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教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6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文教卫生
分类号: K282.1;G127.57
页数: 7
页码: 263-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满族文教卫生的情况。其中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文教卫生

内容

清代,福建满族实行满汉双语教育,习文又习武。有多人中举,其中闽南满族多中文举,福州满族多中武举。民国时期,官学虽被废止,但满族仍然保持重教之风,私倡学堂。20世纪50年代以后,满族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教育
  (一)明清时期
  1.泉州粘氏满族
  泉州粘氏满族有“重诗书、司礼仪”的传统,在明清时期中科举者众多。
  明代粘氏族人中举者,在泉州志书族谱中皆有记载: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粘灿字懋昭,改字中美,号涤楼,晋江人,弘治辛酉(1502年),授崇仁教谕。”
  钟嵓,字子瞻,号衡南,□□公子,灿侄孙。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举人。为眉州学正,擢知安定。邑值灾荒,民逃亡过半,钟嵓极意招徕,每书敕儿曰:“善自治生,我不敢以百姓脂膏,为若等资斧也。”卒于官。事载《晋江县志》宦绩篇。
  钟岳,号华山,灿侄孙,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举人。妣孺人黄氏。
  洪禄,号郁庵,少渊敏,读书等身,学贯天人,设帐泉城,四方从学者众。又重锲涤楼公奏疏,以彰祖德。万历戊午(1618年)举乡荐,选授江浦令。到任后即革火耗,严衙役,恤驿递,爱民如子,捐俸舍缓,重修学宫,葺治城楼。在任两载,历荐十七次。迨去行李萧然,资斧缺乏,真清真仁,浦邑百姓咸诵,崇祀于名宦祠。顺治十八年(1661年),泉郡为建乡贤专祠于府学前崇祀。公生于明万历庚辰年(1580年),卒于清顺治二年,以子本盛贵,赠儒林郎礼科都给事中。墓在南安三都厚卓岭山。妣恭人杨氏。子二人:本盛、本隆。事载《晋江县志》宦绩篇。
  本盛,字道恒,号质公,洪录子。安溪学,崇祯己卯(1639年)举人。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务平反,出冤狱。人为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出为云南主考官,立朝二十年,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又疏请盐折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受其惠焉。由礼科都给事升京堂。卒年六十七。
  清代中举者共有16人:
  粘拱恩,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举人。
  粘拱斗,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举人,新昌奉节知县。
  粘鼎王,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举人,怀远知县。
  粘承钰,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举人。
  粘宪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科举人,大桃知县,改闽清县学训导。
  粘克升,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举人,乾隆四十三年戊戌进士。
  粘克昌,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举人,罗源教谕。
  粘克恭,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举人。
  粘继仕,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举人,龙岩州学正。
  粘克成,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登乡进士,历任宁德,诏安、嘉义、古田、平和等县学教谕。
  粘继任,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举人。历任大田、光泽、政和、龙溪、台湾彰化等县学教谕。历授漳州府教授,龙岩州学正。
  粘心存,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举人。
  粘宗璞,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举人,大挑二等,选闽县学。
  粘宗琬,嘉庆六年辛酉科举人。
  粘逢源,嘉庆二十四年乙卯举人。
  粘金榜,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举人。
  附:粘本盛易道融通思想
  粘本盛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著有《周公像赞》、《道养全书》、《天中理牍》、《滇试日记》、《滇试诗集》。泉州清源山清源洞“第一洞天”题刻,开元寺戒坛前《重修开元寺碑记》,都是他留下的手迹。
  粘本盛精于《周易》象数与义理之学,其论述的内炼养生之道,能娴熟地将《易》理与道法熔为一炉。如在问答“论少壮老”时,就援引十二消息卦的卦象来阐明人之生长发育的规律和每一年龄阶段内炼养生的时机要诀。
