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31
颗粒名称: 二、艺术
分类号: K282.1;J12
页数: 1
页码: 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回族艺术的情况。其中包括清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泉州伊斯兰教徒的石墓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回族 艺术

内容

元朝末年,泉州伊斯兰教寺增加到六七座。这些寺宇大都是仿中世纪阿拉伯、叙利亚、波斯的清真寺的建筑形式而建造起来的。20世纪末,存于泉州通淮街的艾苏哈卜清真寺,门楼高11.40米、宽6.60米,下部系用雕琢的白色花岗岩,上部用辉绿岩石雕砌筑而成。通向寺内的大门和甬道,系由三层拱顶组成,第一道尖拱顶为莲瓣穹形顶结构,第二道尖顶为蜂巢状的穹形结构,第三道为“拱拜”式圆形盖顶。这座具有独特建筑艺术的古老伊斯兰教寺,是中阿建筑雕刻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
  泉州伊斯兰教徒的石墓,其雕刻艺术风格略有不同。这些宋、元、明时代伊斯兰教徒的须弥座式石墓,有三层、四层和五层三种,顶层浮雕象征阿拉伯的“云月”标志,下层往往刻《古兰经》经文。近代的穆斯林墓座已改石雕为沙灰堆抹,作三级状。
  泉州南音,以及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中有一种叫“唢呐”的乐器,当地人称为“嗳仔”。它原是回族乐器,名苏尔奈,由波斯传进来。这种乐器声音高昂,音色优美,吹奏起来气氛浓烈,激人兴奋。泉州的地方戏剧中,凡是演到欢乐或庄严威武的场面,都要用“嗳仔”这种乐器主奏,以增加热烈的气氛。泉州的几种地方戏剧中的司鼓者,虽然采用传统击鼓法,但也吸收了外来演奏技艺。如梨园戏,司鼓人根据剧中的情节,有时跷一肢足板或两足板压在鼓面的边缘,以控制鼓声音响的强弱,产生一种与轻击不同的音响,增加剧中场面的效果。这种击鼓法就是古代波斯的一种演奏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