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502
颗粒名称: 二、传统体育
分类号: G804.3
页数: 5
页码: 149-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传统体育:畲族武术、其他传统项目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传统体育

内容

(一)畲族武术
  武术是畲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也是最普遍的健身活动。自唐代以来,发生在中国东南部的畲民反抗斗争,都显示了畲民高超的武艺。畲族村寨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十分注重“修理寨营,演习武艺”。(①漳州浦南《纯嘏堂钟氏族谱》。)畲族男女老少练武成风,他们还开设武馆传习武艺。自古畲民不乏习武之人,他们多因隐居山林,化剑为犁,武艺渐渐失传。福安市穆云畲族乡高山畲族村钟姓族谱载:“先世肇迁祖为忠震公,武略冠一时,前明崇祯时,寇盗蜂起,或有谋哨聚众数名,公弗从,贵以大义,遂归隐于考河,旋迁斯土而家焉。其所持械重皆倍于常,后世子孙弗能用,因铸为农器。”(②《钟氏族谱》,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现流传于世者,主要有拳术和棍术。
  1.拳术
  蓝枝拳。相传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广东大埔畲汉义军首领蓝松山所创,流行于闽南。蓝枝拳的套路有“四步”、“削竹”、“云眉”、“中拳”等20多种。特点是马低腰活,手住力聚,脚来手到,能攻善守,硬如钢铁,软似糯糕。攻击时拳、掌、肘、臂、脚协作。脚手并举为蓝枝拳之精华和妙法。用手攻击上盘,用脚攻击下盘,使用相反方向的力,有“无影脚”之称。在实战中来则相迎,去则相送,有如四两拨千斤。蓝枝拳用地面积小,在1平方米的地面可以自由打转,能固守阵地。
  洪拳。相传为闽南畲族兄弟钟元道、钟元顺所创。他们在诏安、云霄、平和等地靠打拳卖药为生,后随家族迁徙至南靖山城镇三卞村定居,并开设颍川堂武馆,传授洪拳。洪拳的特点是以站马、打木桩、冲拳、推掌根、切掌刀、甩手臂为主,无论手或脚,始终体现刚强之力。手型有拳、掌根、掌刀、单食指、肘节长技拳、钓拳等。掌根多用于上盘推冲,单指多用于插。指的受力面积小,压强大。掌口多用于切腰,臂肩、肘节多用于靠压。手法灵活,防中带攻。上盘不易受击,手法隐蔽,不易露出破绽,进退自如,能攻善守。
  金斗洋拳。相传为福安市金斗洋雷姓第三十二世雷国楚(当地称三十二公)在原有祖传畲族拳的基础上,师承南少林铁珠和尚,吸收少林拳精华融汇而成的一个流派。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独特风格特点。金斗洋拳的精髓是“形威”,在演练中,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彪悍,配合使用稳健的步法和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敌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力猛,重视气与劲的配合,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动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以气催力发拳时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演练时步法稳健,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要求实路中出步“落地生根”。“马实”是畲族拳最基础和至关重要环节。畲族拳的手法极其丰富,其中以指法掌法最为多见,且招招实用,攻敌要害;演练中有一指点穴、二指摸珠、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手法。金斗洋拳练功要求:一疾、二硬、三力,被誉为“三绝”。它讲究实战,套路简短精练,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强调体现疾、硬、力的特点,并且很重视功法的练习。畲族拳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方法独特、行之有效的练疾、练硬、练力的练功法。主要练功方法有:“桩功”、“一竹功”、“竹把功”、“三年功”、“铁砂掌”、“铁臂功”、“避露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球”、“耍石狮”、“玩石锁”等。林荫生、王建民将金斗洋拳术编写成书,名曰《畲族拳》,1987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八井拳。又称“打工头”,相传为罗源县八井畲族村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广东潮州引入。攻防套路有:半龙虎、虎桩、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半龙虎为最基本、最普及的套路,共有12个动作: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虎桩有10个动作:一步、十字、开弓、转打、无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赴拳刺竹。五虎有30余步,七星有8步,十八罗汉有18步,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动作多模仿动物,伸如老鹰展翅,扑如猛虎下山,动如龙蛇飞舞,静如老龟坐石。每个动作都攻防兼备,步伐稳健,节奏分明。
