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99
颗粒名称: 二、教育
分类号: G751
页数: 10
页码: 135-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教育:家族教育、学校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教育

内容

(一)家族教育
  1.歌教
  畲民将教唱畲歌称为“歌教”,是畲族乡村传统教育的特殊手段。畲歌唱本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教材,这些唱本在畲族乡村一律公开传阅、传抄、传唱。唱本内的文字以汉字为主,兼有异体字、造字和特殊的符号。唱本的内容包括历史、宗教、礼俗、文学、农事等。盘歌是畲族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融汇在生产和生活习俗中。畲民祖祖辈辈凭依畲歌唱本启蒙,一代代通过习歌、练歌、会歌、盘歌、识字习文,视唱本为珍贵而神圣的传家宝。由于日间劳作繁重和生存艰辛等诸多原因,一般一个村里能完全依照唱本而歌者只有少数,大多数人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博学强记、歌场历练练就盘歌的本领。
  2.书馆、私塾
  私塾在畲村较为普遍,书馆多在富裕的畲村人家,是畲族乡村耕读文化的主要体现。畲族乡村书馆、私塾出现始于明、清时期。据民国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载:“乡里家塾林立,以故,科第外平民罕有不读书识字者。族之‘柏蕉书舍’即其一也。县志载,俗呼‘八角亭’(以外门楼起有八角形故名)。明蓝以珠建两冈平夹,前后多古松,中栽柏树一、凤尾蕉一,皆数百年物也。相传原为瑨益公裔讲学地,归以珠后,乃改称‘以珠书屋此处讲经则有‘澹远堂’、‘六艺堂’,训蒙则有‘芸香馆'‘斐山房’、‘□塘书屋’、‘挹庚堂’、‘余学轩’、‘义方别业’、‘万元别业’、4松竹山房’、‘养正书屋’、‘耕经书屋’、‘含英书舍’。余则社角裹水尾冈下,各地亦有,但未立名,故略。而皆延师教授,以便就学。自学制改革,以九堡文馆为中心学校,而旧塾遂皆停办。”“吾乡最重文化,向所建九堡文馆。县志称:规模宏敞,左建奎光阁,秀峰森列,有彩笔凌霄之势,额题‘联珠堂’。”(①《闽杭庐丰蓝氏族谱》,卷8,《杂錄》,民国33年,种玉堂镌。)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福安县潭头前村《蓝氏宗谱·家范》载:“延师教子为父兄所当然也,茅地处乡曲欲延师甚难……(举村)同心协力,可有家勿与困有家相较,况世少不教而善之人,亦不教而不善之人。古云:千金难买子孙贤;又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畲族村一般由村庄富裕户为首延请私塾先生,其他户送子附读,先生多为汉族,也有个别畲民为先生者。明、清时期,闽东畲族乡村先后设有私塾。在蕉城区,据家谱记载,办过私塾的村庄有七都的北山、际头、高山,八都的猴墩、南岗、新楼,金涵的上金贝、上新厝、亭坪,城南的后岗,漳湾的雷东、又加塘,飞鸾的黄土垒、长园等畲族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上金贝钟姓畲民家道富裕,特聘请城里名儒教读,共培养了8名学生,均成为当地知名人士。猴盾畲族村雷姓畲民开办私塾,特聘请霍童镇汉族缪姓先生任教,塾馆设在雷氏大厅,学生有20余人。该私塾延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学生中有1人为例贡生修职郎,还有3人到霍童“双峰书院”深造。嘉庆十年(1805年),八都屿头村陈姓汉民家办私塾,附近的新楼畲族村有三四人附读,后均成才。其中,一人成了地理先生,一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新楼被聘为私塾先生,又培养了12名畲族学生。咸丰年间,七都的北山畲族村畲民聘请汉族周先生任教,塾馆设在蓝姓畲民家,培养学生10人。其中,1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名列太学生,1人于同治十一年院试宁德县学第五名,为福宁府秀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新楼畲族村延请南岗畲族村钟姓畲民教私塾,有学童15人。光绪三十年,漳湾又加塘畲族村的钟姓畲民矢志在畲族村办学,先后在上金贝、北山、下仑、下凡等村教读,40年来共培养学生近300人。福安县的凤洋、金斗洋、南坪、燕窝、谢岭下、南山、坑里、仙岭洋、和安、廉岭、井口、田螺园、坑门里、山头庄、满洋、龙潭面、葛藤坪、茶洋、马山、黄岐半岭、金腰带、蓝田、纸坪,霞浦县的岚青、一贝、后地、青皎、鲤鱼山、梨坪湾、水漕垅、霞坪里、白露坑、牛胶岭,福鼎县的瑞云、佳阳、双华、牛埕下、单桥,古田县的富达等畲村均间续办过私塾。民国7年(1918年),宁德金涵的上金贝畲族村由蓝姓畲民兴办私塾。