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61
颗粒名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分类号: K282.1;F061.5
页数: 4
页码: 259-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建省满族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经济 民国时期

内容

1954年,福州市委统战部统计到的福州市满族有227户,共591人,其中18岁以上的成人有388人,有职业的223人。当年,市政府根据调查结果通过社会救济和失业救济向生活困难的满族家庭提供帮助。1954年政府共救济33户,临时救济10户。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居住在乡村的满族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境况。1978年,晋江粘厝铺村粘氏93户,500余人,人均收入只有30元,口粮150斤。衙口村粘氏46户,250多人,人均收入40元,口粮110斤。温饱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居住在晋江市、泉州市(鲤城区)、南安市的粘氏族人,分别于1985年、1987年被确认为满族成分,此后,政府又在粘氏人口比例较高的晋江龙湖镇粘厝铺村和南安霞美镇梧坑村设立民族村,给予其他民族村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待遇。这些市、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粘姓的代表名额,粘姓满族享受到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各种优惠政策。
  晋江龙湖镇粘厝埔是有粘姓500人居住的民族村,地处黄土丘陵,农业生产条件不好,这里粘氏族人的生活大多比较贫困。民族政策落实后,当地民政部门拨款帮助粘厝埔村挖大井、兴水利,扩大可耕地面积,利用赤土坡地种水果,绿化山坡地,保持水土,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粘厝铺村的粘姓人随着侨乡企业的发展,改变纯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发展多种经济,有的农闲时就地到企业打工,有的外出港澳合资经营商贸,办家庭企业的日益增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满族人口数增加很快,如晋江山柄村粘氏满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只有2户,人口不足10人,到20世纪末已发展到13户。
  南安霞美镇梧坑村的粘姓满族人口占泉州市粘姓的一半,有1400多人。这里是个丘陵山村,三面环山,人均耕地面积0.23亩,人均山地面积有2亩多。梧坑粘氏因地制宜,在山上种植松柏、相思木、油茶、杨梅、橄揽、芒果、龙眼、梨子、荔枝等林果作物,一年四季为家家户户带来副业收入;地里的稻谷、地瓜、花生、大豆等粮食收成自给有余。加上农闲时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增多,每家每户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民族村以公办民助的方式推动粘氏族人集资献工,建起民族小学新校舍、修建村水泥路、安装变电设备。
  20世纪末居住在泉州市区的粘氏约有600多人,50年代前相对集中住在西街、甲第巷、台魁巷、浮桥的宅地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拆迁、迁居等原因,已散居于鲤城区、丰泽区各处。他们的职业大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如教师、事业单位职工,家庭收人稳定,生活有保障。
  1999年,由粘厝埔的粘氏族人兴办的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COSTIN)成立。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有员工近1600人。该公司由华鑫织造发展有限公司、华鑫塑料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华鑫无纺纤维实业有限公司和华鑫服饰发展有限公司等主要企业组成,并以国际贸易为市场依托,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公司先后通过了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COSTIN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COSTIN牌无纺布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鑫华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非织造技术研发中心被评为福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生产的差别化功能涤纶短纤,新型环保鞋材、滤材、功能型无纺布、土工布在国内材料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并远销欧美、东南亚地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居福建工业300强、福建民营企业300强、福建省纺织服装制造业10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