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政治
分类号: K282.1;D675.7
页数: 10
页码: 246-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满族政治的情况。其中包括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政治

内容

一、明代
  元代末期,粘氏以避居者身份入闽,背景特殊,但不事张扬。明代,泉州粘氏子弟因勤学苦读,考中科举的人比较多,族内开始兴盛。进入仕途并有所作为的代表性人物是粘灿。
  粘灿,字懋昭,号涤楼,生于明成化八年(1473年),卒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57年)。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粘灿以泉州府学资格考中举人,先授崇仁教谕,后补仁和知县,不久擢升为南京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北十有九年”。他“屡次直言上疏,弗避权势;督税两关,力除积弊”。嘉靖九年(1530年),粘灿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时了解到,福建泉州下属浔美场、丙洲场的盐户每年须向府库缴纳大量粮米以完成“盐课”,还要负担各种名目的差徭,而泉州粮食匮乏,粮价甚高,盐户为兑纳盐米只好往邻省购买,民不聊生。粘灿向朝廷上书奏折,陈述百姓惨状:“民命已不堪矣。”上疏终于获皇帝批准,减轻了盐户的负担,并准许将应纳米粮折银上缴。丙洲场、浔美场众多盐民为表示对粘灿的感激之情,为其刻碑立亭。当时浔美场的蒋桥立有粘灿生祠,泉州郡守王仕俊题匾曰“劝忠”,当地官吏、名士也多在该祠题字留记。泉州名士顾珀、庄一俊都为“劝忠祠”撰写碑记,赞扬粘灿“一日而建数千百载之勋,一言而活亿千万人之命”。顾珀在碑文中说:“中世士夫以官为家,曾遑人恤?富者不让禄,显者不让名,厚殖以自肥,肥汩没波尘者何限?有能上宣德意,下达幽隐,而清苦独耽如涤楼(粘灿号涤楼)者乎?”清初迁界时,劝忠祠遭毁,后人复建于泉州城区曾井铺。
  二、清代
  清代,入闽的旗人把持了福建的军政要职,身份、地位十分显赫。即便是那些八旗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兵丁,乃至眷属,地位均高出普通百姓。旗人可以不事劳作,以俸禄为生;有专供的居住区域和居所,沿袭着关外的习俗;写满文、讲满语,子弟进专设的满文学校就学;遇有旗营下级职位空缺,可优先补缺。
  与满族同源的金人后裔粘氏也走到了政治前台。泉州“粘国舅”的传说,是粘氏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的缩影。“粘国舅”即粘本盛,字道恒,生卒年不详,享年67岁,粘氏自宗翰起第十五世,明崇祯(1628-1644年)举人,清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后任给事中、云南主考官等职。他多次上疏请“盐折归县,严禁私派”,使“泉郡受其惠”。据传,粘本盛升任京官不久,随驾秋狩,偶尔与顺治皇帝并驾而行。顺治帝得悉粘本盛先祖的渊源,对粘本盛说:“卿原来是国之旧人。”这段故事经过辗转相传,“国之旧人”竟讹传成“国舅”。
  (一)驻防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始设福州驻防,但未成定制。固定的福州八旗驻防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四旗汉军进驻。绿旗两营增设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水师旗营增设于雍正六年(1728年),这时,福州旗营共有官96员,兵4192名。清廷在福州设置驻防的目的是:“四旗两营驻扎省城,控扼上下游各府,为闽省之中权。水师旗营驻扎闽县洋屿,与闽安协互相犄角,为海洋之外捍。规制周详,防范严密,洵足以巩护民人,奠安疆宇矣。”(①乾隆《福州驻防志》。)
  1.福州旗营