民国11年(1922年),八都的新楼畲族村雷姓畲民兴办私塾,共培养学生50余人。民国12年,猴盾畲族村重办私塾,共培养学生60余人。据《罗源县畲族志》载,民国18年至民国38年,共有22个畲族村办过私塾,先后聘请私塾先生28人,畲族学生420人。其中常年办私塾的村庄有6个,60%的畲族村仅办3至6年。入学率最高的上土港畲族村,男童均读过私塾,多者6年少者3年。教室多设在村庄祖厝大厅或东家大厅。东家负责聘请私塾先生和筹集薪俸。每个学生每年学费100-150斤谷子。逢年过节给先生送糍粑、粽子或设酒宴请先生,先生照例回赠学生折扇1把。学习时间从农历正月十五至冬至为一学年,农忙休假半个月。学习教材分为:1-2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3-4年,《孝经》、《朱子格言》、《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5-6年,《幼学》、《左传》、《大学》、《中庸》等。兼学书法、珠算。
  3.助学督学
  助学督学是畲族乡村传统的教育一种方式。和汉族村一样,畲民家族也备有学田,作子弟攻读之资,间有依靠祠堂教育而登科及第者。清流县大基头畲族村《冯翊雷氏家谱·学田记》载:“思振家声,再培根底,爰将祖起进公名下产业,创立学田数十担奖掖。堂侄如霆赴试,仗祖宗之灵,一试见售,不负族人之望。自此之后,文武联登,均分此租,尚异人敦廉耻,家励诗书。耕者毋失其业,读者不虚其名。为先祖之贤裔,为后人之嚆矢,此志也。”
  畲民家族以定期的“会文”、“会课”之规矩来督促、奖掖族内学子。宁化县城南乡茜坑村《雷氏家谱》云:“后学之宜励也。……嗣后递年春夏秋冬,每季命族中凡行文子弟作文会一次,先与清明算数日,抽出尝银若干,以备酒饭,交先达者,严较其优劣。如子弟不赴会作文者,罚其父兄银叁钱。”(①《雷氏家谱》,民国甲寅年(1914年)芳饮堂藏版。)上杭《闽杭庐丰蓝氏族谱》云:“岁必课士,以资鼓励,先是吾族,更有蓝氏会课。其会课时,办席初,由先达命题,时艺外兼及诗赋,至晚缴卷。收完后,缄送名宿评列甲乙,优给奖赏。”(①《闽杭庐丰蓝氏族谱》,卷8,《杂录》,民国33年,种玉堂镌。)
  4.应试登第
  明清时期,较早接受汉族文化的畲族社区,其畲民读书取试已与汉族无别。吕渭英《侯官县乡土志》载:“近数十年来渐与土人同化,雷、蓝二氏间或侨居省城,且有捷乡、会试登科第者。”(②吕渭英:《侯官县乡土志》,卷5,《人类和地形略》。)畲族上层家庭屡有登第者。宁化县畲民雷铉于雍正元年(1723年)中举,雍正十一年成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翰林院编修,传为佳话。但在闽东畲族相对集中的社区,畲民赴试仍有受阻。清嘉庆七年(1802年),福鼎县童生钟良弼赴福宁府考秀才,县书王望年串通生监,诬指畲民为“犬养”和“贱民”,将钟赶出考场。此事激起闽东、浙南畲民的公愤,在族众的资助下,钟良弼从县至省反复呈控,最终由福建巡抚李殿图审理,才获胜诉并考中第20名秀才。此事被编成长编畲族山歌《钟良弼》传唱于闽、浙畲族地区。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民国时期,畲族聚居地极少兴办国民小学。清末民初,漳浦县畲民蓝澄清独资创办和坑养正小学,这是漳浦县第一个私立小学。创办之初,蓝澄清自任教职,教授四书五经,并聘请教员,教授各科知识,还设置了体育课,配备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至民国初年,学校设立寄宿生宿舍,为外地学生求学提供方便。海澄县的隆教、漳浦县的赤岭、湖西等畲族聚居地的畲族子弟纷纷前来就学。该校首届毕业生、蓝澄清的长子蓝长江继承父业,继续支持和坑小学,民国15年(1926年)出洋后,仍然不忘故乡学校,常汇款补充设备,扩充校舍。民国17(1928年)年,上杭县畲民雷史修等人在花厅下的文昌阁创办才溪小学,次年改为列宁高级小学,隶属于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民国17年(1928年),古田县畲族女青年雷静贞受美国教会委派,前往山东省烟台启喑学校培训。民国18年(1929年)8月,回原籍古田县,在毓青小学附设聋哑班,担任负责人,收盲聋儿童25人,培养聋哑儿童教师2人。该校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7所聋哑学校之一。(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救济总会派员接办古田县毓青小学附设的聋哑班,命名为古田聋哑学校。任命雷静贞为校长,拨给龙首校舍,增派教师,宣布该校向全省招生。从民国18年(1929年)至1989年,该校共培养具备初步生产技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约50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26届毕业生中,90%能看口形说话,80%就业。1980-1989年,该校为福州、厦门、泉州、晋江、仙游、邵武、建瓯等地培训的30名教师已成为特殊教育的教学骨干。)