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蒙古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8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蒙古族
分类号: K281.2
页数: 13
页码: 283-29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民族志蒙古族情况包括蒙古族入闽、蒙古族分布、蒙古族政治与经济、蒙古族文教卫生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民族志 蒙古族

内容

蒙古族主要是元代和明初迁入福建的。主要聚居于闽南的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委会为中心的周围12个自然村,是明代纳哈出的后裔,姓出。另者,人口较多、影响较大的蒙古族人是萨姓家族,他们是元末迁入的。
  福建蒙古族的文化习俗虽保留着其祖先的个别特质,但在语言、文字、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方面均与当地的汉族一样。
  第一节 入闽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九月,元以副都元帅搭出等率兵从江西南进,以参知政事阿剌罕等渡浙东,合围在福州新立的宋端宗政权。十一月,元将奥鲁赤从江西攻陷福建邵武。董文炳由浙江入闽北,攻克建宁府。阿剌罕率舟师沿海岸南下,二十三日抵福安府(福州),福安知府献城投降。《元史·阿剌罕传》载:“宋以国降,诏阿剌罕同左丞黄文炳,率高兴等攻浙东温、台、衢、婺、处、明、越及闽中诸军,降其运使提刑等500人。”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部分人被派遣进入福建,如唆都和百家奴。“百家奴,父曰唆都,有平闽功。百家奴亦以平闽功为海外诸番宣慰使,兼福建道市舶提举,守福建。俄兼福建道长司宣慰使都元帅。是时,福建多水灾,百家奴出私钱市米以赈贫民,全活甚众”。(①何乔远:《闽书》.卷44,《文莅志》。)又如忙兀台,“蒙古达达儿氏,宋二王航海,世祖命忙兀台为闽广大都督,行都元帅府事,与江西左丞塔出会兵收降。寻拜参知政事。元帅唆都在福建虽有平闽功,顾其麾下扰民,致南剑等路往往杀长吏叛。诏忙兀台代之。忙兀台至,招来七十二寨,建宁、漳、汀稍获安乐。有旨仍镇闽”。(②何乔远:《闽书》,卷44,《文莅志》。)再如“柏帖穆尔,蒙古人。居官所至,廉能著称。至正中累迁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皇朝兵至福州,柏帖穆尔叹曰:‘战守非我得为!’
  ……有顷,兵入城,举灯自燃,四围窗火大发,遂焚死”。(①何乔远:《闽书》,卷44,《文莅志》。)这些入闽为军吏的少部分人,也有留居福建的。
  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世居福建的蒙古族人有萨、出、帖、初、黄等姓氏,其中主要是萨姓和出姓。
  一、萨姓蒙古族
  萨氏在中原的始祖名思兰不花,孙萨都剌,累官南台侍御史,御赐萨姓。萨都剌二弟野芝,汉名天与,江西建昌路总管,传子守仁,元末赴闽为官。
  萨野芝长子萨仲礼,字守人(仁)。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授福建行省检校,遂“卜居闽之通贤坊”。配林氏讳厚,继沙氏讳贞。享寿74岁,葬侯官大梦山。是为入闽始祖。二世祖为萨琅。三世祖萨琦,字廷珪,号钝庵,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礼部侍郎。从萨琦起,萨氏放弃信仰伊斯兰教习俗。萨氏族人自“钝庵公而大显,再传至八世祖萨希亮(1616-1689年),号葛斋,葛斋公则光前裕后,曼衍为八闽望族”。
  二、出姓蒙古族