  乾隆十九年(1754年)抵达福州的旗营官兵2400余户,旗营官兵初到福州时驻北门外北较场的营房内,因该处低洼又靠近北湖,连年遭水灾,于是迁到东湖附近驻扎。旗营东以水部门、东门、汤门城墙为界,西以大斗彩巷为起点,经大墙根珠玛河沿,通过秀冶里水门衙至水部门止。这一范围内因驻扎着旗营,被当地人称作“旗下街”。
  正黄旗兵舍在东门与澳桥之间东半段,西半段属于正红旗,所以正黄正红两协领衙门是邻居。正黄旗衙门建在东段末端,正红旗衙门建在西段首端(即今汤井巷与汤门街之间北段)。
  镶黄旗兵舍在三道湾、汤门街、汤关闸、秘书巷等地段,协领衙门在三道湾内。
  镶红旗兵舍在河西街、得贵巷、纱帽井等地段,其协领衙门在河西街内青都观巷对面。
  正白旗兵舍在医官庙、河东街、大巷等地段,协领衙门在澳桥下官友庙口西侧。
  镶白旗兵舍在蒙古营、观音堂、十金堂等地段,协领衙门位于得贵巷的纱帽井路东段。
  正蓝旗兵舍在珠玛庙对岸秀冶里、水门街等地,协领衙门在高节里河对岸。
  镶蓝旗兵舍在天后宫河沿、水关闸、渡尾街、状元坊等地,协领衙门在渡尾街西口东侧河沿。
  旗营兵舍建筑比较简陋,三间平排瓦房,一明两暗,屋内墙壁是竹蔑土墙,没有棚板地板。窗门用六扇木条内糊以纸,四围筑以土墙也不抹石灰。
  2.捷胜营(新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廷通令全国编练新军。福州将军曾祺受命从旗营青壮年中选出千余人,编前后2个营,每营辖5个哨,每哨分3排,每排分3棚,每棚有列兵12名。前后营均分为前哨、后哨、左哨、右哨、中哨。各营组有管带1员,督队官1员(又称帮带)。每哨有哨官1员,哨长3员。每排有什长3名,靠近3名。统辖两营的首长叫做统领,在其下又有一员帮统,又称教练官。新军称作“八旗捷胜营”,办公及训练地点在汤箭道。
  八旗捷胜营的兵器是购自德国的毛瑟枪,每枪附有布带1条、子弹盒1个、子弹100发。这种枪只能一发一装填,口径是9.5毫米,子弹是铅弹头,杀伤力比鸟枪强。
  捷胜营每位士兵每月有1两8钱8分的银子,折合大洋2元6角3分。每月初一各兵到本哨哨长家中去领饷,发的是福州市内钱庄所发行的票条,限于市内流通。当时列兵所领的钱叫做“薪水”,而马甲、步甲所领的钱叫“饷银”。
  八旗捷胜营成立之初,每人可领到军服1套,皮底布靴1双,1尺宽的青布包头1块,无军帽。所发服装均免费。服装分为两季,冬季是青斜纹布,夏季是青麻布。在夏季不发给包头,每人要自备一张“遮阳”,其形如扇面,用布骨和青布做成,同时将此“遮阳”大的朝下,小的朝上,覆在脑门,用发辫环绕之即可遮住太阳。军服是中式对襟短衫,在胸前第二扣的下沿左边镶以“八旗捷胜营”5个白字,沿左边镶以“某营集哨”4个白字。带兵官的服装也是中式的,但胸前不绣字,在袖管上按官阶缝上金线和有蟠盘的铜扣。各官所戴的帽子是红缨帽,靴子大半是大绒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各兵取消了包头和遮阳,改换瓜皮小帽上安一遮阳,带兵官也取消了红缨帽,改换瓜皮小帽,不久又将小帽取消换成军帽,在军帽平顶上仍钉上一个红线制成的帽顶。
  (二)训练
  近代福州旗营官兵的兵器装备中的火器以火绳枪、鸟枪、抬枪(即两人抬的大鸟枪)为主,常用兵器有弓箭、大刀、长矛、藤甲、腰刀等。
  平时旗兵要每日进行军事训练,练习弓箭的场所是在每旗的“箭道”。所谓“箭道”就是一个空旷场地,长300步,宽100步,在训练场一端建一个凉亭,俗称“演武厅”,在厅前百步处设立“标的”(满语称“案看”)。“标的”由7尺高、2尺宽的木框制成,上面糊以白纸,如同单扇门板一般。在距地面四尺高处贴一张用红纸剪成的直径约5寸的圆月形,当作敌人的头部;在距地3尺处另贴一张红纸,当作敌人的腰部。每日清晨7时以前,旗兵到箭道练习射箭,每人每次发5箭,以5箭全部射中头部为合格,胸部次之,腰部更次,每人所用的弓箭都是自备的。在水部门内鳌峰坊九曲亭口有一家弓箭铺,专做旗营弓箭生意,福州独此一家,生意兴隆。
  旗兵更高级的训练场在汤箭道,汤箭道西侧自北向南,掘一条宽5尺、深1尺、长500步的马道。马道是跑马的场地。旗兵要在此训练比较难的“马上三箭”和“马上三枪”。
  练习“马上三箭”的人,每人牵着马,左手执弓,右手握缰,在马道北端依次排列整齐,按花名册顺序点名上马。进入马道后,骑手快速度策马奔驰,用右手从腰间取一枝箭扣在左手所执的弓弦上,等到马跑到第一标靶前将箭射出,务必射中标的,否则为不合格。马越跑越快,骑手马上要准备第二支箭发射。第二箭发完后,马跑得更快,若动作稍慢,便准备不及,第三箭很难中的。骑手所射标的是用牛皮制成的一个立体的、每边二尺的等边三角形,名叫“皮蹲”。“皮蹲”放在马道左侧50步,共有3个,每个“皮蹲”的距离为100步。“皮蹲”上的标的很小,只贴有半径为5寸的红色圆月,必须射中红心才为合格。
