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15
颗粒名称: 三、婚姻习俗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9
页码: 174-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相认识,婚姻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婚姻习俗

内容

畲族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做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订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
  (一)定亲
  1.问亲
  一般由媒人牵线,先由男青年到女家,畲语为“〓(看)娘(姑娘)”。女方若有意,即在男方离开前煮点心奉上桌,如果不煮点心则暗示不同意。而男方中意即吃下点心,不中意则不吃。若双方同意,则男青年送给女方礼物,如银手镯等,女青年回赠“定亲带”一条,俗称“拿定头”或称“小定”。经过数日,女青年由母亲陪同来到男家,畲语称“〓人家”。男方热情接待,女方临行时,男方送以礼物。女方若中意,则收下,不中意非但拒收,还将原先“定金”退还。有的畲村“拿定头”礼节,仅“〓布娘”、“〓人家”后男方托媒人捎去“问咀饼”,女方三天内不退回,即表中意。
  受汉区文化影响,有的畲村相亲也有“合八字”习俗,即男方媒人到女家开“生辰八字”。一般须历两三遭。媒人初上女家,以鲜鱼等物做“手信”,女家以热茶、点心接待。媒人夸说男家并征求女家意见。
  2.“搭定”
  即将订婚信息公之于外,他人便不再求婚。这时,姑娘平常两鬓夹着的银笄,取掉一边,以示婚嫁有主。从此,男女双方便以亲戚往来,互以“亲家”相称。
  3.报日
  报日,俗称“送日子”。即男家选择结婚的日期,并将此吉日良辰通知女家。报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八月,这时,请五行先生占卜择定,结婚日期一般在冬季。日期一定,男家即请人挑着以红苎布袋套住的礼盒,内放写着迎亲日期的红纸帖一封,俗称“日子单”。另猪肉、鲜鱼、线面、桂圆、红枣、冰糖等,还有中秋月饼,俗称“日子饼”,上述食物的数量都是双数,忌单数,以兆喜事成双。女方同意,即收下“日子单”红帖和半数食物。
  有的畲村分两次送聘礼,即“搭定”时为“小聘”,“报日”时为“大聘”。“大聘”时男家向女家“讨年庚”,这时聘礼与女家嫁妆的数量都得协定。否则,女家不给姑娘的“生辰八字”,以供男家择日。女方家长提出聘礼数目时有专门隐语,他们通过媒人提出,少娘(姑娘)出嫁需多少条“岭”,多少个“火笼”,多少顶“帽”,多少个“桌面”。“岭”是指少娘出嫁,其舅父、姑父要送她衣服,每套为一“岭”,男方要按“岭”数回送猪肉。“一岭”,即一肉。“火笼”指猪腿,男方一般备2个猪腿,其一送岳父,其二送女方长舅,如少娘有谊父,得加送1猪腿。每个猪腿上要加1双鞋,鞋里放“红包”。“帽”指男方要给妻弟送帽,每人1顶。“桌面”指酒席,一般不超过10桌,每桌备肉若干斤,酿酒米若干斗。