  四斗拳。在罗源八井拳术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传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具有南拳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拳术的攻防有半龙虎、虎粧、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一套,一共有12个动作,即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等。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向前三个箭步;挖鞭,畲民把脾称为“鞭”,挖鞭即一手顶住对方的攻击,一手进攻对方的脾位;三碰,即一防二变三攻,攻击对方的喉部;牵基,即顺势破坏对方的平衡,继则两次进攻对方的眼睛和脾位;圆化,“圆”畲语“转”的意思,即避开对方的进攻,转而侧身进攻;赴掌,继圆化之后,果断地以双掌攻击对方的腋下和脾位;牵马,即一脚靠近对方,双手压住对方的手和喉咙,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做类似以牵马的动作,使对方仰倒;掩耳,先抓住对方的双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双手先后向对方头部(眼、耳)和胸部袭击;断桥,以一手解开对方进攻来的拳(称为“桥”),另一手向对方腹部或生殖器作致命性的进攻;三垮,第一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的正面进攻,另一手则攻击对方的太阳穴,第二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上面的进攻,另一手打击对方的腹部,两次进攻失效,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的腹部;按手,一手解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指向对方的喉部作致命的袭击;十字,解除对方的攻击,进攻对方的胸部,再进三步,退三步,然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拉住对方的脚,猛力提起来,打倒对方。这个动作,步子共十步,站立时似“十”字,故名。半龙虎的每一个动作基本上是三步一反复,作完一个动作后便大喝一声,称之“开声”,它进攻多用手,脚立成马步或箭步,显得威武健壮。虎桩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趁拳刺竹等10个动作。五虎有30多步,七星有8步,十八罗汉有18步。这些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的。动作有时似老鹰展翅,有时如猛虎下山,有时又像观音坐莲。每一个动作都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有力,短促实用。
  双华拳。双华拳是南拳的一种,有龙粧、虎桩、牛家桩等,各有套路。如拳母、拳花、小五路、大五路、六路、七星拳、八号头(八仙过海)、九路、五马拳(五马分尸)、登峰拳(鲤鱼跳龙门)等十余套。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撕、跳等,多以弓箭步为主,步型稳固,紧凑朴实。进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及掌,讲究用肘护肋,进退辗转。其特点是“下如铁打,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似铜铃”。它要求下肢稳重,上体内转圆活,两手像辗盘转动,每转一手法,必先脚步踏稳,而又弹跳自如。
  2.棍术
  棍术有两种:一种叫齐眉棍,也叫七尺棍,源于浮柳蓝家第一代传人蓝意清。可单耍,也可对打。单耍叫“中栏”(有攻有守),对打叫“盘槌”。它有三步进三步退(蛇吐舌)、金鸡琢米、猴子翻身、采脚、牛牯转拦、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天观地铡、双头追等十多种套路,每套4-20节。其基本动作有:点、拨、戳、劈、盖、翻、转、挂、撑、跳、架等,要求眼灵手快,连贯有力、虚实难辨,变化多,幅度大,强度大而要求细。另一种叫丈二棍,又叫长槌,也分单打和对打,有攻有防,攻防兼备,它也有十多个套路,每套五至十节,其基本动作有挑、戳、劈、拨、撑、跳、架、扫、击、盖、抢、推、背、撩等,要求幅度大而快速,准确而有力,强度大而手身步法稳健细腻。
  (二)其他传统项目