  在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行政村为中心的12个自然村落中,聚居出姓村民千余人。1985年1月,其族属确认为蒙古族。出姓蒙古族人的远祖是木华黎。
  据《元史》、《明史》及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出质侯撰写的《燕山出府族谱》记载,蒙古族出姓的来源与木华黎之九世孙纳哈出有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纳哈出降明,明廷将其所属的20万蒙古军,“分隶云南、广西、福建各司处”。纳哈出本人被封为海西侯,其子察汗袭封,改为沈阳侯。被遣入福建的姓出的屯田军士是纳哈出的后裔。《燕山出府族谱》记载:“始祖讳不归公,元太尉纳哈出之后,洪武中屯田福建,授指挥使,分出为姓,妣那氏,男佛家奴。”(②《燕山出府族谱》(复印本),现存惠安县档案局。)
  出不归是入闽始祖,其更姓改名因明朝的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月,察汗因蓝玉事件受牵连,被明廷“诛除”,所以入籍福州屯田并任指挥使的纳哈出后裔,因怕被株连,故去纳哈,留“出”为姓。出不归子、入闽二世祖佛家奴,也因怕被株连,遂逃离福州,迁居于惠安县九都海滨象狮乡(今惠安县后龙镇上西村)。《燕山出府族谱》记载,二世祖佛家奴,“洪武中以本等名色出佛家奴,占籍福州中卫十三甲,屯田卅二亩。未几,旋籍惠安之北九都海滨象狮乡。”
  三世祖为出通昭。四世祖出舜宾,“由象狮乡往涂岭住,在涂岭新厝乡。舜宾公应生于宣德末年(1426-1435年),暨妣孺人某氏,男光育、孙硕叟、确斋、聪、明”。(①《燕山出府族谱》(复印本),现存惠安县档案局。)到五世祖出光育时,又由涂岭新厝乡(今泉港区涂岭镇新村)迁至今涂岭镇洪厝坑村。《燕山出府族谱·序》记载:“传至五世祖光育公,遂骎骎然有远大之模焉。由涂岭卜居于照船山之下至今,仍云洪厝坑。”自五世祖出光育迁居至洪厝坑定居后,并与汉族通婚。
  出姓蒙古族人,自定居洪厝坑后,得到迅速发展,其子分长房、一房、二房、三房、四房,繁衍至20世纪末,已有1762人,分布在小坝、洪厝坑、新村、横溪、上新、甘蔗园、前欧、后头、西坑、东州、南型、九社等12个自然村落。同时,也有入迁居至惠安城关、泉州鲤城区、石狮、厦门等地,还有入迁居至台湾和马来西亚居住。
  第二节 分布
  元代在闽的蒙古族人中多为军政人员及其家属。据志乘所载,元代户籍登记中有南户、北户之分。南户指当地汉人,北户主要指驻防福建的蒙古族人或西域色目人。北户中蒙古族人占多数,色目人较少。
  蒙元亡时,居福建蒙古人中未脱出长城者众,明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胡服、胡语、胡姓一律禁止,福建的蒙古族人也多有改姓而埋名者。至明代落籍福建之有史籍可考者,仅出姓、萨姓等少量的蒙古族人,他们历经明、清、民国诸代,遂为福建世居的少数民族。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蒙古族共有人口2385人,分布在全省9地(市)54个县(区)城乡。住居在城镇的约三分之一,以福州市居多,以萨姓为主;住居在乡村的,约三分之二,以惠安县居多,以出姓为主。析惠安县部分地设泉港区后,出姓蒙古族多在泉港。
  萨姓宗族之盛,始于清初。族人萨嘉曦云:“我萨氏自元季以任宦而籍闽中,居会城者垂六百年,至国初(指清初)族姓始蕃衍。今吾族人无间亲,亲疏厚薄皆出于八世祖葛斋公。”(①萨嘉曦:《从伯父滋公七十寿言》,《寄庐文公稿》。)葛斋公即萨希亮,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其子萨容、宏、掞、嘏、宣,即为福州5大支派之祖。清代萨姓人丁有较大的发展,迨至民国期间,散居于福州市区的萨姓人家有二三十处,五六十户。其中聚居于世传祖宅者主要有西门水陆轩京果店后萨厝(族长萨怀卿家)、黄巷萨宅、东牙巷萨宅和朱紫坊萨宅等4处。散居于福州市区其他地方的则有二三十处。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福州萨姓蒙古族有162人。1994年12月,福州市区萨姓人口有308人。