  古婚俗畲家“嫁女以刀斧资送”,(①明万历《永春县志》·卷3,《风俗》。)“嫁赀,稍充裕者予以田器,此外无他物”。(②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2,《舆地志·附佘民风俗》。)除农具陪嫁外,还带已孕的壮母羊或带仔母羊以及农作物的良种等。古田县杉洋西园《雷氏家谱》内“族规”之一“嫁女”云:“但选贤豪配,休为聘礼牵。所期香玉对,莫结臭铜缘。”(③《雷氏宗谱》,修于清光绪十六年。)
  闽东畲家古婚俗中男女方还有互赠布匹之俗。男家聘礼中定有1卷苎布,俗称“1筒布”,一般为12匹,1匹门幅1市尺,长1.2丈。女家嫁妆中有细苎布若干匹,还有苎布缝制的“三袋”1套,包括红苎布袋1副,“昼袋”(用于装出工劳作时盛饭的陶罐)2个,“肚袋”(即肚兜,肚兜颜色有别,新娘红色,新郎蓝色)2个。嫁妆都以红布铺盖,唯有一块黑布是留给公婆做裤。4.做“表姐”
  当年要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做“表姐”陪客唱歌。村里男性好歌手“表弟”与“表姐”盘对,如果村中无好手也可请其他村人替代。
  5.送酒
  婚前1个月,未婚女婿由媒人陪同挑着结婚时酒席所需的酿酒糯米到女家。一般每席酒以10斤糯米计,另加3斗作为酿酒者点心。同时,还以鱼肉等分送女家各房亲戚。女方回1条围裙,并给未婚女婿端点心,端点心者一定是他的未婚妻。这是婚前的一次特殊的会面,会面时并不言语,仅相互瞧一眼。女家所办的酒席在迎亲时候,俗称“嫁女酒”。
  6.降“祖公”
  新娘出嫁的前夜,要在中堂摆起香案,备三牲福礼,恭请祖公神。由女家长辈搀扶行将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行祖公礼,祷告姑娘出嫁地址,并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畲村降祖公礼待迎亲人马到后进行。
  7.哭嫁
  新娘出嫁前两三天都要以歌代言,哭诉与爹娘等亲人的惜别,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取笑。《哭嫁歌》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
  8.走嫁
  迎亲,畲家古婚俗,迎亲时“先期二、三日,婿来迎迓,略如古亲迎礼。及期,婿前导,新妇裹红帕于首,衣蓝色衣,张雨伞,徒步随之,女父殿其后”。(①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2,《舆地志·附佘民风俗》。)新娘走嫁时,都穿自己编织的草鞋,鞋帮用红头绳系着,鞋面串着石珠之类。新娘走嫁,一行8人,名曰“双喜”。其中女方兄弟或姐妹1人,男方接亲者6人,包括新郎。这天凌晨子时起程,在天亮前到夫家。新娘手撑雨伞,“伴人”手提灯笼,履声踏踏,灯火煌煌。走嫁新娘为了防止路上碰上陌生人“冲喜”,身上都要带化解物,即桂圆,以保吉祥如意。如果这天同村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先后要协商,一般让夫家远者先行。为了避免行先者带走“风水”,后行者都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其后,一般以为“牛踏路”为新路。因此,富裕人家的嫁妆中还有1头踏路牛。
  (二)迎亲
  1.做“迎亲伯”