  “马上三枪”所用的枪指的是火绳枪和鸟枪。火绳枪一遇到雨天就不适用了,所以当时旗兵中用鸟枪的人居多。练习“马上三枪”最难的一件事是装填火药。将火药灌入枪膛内,这是第一道程序;其次在枪上取下通条塞人枪膛把火药捣实,将通条插人原位;继之拨开机柄,将引火帽(金属炸药包头)戴在引火嘴上,后举枪向左侧第一靶瞄准,当马跑到靶子前,用食指钩动枪舌,使引火帽爆炸,枪膛内火药燃烧发出响声,靠着火药发射力能把靶子上悬挂的小红皮球吹得摇摆起来,这一枪就算命中了。所谓靶子是用一根3尺长铁条,一端插人土中,上端装一半径1尺的铁圈,在圈内的中心悬挂着一个红色皮制小球,其位置与射器的“标的”在一起。由于放一枪要经过多个程序,所以稍一迟缓,马跑过靶子枪放响算是空枪。
  前锋营的训练场所在汤门街路东。前锋营由每旗抽选出的10名兵丁,共计80名旗兵组成,经常集中起来练习武艺,准备作战时冲锋陷阵。被挑选者要具备相当的武术本领。这些人平时练习爬城墙、跳高、跳远,双手要能举起百斤以上的石头,并有在马上做出各种动作而不落马的本领。后来,前锋营改为八旗消防队(当时称作“八旗火援”),营址在得贵巷路北,即镶红箭道外。
  由福州将军统率的八旗军事训练,分作秋操、演炮、马政三大部分。
  秋操:在每年秋季,将八旗全体官兵集合起来,在东门外较场演习半天。正式演习虽然只有半天,而事先预演则要半个月。演习当天,旗营官兵三更时就要装束停当,穿上袍褂,拿着个人所用的武器、旗帜,陆续出东门,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直奔东较场,按预先指定地点集合。就是将军也要在天亮前到达演习场地。等到天放亮,由中军下令开始演习。在演武厅左前方,有座云梯城(指挥台),城上有一传令兵手执大旗,随着三声炮响,摇动三次旗帜。等到较场南端战鼓起后,传令兵将令旗悬挂在旗杆上。此时战鼓齐鸣,号角声声,预伏在山脚下的官兵面北,正对演武厅摆开一字长蛇阵式。鼓号手等官兵排列整齐后,鼓号声暂停片刻。之后又是一通鼓号,兵丁从枪上取下通条插入枪膛内,把火药填实,再将通条放回原位,恢复举枪姿势。再一通鼓号后,旗兵举枪预备,并装上引火帽。继之号角又鸣,各人举枪向前上方瞄准,等三声鼓响时,一同射击。此时枪声响成一片,将军对左右官员说:“很好!”这是第一个项目。第二个项目是前锋营的官兵表演。前锋营官兵每人牵着骏马,排列在演武厅前约百米处,向将军行礼后立即上马,在马上演出各种不同姿势,然后一齐拥至云梯城边,部分人弃马搭人梯,爬上城墙后放下软梯,让全部官兵都上城墙。最后一个项目是长乐洋屿的水师旗营藤甲兵演习,长矛与盾牌比试,短刀与长刀的比试。这样,一年一度的秋操便结束了。
  演炮:每年初冬,各旗官兵携带鸟枪、抬炮到东门外溪口星公省附近的山谷中去实弹射击,福州将军也莅临检阅。演炮场地设有演武厅,距演武厅约300米处设一标的。标的用铁条制成长方形架子,两脚埋入土中,架上横悬一块铁板,长4尺、宽2尺、厚1寸,在四周漆上黑边,中间画一红色圆心。枪兵对将军行礼后,转身面向标的,将火药填人枪膛,并装人大铅丸一粒,然后瞄准标的射击,若命中则鸣锣,未中则摇小旗。如果三枪全中,将军会发枪作为奖赏。至于二人抬炮,只放空炮,不用实弹。
  马政:就是检查马匹。内中包括协领、佐领、防御。由炮骑校各带官兵考察武技。马政的季节在每年春季,地点在汤箭道。当日,旗营各官兵将自己所养的马牵来检验,以肥壮、清洁、调教得好为合格。评比分甲、乙、丙、丁四等。甲等有奖,丁等要罚。各旗官员在这一天要显示马上功夫,内容是“马上三箭”和“马上三枪”,优秀者记名候补。因马政关系旗人前途,无人不竭力争取好成绩。福州旗营有马匹约二千,自马甲以上每人均有1匹,官员是2匹。后来马匹逐渐衰老死亡,而又得不到充分补充,到了光绪末期,实际上每20名马甲只有1匹马。至于马匹补充,要经奏准后从张家口选马运来。
  八旗捷胜营新兵的训练先练德军操,时驻福州的湘军改为陆军第十镇,由旗营派人去第十镇学习,后全国新军全改学日本操。八旗捷胜营的苍庆祥、冠普亨、吴振桦、王桂山、关朗如及水师旗营的赖延等人到武备学堂求学。不久,又从中选派王桂山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
