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大学对民族文物的收集和展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626
颗粒名称: 一、厦门大学对民族文物的收集和展示
分类号: G269.27
页数: 1
页码: 35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就收集多种文物,存于生物学院古物陈列室。
关键词: 福建省 厦门大学 文物收集

内容

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就收集多种文物,存于生物学院古物陈列室。国学研究院停办后,各种古物划归文科管理。林惠祥采集的高山族文物数十种亦被收存,以后又在南洋及国内陆续收集人类学及民间风俗品多种。1933年秋,陈列室改名为文化陈列所,英译名为民族学博物馆(EthnologicalMuseum)。藏品中的第二部分为人类学部,内分“台湾番族(高山族)”的文物标本、其他(南洋、西藏)和民俗三部分,除残品外共有276件。1934年,林惠祥和新加坡督学陈育崧发起筹办厦门人类学陈列所,供厦门大学历史社会系及其他院系参考、使用。当时有武器、服饰、艺术品、宗教品、器具、舟车模型、史前遗物和图表等9类,除图表外有标本214种300余件。1936年6月,该所与厦门大学文化陈列所合作为厦大历史学会举办展览会。抗战爆发后,林惠祥避难南洋,仍多方收集文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所收藏的人类学标本。1947年11月,林惠祥重回厦门大学主办人类学标本展览会,展品包括史前遗物、历史时代古物和民族学标本。1948年,林惠祥和庄为玑等厦门大学历史系师生在南安县发现诸多史前遗物和历史文物,如石锛、古砖、石刻、石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厦门大学又收集了畲族文物和泉州伊斯兰石刻等,充实馆藏,收藏量是此类博物馆中最多的。该馆陈列品共有10类,分别是:从猿到人模型、南洋旧石器、台湾的新石器、福建的新石器和印纹陶、福建出土的明器(即冥器)、泉州出土的碑刻、福建省出土的古外销瓷、高山族文物、畲族文物和南洋民族文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