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闽台族亲交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74
颗粒名称: 三、闽台族亲交往
分类号: K282.1;C913.11
页数: 3
页码: 275-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满族闽台族亲交往的情况。其中包括粘氏族亲交往、琴江满族宗亲交往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族亲交往

内容

(一)粘氏族亲交往
  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始,部分粘氏族人冒险渡台“讨生活”。乾隆年间(1736-1795年)泉州粘氏开始成规模地渡台,这种迁徙活动绵延至民国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台湾彰化地区福兴乡粘厝村的开基祖粘粤、粘恩兄弟。“清乾隆(戊申)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二十二世辈‘德’,粘粤、粘恩二位兄弟背带祖父母及父母亲二座禄位渡台开基居在南平,粘尚、粘秉二位渡台开基居在北平,地名称谓粘厝庄,四位先祖称开台始祖,以后慢慢移居来台,就业讨海、作农、作工、经商等行业”。晋江粘厝铺因当年渡台人很多,村中粘氏族人特地建立祠庙,将无人祭祀的祖伯叔神位集中,修建了“祖伯叔”小寺,逢年过节,族人均虔诚致祭,该庙祭祀延续至今。
  台湾的《粘氏族谱》对此有专门的记载:“在台湾粘氏宗亲,繁衍更盛,系是渡台祖粘粤、粘恩兄弟之后,其父粘水胜,祖粘季端,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衙口乡粘厝坡。由衙口乡往向西南走,约十一华里之遥,方是粘厝坡所在地,原此坡为我粘氏祖坟寝厝,占地约有二十公顷土地,由衙口粘厝十二世所逸斋公派下分一支派去驻扎粘厝坡看守墓园,亦在此管理经营祖业,每年收取租金供祭祀用。”
  日本据台时期,海峡两岸的粘氏族人少有联络,台湾的粘氏对自己的生世、先祖逐渐淡忘。20世纪20年代,台湾彰化县福兴乡滨海地区的顶粘村和厦粘村已有500多户粘姓人家。1923年,顶粘村一位叫粘芳模的长者从台湾到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进香,顺道到祖居地晋江县龙湖镇粘厝铺查寻族人及族谱,遇到族人粘传仁,托付他将“粘氏族谱”整理后寄往台湾。传仁回到家乡后,到处收集各宗的家谱,并进行考订,整理出一份《续修廷赞公派下私谱》,在题记中记述了他巧遇台湾宗亲的经历:“兹因前癸亥年有族侄芳模,系凤奴公远孙廷赞公派下,远居台湾鹿港,是岁到衙口欲抄写其祖先尊号,带台祀奉,奈不得要领后回台路由厦门,与仁会面,托仁办理。”
  1933年春,粘氏大宗祠修成后,将原借施姓姻亲厅中安置的渡台祖先神牌,在大宗祠护厝原来祭祀祖伯叔神龛内辟一处安放。1934年,由南安浯坑粘耀椿、泉州粘友文协助,修成台湾粘氏族谱,还把十四世神主牌抄录后,与新抄写的族谱合一,并查明台湾粘芳模祖先自第十世凤奴公派下,原居竿柄,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迁衙口。族谱传回台湾,使台湾各支系自编的家谱得以承接大族谱。此外,因台湾的宗族排序字行将满,粘传仁还请友文续编世代字行16字:“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接在“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这24字原排行之后。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海峡两岸的粘氏族人开始接触。1981年12期的《人民画报》在介绍台湾台南县学甲镇举行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中,再次提到福兴粘厝,指出那里的居民90%都是姓粘。得到这些信息,衙口村的粘本初设法与台湾的粘氏宗亲取得联系,书信往返。1988年5月15日,年届古稀的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率领台湾宗亲会代表4人,来到位于晋江龙湖衙口村的粘氏大宗祠,拜谒先祖神牌。
  粘火营回到台湾后与台湾粘氏宗亲会商议,提出重修衙口宗祠,并愿意承担大部分的资金。1988年,粘火营再次来到衙口,帮助修复宗祠以及位于永宁杨丹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儿的坟茔。
  1993年,粘火营第三次率台湾宗亲来到衙口,与大陆宗亲商议修祠大计,并逐一拜望浯坑、粘厝、泉州、山柄等处的族亲。粘火营先后23次往返闽台。
  1995年3月,台湾粘氏募集300多万新台币,加上衙口粘氏族人集资的7万多元人民币,将衙口粘氏大宗祠修建完成,台湾粘氏130多人专程回家乡参加落成仪式。此外,台湾粘氏宗亲为了帮助晋江粘氏发展经济,还在当时小商品贸易十分兴盛的石狮投资建设华友商贸大厦,建成后交由粘氏族人管理。
  (二)琴江满族宗亲交往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将军鄂题令统带黄恩禄率满汉旗兵乘“为”字号赶缯船赴台镇压林爽文民变。黄恩禄征台时,共带走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805名。此后,水师旗营有多名旗人任职于台湾:佐领刘青黎署协督办台湾海关税务,钦加副将衔;佐领黄恩禄署协历办厦门台湾海关税务统带捷字营,钦加协领衔;刘元陛署新竹县;沈承禧授桃源分司等等。
  民国时期有大批琴江旗人赴台谋生,至今有三四百人居住在台湾。
  早在台湾当局解禁台胞回大陆探亲之前,就有琴江乡亲试探着在香港与亲人团聚。解禁后,许多旅台乡亲纷纷回乡探望故土亲人。旅台乡亲成立了“琴江旅台同乡联谊会”,创办《琴江》会刊。出资修建村内道路和修缮将军楼、毓麟宫等古迹。1997年4月,台胞张维平捐资155万人民币建立“琴江文教慈善事业基金会”,以利息收入承办村内教育、济贫、敬老、抚恤。基金会成立以后,不断资助学生上学,改善校园环境,补助幼儿园孩子餐点,开展敬老活动。在银行利率降低以后,台湾乡亲每年额外拨款资助。琴江敬老院每个月为当月的寿星做寿,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40元敬老金,80岁以下每月30元。每次开展敬老活动,散居在周边地区的老人都会赶来相聚,自己动手制作琴江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如各种饽饽、旮旯汤等。
  2000年3月,同乡会会长张长卿等人捐资20万兴建“抗法烈士陵园”。4月3日,张长卿与旅居美国及在上海、厦门、福州、建阳、南平、长乐和台湾等地的乡亲,一起参加了琴江组织的抗法烈士陵园落成祭典。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