  出姓至五世祖出光育,其子共分四房,与汉族通婚后,人丁发展较快。
  经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繁衍,至1985年恢复民族成分时统计人口有1781人,主要分布在惠安县涂岭乡和山岭乡的12个自然村。
  除了上述萨、出两姓蒙古族外,还有其他蒙古族散居于福建各地。据1990年统计,共有2383人,其中男1246人,女1137人。数量排在汉族、畲族、回族之后,居第4位,约占全省人口的0.08%。男女的比例是男多女少,城乡人口的比例为城市少,乡村多,约为1:4。城镇人口以福州市居多,次为厦门市。乡村人口以惠安县居多,次为仙游县。
  第三节 政治与经济
  据《八闽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共17人,其中13人为蒙古族,3人为汉人,1人为南人(即元末割据全闽的陈友定)。右丞10人,其中蒙古族9人,汉人1人;左丞10人,其中蒙古族7人,汉人3人。元代分福建为8路2州46县,各路达鲁花赤(掌管一方的最高官员)均由蒙古族人担任。至元二年(1336年),元朝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为同知,永为定制。蒙古诸王、驸马分地,可令自用达鲁花赤。如在惠安县涂岭镇虎岩寺左侧的石壁上有元代至元六年(1346年)留下的石刻,文曰:“惠安县达鲁花赤忠显校尉忶烈士子正公因接济军马,遐余游昆山访隐士,涂岭巡检王经、张普、禄罕同来者。”元代入闽的蒙古族官吏,都是以统治阶级的身份落籍福建,在福建享有政治特权。
  明代,福建蒙古族人失去了特权。明初对蒙古降将仍给予一定的待遇。如明初入闽的蒙古降将出不归和出佛家奴等。居福州的萨姓族人出现一些优秀人才,如萨琦,明宣德五年(1430年)乡试第四名,宣德五年(1430年)殿试登状元林震榜二甲第二名进士,景泰(1450-1456年)初年历官礼部侍郎兼少詹事;萨世泰,授广东肇庆府高要县县丞;萨釴,授江西广信府玉山县县丞。
  清代,福建蒙古族有50余人登科,且有被任命为官吏的。如萨承钰历任山东邹县知县、平度州知州、直隶州知州等;萨学天,康熙八年(1651年)举人,补沙县县学教谕,调台湾府彰化县学教谕,山东高密县知县;萨容,以武经中式康熙十一年(1672年)乡试第44名举人;萨春光,山东武城县知县;萨龙骧,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恩科亚魁,大挑一等,陕西靖边县知县”;其子萨克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山东即用知县,补授定陶县知县;萨掞,郡庠生,驰赠文林郎,河南陕州县、庐氏县知县;萨维瀚,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河南伊阳县知县;萨振,授浙江候补巡检,署理常山县县丞;萨元涛,任晋江县学教谕;萨学圣,河南陕州庐氏县知县;萨景瀚,任瓯宁、沙县县学教谕;萨位,福安县学教谕;萨光汉,晋江县学教谕;萨克修,归化县学教谕;萨澜波,诏安县学教谕;萨茂干,惠安县学教谕;萨鸿基,历任永安、宁化、归化县学教谕;萨承流,漳平、海澄县学教谕;萨文光,尤溪县学教谕;萨镇冰,字鼎铭,历功保水师游击参将、副将,加总兵卫,帮统北洋海军,钦命南澳镇总兵,钦命广东提督军门,总统南洋海军,钦命筹办海军大臣、钦命海军提督、钦查军港大臣、钦查考查各国海军大臣、肃威上将军,海军总长、总理。
  萨大滋编辑的《萨氏历科题名录》,记录了明代至清道光年间萨氏族人参加乡试、会试题名,详列科举年份,考官姓名里居、四书题、中式名次等。
  出姓蒙古族人,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埋名更姓,隐瞒族属后,直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才显露头角,涌现了一批文职官员。如出科联,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校;出梦鲤,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举,授四川保宁府南功县知县;出质侯,清廷特授文林郎,邑庠生。