  粘本盛将《道养全书》又名之为《忠孝全书》,反映了他“儒道合一”的思想。粘本盛在该书序云:道养道学其道均也,忠书孝书其书一也。”因为养身乃是尽孝报国尽忠的具体体现,“道养之事,寿其身以顺亲,保父母遗体固是孝”。粘本盛在阐述内炼养生的具体理法时,以易解道,始终将《易》理贯穿于《道养全书》之中。
  粘本盛的家乡是福建晋江,易学较为发达,曾出现像蔡清、陈琛这样的易学家。粘本盛之父精于易学,有“晋江易”之称,曾设堂讲易。粘本盛“早承庭训,潜研有年”,对易学颇为精通。在研读《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教内炼著作时,认识到其“皆本易象以立言”,即道教内炼丹法以《易》理为理论基础和论说工具。因此,粘本盛本着易道融通的思想认识,在阐释道教内炼养生诀要时,始终自觉地以《易》理来说明道法,以易解道。粘本盛的小儿子士凤在《道养全书》“凡例发明”中对此有过一番记述:性命大道莫备于易。先王父精于易学,有晋江易之称,讲亭旧址今犹在也,缙绅先生能言之。家大人早承庭训,潜研有年。复于公车途次得《周易》古文读之,其篇法与今文迥别。……增其新得,补其未备,正在参订间,今观《参同》、《悟真》诸书,皆本易象以立言。是以家大人一得真师口诀,即以易理之蕴而通之一身,觉大道所云乾坤水火、取坎填离、姤复、雷风,诸妙义一证,悟而即是一持,循而不爽也。
  2.福州旗人
  (1)官学
  清雍正五年(1727年),副都统阿尔泰上京“轮班”,奏请建立福州“四旗清书官学”,雍正下旨:“福建汉军原是旗下,若不晓满文即昧根本,尔回去时必教他学满洲话、满洲书方好。”雍正六年二月,阿尔泰回福州同将军蔡良在板平巷设立“清书官学”一所。从福州驻防四旗官兵子弟中挑80名充作官学生,后增加到200名,再后规定每旗为30名,共120名。官学由协领一名、笔贴式一名督率。若有长于满语、满文的骁骑校亦协同管教。每旗设总学长一名分管该旗学生。在120名学生中挑取20名“梅愣大”管理学生。雍正八年,四旗各立学房一所,在各旗官兵子弟内挑取教习。
  学生每月考试一次,内容是翻译、写作、满文书法,考试成绩要送将军衙门复阅,并分一、二、三等存人档案。每年春秋两季,福州将军要对官学学生进行亲自考试,要学生用满语介绍自己的履历,并看他们拉弓箭的情况,名列头、二等者均有奖赏。官学生内考试优等的有机会补旗营之缺。每次补缺从优等生中挑两名报给缺编的旗营供挑选。雍正八年(1730年),将军阿尔泰奏准将军衙门清字外郎4名、水师旗营清字外郎2名俱在官学生中挑补。汉满文皆通的学生有机会补县丞;通满文不晓汉文而弓马好的可补领催一职。乾隆五年(1740年),将军策愣下令:清字外郎与在旗壮丁一同随时考取马甲,外郎缺出仍于官学生内选拔。四旗总学长4名、梅愣大20名每半年由管官学的协领等人秉公考核。对考核成绩突出的总学长,若旗内有升迁的机会,可优先考虑;梅楞大中有工作成效且弓马优长的,遇有旗内标粮缺出,可挑验补粮。乾隆八年,将军新柱奏请从出洋操赏银内每年赏给官学生240两,作为考试奖赏的费用。每月考试优秀者的奖金及学生纸笔等用具均可从中开销。
  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内也设有官学。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官兵俸饷中摊扣出若干供办学费用,贫寒旗兵子弟均可人校。官学请满、汉文教师各一位,每月薪金3两银子。琴江旗人在清代中进士、文武举、秀才者不下百人,其中任职佐领、知县,内阁中书者多人。辛亥革命后,琴江逐渐没落,但旗人重视文化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为了督促子弟学习,晚上掌灯之后,小孩都要去读书。如果此时还有哪家的孩子仍在外面玩耍,家长要受邻里责备,认为他们没有管束好自家的子女。由于琴江旗人重视教育,子女们在学业上有成后大多外出工作,形成这样一个现象:年轻人在外地工作,老人留在村内度晚年,村内田地雇人种。
  清代,旗营中马甲有银4两2钱,武甲有银2两5钱,不能练好弓箭的就得不到钱粮,而且,旗营中只有武官,没有文官,因而旗营子弟一般练武的多,习文的少。在八旗中每旗都设一个公共场所,叫做“弓房”,是练武的场所,内中备有石锁、砂袋、铁球、千斤杠、滑车、铁杠。每个人都自备有弓、箭、刀、矛、大刀等习武兵器。弓房有教师专门教弓箭技术,每天卯时集聚练武,辰时散回各自家中料理家务,或做小生意,或作手工业。晚饭后,旗人子弟又常常自发地集中在一起比试武艺。
  旗营中习文的人是在私塾或在书院。福州官办的满旗书院有两处,分别在东门大街的“龙光书院”和河西街的“清文书院”。“龙光书院”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镇闽将军萨秉阿捐建的,他将位于东门澳桥下的原八旗总督学改为“龙光书院”,专门招收满族生员。“龙光书院”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左传》、《尔雅》等儒家经典,兼学满文,在“龙光书院”学习的大半是青年。在“清文书院”学习的大多是少年,学的是《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等启蒙课程,兼学满文字母切音。内中有少数髙级生,在科考时也进贡院去考试。
  满人秀才考试,虽然由福建全省学政(学台)主持,但独自举行,考试科目和录取要求都与汉人考生不一样,考试结果也是另发一榜。乡试阶段,汉满考生同时进行考试,但内容不同,中试标准另有特别标准,取中名额也是指定分配。不论文章水平怎样,整个举人榜中必须划出三名分给旗人,所以当时福建省举人榜为103名。
  福州对兼学满文的考生,要求不但要做汉字的文章,也要将汉文译成满文,经考官认为合格,才能中秀才或举人,并在秀才或举人名称前冠以“翻译”二字。满族学生中秀才或举人较少,由文秀才、文举人以至人翰林院的,十分罕见。如福州旗人中入翰林的钟音,担任湖南长沙知府,成为二百多年间福州旗人中的佼佼者。福州旗人中武秀才、武举人则很多。
