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92
颗粒名称: (二)手工业
分类号: D922.164
页数: 2
页码: 96-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是山地农耕经济的产物,即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传统产业 手工业

内容

畲族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是山地农耕经济的产物,即农产品加工。加工的成品主要是自我消费,较少进入市场。生产单位以家庭为主,少有小型作坊。封建时代,畲族村最普遍的手工业生产项目是加工苎麻、靛菁、茶叶、竹子等。
  1.加工苎麻。苎麻加工,苎布织成,主要由畲族妇女完成。苎布经过漂洗,并用染料染成青、蓝、红诸色,便形成色彩强烈的畲家苎麻布。该布可裁制成夏衫、帐子、围裙、腰带、口袋等。
  2.加工靛菁。畲民加工靛菁是“绞其汁以灰扰之而成靛”。(①徐友梧:《霞浦县志》,卷11,《物产志》,民国14年。)“蓝有三种:寥蓝、染蓝、大蓝,皆可作靛。掘地成坑,用石灰水浸,取其下凝者以染青蓝。”(②林善庆:《清流县志》,《物产志·货属》,民国5年。)加工成的染料用于染制土布。随着化学染料的进入和布匹花色品种的增多以及价格的下降,靛菁的加工随之式微。
  3.加工茶叶。茶叶的加工主要在家庭里进行,少则数斤,多则数担,均由个体加工而成。清末民初,茶业发达的闽东畲族山区有了做茶叶贸易的茶行,也相应有了加工茶叶的作坊,畲族山区生产绿茶。
  4.加工竹子。畲民“所制竹器有筐篚”,(③邓光瀛:《长汀县志》,卷35,《杂录畲客》,民国29年。)竹器加工应日常生产和生活之需,包括竹篮、竹筐、土箕、竹笠、竹椅、竹床、竹席、竹扫把等。他们用竹刀将竹子劈成蔑片,继而削成蔑条,再而抽出蔑丝,随之编成各种竹器。闽东霞浦县上水畲族村、罗源县西山畲族村所制的斗笠,以其做工精细、色彩鲜艳而闻名于世。1954年,福安畲族竹编者在县城里成立了城关竹器小组,1956年改为竹器社,1957年改为竹编厂,并在柘荣建立分厂,成为颇具特色的闽东畲族传统竹器加工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畲族乡村办起竹编厂,生产精美的竹制工艺品,投放国际市场。
  5.竹片造纸。闽西南畲民能制作土纸。民国《清流县志》载:“嫩竹久浸,取出捣烂,下槽中,以竹织帘抄之成纸。”(①林善庆:《清流县志》,《物产志·货属》,民国5年。)此纸称为玉扣纸。这种造纸工艺延续至今。清代,罗源县塔里畲族村盛产土纸,俗名“甲纸”,当时全村设纸槽60余口,年壳灰用料达千余担,造纸百余吨,占全县产量的10%。
  畲族乡村手工业者还有缝衣匠、铁匠、打银匠等,主要加工本民族的服装、农具、首饰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