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家庭与宗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09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家庭与宗族
分类号: G206
页数: 8
页码: 159-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在千年的民族迁徙过程中,主要以家庭为主三五成群进行,家庭与宗族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家庭 宗族

内容

畲族在千年的民族迁徙过程中,主要以家庭为主三五成群进行。明清以后,畲族由游耕逐步转为定耕,畲族的乡村聚落逐步形成,其宗族形态确立。
  一、家庭(一)家庭构成
  根据1990年人口统计资料,畲族家庭户的类型和汉族相似,都是以核心家庭(以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两代户)为主,比重最大,三代及以上户次之。但畲族单身户比重偏大,三代户比重高于汉族。
  (二)家庭成员
  畲族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同于汉族,由于畲族妇女与男子一样参加田间劳动,是家庭经济来源的创造者,凡家庭重大事务,妇女都有权过问,还可以直接参与决断。当家的妇女,特别是大家庭中的老年妇女,更有发言权和决断权。有的畲族村女子有继承家产的权利。有的畲族家庭虽然自有男孩但却把女儿留在家里招婿,兄弟姐妹可平等分享家产。过房到叔伯家和其他人家的女子,享有继承权,任何人无权干涉。妇女失偶,有权支配先夫的财产,并且还有招夫入赘的自主权,先夫家人无权干涉。
  畲族村很少发生虐待妇女现象。但有的畲族村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女子不论出嫁与否都没有继承权。祠堂家法族规对妇女行为作了明确的规定。福安大林畲族村《钟氏宗谱》的《家范》篇记载:“闺门之内,肃若朝廷,家道青白,实始于此,二南之化,本于正家,正家之道,先于妇人。”福安溪柄东山《雷氏宗谱》内《家训》篇要求妇女“出作入息以安本业,并要勤慎治家,及敬奉舅姑”。“然或翁姑不敬,妯娌为仇,牝鸡司晨”者要“重罚其夫”。福安甘棠田螺园《雷氏宗谱》中辟有专章记载烈女节妇。清代古田县富达畲族村还立有守节妇女的石牌坊。
  畲族舅父有较大的权力,在畲族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婚丧喜庆,都得延请舅父参加,并充当重要的角色,听从舅父的安排。家庭纠纷,兄弟分家,都由舅父主持。
  (三)婚姻规制
  自古畲族实行族内婚,“中以雷、蓝、盘、钟四姓为众,相为匹配,不得与齐民齿”。(①余文仪:《仙游县志》,卷53,《摭抚志·丛谈》,清乾隆三十六年。)虽全是族内婚,但不同畲族村有不同的规定,有的畲族村规定同姓不同祠堂便可通婚,有的畲族村却严禁同姓通婚,如果发生此类事情,异姓畲族可以抢婚。封建社会后期,畲族婚姻的壁垒有所松动。清道光《建阳县志》载,嘉禾一带佘(畲)民“半染华风。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稍长,令学针黹坐闺中,不与习农事,奁资亦略如华人”。(①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2,《舆地志.附佘民风俗》,清道光十二年。)在畲、汉相杂居的社区“出人为友,婚嫁相通,与汉种无分彼此焉”。(②周邃然:《永泰乡土志》,第七课,《土著种族》,清光绪年间。)
  畲族婚姻规制,除女嫁男家、寡妇再嫁、上门婚外,还有:
  1.男“嫁”女家,即把儿子“嫁”到女家,男方称为“去当儿”或“做女婿”,女方称为“喊儿”或“招亲”。畲族可把几个女儿留在家里“喊儿”,“去当儿”的并非家境困难或兄弟多的,富有人家或独生儿子也可“去当儿”。有少数人家把女儿留在家里“喊儿”,而让儿子“去当儿”。这类婚事村里无人干涉,也不歧视。男“嫁”女家的婚礼与一般婚嫁相同。“去当儿”的男子要从女姓,所生儿女均从女姓,与妻子家的兄弟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有的畲族村中“去当儿”的男子所生的儿子,两家对分,即长子从母姓,次子从夫姓。
  2.“做两头家”,亦称“种两头田”。夫妻俩要种两家田地,赡养双方的父母。这种婚事无需行郎、赤郎,也不办嫁妆。仅双方各办若干桌喜酒,婚仪比较简单。“做两头家”所生子女分别从父母姓,一般长子随母姓,次子从父姓,长大后分住两家,分别继承两头财产。