  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清政府废止科举,设立学校,福州的两所旗人书院也进行了改制:“龙光书院”改为“八旗中学”,“清光书院”改为“八旗公立小学”,同时废止旗人演练弓、箭、鸟枪、台炮。从此旗人弃武学文,有的旗人子弟进入法政、师范及三牧坛高等学堂。
  琴江满族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开科以后,共出秀才289名、文武举人105名、进士2名。
  (2)海军学校
  洋务运动后,三江口水师旗营子弟先后有30余人人马尾船政学堂、马尾海军军官学校、南京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知识,其中有3人留学英国、德国,1人留学美国。此外,在马尾练兵营受训的30名旗人正式转人清末新式海军。
  这部分由正规海军学校毕业的旗营子弟后来分别担任海军学堂教官、翻译、舰长、高级工程师、无线电专家,成为新式海军的骨干。他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如琴江旗人许建廷(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留学英国,民国海军中将、舰队司令)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担任海筹舰舰长,因不满军阀混战,联合永绩、建康及列字舰长,通电全国反对军阀战争,主张和平统一,并率诸舰脱离直系南下投奔孙中山。
  (二)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八旗中学”改为工厂,安置旗民生计;“八旗公立小学”改为“省四小学”,其中满族学生居多。民国26年(1937年)3月,博侗、于右任等12人联名提出“请设立管理满旗机关、增添国民大会满族代表名额,并准成立满族团体优待满族学生”的提案获政府通过。福建教育厅遵令对原八旗同胞子弟入学,准酌量照“待遇蒙藏学生章程”办理。
  民国时期,在许建廷的推动下,琴江乡贤成立了“琴江小学校董会”,许建廷亲自任董事长。期间,琴江兴学之风日盛,在外从事教育的乡亲或赠书、或亲自回乡任教。师资力量强,学生好学上进,琴江小学曾有“长乐师范”的美誉。
  (三)20世纪50年代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满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民族教育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在福州琴江满族村内有一所完全小学——洋屿小学,以及一所村办的幼儿园。在晋江粘厝村,1987年办起小学(含幼儿园),1988年命名为民族小学(完全小学)。企业家粘为灯、粘为秋兄弟担任学校董事长,并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村财政每年拨出一定金额支持学校。学校为解决当地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专门从外地聘请教师来校任教。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学校的教学水平达到县级标准。村里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中专学校,村委会对考上大中专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0世纪50年代以后,琴江村先后产生了25位硕士、博士。
  二、文化
  福建满族的文化生活与当地汉族差别不大,泉州满族也喜爱当地的布袋戏、木偶戏,福州满族也喜欢听闽剧。
  福州琴江满族均是北方人后裔,喜爱听京戏。在抗日战争后,每逢三月西岳华山大帝生辰之日和正月过年之时,村中要组织踩高跷进行庆祝。此外,琴江人还保留两种独具特色的戏种:
  地下戏——在戏台上,有几个人拿着竹竿圈成一圈,中间有几个人在唱曲,伴奏在后台。三五个人唱一段后,再换上几个人唱。唱曲所用语言是北方话,当地人称作“旗话”。
  台阁——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在琴江满族中流传了200多年。表演时演员被固定于隐形的“铁机”上,由人抬着,随地演出,所以又称为“抬阁”。台阁上演员虽只数人,台阁下为其吹拉弹唱、道白和为此设计、制作“铁机”而忙碌的却不下三四十人。它不受舞台限制,可以随处演出。台阁的“铁机”要根据剧情巧妙设计,务必做到顺乎自然,天衣无缝。如“许仙借伞”中,许仙持伞立于台阁上,白娘子则凌空单足踩在伞沿,伞旋转,白娘子的身躯亦随之旋转。这时,“铁机”均被演员的服饰或道具遮罩,不明就里的观众感到神秘莫测,叹为观止。台阁用满语演出,使用的音乐是东北小调,俗称“台阁曲”。2001年5月19日举行的福州国际招商月“庙会大比武”中,台阁从30多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凭借《天女散花》获民间文艺大赛百花奖金奖。
  三江口水师旗营所具有的军营特点,使当地军事体育盛行。琴江村由于地处江边,人人都会游泳,驾舟船。训练有素的兵丁能“立桅顶打翻筋”。青年男子还喜爱举石锁、抛石球、射箭等健身活动。
  三、卫生
  清代,福州各旗营中有统一的卫生要求,有专人管理和清洁公共场所的卫生,并且有良好的生活区排水设施。
  在三江口水师旗营,营房建造既考虑到采光、通风等基本居住要求,也考虑到了污水排放。整个旗营建有一套将生活用污水和雨水排入闽江的排水系统,各个院落也有下水道。现在,村内依然保存着良好的卫生习惯。村内的下水道得到经常性的维护,村民自觉保持环境卫生。村内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瘟疫。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