  在八旗捷胜营内设立了一所“学兵营”,招收旗营青少年百名,分作甲、乙两班。甲班上初中课程,兼学初级军事学和满、英、日文。乙班上小学课程,作为甲班的候补生。甲班生毕业后分配到捷胜营补缺,在甲班中亦选优秀生到国家军事学校和国外留学。当时,有罗文润留学日本宪兵学校,傅宝贵、何玉章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何泽培、冠元揩、傅柏英、郎敬侯、佟剑涛等被选送保定军官学校。
  (三)兵事
  1.厦门抗英斗争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初十,英国侵略军对厦门发动第三次进攻。满族人护理延平协副将凌志、陆路提标左营游击那丹珠以及海坛镇总兵张然,分别督率兵勇防守厦门各炮台。上午9时许,英船34只、士兵2500余人,向厦门和鼓浪屿的炮台同时发起猛攻,清军开炮还击,先后打沉英船6只。午后,南风大作,英军乘风进攻北岸,以七八船并力攻一炮台,一台破,复攻一台;与此同时,英军海军陆战队也开始登陆。激战中,凌志奋力冲杀,中炮落马后遭英军杀害。那丹珠也被炮弹击中,当场牺牲。
  2.马江海战
  清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二十一日,法国远征舰队在海军中将孤拔的率领下,强行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任福州将军的穆图善协助帮办军务,日夜训练旗兵,亲率八旗洋枪队三营,与陆营统领王得胜一道驻守长门要塞。马江海战打响后,法舰唯恐长门守军断其归路,便派兵两面夹击,将清军的炮台炸毁。穆图善及其所统领旗兵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设下埋伏,四面抵御,坚持四昼夜,击沉法舰一艘。法军见出口打不通,将舰船一字排开,进行猛烈的炮轰,炸毁清军炮台两座。清军各路守军见法舰炮火凶猛,纷纷溃逃,唯穆图善率所部官兵坚守阵地。击溃登岸法军,夺取法军3艘登陆船,焚烧2艘,击沉1艘。此后,穆图善退守连江。
  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位于马尾军港对岸。但该营拥有的船只仅是手划的木船,上置小型火炮,根本无法与近代炮舰相抗衡。福建水师被突袭后,夜间,水师旗营出动小木船,不计牺牲,对法国军舰进行了英勇的攻击,并点燃运输舰冲向法国舰队。
  福州水师旗营分左、右两翼,其右翼被穆图善调往闽江口长门附近的下塘寨。右翼领兵官是统带黄恩禄,被授权可自行指挥部属。他命令部下一见法军舰船即全力攻击。捷字营官兵奋勇抗敌:哨官李全寿身先士卒,亲自点燃巨炮轰击敌舰,被法舰所发炮弹的弹片击中头部而牺牲;水师旗营骁骑校许国昌、张朝铭等人表现英勇,战后以军功而赏戴蓝翎。
  水师旗营的左翼除留下一部分人驻守营盘外,大多数官兵被调往闽安听候调遣。他们渡江所乘坐的八桨战船遭法舰袭击,旗勇们只好弃舟泅水登岸,在高安山附近的闽江最狭窄处,用小炮轰击敌舰。
  八旗官兵在此役中付出了很大的牺牲。马江一战,水师旗营兵丁阵亡者70余人。在三江口水师旗营的所在地琴江,百年来流传着一首民谣:“法国打闽安,旗勇跑满山,战死李连安,吓死张十三,家家眼泪淌不干。”
  为祭奠在马江之战中牺牲的官兵,琴江满族在靠闽江边的西岳庙设立了阵亡者牌位,每年七月初三定期拜祭。后建起马江之战纪念馆,以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并昭示后人要爱国、爱乡。
  附录:
  福州驻防八旗职官表(截至乾隆九年前)
  (一)镇守福州等处将军(康熙十九年设)
  吴努春(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九年任)
  马九玉(奉天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胡启元(奉天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一年以副都统署理)佟国瑶(奉天正蓝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石文炳(奉天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金世荣(奉天正黄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祖良璧(奉天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杨琳(奉天正红旗人,康熙五十一年以福建陆路提督署理)