  3.“服务婚”,有的畲族家庭因男子年少,家庭缺乏劳动力,以长女招女婿担负田山劳作,被招者在岳父家服务三年,以劳动成果抵作聘金。三年后,携妻回家。
  4.“回头亲”,这是畲族古制,即母舅之子享有娶表妹为妻子的优先权。一般外甥女未经母舅许可不得嫁人。
  5.“对婚制”,即双方的子女互换,结为婚姻。
  除此之外,还有“姑换嫂”、“童养媳”等。上述的婚姻规制多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自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许多婚姻状况已经绝迹或者仅出现在个别的畲族村。
  二、宗族
  (一)宗姓
  1944年,傅衣凌《福建畲姓考》首次专题考释了畲族的姓氏,认为福建畲族除了盘、蓝、雷、钟四大姓外,还有17个姓氏:陈、黄、李、吴、谢、刘、邱、罗、晏、许、张、余、袁、聂、辜、章、何。(①《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1944年。)流传于闽东的畲族歌谣《同源娘姓歌》叙述,畲族的姓氏有盘、蓝、雷、钟、周、林、吴、千、刘、张、羊、王、宗、世、章、朱、爱、曹、方、康等20个姓。根据畲族的宗谱记载,畲族的主要姓氏盘、蓝、雷、钟四姓的来源与畲族的槃瓠传说有关,在畲族的史诗《高皇歌》和刊于畲族宗谱的《敕书》或《开山公据》中都有这方面的描述。《高皇歌》云:三公主“亲生三子相端正,皇帝殿里去讨姓,长子盘装姓盘字,二子篮装便姓蓝。第三小子正一岁,皇帝殿里讨名来,雷公云头响得好,笔头落纸便姓雷。当初出朝在广东,亲生三子女一宫,招得军丁为夫妇,女婿名字身姓钟”。(②引自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载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年。)20世纪50年代,畲族民族成分确认后,福建的畲族没有发现“盘”姓。据闽东的畲族宗谱记载:“唐光启贰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导官,由海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①清同治九年(1870)修《蓝氏宗谱》,王聘三、捷三编定。)另有一说:“忠勇王世孙盘、蓝、雷、钟同迁广西栖避秦乱……共数千户散行广西。”(②蕉城漈头村雷氏墨书《源序》。)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畲族姓氏除蓝、雷、钟三姓外,人口较多的还有李、吴、杨、巫等姓。
  蓝、雷、钟三姓共居于同一地域的现象在宁德地区、福州市、南平市、莆田市等地区较为普遍。而在龙岩市、漳州市、三明市、厦门市、泉州市等地区的畲族都以三大姓中的某一姓在某一地区居主导地位。如蓝姓,在龙岩市上杭县的庐丰畲族乡、官庄畲族乡,在漳州市漳浦县的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在龙海市的隆教畲族乡等地域都是最主要的畲族姓氏;如钟姓,在永安市的青水畲族乡,在厦门市湖里区禾山镇的钟宅村,在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的善坛村、肖厝区埭港镇的钟厝村等地域都是最主要的畲族姓氏;如雷姓,在南安市码头镇的坑内等4个村委会都是主要的畲族姓氏。
  1991年,宁德地区畲族蓝姓46266人,占畲族人口总数的28.6%;雷姓58488人,占畲族人口总数的36.2%;钟姓48794人,占畲族人口总数的30.2%。
  其他畲族姓氏情况:
  李姓畲族。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安溪县湖头村人李廷玉,因避倭寇的侵扰,逃难于福州汤岭,被该村畲族蓝色艳招为女婿,操畲语,从畲俗。数年后,李廷玉从汤岭迁居霞浦县雁落洋(今水门半岭),历六世,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迁居福鼎,后又有一支回迁霞浦。
  吴姓畲族。吴姓始祖名知几,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从浙江省泰顺县兰溪东门外九堡大路边村迁入福安县九都社口桐湾村,先娶林氏,早逝,继娶彭氏,生7子,又娶蓝氏,生2子。其七子法东于明隆庆(1567-1572年)娶畲族雷氏,其后裔都与畲族联姻,语言、习俗都从畲族,形成了闽东一支吴姓畲族,其居住地分布于福安、寿宁、霞浦、福鼎等地。其八子法传,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人赘福安县留阳畲族蓝姓,生九子,都从畲俗,成为吴姓畲族的又一支派,分居于福鼎、霞浦等地。