  民国19年(1930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调陈平山任泉州特委军委书记,就在小坝蒙古族村开展农运,建立了党支部。9月,组织农民暴动。参加这次暴动的有500多名的汉、蒙两族群众。暴动失败后,陈平山根据省委的指示,继续以菱溪、泗洲、樟脚、寨后、后楼、洪厝坑为据点,在涂岭至三坪山区的开展游击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的蒙古族同全国各族群众一样,享有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如萨镇冰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出仲法被选为泉州市政协委员;出福寿、出梅英、出学刚被选为惠安县人代委员会代表;出学范为县人代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1月5日,惠安县政府在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召开了恢复出姓蒙古族民族成分大会,使隐而不宣的1792人的蒙古族群众恢复了民族成分。
  二、经济
  元代福建各地均有蒙古宗王国戚等贵族的分邑。至元十八年(1281年),铁木真汗的兄弟斡真那颜位,以建宁路为其分地,食封71377户,每年收户钞2855锭。同年,忽必烈女儿鲁国公主以汀州路长汀、宁化、清流、武平、上杭、连城6县为其分地,食封40000户,每年收户钞1600锭。至元二十二年,徙右千户只儿海迷失分地泉州。皇庆元年(1312年)忽必烈之子及其后裔又赐封地:爱牙赤大王子孛颜帖木儿分地邵武路光泽县;镇南王脱欢之子,皇庆初年被封为安德王的不答失里分地福州路宁德县;营王忽哥赤分地福州路福安县;忽都帖木儿之子阿八也不干分地泉州路南安县。以上每位各食13604户,每年收户钞544锭。延祐五年(1318年),赐驸马安远王丑汉分地建宁路7县,又汀州路3县。泰定初年(约在1324年)赐宁王阔阔出之子薛彻秃分地福州路永福县,食户13600户。合计有9个宗王,2个公主及驸马,1个千户食采分封于福建,分邑共有19县。
  明初,出姓蒙古族人以降军的身份,占有一定的土地。萨姓蒙古族人在明清时期主要经营盐务。清代“盐商皆福州人。尤其是萨家,盐商的衣钵,世代相传”。“萨氏为福州巨姓,世业鹾”。光绪《浦城县志》引前志云,福州盐商在浦邑课税情况:“萨重山三十一篷;萨二捷九十一篷;萨重熙二十一篷八斗;母年征课四七八五两有奇。”
  惠安县西北部涂岭镇小坝村,系出姓蒙古族聚居地,民国时期称上洲乡,20世纪50年代称泗洲乡,90年代为小坝村委会,辖小坝、后头、上新、东周、南型、洪厝坑、横溪、甘蔗园、前瓯、西坑等自然村,小坝全村耕地总面积1523亩(其中水田1480亩、旱田43亩),山地总面积12000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种植的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其次是大麦、小麦、芋头、花生等;蔬菜有油菜、花菜、大白菜、葱、蒜;水果有龙眼、柑橘、油柑(余柑子)等。此外,还利用宜茶、宜林山地种茶和植树造林。村落之间近者0.5-1千米,远者4-4.5千米,全是崎岖的羊肠小道。运输靠肩挑,村落之间联系靠步行,交通非常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85年恢复蒙古族成分后,贯彻民族政策,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迂回曲折的山岭上开通一条约12千米长的公路,修建了泗洲、红星、横溪下井、洪厝坑丁人等水库,用以农业灌溉及人畜饮水,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自1988年以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据统计,1988年粮食总产量453750千克,1989年520600千克,1990年564400千克,1995年675000千克,1996年775000千克。