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621
颗粒名称: 一、汉族
分类号: D668
页数: 4
页码: 347-35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田野调查研究情况包括汉族地方社会、惠东人、客家人、疍民。
关键词: 福建省 田野调查 汉族

内容

(一)汉族地方社会
  1850年美国公理会教士卢公明来华传教,大部分时间在福州活动,其著作《华人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福建一些汉族地区的社会生活。
  19世纪末,荷兰汉学家、莱顿大学人类学教授格鲁特在厦门等地城乡从事民族志田野工作,其调查范围包括福建南部汉人社区的民间仪式活动和道士科仪。1886年,在田野资料的基础上,格鲁特出版了《厦门的年度节庆: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1892-1910年又出版了6卷本的《中国宗教体系》等著作。
  1934年1月,就读于燕京大学的福建古田籍学生林耀华在福州市郊南台岛义序乡对黄氏家族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田野调查,并于1935年写成硕士学位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该文受英国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的直接指导。文中“除了关注宗族和家族的连锁结构,还以详细的人生过程推导出宗族内外亲属关系的连接。林先生把人生时期同年龄对照起来,把仪式关系的程序和卷入的亲属成分对照,并制作了一长幅《个人生命图》,以详尽表现中国式宗亲的特点”。(①庄孔韶:《林耀华早年学术作品之思想转换》,载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附文,三联书店2000年版。)1937年,林耀华再次回家乡古田县,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1940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助教。其间,他对30年代搜集的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并着手进行英文写作。翌年,名为《金翼》(英文书名TheGoldenWing)的人类学著作脱稿,1944年在纽约刊行。当时著作所用的副标题是“一部家族的编年史”(AFamilyChronicle)。1947年该书修订本在英国伦敦出版,副标题改为“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ASociologicalStudyChineseFami-lism)。该书用小说体裁写成,书中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需的种种资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所叙述的故事及其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自辛亥革命到日本入侵中国之间的30年,活动的场景是中国南方闽江中游的农村,从村落到乡镇乃至都市,活动的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文化到地方政治。该书在西方人类学界影响很大,被大学选为20世纪研究中国社会的主要参考书。1986年至1989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庄孔韶5次访问了他的导师林耀华的《金翼》一书所描写的同一县镇,追踪了金翼之家的后裔和书中的尚存者,访谈了400余人。在累积了一年零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后,开始了《金翼》续书的写作,并于1990年完成了书名为《银翅一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年)的初稿。该书注重金翼之家后辈生活经历与地方县镇众多人物事件相互穿插的社区过程研究,尤其强调田野工作与中国哲学、历史文献、人物思想、政治过程与文化行为的关联分析。《银翅》是一部由浅入深的随笔、民族志、分析与论证等方法合一的学术作品。
  1989年11月起,由美国鲁斯基金会(LuceFoundation)资助,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和美国史坦福大学合作进行“台湾与福建基本民族志调查研究计划”。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三方投入了20余人,进行了闽台两地20多个县市的民族志资料的采集与研究。同时,在一定阶段里,召开“工作会”(workshop),对各单位研究者的研究情况提出报告并相互检讨。按计划分别于1992年6月、1993年5月和1995年6月,在台北市和台湾宜兰县举行研讨会。自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由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共出版了《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论文集》(庄英章、潘英海主编)3卷。
  (二)惠东人
  1951年冬,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教授林惠祥到惠安县第二区瑞东乡参加土改,了解惠东有长住娘家的风俗,认为此种风俗的起源可用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加以说明。之后,陆续搜集参考资料,访问在厦门的惠东人,结合土改时的田野调查,撰写《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一文,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4期。
  由于惠东人的独特文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不断有人前往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1987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陈国强和惠安县地方志办公室蔡永哲领导一个小组,在崇武城内和郊区港墘村、五峰村进行调查研究。1989-1992年,陈国强和潘宏立、曾少聪(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等,多次在崇武城内潮乐、崇武城外大蚱和螺城镇西北街进行调查研究。1991年初,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田中克己先生和清水纯女士,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蒋炳钊、潘宏立陪同,到小岞参观访问。199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庄英章和吴凤仪女士,在蔡永哲陪同下,到山霞乡东坑村参观访问。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武雅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兼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李亦园、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乔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石钟健等,也都先后到过惠东进行考察访问。
  由于福建省学术界对惠东人的长期调查研究,一系列的论著相继问世。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崇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崇武人类学调查》、《惠东人研究》、《崇武靖江村》、《闽台惠东人》等。
  (三)客家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福建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开始对客家人的调查研究。
  1992年6月,福建社会科学院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开始在闽西、赣南、粤东、粤北等客家人聚居地从事客家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他们还联合了香港中文大学、广东嘉应大学、韶关大学、江西赣南师范学院、赣州市博物馆的学者,以及调查地区的文史工作者共同参与。他们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相互整合的方法,以田野考察为主,结合历史文献,就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客家人在1949年之前的历史、宗族、人口、神明信仰、经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陆续以区域为单位编写了专集或专著,汇人了“客家传统社会丛书”。该丛书由劳格文(JohnLager-wey)任主编,国际客家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在香港联合出版。至2000年止,已出版的研究成果共11种,其中研究福建客家地区传统文化的4种,包括《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杨彦杰主编)、《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杨彦杰主编)、《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杨彦杰主编)、《闽西北的民俗宗教与社会》(杨彦杰主编)。
  1993年1月,陈国强、石奕龙带领研究生赴宁化石碧调查。石碧位于宁化县,是古代中原人南迁经江西石城县进入福建的要道,也是客家形成的地区。现在分布国内外的客家人,大多是从石碧外迁的,不少人要到石碧寻根问祖。石碧有“客家第二故乡”、“客家摇篮地”和“客家祖籍地”之称。此次对石碧的调查得到了省文化厅的赞助,并被列入福建省“芳草计划”项目。
  1993年7月,厦门大学陈国强、省社科联周立方、省社科院吴肇光等到长汀县涂坊乡,全面调查这里客家的人口发展、姓氏源流、社会经济、近代历史、家庭组织、宗教信仰、民间社团、民间文艺、文化教育、岁序民俗、涂坊客话等问题。9月间,陈国强、吴肇光又与龙岩作家协会江斌、上海自然博物馆林嘉煌等,到永定县湖坑客家祖地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学、人类学方面所有项目。10月,福建社会科学院谢重光、刘大可等,赴武平县万安乡、武东乡调查妈祖、定光佛、公王等客家民间信仰,后写成《闽西客家地区的妈祖信仰》。1994年,谢重光等又赴永定县古竹、湖坑等乡,调查客家土楼及宗族社会组织状况。
  同时,省社科院还成立了客家研究中心,主办《客家》杂志,作为发表客家研究成果的园地。福建客家聚居的龙岩地区,成立了“闽西客家学研究会”,作为研究客家的民间学术团体。1992年9月在龙岩召开了首届客家学术研讨会。福建学者编写了《宁化石碧客家祖地》、《长汀涂坊客家》和《永定湖坑客家》等书。1995年,谢重光主编的客家文化丛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10种,包括《客家源流新探》、《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土楼民居》、《客家家族社会》、《客家民间信仰》、《客家礼俗》、《客家方言》、《客家艺能文化》和《客家之光》等。
  (四)疍民
  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学生吴高梓等人,对福州的疍民进行调查研究。1953年10月,厦门大学陈碧笙借助文献资料并结合对福州疍民的调查材料,形成了《关于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称、来源、特征以及是否少数民族等问题的讨论》,认为不能将水上居民作为单一的“疍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