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初入闽的八旗官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51
颗粒名称: 二、清初入闽的八旗官兵
分类号: K282.1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657年到1795年福建省满族清初入闽的八旗官兵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八旗官兵

内容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五月,“固山”郎名赛率满洲营官兵三千屯兵福州城中,并令福州东门、汤门、水部门三关居民全部搬出住处,征为兵营,谓之“匡屋”。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清兵复至。十一日,头站300人、马500匹先至,屯东门外。大队人马于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屯扎七门外。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诛灭跟随吴三桂叛清的“三藩”之一耿仲明,并将其部属撤回京师之后,清朝政府派遣杭州副都统胡启元率领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兵马1026名进驻福州。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政府又把耿仲明属下兵马1000名也编人上三旗,在驻防福州的四旗内行走,并设福州将军一名。从此,福州和广州成为清代各直省中仅有的两个汉军八旗单独驻扎的驻防点。
  最初的福州将军由汉军旗人担任,直到雍正六年(1728年)阿尔赛被任命为福州将军之后,该职位才大多选派满洲人担任。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廷命福州四旗汉军官兵出旗为民,再从京城挑选满洲兵丁,分批到福州驻防。这些原驻京师的满八旗官兵从此就在福州长期定居,他们的后人就成为福州城内满族的主体部分。在清代,福州是全国13个设置将军一级官员的驻防单位之一。
  雍正六年(1728年),兵部侍郎牛钮奏请于江宁、杭州、荆州、京口、广州、福州等处驻防水面,勤加操练,被朝廷采纳。镇闽将军阿尔赛觐见雍正,雍正面谕:“尔等旗人宜习水务。”同年,福州将军奏请设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经朝廷议政大臣会议“复奏照准”,令创建官署、兵房1321间,并以炮山高地火药库、钟楼为中心在洋屿半岛周围荒地围建城墙。
  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征南将军赖塔奉旨挑选531名行营旗兵进驻琴江,组成三江口水师旗营。琴江,也称作福州旗人水师城,位于长乐太平港口,云门山洋屿以东,距长乐市区5千米,距闽江入海处15千米;面对圆山水寨,与大屿(琴屿)、小屿(剑屿)、乌屿成掎角之势,与福州马尾隔江相望。这里是白龙江、乌龙江、马江交汇处,故称三江口,又因闽江流经此处形似一把古琴,故称琴江。作为清代福州海江防卫的要冲,三江口水师旗营担负“控马江带乌龙,拱卫省城,抵御外侮”的重任。驻扎在琴江的兵丁是福州驻防中四旗汉军的余丁,俗称“老四旗”,设领催、鸟枪兵、弓箭兵、交甲、大刀、挑刀和藤牌兵等,这支水师归福州将军统辖。福州将军的行辕至今仍保存完好。
  乾隆时期(1736-1795年),福州驻防办理汉军出旗为民事宜。按清廷计划,三江口水师旗营的汉军应裁去一半,再由京城派遣满八旗填补。然而,因京师旗人畏惧路途遥远和海上风大浪急,生活艰苦,终未能换防成功。于是,这部分汉军旗人便留下为清廷御疆。在长期的八旗组织生活中,他们与满八旗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语言、习俗等方面趋于一致,完全融入满族之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