同时,多种经营也逐步扩展,水果种植面积逐步增长。柑桔种植面积1990年30亩,至1996年增至150亩;龙眼1990年150亩,至1996年增至500亩。同时,还有余柑70亩,杨梅50亩,荔枝5亩,香蕉2亩。茶叶1990年30亩,1996年增至150亩。山林面积也逐年扩大,1990年仅1000亩,至1996年增至3000亩,基本上实现了宜果种果,宜茶种茶,宜林种林的计划。
  小坝村在大力发展农业、果、茶、林的同时,也重视发展畜牧业。1990年牛186头,1996年增至285头;1990年羊452头,1996年增至980头;1990年生猪存栏数为1645头,1996年增至5360头;1990年母猪存栏数351头,1996年增至410头。每年所产猪苗,除满足本村需要外,还为惠安各地市场提供猪苗2000多头。1990年各种家禽1670只,1996年增至5250只。小坝村1987年人均收入170元,1990年381.18元,1992年395.58元,至1996年人均收入跃增至2510元。
  上表住居城镇者,主要是从事工、商、行政、文教、卫生事业,住居乡村者,主要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事业。
  第四节 文教卫生
  一、文化
  清代,福州萨姓族人登科者有50余人,且著述颇丰。仅藏于福建省图书馆的萨姓著述及宗族文献就有10余种。
  萨龙光《〈雁门集〉编注》。萨龙光(1752-1818年),字肇藻,号露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钦定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三年丁忧回闽后,告病不出,继承祖业,专理盐务。嘉庆十二年(1807年)刻成先祖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雁门集〉编注》14卷,并附《倡和录》1卷、《别录》1卷于书末。
  编者加意访求遗帙,增加了旧刻所缺的31篇,并考订旧闻,仿任渊编《山谷内外集》之例,以诗系年。全书共有篇目777题,实收诗词807首。注本所辑萨诗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始,逐年顺序排列,下迄至正十五年(1355年)。所收作品的诗人年龄为18岁至84岁。
  萨玉衡《白华楼诗钞》。萨玉衡(1758-1822年),字葱如,号檀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历任陕西洵阳县等县知县。因川督失职被连累沦戍,后赎以归,终身以著述为事,尤长于诗。王凯泰称:“萨檀河先生淹贯经史,于书无所不读,于学无所不窥,故其诗渊懿卓铄,沈博绝丽。”林昌彝说:“闽中近代诗家足以雄视海内者,闽县则龚海峰景瀚、萨檀河玉渊、谢甸男震、陈恭甫先生寿祺。”并赞萨玉衡之诗,“学人之诗也,才足以副之,亦梅村、竹垞之流亚也”。(①(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11。)陈寿祺也赞其诗云:“秀逸沉雄,深合敦厚温柔之旨。”《白华楼诗钞》原为6卷,嘉庆十五年(1810年)失火,烬余4卷,初刻于嘉庆十八年,系萨玉衡手订付梓。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其子萨大年重刻。光绪二十五年(1903年)其从孙萨承钰又重刻此集,并增加《白华楼焚余稿》1卷。萨承钰之子萨嘉曦于宣统元年(1909年)再刊刻,除《诗钞》4卷、《焚余稿》1卷外,又增辑萨玉衡生平传文、时人对其诗作评论及友人致萨玉衡书信为《附录》1卷。萨玉衡著述颇丰,见于记载的有《经史汇考》8集、《小檀弓》12卷、《傅子补遗》、《汉书律历志补》、《金渊客话》、《曲江杂录》、《续全闽诗话》等,均毁于火。其传世者还有《汉赵氏孟子章指复编》1卷,及《附论》1卷。
