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姓蒙古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85
颗粒名称: 二、出姓蒙古族
分类号: K281.2
页数: 2
页码: 284-28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在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行政村为中心的12个自然村落中,聚居出姓村民千余人。1985年1月,其族属确认为蒙古族。出姓蒙古族人的远祖是木华黎。
关键词: 泉州市 出姓 蒙古族

内容

在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行政村为中心的12个自然村落中,聚居出姓村民千余人。1985年1月,其族属确认为蒙古族。出姓蒙古族人的远祖是木华黎。
  据《元史》、《明史》及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出质侯撰写的《燕山出府族谱》记载,蒙古族出姓的来源与木华黎之九世孙纳哈出有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纳哈出降明,明廷将其所属的20万蒙古军,“分隶云南、广西、福建各司处”。纳哈出本人被封为海西侯,其子察汗袭封,改为沈阳侯。被遣入福建的姓出的屯田军士是纳哈出的后裔。《燕山出府族谱》记载:“始祖讳不归公,元太尉纳哈出之后,洪武中屯田福建,授指挥使,分出为姓,妣那氏,男佛家奴。”(②《燕山出府族谱》(复印本),现存惠安县档案局。)
  出不归是入闽始祖,其更姓改名因明朝的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月,察汗因蓝玉事件受牵连,被明廷“诛除”,所以入籍福州屯田并任指挥使的纳哈出后裔,因怕被株连,故去纳哈,留“出”为姓。出不归子、入闽二世祖佛家奴,也因怕被株连,遂逃离福州,迁居于惠安县九都海滨象狮乡(今惠安县后龙镇上西村)。《燕山出府族谱》记载,二世祖佛家奴,“洪武中以本等名色出佛家奴,占籍福州中卫十三甲,屯田卅二亩。未几,旋籍惠安之北九都海滨象狮乡。”
  三世祖为出通昭。四世祖出舜宾,“由象狮乡往涂岭住,在涂岭新厝乡。舜宾公应生于宣德末年(1426-1435年),暨妣孺人某氏,男光育、孙硕叟、确斋、聪、明”。(①《燕山出府族谱》(复印本),现存惠安县档案局。)到五世祖出光育时,又由涂岭新厝乡(今泉港区涂岭镇新村)迁至今涂岭镇洪厝坑村。《燕山出府族谱·序》记载:“传至五世祖光育公,遂骎骎然有远大之模焉。由涂岭卜居于照船山之下至今,仍云洪厝坑。”自五世祖出光育迁居至洪厝坑定居后,并与汉族通婚。
  出姓蒙古族人,自定居洪厝坑后,得到迅速发展,其子分长房、一房、二房、三房、四房,繁衍至20世纪末,已有1762人,分布在小坝、洪厝坑、新村、横溪、上新、甘蔗园、前欧、后头、西坑、东州、南型、九社等12个自然村落。同时,也有入迁居至惠安城关、泉州鲤城区、石狮、厦门等地,还有入迁居至台湾和马来西亚居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