  杨姓畲族。原籍浙江省龙游县,唐代迁居于福建省福安县韩阳财洪村,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迁居于宁德县蟾溪,历三世,又分迁于福安杨家坪。杨姓支派杨文,又名国养,于明末避兵乱,迁居于十五都五斗里洋,又移居于六都大林,其长子李生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居于潘洋村(今位于社口镇)。藏于潘洋村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纂的《关西杨氏宗谱》内有撰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自志序》载:“自杨文公迁居五斗生子李生公娶妣雷氏,滥叼钟姓,深隐衡门,沁水自乐,无怀葛天。”又载:“每逢岁时,伏腊之祀,且以钟姓为始祖,竟置杨氏而弗顾,异之浮宗,反从奉祖,血脉之谪祖,弃之他山,获罪于天,所所祝祷也。是以合族商议,寻绎旧咸归杨氏,续绍源流。”由此可见,17世纪中叶改为钟姓的杨姓畲族至19世纪初叶才改为杨姓,期间已历时180多年。180多年里,多与畲族联姻,已从畲俗,即使复归杨姓仍保持畲族的语言和习俗。
  巫姓畲族。分布于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委会东安村。其开基祖巫开桂相继娶两个钟氏畲族妇女为妻。之后,其后代多与青水乡钟姓畲族联姻,从青水乡钟姓畲族习俗。20世纪90年代,共有400余人。
  (二)家族构成
  畲族和当地的汉族一样,称同一宗族为同一祠堂。不同于汉族的是,在畲族观念中,本民族的四大姓,即“盘、蓝、雷、钟”都是同宗的,畲族宗谱中都记载四姓同宗的内容。福安范坑乡洋坑畲族村《汝南蓝氏宗谱》记载:“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祠内四姓始祖“并列封牌位”。(①《汝南蓝氏宗谱》,修于清光绪七年。)虽然,广东潮州凤凰山已经寻不到“总祠”,在畲民的心目中,凤凰山总祠是永远存在的。畲族谚语云:“山哈、山哈,不是共房就是叔伯。”现在,闽南华安县官畲畲族村还有蓝雷共用的祠堂。
  在畲族乡村,一般某一区域内血缘相近的同姓畲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内“祠一房一家庭”的网状结构基本同于汉族。“房”内人口增多到一定程度,建成“支祠”,有的畲族村便出现“总祠一支祠一房一家庭”的宗族结构。
  闽南畲族村落有畲族与汉族联宗现象。在闽南泉州一带,“萧、钟、叶、林称同宗。在菲律宾,沈姓、尤姓加入联宗行列,组成‘六兰堂’,世称‘宗联四姓,谊结六兰’”。(②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比干文研》,第4集,1997年。)另在漳州地区诏安县农村也有关于萧、钟、叶三兄弟的说法。据漳州《兰陵堂萧氏宗谱·世系源流》载,萧姓四世祖萧昭元在外地与叶姓女子同居,繁衍后代,“洵公(萧姓三世祖)休官后居潮阳久,遣昭元公(萧姓四世祖)回漳省旧,道经分水关,宿于客舍,慕主人叶公之女贤淑,为赘婿,不敢归告堂上。生三子:规、真、植。旋病卒,葬于舍后,即乌鸦落阳名地也。洵公久待无音讯,亲回漳一探究竟,亦经分水关宿客舍,为雨所困,见舍中三儿嬉戏,貌肖昭元公,一儿出扇玩弄,视之,扇面有洵公题诗,乃昭元公旧物,因持询主人叶公,始知真象。叶公谓舍原钟公业,钟公无男,彼亦赘于钟氏。询公因携长孙规归潮,留仲孙嗣叶,季孙嗣钟。后诏安之叶氏、钟氏亦繁衍,而潮闽两地三姓不通婚姻,盖同血胤也。”(①转引自陈支平:《福建族谱》,第16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在闽南漳州地区还有何、韩、蓝联宗现象。闽南漳浦县旧镇一带有陈、张、钟、吴四姓联宗的现象,“相亲相爱,有逾骨肉”。至乾隆五年(1740年),“翰林检讨张公光跻等共奉圣母,以庙为祖,鸠集父老,分为四房,序以昭穆,诚旷典也”。民国4年(1915年),当地士绅在《重修天后庙序》中称:“比邻之同姓既可为兄弟,则异姓亦可同祖庙!”(②参见郑振满:《明清福建宗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第197-198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陈、张、钟、吴四姓联宗中包括了畲族钟姓。