  闽东畲家在男女完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机智的男子,全权代表男方挑着礼物来女家接亲,俗称做“迎亲伯”或做“亲家伯”。迎亲伯须懂礼节,能言善歌。一般对歌历时两夜,忌唱淫秽歌或“落难”、“问罪”等小说歌。一般第一夜唱《上东来望》、《路径歌》和《十条起》等,第二夜唱《嫁女歌》、《字歌》和《柴名花名歌》等。还有许多冷门歌也为“迎亲伯”所掌握。每段歌都由“迎亲伯”起头互对,条条歌言的词语采用“顶真”修辞的链式结构,即前条歌言末句末词与后条首句首词相同。俗称这种对歌为“九重十八合”。又唱“一念”、“一度”、“一口”、“一结”、“一纽”共5段50条杂歌。互相争对,不肯辞让,对方要是不能应和就换一条,又不会,再换一条,连换几条,都对不上,就算对方输了。这样,对方即不敢为难,一切以礼相待,让他顺利完成迎亲之礼。
  2.“拦路”、“关门”迎亲
  闽西山羊隔等畲村与“迎亲伯”相类似的角色称为“娶嫁公”,他带上5至7人,其中1人能对歌、炒菜的,步行到女方家。这天女方故意在村外路上堆放杉刺枝条或荆棘条。“娶嫁公”把刺条等搬开,说明已带来歌手,把刺条等在路中竖起,说明不仅有歌手,而且要求女家起歌台,连夜对歌。迎亲人马一进村,女方家人全部躲藏起来,屋内空无一人,这时歌手开腔对亲家唱。歌手唱完歌,不进大厅,直人厨房生火。这时,亲家母才走出,端上茶水,并站在一旁看歌手往灶内生火,歌手也称为“火郎”。点火的意思是,女儿被娶走,但家里火种不灭,仍然兴旺。
  3.行礼
  “高头嫁女,低头娶亲”。即男方地位低于女方。因此,迎亲人员至中堂,按规定男方中4人先位于中堂右边,因为畲家认为左边主位为大,而女方4人却故意将男方4人往左边拉。如果男方站错位,即被奚落。因此,男方先得力求站对位置,站定后,男女双方一一对揖。随后互换位置再揖,此礼称为“捡田螺”。随后又行“脱鞋礼”,即女方端上热水请迎亲者洗脚换布鞋,女方称为“脱草鞋”,男方称为“穿草鞋”。
  4.落脚酒
  落脚酒,即女家宴请迎亲客人。酒席设于中午时分,岳父请迎亲者入首席,俗称“主位”。他手捧酒杯,杯上放双筷子,逐一向客人作揖,对揖后指定位子,并斟上酒,请客人入席。媒人坐首位,即中堂照壁右边位子,左边为第二位,为“对门亲家”坐。作陪斟酒者为新娘母舅。
  5.难为行郎
  “落脚酒”后,行郎要把嫁妆先抬回男家。嫁妆由女家帮厨者捆扎好并送至村口。在村口狭窄处,帮厨者同村上的姑娘互相配合,戏耍行郎,把嫁妆抬到岔路上,用锅底烟灰涂抹行郎,有的把行郎拉到水田中。姑娘以夺得“送担包”为胜,行郎则极力留包,双方互比高低。畲家认为,没有戏耍行郎的村,村上姑娘没本事。女方的姑嫂姐妹还要为难抬花轿的行郎。她们与行郎对歌,比试才华,故意以种种借口来留出阁的“姐妹”,不让“姐妹”给抬走。而行郎则以种种理由说服女方,让花轿顺利出村。
  6.“请大酒”
  中午的“落脚酒”后,晚间酒席由男方准备,宴请女方亲戚。古俗“请大酒”时还有“当门赤郎”主演的“借镬”仪式。“当门赤郎”又称“大赤郎”,即男家带来的厨师,他又兼为歌手,要以歌借用女家炊具办酒席。而这时,女家必须先把炊具藏匿起来,再由大赤郎唱起《借镬歌》等谜语式歌谣,唱一件“借”一件,要是哪一样唱不出歌来,那一件就不“借”出。《借镬词》的序歌为赞美女家环境。接着,大赤郎随口唱起借用各种炊具的谜语歌谣。如“木龙上天起云雾(饭甑)”,“双龙抢球大城内(火钳)”,“玉女吹箫云头过(火管)”,“仙女点香来洗坛(锅刷)”等等。
  7.对盏、留箸、千金饭
  “对盏”即摆出双连桌,端上精制猪肉等佳肴,由“对门亲家”宴请女方主亲和帮厨代表,“对门亲家”斟酒作临行答谢。“留箸”是“对盏”后,新娘由其兄弟拥抱至中堂,站在凳上面向外,其兄弟从桌上执一把筷子从新娘右肩递给新娘,新娘左手接来,右腋下递过。兄弟再从左肩递给,新娘右手接来,左腋下递过。反复三次,放还桌上。意为新娘走了,留下父母交兄弟供养。
