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末避居泉州的女真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50
颗粒名称: 一、元末避居泉州的女真人
分类号: K282.1
页数: 2
页码: 241-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满族元末避居泉州的女真人的事迹。
关键词: 福建省 满族 女真人

内容

博温察儿祖先宗翰(本名粘没喝,汉语讹为粘罕)为金国开国元勋,与金国开国皇帝阿骨打是侄叔。宗翰死后,谥号“桓忠”,故粘氏宗祠亦称作“桓忠祠”。泉州粘氏尊宗翰为一世祖,博温察儿为八世祖。宗翰之父撒改因被金廷封为“金源郡王”,故今泉州晋江粘氏宗祠中有“派衍金源归一本”之联。
  元末至正初年,金国皇室后裔粘博温察儿“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泉州晋江的永宁(今属石獅市)。迁徙至泉州时,粘博温察儿年事已高,不久弃世。他死后葬于住地永宁杨丹。(①粘博温察儿墓尚存。该墓原占地500多平方米,呈“凤”字形,三合土圆形封土堆,三层墓埕逐级外扩。墓碑“凸”字形,长2.06米、高0.75米,上楷书阴刻“八世祖粘公”五字。1989年由台湾粘氏宗亲会捐资修葺,同年4月晋江县(现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墓左侧立碑保护。)博温察儿长子子寿、次子子禄由永宁迁移到浔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居住。
  从元代至明末,女真皇族后裔粘氏人口数甚少,主要原因:一是一脉传承,繁衍较慢;二是明中后期的倭寇之乱,粘氏一族也惨遭荼毒。
  据《浔江粘氏世系纪略》记载,粘氏宗族所处的浔美、陈坑、山柄等村,在明中后期均遭倭寇焚劫,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十四世尔明,生子四人,四子诸孙,殁于兵荒无嗣世。”“十五世昱,兵荒掳去下邦而死,妣张氏掳去兴化而死。”还有的粘氏子孙则在平定倭乱中战死沙场,如十四世席珍,“值倭乱,以征阵亡”,“追赠骠骑将军,以旌忠勇”。(②《晋江县志》,《忠义传》。)有明一代,晋江粘氏共传11代,至明末,见诸族谱者,仅寥寥数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泉州曾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基地,民众屡经战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朝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迁界”政策,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晋江粘氏聚居的陈坑、古婆庄、山柄等村,经过战乱,举族逃亡。在泉州居住的部分粘氏为避乱世,徙居南安梧坑。
  清中期,社会环境好转,粘氏各支逐渐繁盛。由于同宗同源的渊源关系,泉州粘氏得到清皇室的认同,政治地位大为提高。清代粘氏中科举、为官宦者众多,经济生活也随之改善。泉州名门望族眼见粘氏得势,争相与之结亲。如晋江衙口施琅便嫁女与粘氏子弟。据《粘氏族谱》记载:“粘拱恩,本盛孙,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举人,娶靖海侯施琅女施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