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89
颗粒名称: 二、生产条件
分类号: F127.8
页数: 8
页码: 86-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劳动力条件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乡 生产条件

内容

(一)自然条件
  1.畲族乡地理地质特征
  (1)地貌类型与分区
  ①地貌类型
  福建省的17个畲族乡普遍为丘陵地貌,包括侵蚀剥蚀高丘陵和侵蚀剥蚀低丘陵两类,而且在大多数畲族乡的分布面积较大。盆谷平原地貌在畲族乡主要分布于河流流域两侧。山地地貌主要分布在连江、罗源、蕉城、福安、宁化、上杭等县(市、区)的畲族乡。侵蚀剥蚀台地和熔岩台地主要分布在闽南沿海的漳浦、龙海一带的畲族乡。
  ②地貌分区
  永安、罗源、连江、福安、蕉城等县(市、区)的畲族乡属于闽中、闽西北山地区。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属于闽西北内陆盆地(或山地)丘陵区。上杭县的畲族乡属于闽西南内陆山地丘陵区。霞浦、福鼎的畲族乡属于闽东北沿海丘陵区。龙海、漳浦的畲族乡属于闽南沿海丘陵区。
  (2)土壤类型与分区
  ①土壤类型
  赤红壤,包括赤土、赤红壤性土,主要分布于闽南沿海的漳浦、龙海的畲族乡。红壤,包括黄红壤、红泥土、红壤性土,除漳浦、龙海的畲族乡零星分布外,其他各县(市、区)的畲族乡普遍分布,且分布的面积较大。黄红壤主要分布于宁化、蕉城、永安、福安等县(市、区)的畲族乡;红泥土主要分布于蕉城、霞浦等县(市、区)的畲族乡;红壤性土仅在蕉城金涵区畲族乡和宁化治平畲族乡局部分布。黄壤主要分布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也有小面积分布。粗骨土零星分布于蕉城区金涵畲族乡和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宁化、上杭县的畲族乡,呈小面积分布。水稻土普遍分布于全省的畲族乡,其中渗育水稻土主要分布于福鼎、连江、罗源、霞浦、上杭等县市的畲族乡,潴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宁化、福鼎等县市的畲族乡。
  ②土壤分区
  在闽东南沿海台地平原为赤红壤、潴育水稻土、滨海盐土壤的经济作物、水乡养殖地区。漳浦、龙海等县市的畲族乡属于其中的同安、漳浦台地平原侵蚀赤红壤、赤砂土、乌泥田、海泥田的水土保持、培肥、贝类养殖副区。
  在闽东沿海丘陵盆地为红壤、潴育水稻土、滨海盐土的粮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地区。福鼎、霞浦等县市的畲族乡和福安、蕉城等县(市、区)畲族乡的部分地区属于其中的福鼎、蕉城沿海丘陵硅铝质红壤、黄泥田的水土保持、防旱、改造低产田、贝类养殖副区。
  在闽西北、闽中为中低山黄红壤、黄壤、潜育水稻土的农、林、茶地区。罗源、连江等县市的畲族乡和福安、蕉城畲族乡的部分地区隶属于其中鹫峰山中低山硅铝质黄红壤、黄泥田的防旱、水源涵养、经济林副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属于其中戴云山、博平岭中低山硅铝铁质红壤、黄红壤、黄泥田的防旱、水土保持,薪炭林、用材林副区。
  在闽西山丘盆地为红壤、潴育水稻土的粮食、林业、经济作物地区。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属于清流、宁化低山河谷硅铝铁质红壤、灰泥田、黄泥田的水土保持、改造低产田副区。上杭县的畲族乡属于长汀、龙岩丘陵河谷硅铝质红壤、黄泥田、灰泥田的水土保持、防旱、改造低产田副区。
  (3)地质与矿产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全省划分为3个单元。福建省的畲族乡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涉及其中的闽东南、闽西南的两个构造单元。全省畲族乡已经发现的矿产包括3大类25种,分布于各畲族乡村。
  福建省17个畲族乡已发现固体矿产有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12种。
  2.畲族乡气候
  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分布与年降雨分布基本一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500—2000毫米之间。一年四季平均温度及温度变化范围,均以闽南地区的畲族乡为最高,闽南地区畲族乡的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3.3°C。闽西地区的畲族乡极端最低气温最低,达一8.3°C。畲族乡年平均湿度在78%—80%,其中闽东地区的畲族乡年平均湿度最大。畲族乡在一年四季中,春季平均湿度最高。日照时数以夏季最多,春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时数闽南地区畲族乡最长,达2102.1小时,其余畲族乡为1751.1-1899.7小时。闽南地区畲族乡的年蒸发量达1691.0毫米。
  (二)劳动力条件
  1.行业构成
  1982年,福建省畲族在业人口共86095人,占畲族总人口的40.84%。其中从事第一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91.62%,从事第二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4.16%,从事第三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4.20%。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畲族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高出21.86个百分点,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的比重则分别低13.94个百分点和7.94个百分点。
  1990年,福建省畲族在业人口共161654人,占畲族总人口的46.3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85.67%,较之1982年降低了5.95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6.98%;从事第三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7.35%,较之1982年分别提高了2.82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畲族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高出17.82个百分点,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的比重则分别低9.80个百分点、8.02个百分点。
  2000年,畲族在业人口(按总人口10%计算)共19062人,占畲族总人口的50.8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71.17%,较之1990年降低了4.50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15.06%,从事第三产业者占在业人口的13.78%,较之1990年分别提高了8.08个百分点和6.43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畲族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高出23.34个百分点,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的比重则分别低12.34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
  2.职业构成
  1982年,畲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9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而专业技术人员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2.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1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0.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5个百分点,特别是女性负责人,仅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0.02%。
  1990年,畲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84.18%,比1982年低了7.04个百分点,但是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2.99%,比1982年高0.9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9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0.66%,比1982年高0.2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9个百分点,特别是女性负责人,仅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0.04%。
  2000年,畲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71.82%,比1990年低了12.36个百分点,但是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49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3.59%,比1990年高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4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0.8%,比1990年高0.2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4个百分点,特别是女性负责人,仅占畲族在业总人口的0.09%。
  【本表按照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3%统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