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30
颗粒名称: 一、文化
分类号: K282.1;G127.57
页数: 3
页码: 223-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回族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陈埭民族文化宫以丁氏宗祠、清真寺为依托,内设陈埭回族史馆、陈埭民族南音社、陈埭民族诗词社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回族 文化

内容

唐宋时期,留居中国沿海地区的蕃客为了使自己的子女掌握知识,有意识地送他们进入学校读书。据《铁围山丛谈》云:“大观、政和之间天下大治、回夷向风。广州、泉州请建蕃学。”(①蔡條:《铁围山丛谈》,卷2。)蕃学以教授外文为主,兼授中文,是培养外贸翻译人员或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和外国人子弟的学校。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到泉州居住、定居,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逐渐地吸收当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融为一体。特别是元代,由于各种原因进入福建的回回人数更多,生存的需要使他们不得不完全脱离母文化而接受居住区的文化。
  元代泉州回回人从母语到汉语的语言转变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各操母语的多重语言制,经过学习汉语,到兼用母语的双重语言,再到最终意识到母语已失去生存环境而被迫放弃,完全采用汉语。这个转变经历了一代,抑或数代人,甚至到明朝还有踪迹可寻。如泉州《荣山李氏族谱·垂戒论》曰:“其书如蚯如蝴,其言如枭如鸟犬。”《陈埭丁氏族谱·感纪旧闻》也记录有“蕃地蕃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回回人均操汉语,但阿拉伯语在宗教生活用语方面则有所保留。如星期五礼拜日,延用阿拉伯语称为“主麻”日。“阿含抹”即世称长老。又如“安拉”(真主)、“阿訇”、“以玛目”(清真寺的神职主持人)、“都哇”(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乜贴”(布施)、“这那则”(殡礼)、“塔布”(棺匣)、“苏卜”(言谢之意)、“色兰”(问安祝贺)、“戒卑路土”(我愿意)、“夏赫”(长者、老人),等等。在文字使用方面,保留有一些明、清时期阿拉伯文《古兰经》手抄本,以及清真寺建筑中设有建寺时间和《古兰经》句的阿拉伯文百则。泉州灵山圣墓回廊仍保存着阿拉伯文元代碑记。此外泉州、福州等地还有数百方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阿文、汉文波斯文的墓碑。用汉姓、汉名是元代的回人汉语化的继续。
  学习汉文化的先驱是中上层贵族和官员。蒲寿宬即是一例。蒲寿宬是一个深受汉族文化熏陶的异族诗人,著有《心泉学诗稿》共6卷,近300首,大多数写于南宋末,一些写于元初。蒲氏极崇儒家以礼教化、以德治政的统治思想,赞颂卓茂“礼拜乃并用,代嚣以为良”,赞颂刘矩“礼逊以化疆,谆谆耳提训”。他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赞颂汉族地主阶级所树立的烈女,如安贫自洁的陶侃母,乐贫行道的黔娄妻,才德兼备的谢道韫、蔡文姬。其诗作的艺术风格,《四库全书》提要云:“颇有冲澹间远之致。”
  明代,泉州已是中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与汉族通婚的回回,其后代更有条件接受汉文化的熏染、陶冶。随着回族汉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初始的伊斯兰文化痕迹已日趋淡薄,儒家思想为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出现了像李贽这样认清儒学本质、否定封建传统的一代进步思想家。据《泉州府志》的统计,明清时期(至乾隆二十六年止)陈埭丁氏族人中中举者计14人,其中进士8人。特别是丁自申、丁日近、丁启濬“三世进士”,成为泉州文化史上的美谈。
  李贽(1527-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泉州晋江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官至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十三年移居麻城,完成代表其一生主要思想的大部分著作。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时年76岁。李贽的作品主要有《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前两部是李贽的理论著作,是他的代表作。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
  丁自申,字朋岳,号槐江,陈埭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进虞衡郎中,后出守顺庆府,三年调任梧州府,在顺庆府时编成《三陵稿》,后又编《三陵续稿》。在《三陵稿》中,丁自申大力宣扬了儒家关于“仁”的伦理思想,他把“仁”作为处理人际伦理关系的最高准则。在议论伊斯兰教与儒家关系时,以丁自申为代表的一批回而兼儒的学者主张适应时代,必须以儒为尚,教门需要变通,但也不要忘本。丁自申提出既不要背离教门,又不要迷陷于教门的主张,在泉州回民中颇有影响。明嘉靖(1522-1566年)以降,泉州回族穆斯林普遍出现对伊斯兰教的宗教观念的淡化,而采用“周公、仲尼之道”的汉化过程,认为是“渐变以合于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外地来泉任官的回族穆斯林建立“经堂教育”制度,开始学习“小儿锦”,传播伊斯兰文化。“小儿锦”是西北回民创造的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一种文字,也称“经堂文字”。泉州的“小儿锦”是清朝前期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的典型表现。但泉州的“经堂教育”制度随着官员的离去而消逝。此后,被聘住持泉州清净寺的阿訇相继开办学员班,学习阿拉伯文字和伊斯兰教,传承伊斯兰文化。
  1939年,中国回教协会成立,泉州相应成立了福建省分会。福建省回教分会在张玉光阿訇的领导下,出版回教刊物《正源月刊》,宣传伊斯兰教教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族聚居区的社区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
  陈埭民族文化宫以丁氏宗祠、清真寺为依托,内设陈埭回族史馆、陈埭民族南音社、陈埭民族诗词社等。1992年被列为泉州市文化事业“芳草计划”的示范点,以展示回族社区文化。
  百崎回族的社区文化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百崎回民群众自发组织了多个文艺社团,如南音社、谜社、诗社、书画社、南音研究会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