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灵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69
颗粒名称: 二、神灵信仰
分类号: K282.1;B92
页数: 2
页码: 271-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水师旗营建造之初,有3座庙宇也同时兴建:一是天后宫,位于琴江北门外,坐东南,向西北。二是观音殿,位于鲤冈山脚下。三是毓麟宫,旗营内共有2座。在承惠街的由旗营左翼的子孙供奉,在南门边的一座由右翼的子孙供奉。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宗教信仰 神灵信仰

内容

水师旗营建造之初,有3座庙宇也同时兴建:一是天后宫,位于琴江北门外,坐东南,向西北。二是观音殿,位于鲤冈山脚下。三是毓麟宫,旗营内共有2座。在承惠街的由旗营左翼的子孙供奉,在南门边的一座由右翼的子孙供奉。
  三江口水师旗营内随着人口的增加,庙宇数量、种类也不断增多,鼎盛时达数十座,几乎每个路口都有一座庙。如阳春街的西岳庙、协府口的东岳庙、南门边的娘娘庙(村内共有3个)、真武街的真武庙、首里街的观音殿、马家巷的三宫堂(敬天、地、人三神)、泗洲街的泗洲庙(供文佛)、德化街的吕祖庙(吕洞宾)、莲惠街的娘娘庙、泗洲街与承惠街交界处的医宫庙等等。这些庙宇除了天后宫是本土的,其余皆为北方汉族普遍信奉的神灵。在水师旗营的众神之中,妈祖地位突出。据《琴江志·各庙考》记载:“又北门外左旁,亦有天后宫,原系奉协领彝公灵阿长生禄位,初名行台庙。道光间,上游水患漂来天后神像,乡人遂供像于行台前殿,将彝公移供天后座后。座后之上有楼,供奉文昌、朱文公、魁星,因更行台之名,亦称天后宫。”关于协领“彝公灵阿”,《琴江志·补录阙漏》有记:“萨秉阿、穆图善两将军均有惠政及于吾乡,官兵皆有去后之思,爰立长生禄位,供于道头天后宫内。”“彝公灵阿”即为萨秉阿。“国变后(即辛亥革命后),乡有无赖某某,将北门外左旁之天后庙、鲤冈麓之观音殿、殿后之五圣庙拆毁一空”。(《琴江志·各庙考》)因而,位于北门外左边的天后宫在民国时期便损毁湮灭了。
  位于旗营北门外右侧的天后宫门两侧立有两方清代石碑,记录水师旗营旗人和洋屿汉族信士捐修宫庙的情形。这次修葺宫庙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由旗营贾勋、宋庚禄主持,共收到捐款654496文。碑刻记载了这些钱款用在石料、锯工、修路、筑堤等方面的详细情况。碑刻记录下旗营的领催、骁骑校等官员参与修建的名录,其中包含了从旗营出外为官的人士。例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进士黄曾源(官至翰林院编修、五省监察御史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举人黄运乾、贾繁禧、刘元陛;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寅举人李九烈等。旗营官兵无不敬奉妈祖,每位福州将军来三江口巡查时,首先要到天后宫行香,然后才能入行台。每年冬天,福州将军来水师旗营阅兵,这是当时旗营极为隆重的日子。水操是将军检阅的重点。将军自行辕,经大街,出北门后,要先到妈祖庙进香。阅兵的福州将军到紧挨八浆船坞和督捕厅的妈祖庙进完香后,坐在庙前的戏台上,面朝西北,观看从八浆船坞出发的水兵们演练水操。
  晋江衙口粘厝街的粘氏祖祠旁紧挨着的是保生大帝的供奉处,而村内香火最旺的丁王爷庙粘氏也顶礼膜拜。在龙湖的粘厝铺,村内除有分支于此的粘氏三房各一座祖庙之外,最大的庙宇是龙天堂三王府,内供“佛祖妈”(观音)、“天王”、“夫人妈”三位神佛。
  福州德政桥下所祀珠妈称刘氏夫人,供奉在旗人所祀的珠妈庙内,这里是旗营的范围。《重建珠妈祖庙碑记》记载:“国初,因乾隆己卯……闻府铁岭刘公祷于神,得安,任董事重修。”这位刘公是辽宁铁岭人,是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福州的一位地方官员或者是一位汉军八旗的将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遇到病或灾,祭拜了珠妈庙后“逢凶化吉”,于是亲自任董事重修了该庙。到了嘉庆己卯年(1819年),“疸疹”在旗营辖地内肆虐,旗营派镶红旗协领吉隆阿处理此事。吉隆阿邀集十余名旗营将领集资重修珠妈庙,不但翻修一新,还将庙宇的地盘“展拓周围各十数丈,廓然而大之”。旗人的两次修庙,尤其是嘉庆己卯年吉隆阿组织的那一次之后,旗人将珠妈庙视作自己的庙宇,开始在此中烧香拜神。道光四年(1824年),旗人又对珠妈庙进行一次修缮。除了拜神之外,这里还成为旗人聚会的场所,婚丧喜庆常在这里举办。珠妈庙与位于福州道山路乌山北入口处对面的八旗会馆(原为明代宦官花园“中使园”遗址,清初改建为八旗旅闽官员住宿所)并列成为清代福州旗人的两大会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