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32
颗粒名称: 三、教育
分类号: K282.1;G527.57
页数: 3
页码: 225-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回族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回族 教育

内容

唐宋时期,回回先民在泉州设置蕃学,让自己的子弟接受教育。元代,清真寺成了穆斯林学习阿拉伯文字和培养神职人员的经院。这种办法长期沿袭下来,直到民国。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长汀邵武南平等处总兵官陈有功、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美等二人来管泉州,聘请阿訇在清净寺设立学校,教导回教徒“学经解篆”,学习“小儿锦”,建立经堂教育制度。1959年在泉州发现一方刻有阿拉伯文字和汉字的墓碑,其阿拉伯文字便是“小儿锦”,即拼写泉州方言“郭氏德广公墓”。这方修墓时重刻的石碑,便是郭氏后裔接受过经堂教育的反映。此后,清嘉庆(1796-1820年)、同治(1862-1874年)以及民国期间,泉州清真寺几度复兴,延聘阿訇传授阿拉伯文字。20世纪末,人民政府专门拨款,到西北宁夏聘请阿訇来泉住持教务。泉州清真寺设有阿拉伯文班,由阿訇向学员讲授阿拉伯文。
  民国12年(1923年),邵武清真寺开办务本初级小学校,所授课程与其他国民小学相同,学亦同,回族、汉族子女均收,唯对回民增授阿拉伯文一科。校址设于清真寺内,迨至民国21年(1932年),因经费支绌而停办。
  20世纪70年代末,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政府的扶植下迅速发展。各地回民聚居区办起了回民小学和中学,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回族大学生逐年增多,教授、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文学家、艺术家不断涌现。以回族聚居地陈埭、百崎两地教育事业的为例,到了90年代,陈埭回族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网络。陈埭民族中学占地40亩,建筑面积6130.76平方米,在校生1285人,教师125人。7所民族小学共占地47941平方米,建筑面积14623平方米,在校生2248人,教师103人。民族幼儿园占地7967平方米,建筑面积4357平方米,在校生1272人,教师44人。陈埭民族中学从1965年创办镇农业中学起步,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入高一等学校。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有厅级、处级、科级干部,以及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和企业家等。百崎回族于1989年创办百崎民族中学。回族乡政府建立后,还增设百崎学区,创办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2000年百崎回族乡民族中学有教师50人,其中少数民族25人。在校生793人,其中少数民族691人。有4所民族小学,教师73人,其中少数民族42人。在校生1282人,其中少数民族1010人。该乡儿童入学率100%,儿童入学巩固率100%,儿童小学毕业率100%,升学率100%。在校大中专学生数119人,其中少数民族103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