  萨察伦《珠光集》。萨察伦(1770-1829年),原名虎拜,后改名察伦,字肇文,号珠士。少时就学于鳌峰书院,“时即以文笔惊人,又喜为侠士风,学禅家语,意气不可方物”。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以大挑一等分发云南知县,未赴任,终老于家。他诗才敏捷,“经济文章又为文忠(林则徐)、文恪二公所推许”。有《珠光集》4卷,录诗251首,宣统二年(1910年)萨嘉曦刻本。
  萨龙田《湘南吟草》。萨龙田,字肇珊,号燕南,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后被杨文琢聘为记事。《湘南吟草》集诗30首,由萨嘉时曦于宣统二年(1910年)刊刻行世。
  萨大文《荔影堂诗钞》。萨大文,字肇举,又字宗芮,号燕坡,萨玉瑞之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大文秉承家学,纵情诗酒,以其所居旧有荔影书屋,名其诗集为《荔影堂诗钞》,由其侄孙萨承钰于光绪二十五年(1903年)刊刻行世。
  萨大年《荔影堂诗钞》。萨大年(1815-?),字肇脩,号兰台,萨玉衡五子。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中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升侍读,后改任建宁府学教授。
  萨大年公余之暇,与友朋时相唱和,因幼时兄弟数人常在荔影书屋吟诗作对,且以大文兄弟之情甚笃,故亦名其诗集为《荔影堂诗钞》。诗集2卷,萨承钰于光绪二十五年(1903年)刊刻。宣统二年(1910年),萨嘉曦将萨大文、萨大年兄弟诗集汇刻为《荔影堂合钞》4卷。
  萨大滋《望云精舍诗钞》。萨大滋(1818-1856年),原名聿宝,字聿敬,号佑之,又号树堂,萨察伦之子。《望云精舍诗钞》1卷,宣统二年(1910年)由萨嘉榘刊刻行世。
  出姓蒙古族人至清代出现了一批文士武将,如出科联、出梦锂、出调元等。
  民国时期,萨姓蒙古族著名学者萨本栋,物理学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二、教育
  20世纪50年代后,福建蒙古族的教育事业逐渐的发展。据1990年统计,福建省蒙古族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小学955人(男430,女525),初中376人(男288,女88),高中160人(男105,女55),中专72人(男43,女29),大学专科44人(男28,女16),大学本科49人(男31,女18)。同年在校的学生数,小学251人(男142人,女109),初中57人(男40,女17),高中26人(男19,女7),中专7人(男5,女2),大学专科8人(男4,女4),大学本科17人(男8,女9)。
  小坝行政村先后设立小坝小学、燕山小学、前瓯小学、樟脚小学。1991年统计,全村学龄儿童为221人(男122,女99),入学率为男童100%,女童99.1%,毕业率、巩固率均达100%。1995年,四所小学在校学生数分别为238人、180人、345人、356人;教师人数分别为10人(其中公立5人、民办3人、代课2人)、9人(公立6人、民办1人、代课2人)、15人(公立11人、民办1人、代课3人)、16人(公立11人、代课5人);校园面积分别为3500平方米、2700平方米、1150平方米、1003平方米。实现了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二、卫生
  自1976年以来,小坝行政村设立了两个卫生所,配备了两名村医生,每年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计划免疫“四苗”工作全部达标。各项卫生工作都居全镇各村的前列,两名医生获得县卫生系统工作积极分子的称号。
  [=此处为表格(表7-82000年末小坝蒙古族村教育、卫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第五节 家庭与宗族