  (三)宗族管理
  畲族村的宗族领袖是族长,又称为“父老”、“埠老”,一般由辈分大、年事高、威望重的人员担任。古田县杉洋西园村《雷氏宗谱》内《族规》载:“族长关风化,宜尊齿德长。正人先正己,型俗更型方。理以宣衷谕,言须精细详。单身兼恶疾,此任不堪当。”(③《雷氏宗谱》,修于清光绪十六年。)族长由推举产生,不兴世袭制。族长调理宗族内外、村庄内外的各种关系,处理祠内的日常事务,协办各家红白喜事,统领族人从事各种宗族和社交活动。宗祠内的三大盛事,即建祠、修谱、祭祖,都由族长亲自主持。一般人数较多的畲族村,除了族长外还有房长,房长推举法同于族长,即由房内公推产生。
  (四)建祠和修谱
  修建祠堂的事宜由族长亲自主持,配以若干名首事协办,祠堂的地基和建造时间的选择都由专人负责。福安甘棠坑源里(坑门里)村《钟氏宗谱》记载了钟氏祠堂的建立和功能:“祖祠坐落本村坑源里,坐未向丑加艮坤,光绪三十一年乙已六月二十四日丙寅日寅时鼎建立正座,宣统元年乙酉十月初三日子时鼎建前座。”又《祠堂印》载:“祠堂之设,原以奉祖牌而妥先灵者也。凡祖龛几案务求其洁,祠前祠后必取乎净,至栋宇墙垣更随时修整,勿使崩坏。除祭祀、公议、演戏之外,如有寄顿杂物及细犀人祠喧哗者,共宜斥之。祠内公项,后人宜蓄积些微,以为宗人登科发甲谒祖需用。”(④《钟氏宗谱》,修于民国9年。)据宁德地区1993年统计,全区畲族村共有祠堂100余座。
  畲族祠堂里除珍藏祖图、祖杖和宗谱外,还陈设祖牌。祖牌,俗称为“龙牌”,一个祖牌即代表一位先祖的牌位。祖牌放置在祠堂正座的祖龛里,祖牌的建造和进龛都要选择吉日吉时,除宗祠始祖灵位由祠堂内众房共同出资制造外,其余各房祖牌的制造都由各房自行出资制造。祠堂内的楹联每年更换一次。有的畲族村没有祠堂,仅以祖箱替代。有的祠堂设有公田,祠堂办公事,由公田收入开支;无公产的,则按人丁分摊。修谱是畲族村重要的宗族行动。畲族认为:“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①福安牛埕村《钟氏宗谱·序》,清乾隆十六年。)修谱时,由族内若干当事人分赴各地寻访血缘相近的同姓同宗叔伯,由各位叔伯提供本宗族人员的生卒年月、子嗣婚嫁状况以及屋宅、墓葬的建筑时间、方位等内容,这些内容称为“家状”。修谱先生以各人提供的“家状”,按血缘亲疏分为各“房”,形成宗族繁衍世系图。修谱过程在宗祠内进行。重修宗谱时,将这初修宗谱按各“房”世系拆开,再由当事人根据原谱提供的线索寻访各“房”族人,补充发族后新出现的“家状”,修订原错衍的“家状”等。修谱先生按现有“家状”重新编定,同时将初修谱重新装订,并与重修谱一并封藏。宗谱修订,族人请来戏班在宗祠戏台演大戏,称为“祭谱戏”。谱内世讳的确立按祠堂规定的“排字世项”的基本原则进行。载于畲家宗谱中的宗祠内人丁所用之名曰“谱名”。早期,畲族人丁人谱有特殊的记载谱名的方式,即按行第排列时,主要以“念、大、小、百、千、万”等字,周而复始地使用,其中蓝姓用6字,雷、钟两姓仅用5字,雷姓缺“念”字,钟姓无“千”字。一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仅用俗名,不用谱名,而逝世后灵堂牌位、坟墓碑文则用谱名,但今人墓碑也镌刻俗名。通过传师学师仪式者,还记载他们的法名,男性的法名均冠有“法”字,女性则缀有“婆神”字样,这与道教闾山派影响有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钟姓畲族倡议修纂连环总谱,发起人为侯官四品衔刑部主事钟大焜,他于当年农历十二月在福清棋山畲村与“族人卓向处议”,(②钟大焜:《颍川钟氏修辑总谱后序》.清光绪二十三年。)“先以闽省为始,聘请同宗某某负笈遍历抄录,再加修辑,期以一岁蒇事,再以余力,兼及他省”。(③钟大焜:《颍川钟氏修辑总谱序》.清光绪二十二年。)他联络了福建、广西、湖南、江西等钟姓官吏同立《章程》,并设想,“俟三省纂辑略有头绪,再行刊刻沪报,通知各直省族人,请由沪报复示续行议修”。这种连环总谱的修纂,以姓氏为唯一的凭依,融合包括汉族在内的钟姓的各族人。这项工程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仅修定以福宁府钟姓畲族为主体的有五卷石刻本的《颍川钟氏支谱》。
  畲族宗谱的谱端,又称“谱头”,一般都有《敕书》、《历朝封赠》、《广东潮州凤凰山总祠记》、《龙首师杖记》等内容,并加配凤凰山总祠图,盘、蓝、雷、钟四姓始祖坟茔地望图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