  衔“千金饭”。即“留箸”后,母亲端上一碗红糖米饭,新娘衔下三口吐于手绢内,包好放入衣袋,“千金饭”带到夫家好养大猪。有的畲村“留箸”由女家两位男子相对进行,“千金饭”由新娘自己到桌边去衔。
  8.梳妆
  闽东畲家习俗,男方迎亲花轿进入女家中堂时,新娘就边歌边哭边诉惜别情。到午后,轿夫及媒人再次催她上轿时,才开始梳妆。梳妆时,别人要解开她头上环状的姑娘发式,即红绒线发圈,梳成已婚妇女的凤凰头。这时由母舅主宰,让二人抱住新娘,一人专事梳头。梳头者通常是由内亲担当。如果无内亲,可请村内三代同堂的好命妇人完成。为讨吉利,避免日后夫妻不和,忌讳两种人梳头,一是三年戴孝未满者,二是怀有身孕者。
  9.踏米筛拜祖
  闽东畲村之俗,少娘上轿前要向祖宗礼别。传说高辛帝嫁女时,三公主为皇帝女儿,一不拜天,二不拜地,更不能跪拜祖宗,她双脚不能踩地,这个风俗延续至今。新娘踩在米筛上向祖公点头礼别。踏米筛另一含意是米筛为畲家洁净而又贵重的生活用具,新娘踏筛是表示对三公主的最大尊重和敬意。新娘踏筛时,口唱《踏米筛歌》。10.分酸
  有的畲村在新娘梳妆完成后,由母舅扶进中堂行“分酸”仪式。这时,同胞兄弟手捧红漆樟木八角茶盘,盘里放着两碗带骨猪肉煮成的线面。新娘踏在米筛上将每碗线面倒一半到另一碗中,连分三次,隐喻亲生骨肉分离,边分线面边哭唱《别爹娘》、《别歌嫂》等。分好线面,新娘又从放着钥匙、稻谷、大米的茶盘里抓起一把把米谷边撒边唱《撒谷歌》。唱罢,花轿准备停当,新娘准备上轿。有的畲村新娘于进轿后站在轿中边撒米谷边唱《撒谷歌》。有的畲村进行“分饭”仪式:新娘坐竹匾上,其兄弟捧上白米饭,先自己吞咽一口再递予新娘,让她含一口,新娘将饭喷到兄弟衣襟上,之后新娘登上凳子或桌子,将五谷、竹钉、钱币、扣子、筷子、鲜花等先内后外四外抛撒,一边抛撒一边唱《祝福歌》。
  11.上轿
  花轿进女家时,各地风俗略有不同。有的畲村轿夫4个全是男家人,有的畲村轿夫是男家2人,女家2人,起轿时,男家人走前,女家人居后;有的畲村将轿放在天井,有的畲村放在中堂或轿厅东头等;有的畲村嫁妆与花轿同行,嫁妆在前,花轿在后,而有的畲村是嫁妆提前一天扛回男家,花轿次日启程。花轿左边红纸上写着“高辛帝晚生良月吉日X封”,“X”为男家姓氏。右边写着“翰林院编修今月今日X封”,“X”为女家姓氏。花轿右上角还挂一猪蹄,有的畲村猪蹄挂在轿后。男方为防止迎亲花轿途中带“煞”,预先画好“避煞符”帖到轿门上。花轿进女家,新娘还要见轿哭唱《哭轿歌》。
  12.上路
  畲家花轿可设吹鼓班。花轿由未成年的弟弟等陪同上路,轿前有宫灯一对,由女家大一辈的亲属执掌。花轿凡经过溪水、桥梁、蹬步、宫庙等,新娘要拋撒五谷一把和红颜料染成的鸡蛋一只,俗称“过溪蛋”,以敬神明。有的畲村是撒纸钱,俗称“买路钱”,以避鬼祟。如果另有花轿相遇,新娘则以谷米撒出。路上忌遇孕妇,从女家提来的灯笼忌在半路熄灭。
  (三)娶亲
  娶亲,畲家古俗“走嫁”时新郎新娘同行,女父殿后,“至婿家,亲宾已先匿,庭无一人,新妇必先詈之曰:‘汝家绝人种耶!’众始出应之曰:‘正赖汝来接人种耳’”。(①《建阳县志》,卷2,《舆地志·附佘民风俗》。)今俗迎亲新郎不往女家,故仪式略有不同,并有地域差异。
  1.下轿
