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畲族巫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06
颗粒名称: 三、畲族巫师
分类号: K892.3
页数: 2
页码: 156-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他们自认为不仅有闾山之术,还兼得茅山之术,即集闾茅之大成,畲族巫师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畲族巫师

内容

畲族巫师又称“师父”、“师公”。他们自认为不仅有闾山之术,还兼得茅山之术,即集闾茅之大成。畲巫藏两颗仙印,一为茅山印,一为闾山印。在清酿仪式中所吟唱的经文表明这一特征:“承请闾茅众师公,头带花冠身着红。行符咒水游天下,杜灾降福纳凡民,请上师公为教主,证明清醮保安康。”畲族巫师法器有法衣、神裙、龙旗、龙伞、龙角、法帽、头冠、手香炉、五雷牌、灵尺、香炉、击罄、净盂、三音、喾杯、铃刀、天尊、丝鞭等。畲族巫师做法事有“文堂”、“武堂”之别,又称“文科”、“武科”。“文科”法帽有地域性差异,闽东畲巫法帽类似道士发髻,闽北畲巫法帽类似于仕人帽,称“水古帽”。身着法衣也有差异,闽东巫师着龙袍,闽北巫师着红、蓝两色长袍。“武科”头饰基本相同,额前套上皮制头冠,头冠描绘面目狰狞的兽头,再裹以红色方帽。巫师腰间均系红色神裙。一般的法事都是文武兼作,交替进行。文场以唱为主,钟鼓相伴,轻柔缠绵,有时边唱边以碎步绕圈,动作幅度较小;武场则边唱边舞,龙角噺鸣,锣鼓交作,动作幅度大,粗犷豪放,是畲族巫师的强项。畲巫法事的表演形式充满地方道教文化色彩。畲巫法事的程序和吟诵的经文虽以道教文化为主,但还时时突出畲家氏族神灵信仰的内容。如在法事进行中供奉氏族神灵,法事过程重现畲族先祖“坐龙坛、学法于闾茅二山、练就与鬼邪周旋的本领、为抵御欺侮越九重山(或穿九州)穿五岳、身经百战一路行丐回家”等情节。法事程序中插入齐诵畲族史诗《高皇歌》的项目等。畲族巫师施行法术时配以不同手势,各种手势统称“手诀”,俗称“雷诀”。常见的有38种“藏身诀”、4种“打鬼诀”、2种“吊楼诀”和2种“罗房诀”等。各种手诀有不同的行法功能。罡步是畲族巫师的基本步法,在行罡布法中以奶娘踩罡最具法术灵威。畲巫行法时,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巫术乐器有龙角(羚号)、三音锣、铃刀、法铃、法鼓、木鱼、大钹、小钹等。畲巫行法有时也请汉族巫师协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