还掺杂着海陆风成份,内陆掺杂了山谷风,夏季风显得零乱和分散(见图1-12)。
  (3)过渡季节风向分散
  4~5月是冬季风明显趋于衰退而夏季风日益增强的时期,这时期盛行风向不及冬季那样稳定集中。4月少数地方的最多风向已转成夏季风型,如上杭、清流、华安等(见图1-13)。
  9月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阶段。有的年份早在8月底就有冷空气侵入福建,一般在9月中下旬夏季风明显减弱,冬季风相应加强。沿海一带9月的最多风向几乎都恢复到冬季风时期状态,如崇武、平潭、东山、台山的北北东和东北风频率之和都在35%以上至50%以上。经过几次反复,到10月初稳定下来。因此,沿海各地10月的北北东和东北风向的频率之和大多数可达50%以上(见图1-14)。
  (二)风速
  1.年平均风速
  福建沿海地区风速随地域变化大,等值线密集;内陆地区随地域变化较小,等值线稀疏。福建港湾外面的岛屿(东山、平潭、金门、台山)和大陆突出部的尖端处(北茭、崇武)年平均风速达到6~9米/秒,向内陆锐减,大约伸向陆地纵深超过40~50公里地方,风速已减弱到2米/秒(见图1-15),沿海各县的城关年平均风速不超过4.1米/秒。例如平潭东澳到城关由8.7米/秒减小到6.1米/秒,由平潭城关到福清城关又减到3.5米/秒,由福清到永泰又减小至1.5米/秒。内陆大部地方年平均风速在1~2米/秒之间,内陆的河谷低地或背风坡地,风速明显小于高山之巅或迎风隘口。例如九仙山年平均风速为7.1米/秒,德化1.7米/秒,尤溪1米/秒。
  2.风速的时间变化
  (1)沿海地区秋冬季风大,春夏季风小
  9月中下旬起,平均风速明显增大。随着季节的交替,冬季的冷空气势力进一步增强,台风活动明显减少,南海一带气温还很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这与大陆成明显的对照。同时冬季经常受台湾地形槽影响,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地区的气压梯度很大,平均风速也达到了全年的最大值。例如,平潭、崇武的10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风速都超过6.7米/秒,但风速受地形影响很大,处在港湾内的宁德同时期的风速只在1.2米/秒以下。
  随着冷空气的势力减弱,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的气压梯度减少,平均风速也随之减小。例如,4月平潭、崇武的风速分别减小到5.0米/秒和5.3米/秒。
  夏季福建在单一气团控制下,气压梯度更小,除受台风等烈性系统控制,或雷阵雨发作时的短暂大风现象外,一般风力较弱。
  滨海及海岛在东北季风盛行期内,尤其11~2月平均风速最大;西南季风盛行期内,风速则小,并且常有静稳现象。
  (2)内陆地区风速小,其位相变化各地不一
  福建内陆地区属于闽浙山地的一部分,是属于弱风区,风速年变化不大,位相变化也不一。
  沿海各县稍靠内陆地方的风速,明显小于沿海地方,而且年变化位相各地也不太一样,例如,福鼎、罗源、连江、福安、同安、漳浦,夏秋季的风速大于冬春季;闽东北海拔大于等于800米的山地,由于夏季多雷阵雨,风速最大;七仙和九仙两山春夏季的风速大于秋冬季;汀江河谷则秋冬季大于春夏季;西北部边缘地带情况更复杂,较大出现于冬春、春夏、秋冬各地不一;闽江河谷春夏季较大。
  3.风速日变化
  在强风季节各地(低平地带)风速年变化位相差异较大,弱风季节则小。在正常情况下,低平地带清晨风力最弱,日出后风力随之增强,到了午后一段时间,风力达到最强,尔后开始减弱。总的说,白天大于夜晚;高山情况则相反,夜晚大于白天。但各地随着地理条件不一,季节不同,最大、最小风速出现时刻也不完全一致。如平潭、崇武1月最大风速出现在中午前后一段时间,长汀则落后到15时,台山、东山又推迟到20~21时。4月和7月各地都出现于13~17时,10月台山、东山又分别推迟到20时和16时。长汀各季节变化不大,都在14~15时。高山之顶在下半夜或日出前风速最大。
  从最小风速出现时间来看,低平地带出现在日出前后。但平潭出现特别早,有的季节出现在上半夜,尤其平潭海洋站1月份竟提前到18时。高山(如七仙山站)则出现在中午至午后一段时间(见图1-16A、1-16B、1-16℃)。
  四、地温
  (一)地面平均温度
  1.年平均地面温度
  福建年平均地面温度,从北而南,大部地方在20.5~25.5℃之间(见表1-5),浦城比诏安低5℃,鹫峰山地不及18℃,各地的地温比气温高2~4℃,大部地方偏高3℃左右。沿海地区比同纬度的西部高,最高出现于东南部诏安、漳浦一带。这和气温分布相似。
  2.1月地面平均温度
  1月的地面平均温度是全年最低的一个月,从北而南大部地方在9~15℃之间,同气温一样有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长汀以北的闽西北部至东北部山地低于10℃。地面温度也是从低地向高地递减。地面温度与气温差异在冬季是全年最小的一个季节。1月地面气温之差只达1~2℃。
  3.4月地面平均温度
  4月地面平均温度从北而南大部地方在19~22℃之间,西北部的武夷山麓自宁化至浦城低于20℃,闽东北山地低于17℃。4月正是春雨绵绵阶段,阳光欠缺,地面增温不烈,所以大部地方的地温只比气温偏高1~3℃之间。