  1.打尺寸。“尺”为长木棍,“寸”为短竹条。对打时是以“尺”打“寸”为基本动作。相传唐代畲族英雄蓝凤高在汀江与敌军作战中,把弓拉断了,敌军欲射杀他,蓝凤高用手中断弓将射来的箭一一拨落。后人为纪念蓝凤清,将打尺寸活动发展成了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打尺寸比赛形式有4种,即追逐对打、四面招架、手接“尺寸”、攻守阵地等。
  2.登山。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初一、九月初九都举行登山活动,地点多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届时不限地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以先到达目的地者为胜,而后进行对歌、打猎、酌酒等活动。1980年,霞浦县体委、民政局、文化局共同举办传统登山活动,组织800多人登雁头山,此外,还组织登半岭山。福安组织登白云山。蕉城区登龟山的场面最大,邻近的族亲都赶来参加。在霞浦等地,人们登到山顶时,各村寨另精选五男五女组成“十全队”,再攀新高峰,称“赴蟠桃会”。首先到达峰顶的“十全队”,可得到“仙桃”、“仙酒”奖赏。夜间篝火通明,直到拂晓观日出后始归。
  3.骑海马。在滩涂上驾驶“滑板”,是一项结合生产劳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霞浦、福安沿海地区。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由浙江来福建抗御倭寇,仿照北方雪橇的形式制作“海马”(一块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木板,前面加两个扶手),在福宁沿海滩涂上训练士卒,以便追击出没在沿海、岛屿的倭寇。从此,“海马”便在福宁沿海普遍使用,成为滩涂“讨小海”作业的一种生产工具。霞浦县下岐山、瓮里村的畲族村民,会选择讨小海路途的全程或一段,从约定地点出发,以一只脚跪在“溜板”上,两手像握自行车车把一样握住“溜板”前头的横杆,另一只脚用力蹬滩土,使“溜板”前进,以此比速度、比负重、比花样决胜负。
  4.猴抢蛋,又称猴孵蛋。在地上画一直径30厘米的圆圈,圈内放3枚鸡蛋大小的鹅卵石。1人乔装母猴,两手撑地,双脚轮换支地,配合双手护“蛋”,要眼观四方,尽力保护着身下的3枚“蛋”,并用悬空的那只脚,横扫抢“蛋”的猴仔。其他若干人乔装猴子,在圈外极力抢“蛋”。抢者被踢中或扫中即输,3“蛋”被抢,则输一局,罚唱山歌或学动物叫。连输3局者,被罚退出游戏。故猴孵蛋口诀为:猴子看“猴只”,防止来偷你;猴脚踢了着,换你去“孵只”;“猴只”三盘光,猴本就输光;三盘连连输,猴母逐出厝。5.虎抓羊。10人以上拉手围成圆圈,象征“羊栏”。另选一人在圈内为“羊”,一人在圈外为“虎”。羊可在“栏”内外自由跑动。拉圈为栏的人按节拍移动跳跃,双手上下摆动,像挡门保羊阻虎。双手上举时,表示“栏”门开,“虎”方可窜人“栏”内抓“羊”,“羊”破“栏”而逃。这时,近“羊”的两个赶紧松手,让“羊”外逃,而后立即复原。场上“虎”追“羊”逃,“栏”门时关时闭,至“羊”被“虎”抓住为止。被抓的“羊”可罚唱山歌,也可改抢“虎”。
  6.打枪担。表演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竹制挑柴扁担),且敲且舞。在“嗒嗒、嗒嗒”的节奏中,透出一股纯朴的山野劳动气息,虽无音乐,却有节奏。它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臂等“对打”动作,融体育、舞蹈为一体。
  7.舞龙。畲族每到节日必有舞龙活动,祝福村寨平安欢乐。
  8.顶棍。也叫双推竿。用一根1一2米长的木棍,两人对立推项,有手顶、胸顶、肚顶、肩顶等。
  9.顶牛。二人在地上碰撞、斗力。其一用脚冲撞,即二人皆1只脚跳动支撑身体,另只脚后弯,用手拉着。互用膝部碰、顶、撞另一方,至对方双脚着地为胜。其二用头顶撞,二人俯地、头顶头,互拉双手,靠腿部和腰部力气,把对方顶出活动界限为胜。
  10.猴占柱。以柱子多的祠堂、众厅为活动场所,活动者要比柱子多出2个数。每柱只限站1人,甲乙两者没位置,形成甲追乙,乙即奔跑躲避,如逃进丙位,丙即让位奔逃以避被捉。这样一来,如丙遇险亦可找丁柱安身,丁也立刻奔跑他避。场上始终保持一追一避,直到甲追拍到人为胜。而后,被拍的人当甲,活动重新开始。
  11.跳沟越野。选择沟渠横亘的山野进行比赛,跳沟前进,也像跨越障碍物赛跑一样。赛时择定地点,统一方向,同时起跑,跳沟前进,以跑得快、跳得稳、首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12.爬树。比爬树既是体育活动,也是生产需要。比赛时选择在林间高树进行,以攀得快、攀得巧、攀得高取胜。还有爬竹竿,可用手用脚,也可以只用手,不用脚,或倒立着攀爬而上,以爬得快、爬得高者胜。
  13.射箭。比赛时,确定地点,统一箭弓,选好射靶,按编组或个人依次发射,一般以三箭为准,命中靶中最高环数者为胜。
  14.放纸鸢。畲族村山高风大,秋高气爽时,畲族青年做长方形瓦式纸鸢进行比赛,以花样新、飞得高、飞得稳取胜。
  15.掰手腕。双方各以右肘关节部位置于桌上,小臂抬直握住对方手腕上部。一方被压,腕角触桌者为输。比赛一局后交换一次位置。采用五局三胜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