  由于福建蒙古族家庭长期与汉族通婚,家庭的礼俗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也注重宗族的联系和团结,注意族谱的修纂和祠堂的营建。
  一、萨姓蒙古族
  福州萨氏族谱始修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系入闽第六世孙萨釴编修,甚为简略。康熙十五年(1676年),萨釴之孙萨希亮命其子萨容等人考订旧谱,参稽遗文,编为家乘,将世系编至入闽九世止。以上二谱均已失传。嘉庆五年(1800年)萨国霖重修族谱,他继承了萨希亮所定的修谱条例,其世系在始祖思兰不花以下各宗支之后,以入闽八世孙萨希亮为本支之祖。萨希亮生七子,第五子搢、第七子寓后代无传,其余五子萨容、宏、嘏、谈、宣为福州萨氏五大宗。此后,萨姓历代修谱,其世系均以该谱为规例。此谱有清抄本,藏福建省图书馆。道光三年(1823年),入闽第十二世孙萨知时续修《雁门萨氏族谱》。该谱分4卷,依次收录谱序、宗祠图、世系图、墓志铭、会试录、乡试录、像赞、碑记等,内容较前谱有所增加。宣统二年(1910年),萨嘉曦重修族谱,重定体例,该谱于民国2年(1913年年)刻成。民国24年(1935年),萨镇冰倡议续修族谱,即在萨嘉曦所编修族谱的基础上增订,仍定为8卷,同年铅印出版。1986年萨氏宗族重修族谱,定名为《雁门萨氏宗族通讯录》,该书“录分三编,首氏族本源,次传记备考,三通讯纪略。诵之可以联系族属,永垂久远,敦笃孝弟,无间穷通。至于将来继旧谱编成新谱,则有待于他日贤后昆焉”。
  蒙古族萨氏建有宗祠,总祠位于福州城西大梦山,支祠堂位于北郊义井乡。据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国朝人物孝义传》记载,“萨龙光,字肇藻,乾隆辛丑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户部江西司主事,丁外艰归,治盐莢以赡族戚。西郭外宗祠圮于风,偕从子捐数千金新之,并修北郭外支祠”。两祠堂均毁圮于20世纪50年代前。
  二、出姓蒙古族
  出姓族人将位于洪厝坑东面的烟墩山更名为“燕山”,以“燕山”为本族堂号,并编有《燕山出府族谱》,出姓宗族辈分序字为“甫仲夫伯子孙丕振萁裘克绍科甲呈祥”。《燕山出府族谱·序》载:“京报太史公(出科联)在朝时,高宗皇帝尝问祖姓所自,对以曰:‘太尉纳哈出裔分出姓。’帝称:‘好个奇姓!’天顺有喜,科联以玉音报达族乡。”出姓人家用具均写“燕山出记”,祖厝悬挂的匾额,题为“燕山出府”。20世纪末洪厝坑有一座出氏家庙,建筑形制同于当地汉人。家庙大门对联为“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家庙内有楹联为“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
  第六节 风俗
  福建蒙古族的风俗已经与当地汉人基本相同。但分别于元朝和明初入闽的萨姓和出姓,由于来自不同的宗族渊源,因而风俗的嬗变不同。
  一、萨姓蒙古族
  萨姓原为色目人,信仰伊斯兰教。从入闽始祖萨仲礼起,均与汉人通婚。三世祖萨琦,“一变其色目之俗”,“持家训俗,悉革先世色目旧习,凡饮食居处、婚姻葬祭,一本朱元晦夫子家礼为表率”,接受了汉人习俗。
  二、出姓蒙古族
  出姓蒙古族入闽始祖出不归,入籍福州屯田,并任指挥使,其妻那氏,可能是民族内部通婚。出不归子佛家奴,落籍福州屯田,配偶不明,三世祖与四世祖配偶均不明。五世祖出光育于天顺六年(1462年)由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从五世祖以下,几乎全是蒙汉通婚,葬俗与当地汉族一样,行土葬。如洪厝坑祖墓,出光育和原配陈氏合葬墓,墓碑书:“皇明燕山,显考光育出公,配孺人陈氏。”此后,出姓蒙古族人,语言文字、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基本上与住居地的汉人一样。但是,个别习俗仍有不同。如出姓蒙古族人不过元宵节,因民间流行“元宵一元消”的谚语,即所谓元宵杀元兵之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