民国18年(1929年),毛泽东在上杭县苏家陂畲族村创办平民小学,并亲自授课。民国19年(1930年),英国3名基督教传教士在霞浦县草岗(现名茶岗)畲族村创办圣义小学,聘请教师1名,免费招收学生30人。4年后,教堂烧毁,学校告停。这年,古田县富达畲族村创办国民小学——富达小学。民国23年(1934年),霞浦县畲族聚居地盐田乡南塘保和松南乡步头保分别创办了国民学校,两校教师4人,畲族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3左右。民国27年(1938年),福安县长潭、金斗洋创办简易小学。民国28年,富达小学改名为富端中心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政务院《关于建立畲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省文教厅于1952年5月23日通知,将全省少数民族小学收归省文教厅统一领导,直属于各有关地、县文教局(科)。省政府直拨给福安县仙岭洋畲族村(现名仙岩村)1.7亿元(旧人民币),兴建福建省第一座畲族小学校舍。福安县作出少数民族学校免收学费的决定。词年,仙岭洋畲族村创办了公立仙岩民族初级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39人。8月6日,省文教厅下达《1952年下半年少数民族小学设置计划》,规定全省设置少数民族小学40班,配备教师80人,其中福安专区20班,教师40人。
  1953-1957年,省教育厅拨给全省少数民族学校补助费85.17万元,新建校舍5座,修缮校舍14所。拨发设备费4370元、灯油费337元、学生寒衣95套。选派畲族乡村小学教师到教师文化进修轮训班学习。分配中师毕业生到畲族村民族小学任教。汉族教师努力学好畲族语言,配合家长组织路队,护送学生上学。采取半日巡回教学,农闲时多学,农忙时少学;畲族学生中上学有经济困难者都给予学费全免、半免和1/3的优惠,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给予书簿费补贴。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畲族学生的学习兴趣。1955年,全省专设民族小学77所,比1953年增加29所,少数民族学生5278人,为1953年的124.3%。
  1958-1961年,贯彻政府办学和集体办学“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58年,霞浦县畲族聚居区民办小学增至42所,公办小学增至11所,畲族学生由1957年的414人增至1952人。福安县增设民办初级小学21所,完全小学1所,不足10个学龄儿童的边远畲村也举办小学。1960年发生大量流生现象,福安县畲族聚居区民办小学多数停办。福安专员公署3次派工作组分赴福安、宁德等县调查研究,采取措施,扶植办学。到1963年冬,该专区畲族聚居较集中的乡村实行公办、民办小学并举;畲族学生学杂费减免40%,减免率高出汉族学生20个百分点;修建校舍,增加设备,宁德县8所民族小学中7所有完整校舍和基本的教学设备;调配一批热情肯干、教学水平高的汉族教师到畲族小学任教。福安县穆阳乡14所公办民族小学的15位教师中,普师毕业程度8人,宁德县9所民族小学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有7人。1964-1965年,增拨经费:霞浦县拨给畲乡教育专款14万元加上民政部门补助拨款,为畲乡建校舍10座,购置课桌椅200套,时钟10台;畲族小学民办教师补贴,比汉族小学民办教师每月多1.5—3元,学生学杂费减免率达26%-27%;担任巡回教学的教师每人发1把雨伞、1对电池、一双胶鞋。福安县拨给畲乡各种专款占全县教育专款总数的55.95%。1964年,共拨修缮、基建费3.89万元,新建畲族小学34所。霞浦县鲤鱼山小学设学校管理委员会,由公社书记、社长、妇联主任、贫下中农协会和公、民办教师代表组成,每学期召开2—3次会议研究事业计划、办学形式、经费筹措、校舍修建等问题,学期初协助教师组织动员畲族学龄儿童入学。举办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校(班)以适应畲乡生产、生活的需要。霞浦县办104班,学生1326人,占畲族小学生总数的38.15%;福安县办163班,学生2468人,占畲族小学生总数40.1%。同时调整校舍,合理布局,使畲族学龄儿童能就近入学。1965年,霞浦县有畲族小学115座,173班,在校学生3479人,学生数比1953年增长13倍;福安县有畲族小学175所,346班,在校学生6149人,学生数比1953年增长34倍,学龄儿童就学率77%。但畲族高小毕业生少,霞浦县3479名畲族学生中仅8名高小毕业生;福安县6149名畲族小学生中仅14名高小毕业生。1970年,福安县少数民族小学有252所,其中民办182所,占73%;全日制小学生3838人,业余小学生13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7%。但流生严重,在校高小学生只有303人,仅占学生总数的6%。1974年,福建省革委会要求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但办学经费和校舍、师资等条件跟不上,多数学校有名无实。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霞浦县畲族小学仅存42所,在校畲族学生2320人。