  4.7月地面平均温度
  7月是地面温度最高的一个月,南北温差最小,各地都处于高温状态,即使在闽东北和戴云山地也在28〜30℃之间。霞浦、尤溪、沙县最高在35.O℃上下,其它地方都在32.0~34.0℃之间。盛夏季节的地温与气温差异最大。大部地方两者相差4~6℃,霞浦、尤溪、东山差异最大达7℃上下。
  5.10月地面平均温度
  10月是由热过渡冷的季节,全省大部地方地温在23.0~28.0℃之间,闽东北山地在19℃左右,莆田以南至闽西南地区最高在25~28℃之间,西部边缘在22~24℃之间,地温与气温相差2~4℃。
  6.地面极端温度
  夏季内陆河谷地带地面极端最高温度可达70℃以上,如建瓯达74.3℃,冠于全省。顺昌、沙县、松溪、尤溪、清流、建宁、明溪、沙县、泰宁、将乐、漳平、福州、霞浦、永定、龙岩、连城等都在70℃以上,地处背风坡和海拔高度达660米的柘荣也曾出现过71.3℃,寿宁、周宁也超过60℃,其它大部地方都在65~70℃之间。各地的地面极端最高地温主要决定于它们所处的地形地势,气流向背以及地面的土壤性质所决定的。例如平潭地势平坦气流通畅,但土壤的性质为沙质,极端最高温度可达69.1℃。
  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与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相似,但极低地面温度比极低气温偏低1~4℃。中西部、西北部和建瓯以北地方至闽东山地在-10℃以下,最低在周宁为-19.6℃,其次柘荣、寿宁分别为-18.4℃和-14.2℃,闽西到闽西北可降到-12.0~-8.0℃,顺昌及其东南部的闽江河谷(含其支流河谷)除南平、闽侯、沙县、尤溪外,都未达到-8℃。沿海地区除连江(-9℃)外,大部都在-6~-2℃,闽南最低的地方在龙海为-5.6℃,其次南靖为-5.4℃。
  (二)地中温度的垂直变化
  1.各月地中温度的垂直变化
  5~9月的地温自地表向深层(320厘米)递减,9月开始变化,自10~20厘米间有一等温层,不象5~8月一直往下递减。闽侯、建瓯7月地温往下的递减率分别为3.906℃/米和4.418℃/米,最高出现在地面,分别为33.1℃和35.4℃;1月向下增温率分别为3.281℃/米和3.356℃/米,最高温度出现在320厘米处。
  12~2月的地中温度向下递增,但在0~20厘米范围内,各地温度的递增或递减不完全一样,即使是递增,则表现为递减或等温状态,这在福建省中、南部显得更复杂些。
  3~4月地中温度变化象气温一样表现出过渡季节的特征,在浅层的地温随深度变化不稳定。例如闽侯3月0~10厘米这一层是减温,10~20厘米是等温,20厘米以下才稳定增温,具备冬季的特征。4月0~160厘米是减温,表现了夏季状态。160厘米以下是递增,表现冬季的特征。说明了4月的太阳辐射只能影响到160厘米处。
  10月也表现出过渡季节的特征,热量的传送方向与3~4月相反。0~5厘米地温是递增的。
  2.年平均地中温度垂直变化
  年平均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变化不大。例如闽侯从地面(0厘米)到40厘米才减少到0.6℃,从40~160厘米这一层是等温的;建瓯从地面到40厘米才减低1.1℃,从40~160厘米增温0.1℃,由160~320厘米是等温的。
  3.各深度地中温度的年较差地温年较差是最热月平均地温与最冷月平均地温之差。从闽侯、建瓯两站各深度地温年较差可以看出,地温年较差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小。例如,闽侯地面温度年较差为20.2℃,到了40厘米为14.8℃,到了80厘米减少到12.6℃,到了320厘米减少到3.1℃。
  4.各深度地温的位相
  地温的位相是随深度增加越来越落后。自0~15厘米和气温一样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20厘米处最高仍在7月,最低却迟延到2月。自40~80厘米处最高出现8月,最低在2月。320厘米处最高推迟到10月或11月,最低推迟到4~5月。由此看来在320厘米处地温比气温落后3~4月。
  五、日照和云量
  (一)日照
  1.全年日照时数及其百分率
  福建各地全年日照时数几乎都在1700~2300小时(见表1-6),平均每天有4.5~6.3小时,最多出现在地势开阔的闽东南沿海,最少出现在闽西北河谷地带,如光泽年总时数不及1700小时。夹在鹫峰山脉和武夷山脉之间的浦城、崇安、松溪、政和一带因在东北和西北气流吹袭下,都处在背风下沉地带,云雨相对较少,日照较多,成为北部多光照地方,全年可达18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可达42%左右。纬度较低的西南部日照较丰富可达19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亦可达42%左右,唯武平最少,仅有1700余小时,比上杭还少200多小时。
  2.日照的季节变化