  觉罗满保(满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七年以闽浙总督署理)
  黄秉钺(奉天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塔拜(满洲镶红旗人,康熙六十年十一月由杭州将军调闽与江西按察使石文焯同管印务,六十一年仍回本任)
  石文焯(奉天正白旗人,康熙六十一年署理)
  宜兆熊(奉天正白旗人,雍正元年任)
  高其倬(奉天镶黄旗人,雍正四年以闽浙总督署理)
  蔡良(奉天正白旗人,雍正五年任)
  阿尔赛(奉天正黄旗人,雍正六年以副都统署理,七年实授)
  顾弘誉(奉天镶黄旗人,雍正九年以副都统署理)
  准泰(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十年以闽海关监督署理,十一年四月再署,十三年三月又署)
  隆升(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二年任)
  策楞(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五年署理)
  新柱(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八年任)
  (二)镇守福州等处副都统(康熙十九年设)
  胡启元(康熙十九年任)
  祖建极(奉天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李华(浙江永嘉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王应虎(山西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董象炜(奉天镶黄旗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郑继宽(直隶人,康熙六十年任)
  阿尔赛(雍正五年任)
  (三)左翼副都统(康熙十九年原设副都统一员,雍正六年增设一员,始分左右翼)
  高峋(奉天镶黄旗人,雍正七年任)
  鄂鼐(奉天正蓝旗人,雍正八年任)
  陈世蹯(奉天镶白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沈之仁(奉天正白旗人,乾隆六年任)
  安致中(奉天镶白旗人,乾隆八年任)
  邓廷相(奉天镶白旗人,乾隆九年任)
  (四)右翼副都统
  董朝衡(奉天正蓝旗人,雍正六年任)顾弘誉(雍正八年任)
  兰焰(奉天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任)。
  三、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旗人一度成为“追剿”、“清算”的对象,有的被诛杀,余下的四散逃离。这种状况至20世纪30年代后才有所改善。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福建满族的进步人士参加了民主革命的抵御外敌斗争。
  满族青年工人粘文华,在参加过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的二哥粘芳硕的影响下,先后参加厦门海员工会和厦门店员工会,并被推选为厦门店员工会理事长。民国16年(1927年),粘文华加入共青团,同年1月24日,被推选为厦门总工会组织部长,领导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参与领导了以加薪、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的大规模罢工斗争。民国19年(1930年)5月,粘文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5月4日厦门工代会在中华中学召开的赤色工会代表大会中,被推选为厦门赤色总工会委员长。5月25日,参加了陶铸领导的厦门劫狱斗争。11月,担任中共厦门市委委员,后任市委书记。次年2月,参加省委扩大会议,并被选为省委委员。民国21年(1932年)夏,中共厦门中心市委调粘文华等人到晋江、南安工作,筹建晋南特委,粘文华担任中共晋南特委书记。