  新娘进村,以鞭炮迎接。花轿至夫家,男方亲友要回避,村中怀孕、服丧者以及肖属与新娘相冲者均要回避。闽东部分畲村则由一人手执柴片敲击门槛呼喊:“绝人种啦,送人种来啰!”这时家人趋贺,唯有公婆回避,以免相冲相克。在连江、罗源、蕉城等地,轿到男家,新郎双手执一对红喜烛先颠三颠,再向轿门颠三颠,后插人烛台。新郎再绕轿一周,并往轿门踢三下,轿门启开,新娘伸出左手(新娘进轿时左右手各佩两只银戒指),新郎取下新娘无名指上的两只银戒指,戴在自己的左手,称为“两对”或“两合”。有的畲村新郎手秉一对髙燃红烛的烛台,请新娘下轿,不举行接戒指仪式。福安风俗,男家给轿夫“红包”后才得撕开“轿符”,并燃火把绕花轿一圈,以示去邪,才开轿门。这时,一位父母健在的“接姑”与“送嫁嫂”搀扶新娘下轿。新娘脚踏米筛步人厅堂。有的畲村为请“凤凰”仪式,即由村中两位“好命”接娘奉献祖祭品,请“凤凰”新娘下轿。有的畲村新娘抛撒五谷与“下轿蛋”后,由一老一少的“伴娘”掸扶出轿。
  2.拜堂
  仪式隆重。中堂照壁有大红双喜,横楣书“凤凰到此”,左右书“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有的书“功建前朝高辛皇帝金銮殿上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公子孙日月同休免差役”,有的书“燕尔当思高辛宠,鹏程应念祖公功”。闽东畲家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红纸要重写刷新。长几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图、斗灯等。几桌上的一对喜烛长夜点燃,忌半途熄灭。行“拜堂”礼仪时,新娘先进厨房灶前小坐,再转回中堂行礼;有的畲村新娘先入洞房后再转厅堂;有的畲村是拜堂后新娘与新郎先进厨房,新娘向灶门添一次火,然后再回新房。拜堂时,闽东一般先由“主婚郎”用秤钩钩去新娘的红盖头巾,新郎由伴郎引至厅堂,立于左侧,先向天地,继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手执花手絹遮掩脸部,不拜。有的畲村是夫妻俩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夫妻对拜,新郎跪拜而新娘只揖纳“万福”。新娘不跪以显示其女始祖三公主的尊贵。
  3.“传代”
  拜堂后,由男家两位老年妇女把两个红布袋放在地面,让新娘踏过,新娘踏过一个布袋就抽去这个布袋置于另一个布袋前面,两个布袋互相传递,让新娘一直踏进洞房。“袋”与“代”谐音,“传袋”即“传代”。
  4.闹洞房
  洞房中新人床铺帐楣上挂一串粽子,床铺上放着婴儿车,车上放蓝色印花尿布。人新房时,由新郎手执一对红喜烛引路。新郎人洞房后,脱去衣冠出房招待宴席的宾客,青年男女则前去“闹洞房”。闹洞房时,进行盘歌猜种活动。在新娘嫁妆中还有农作物的良种,如蚕豆、花生、向日葵子之类,一包包藏到笼箱里,加上铜锁,帖上“皇封XX郡XX侯XX府”的红纸封条。5.婚宴
  婚宴,又称“讨亲酒”,或称“大酒”。古俗宾客贺婚,“至贺人嫁女,仅以布数尺,贺娶亲亦仅百文,得贺数次,其宴客次数,即以其致贺次数为准”。今俗,酒宴设于厅堂,一般夜间或中午举行。以厅左第一桌为首席,俗称“阿舅桌”,专请母舅及尊贵宾客。母舅未入席,任何人不得“开筷”。酒过三巡,新娘被搀扶出厅“认客”,自首位开始,敬红枣糖茶,送嫁嫂在后唱《敬茶歌》,每个被敬茶人须送红包压在茶盅里,俗称“百家银”,此钱为日后儿孙打制首饰。闽东霞浦畲村母舅压茶盅“红包”的金额还要逢九,如9元、19元、29元等,称为“九节茶”。接着新娘、新郎又给母舅敬双杯酒,敬酒时,送嫁嫂代唱《敬酒歌》,有的畲村《劝酒歌》由行郎唱。劝酒后举行“举盘说花”仪式,行郎手捧托盘,盘底垫着盖有用红纸剪成“双喜”字样的毛巾,盘内点一对红烛,边作揖边唱《采花蝴蝶》。酒席中各个客人将“红包”放在行郎托盘内,这盘称为“采蜜盘”。行郎由几位男青年相伴,举着托盘来到新房,对着新娘唱歌。有的畲村当宴席吃到香菇这道菜时,亲家要离座向众宾客敬烟。闽西南畲村婚宴开始时,大厅前左右各摆一桌,称“对歌台”,左边是陪嫁者,右边是娶亲人,两边都有歌手。在主婚郎和歌手的歌声中,各宾客按辈分入座。在酒筵中,一巡酒菜一巡歌。