  1978年,宁德师范增设少数民族师资班,降低分数线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培养了99名畲族教师。1980年,该地区民族专任教师增至378人。福安县畲族中师毕业生全部分配回乡任教,并动员16名在汉族地区任教的畲族教师回乡任教,抽调40名汉族骨干教师支援畲乡小学。该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畲乡小学教师培训班,各学区举办短期专题培训班,帮助畲族教师提高文化业务水平。县政府对长期坚持在畲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晋升工资奖励。中共福建省委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议》后,1983年6月,省教育厅会同宁德地区教育局,采取与汉族及平原地区不同的措施,加速普及民族地区初等教育。1983年底,福安县在校畲族小学生7920人,比1982年增长34%,畲族儿童入学率由66.84%提高到83%。1984年,该县初中招收畲族小学毕业生达94%。
  1984年9月29日,福建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福建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暂行条例》,提出办好中等师范民族班,为民族小学培养师资,在民族小学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办教师的报酬应与同类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其报酬除国家补贴部分外,集体负担部分应由县(市、区)或乡(镇)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按月发给。少数民族聚居村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应适当增加国家补贴部分。同年,省教育厅确定福安县仙岩民族小学为福安县民族实验小学,并给全省15所民族重点小学各配备1台彩色电视机。1986年,福安县普及畲族乡村小学教育,形成4个办学层次:在畲族乡和畲族聚居村委会办10所重点小学;在散居的畲族自然村办初小班或教学班(点);在生源少、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村落实行巡回教学,为不能进全日制小学的畲族女童办夜小学。1989年,全省畲族地区形成民族重点小学、寄宿制民族完全小学、中心小学附设民族高小班、初小教学点(简易小学)和巡回教学等多层次办学格局。宁德地区少数民族学龄儿童16944人,已入学16156人,入学率95.34%,比1981年增长30.35%,接近全区平均入学率97.7%的水平。
  2.中等教育
  民国时期,畲族乡村没有兴办中学,能在中学就读的畲民较少。1953年,在畲族主要聚居地闽东只有畲族中学生10人,占当地中学生总数的0.32%。到1956年,共有33人,其中在普通中学就读者为31人,师范就读者2人。1958年6月1日,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校舍在福安县城关北门破土动工。这年秋天,福安民族中学面向福安专区招生,共招收97人,其中各县的畲族学生78人,占80.41%。1960年,福安民族中学归省教育厅管理,招生的范围扩大到福安、闽侯、南平、三明、福州等5个地(市)。1969年,福安民族中学改名为福安专区民族中学。
  20世纪70年代,畲族聚居地的乡镇办起了小学附属的初中班。1976年,福安民族中学定名为宁德地区民族中学。1978年,该校列为宁德地区8所重点中学之一。80年代定为省重点中学。20世纪80年代开始,畲族聚居地先后办起了多所民族中学。有福州市民族中学(设在罗源县城关,创办时间为1992年8月),漳浦县民族中学(设在赤岭畲族乡,创办时间为1984年9月),霞浦县民族中学(创办时间为1986年9月),福鼎市民族中学(创办时间为1987年9月),蕉城区民族中学(设在金涵畲族乡,创办时间为1987年9月),顺昌县民族中学(设在水南镇,创办时间为1988年10月),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设在康厝畲族乡,创办时间为1989年9月),建阳市漳墩镇民族中学(创办时间为1993年10月),龙海市民族中学(设在隆教畲族乡,创办时间为1994年8月),永安市民族中学(设在青水畲族乡,创办时间为1999年3月),福安市民族中学(设在坂中畲族乡,创办时间为1999年4月)。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