民国23年(1934年)初,被调到中共安溪中心特委担任执委、组织部长。同时,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民国25年(1936年),粘文华辗转来到新加坡。先在新加坡总工会工作,并担任党团书记,后以“华侨救国会”名义,在海员、橡胶工、店员等工人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领导了新加坡、马来西亚50万工人大罢工。随后成立“新马华侨抗敌后援会”,在华侨中发动募捐,并组织大批华工回国参加抗战。回国后,在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工作,组织“晋南抗日自卫队”,在紫帽山一带驻扎。民国28年(1939年),担任中共闽北特委委员。民国38年(1949年)5月开始,担任省委职工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瓯军管会工交处处长,配合解放大军解放福建。
  抗日战争期间,福建满族青年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闽籍满族青年清华大学第十级女生许如琛,私立北平汇文中学学生王念祖、王念烈在北京参加了“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王念祖是汇文中学高三学生,任校学生会主席,是该校游行队伍的组织者之一。
  民国27年(1938年)春,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的琴江村满族青年曹维廉辞去欧亚航空公司高薪职位,率弟曹维新、大妹曹维礼、二妹曹维真一起参加新四军。同年,曹维廉由张爱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新四军电讯大队教育主任、机务主任等职。发挥其熟悉无线电专业技术特长,负责创建新四军最早的电台,培训了一批批电讯、机务人员。当时正在皖南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闻知,特地采访了他们,并为在场的维廉、维礼、维新拍了合影。皖南新四军军部训练班结束后,维廉留在军部,负责新四军的通讯工作;维礼随第三师北上,为前线将士救死扶伤;维真随军赴皖北;维新留在军部担任军邮员。民国30年(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曹维新所在部队突围未成,他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后参加了在赤石的暴动。民国31年(1942年)6月19日,被杀害在虎山庙旁,牺牲时年仅19岁。
  曾留学英、德的满族青年黄廷枢是民国海军中首批掌握潜艇技术的高级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申请归国抗战,被分配到(水上)布雷游击队。其所在的布雷总队第三大队布雷区域正好在新四军的防区内。民国29年(1940年)春,第三布雷大队拨归新四军指挥,直接受司令员陈毅领导。当时黄廷枢是第六中队的中队长,他主动向海军部请缨,被委派为全权代表,只身前往江苏漂水县水西村新四军驻地,向陈毅司令员报到。在新四军的配合下,布雷大队成功进行了侦察、运送水雷、部署兵力、寻觅船只的任务。此外,毕业于南京海军雷电营校第一届无线电班的琴江人张端弧(黄廷枢同门),曾在军舰“长治号”当过无线电官,抗战期间也参加了长江布雷战斗,任第五中队无线电官;张嵩龄,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南京海军学校,是被日军炸沉的中山舰的幸存者。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建满族享有了与兄弟民族同等的政治、经济地位。人民政府对生活困难的满族同胞进行帮助扶持,在少数民族赴京观礼、政协委员等名额上给予一定比例,在满族聚居地设立民族村。福建现有满族村4个: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福州郊区新店聂厝满族村、泉州南安丰州镇梧坑满族村、泉州晋江粘厝满族村。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