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94
颗粒名称: (四)其他
分类号: D922.164
页数: 2
页码: 99-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传统产业其他:狩猎、柴薪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传统产业 其他

内容

1.狩猎。畲民“虽幼小,能关弓药矢,不惧猛兽,盖其性也”。(①林春溥:《罗源县志》,卷30,《杂识》,清道光九年。)清同治《汀州府志》载,汀瑶人(畲民)“善射猎,以毒药敷弩矢,中兽立毙”。(②李拔:《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清同治六年。)清道光《罗源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群虎伤人,知县陈良谏祷于神,督畲民用毒矢杀四虎,患方息”。(③林春溥:《罗源县志》,卷29,《祥异》,清道光九年。)明代,官府时向畲民“索取山兽皮张”。(④郑丰稔:《龙岩县志》,卷29.《杂录》.民国34年。)长汀人范绍质的《瑶民纪略》载,畲客“豺豹虎兕,间经其境,群相喜谓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时,手拽以归”。(⑤转引自杨澜:《临汀汇考》,卷3,《风俗考·畲民附》。)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畲族狩猎经济逐渐处于从属地位。畲民的狩猎时间多在农历正月、二月、七月、八月农闲时节。畲民有制作猎具的专业户,行猎的工具有土铳、毒弩、竹枪、竹吊、木笼、陷阱、累刀等。畲民行猎的方式多为集体行动,猎队有分工,即有的赶山(亦称“踏把”),带着猎犬搜山,有的“把口”,守候在野兽出没之处,伺机射杀。猎物的分配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射中头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如果头铳虽然击中,但野兽没有立毙,而由他人补射才死者,则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兽肉部分与补铳者均分。如果猎得体积较大的野兽(如麂、獐),除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外,余者平均分配。如果行猎的人多,而猎物小,则把猎物煮好,全村人一起聚餐,俗称“散野神”。猎物分配的原则,在各地畲族村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2.柴薪。民国《古田县志》载,畲民“男女赴山耕作,每腰系鱼篓,捕鱼螺以为馔羹,执柴刀采薪以供炊爨”。(①余钟英:《古田县志》,卷21,《礼俗志.畲民附》,民国29年。)畲民在农闲时间,常上山砍柴采薪,除自己烧用外,大多挑往集镇出卖,以济日常生活之需,有的人还以“樵苏为生”,挑柴鬻市。
  3.建筑。畲族村内多有木匠、泥匠、石匠等从事建筑行业。有的畲族村形成“建筑村”。他们农闲外出打工,农忙在家务农。20世纪70年代后,畲族村出现专业建筑队,并组建建筑公司。
  4.植竹、种菇。畲山多竹,畲民在抛荒的土地上常“种竹偿之”。(②黄惠:《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志》,清乾隆二十七年。)闽山“高冈之上多培修竹……即所产竹,大小皆利用,其最小者犹可造纸。初出土为笋,鲜者干者并售贾贩,亦与茶之利埒”。(③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畲民就地取材,编制竹器,“其人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禽之类……”(④李拔:《汀州府志》,卷45,《丛谈附》,清同治六年。)闽东霞浦县上水畲族村所制的斗笠闻名于世。清乾隆《永春州志》载:“香蕈(菇类),《本草》:‘木生为蕈,地生为菌。’香蕈是畲人砍倒楠树在地而生。”(⑤郑一崧:《永春州志》,卷7,《风土志》,清乾隆五十二年。)20世纪80年代后,古田县成为“银耳之乡”,罗源县成为“香菇之乡”,这里的畲族村也相继出现了生产银耳、香菇的专业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