  6.佳期酒
  佳期酒,又称“暖房酒”或“新郎酒”。闽东畲村在“讨亲酒”散席后,在厅堂中留下一席。入席者为同村父母健在,甚至三代同堂者,共8人,俗称“八仙”。一人为“八仙头”,又称“暖房头”,其余做“子弟官”又称“暖房脚”。他们身着长衫,头戴红缨帽。闽东霞浦畲村“会八仙”,除“八仙”外加“驸马”,即新郎、“阿乐哥”等10人。有的畲村还另加10男10女相伴。其仪式程序大致包括请位、行酒令、看新娘、讨凤凰蛋、喷床、传花、送房等。
  7.“新妇饭”
  婚礼过后,送嫁嫂陪伴新娘下厨房起火、洗碗、“捞饭”。“捞饭”乃闽东村民蒸饭的一道工序,即以竹漏勺捞起锅中煮到半熟的大米,倒入饭甑继续蒸煮。客人吃罢“新妇饭”,新娘即为客人端汤洗脸漱口。凡接受者都要给新娘“红包”,再次表示祝贺。有的畲村,新娘还切南瓜,称为“开金”。
  有的畲村,新郎应于婚后次日送亲家舅出门,至大路口相对三拜,新郎以雨伞相赠,并互赠“红包”。新郎的“红包”称“草鞋包”,亲家舅还的“红包”称“送伞包”。
  8.漏夜对歌
  有的畲村新人的寮小屋窄无法安排亲友的住宿,即以漏夜对歌消除熬夜的疲劳,俗称“打统铺”。这种“对歌”,长者可持续两三个昼夜,宾客轮番唱和,轮流休息,最后以主婚人唱《十二生肖歌》结束。畲家称这首歌为“歌盖”,即把歌“盖住”,如果再唱即为无礼。
  (四)做“女婿”
  做“女婿”,即完婚后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女方家和第一个年节回女方家。
  1.回门
  新郎首次正式会见岳父岳母,俗称“做头客”。“回门”时间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在完婚后的第2天,有的在第3天或第7天。住在岳父家的时间是双数,即两天、4天等,婚后第7天去的得住7天。新婚夫妇回女方家时,一般有村中机警善歌的男青年随行,这男青年称为“伴衬”。夫妇进岳父村,村里年青男女会拦在路口,要他们对歌。如果新郎不会唱歌,可请“伴衬”替代。岳父家请新郎、新娘食荷包蛋点心,并设酒宴款侍,请亲朋作陪,俗称“女婿酒”。在席间要行酒令、猜拳等。新郎携新娘离开岳家时,岳家及亲邻必定出门放鞭炮欢送。“伴衬”以歌代言。
  2.做新客
  婚后第一个春节,夫妻俩回岳家拜年。娘家亲房各户要请新客酒,并给一个“大红包”,俗称“割韭菜”。有的还回团大黄稞糍,俗称“捉猪仔”。婚后第一个端午节前夕,女婿务必给岳家送黄瓜鱼(大黄鱼)或精肉。岳父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要给女儿女婿各送一套衣衫,纸扇若干把、菅粽四斗米的量,又节饼百来块、五色花线若干束,供新娘为村里小孩“纪节”之用。女婿要以“红包”答谢岳家。婚后翌年的“三月三”,新娘须回娘家要回嫁妆中的棕衣、斗笠,以示娘家教导女儿“农忙来了,好好干活”。现时少用棕衣,代以棕塾。
  闽东习俗,结婚翌年正月请亲家,新郎家的亲属轮流宴请,席间饮酒猜枚,唱歌盘对,亲兄弟不善山歌、饮酒者,请堂、表兄弟替代。在饯行酒席上,陈放一碗碗装得满满的糯米饭,其中一碗饭底藏一串红枣和一枚戒指,亲家舅要善于识别,而且取出戒指、红枣时不能撒落饭粒。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