  日照在一年中的变化与阴雨多寡和昼夜长短年变化相对应,按月平均2月最少,7月最多。7月沿海各地几乎平均每天都有8小时,日照率可达55~65%,内陆大部地方每天也有7.5~8小时,日照率达50~60%左右。8月起白昼时间进一步缩短,云雨稍多,所以除沿海个别地方外,大部地方平均每天不足8小时,9月更少。10月各地平均每天只有5.0~6.5小时,11月更少到4~6小时。2~3月间多是阴雨绵绵天气,有的年份全旬不足2小时,甚至全旬无日照,所以平均每天仅有3~4小时。这时期闽东北大于等于800米山地,反而比周围的大部低平地区稍多。闽东南地区全年除早春外,日照都较充足。
  (二)云量
  1.总云量
  福建云量较丰厚,各地年总云量在6.6~7.7成。总的说,中、北部比南部多,沿海地区略小于内陆山地。在内陆山地中亦有差异,如崇安、松溪、政和一带因武夷山、鹫峰山脉屏障,来自东北向或西北向的气流过山后增温变干,这一带的云量比周围地区少,连城、永定亦较少。泰宁、建宁、将乐、屏南、尤溪和高山地带云量最多,都在7.5成以上。各地月总云量在5.0~9.0成,最多在6月,最少月在12月(见表1-7)
  2.低云量
  全省低云量在4.0~6.7成,地势低平的莆田以南沿海、建阳以北和宁化至明溪一带只有4~5成。三明地区南部至福州地区西部以及戴云山北坡,地势朝北坐南成台阶地,有利于北来气流抬升,所以低云量最多达6成以上。
  低云量的季节变化和总云量相似,也是冬末至夏初较多,盛夏至冬初较少(见表1-8)。
  六、湿度与蒸发
  (一)湿度
  1.水汽压
  福建终年水汽压都较大,大部地方年平均在17~21百帕之间,其分布趋势是沿海向内陆减少,自北向南增加,由河谷向高山减少,到了九仙山已减少到13.4百帕,大约每升高100米减少0.4百帕。七仙山离海较远则减少到12.7百帕。
  水汽压是温度的函数,其变化规律与气温相似。气温高水汽压大,反之则小,盛夏季节水汽压最大。气温越低,蒸发愈弱,水汽也就愈少。福建1~7月是升湿时期,7月至次年1月是降湿时期。春季水汽压低于秋季(见表1-9)。
  2.相对湿度
  福建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半地方达到80%(见表1-10)。武夷山麓北段和松溪、政和一带在80%以下,南半部(长乐一永安一线以南)除长汀、德化、大田、永定、平和、龙海、长泰、东山外都小于80%。闽江中下游由于夏秋温度高,所以相对湿度也较低。
  相对湿度在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的更迭,也有些变化,各地2~6月都较高,6月最高,7月至次年1月较小,11月最小。多半年份2~3月间,西南气流经常侵人福建上空,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逐渐增多,但大多数年份这时期气温回升缓慢,所以相对湿度大,尤其5~6月间,南北两股气流经常交锋,空中水汽非常充裕而气温还不太高,相对湿度达到90~100%。但每当雨季结束时福建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炎热,气温猛升,相对湿度下降。盛夏过后由于空中水汽含量减少,出现了秋高气爽天气,相对湿度进一步下降。
  [=此处为表格(表1-10福建各月相对湿度表单位)=]
  (二)蒸发
  各地年蒸发量为1037~2053毫米(见图1-17),其地域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相反,多雨的区域蒸发量少,少雨的区域蒸发量多。沿海风速大降水量少的地方,蒸发量最旺盛。四个多雨区,(闽西北边缘,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山脉)正是四个蒸发量少的地方。九仙山年蒸发量最少,仅有1037毫米,七仙山和屏南也只有1100毫米左右,博平岭山脉缺记录,南靖县比其周围要少200毫米。这四个地方的年蒸发量占年降水量分别为59%、52%、59%和80%,是福建湿润的地区。闽江口以南沿海地区是福建最干旱地区,却是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全年蒸发量达1600~2053毫米,是年降水量的1.21~1.73倍。从全省来看也几乎只有福州以南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蒸发量,其它地方都大于蒸发量。
  蒸发量的年变化,5~10月之和大于11~4月之和。唯沿海地区5~11月之和大于其它各月之和。各地蒸发最旺盛时期均出现于太阳辐射最强烈的7~8月间,最微弱时期均在1~2月。
  各月的蒸发量与相应的月份的降水量来比较看,3~6月的各月蒸发量几乎都比相应的月降水量少,其它各月沿海地区的蒸发量都多于降水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福建省志·气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脉络的资料性著述。全书全面、系统地、准确地记述了1991-2005年期间气象事业在历史巨变中的新面貌、新成就、新特色,客观地体现出气象与经济、气象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详述出气象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