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政治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4
页码: 68-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家庭迁徙不定的游耕生活使大量的畲民被封建王朝作为“化外之民”而列入“流烟民册”,政治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政治

内容

畲族家庭迁徙不定的游耕生活使大量的畲民被封建王朝作为“化外之民”而列入“流烟民册”,统治者对其管理松散。对畲族聚居区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始于清代中叶,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闽东、闽北畲族聚居区实行了“编图隶籍”。从此,畲族乡村的行政管理才等同于当地的汉族区域。畲族聚居区建立政权组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区。50年代中期以后,畲族聚居区开始设立了畲族乡人民政府。
  一、社会组织与管理
  隋唐时期,处于闽、粤、赣交界地的畲族先民在与地方政权的军事对峙中,显示出内部组织管理的严密和持久。从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兵泉、潮,至天宝元年(742年)陈元光之子陈王向病卒任上,该地畲族先民多次起事,都与雷万兴、苗自成等人及其后裔有关。
  陈元光采取了抚纳和屯田的政策,“且战且招”,“恩威并济,土黎归附,豁其地为唐化里。而龙溪以东之民陆续渡江田之……”(①沈定均:《漳州府志》,卷40,《古迹》,清光绪三年。)“开屯漳水之北,且耕且守”。(②薛凝度:《云霄厅志》,卷1,《建置》,清嘉庆二十一年。)并于垂拱二年(686年)和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增设漳、汀二州,以民僚杂处,促进闽、粤、赣交界地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安宁。《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742年),“岭南五府经略绥靖夷僚”。(③《资治通鉴》,卷215,《唐纪》,三一。)“唐化里”的社会管理是唐朝廷对闽、粤、赣交界地畲族先民的有效控制。由此至宋、元、明以降,封建王朝的控制和畲民的反控制均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
  宋元之交,陈吊眼、许夫人、黄华等统领的畲军,“据漳(州)已久。地通诸山洞,山寨八十余所,据险相维,内可出,外不可人,以一当百,剿鞑难算,意欲攻击,不能”。(④郑所南:《铁函心史》,《中兴集.元鞑靼攻日本败北歌并序》。)他们还建立政权,年号“昌泰”,畲军曰“头陀军”。(⑤参见郑所南:《铁函心史·中兴集》。)针对畲民的反抗,朝廷除了以军事行动镇压畲军外,还以招抚的手段收编畲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诏谕潭、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如迁赏,军民按堵如故”。(①《元史》,卷10,《世祖本纪》八。)“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五月,降旨招闽地八十四畲来降者”。(②《元经世大典序录》,《政典》,《国朝文类》,卷41,四部丛刊本。)元廷在“汀、漳屯田”,“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福建调军粮储费用,依腹里例,置立屯田,命管军总管郑楚等,发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得百有十四人,又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户,立屯耕作。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命于南诏、黎、畲各立屯田,调拨见戍军人,每屯置一千五百名,及将所招陈吊眼等余党人屯,与军人相参耕种。为户汀州屯一千五百二十五名,漳州屯一千五百一十三名。为田汀州屯二百二十五顷,漳州屯二百五十顷”。(③《元史》,卷100,《兵志》,三。)明代,蓝一清等人在闽西“据险结寨,连地八百余里,党数万人”。(④《明史》,卷212,《张元勋传》。)明廷一方面“大征”,一方面又“抚定降者”(⑤《明史》,卷212,《张元勋传》。)。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畲族社区的管理均采取军事和政治的双重手段。在畲族聚居的漳、泉、延、汀间,“历代备兵于此”,“唐有镇军,宋有寨军,元有千户,明设屯所,清立防营”。(⑥郑丰稔:《龙岩县志》.卷末,《武备志》,民国34年。)与此同时,又在这些地区建州设郡,通过招抚、移民、屯田等办法对畲民分而治之,并设“土官”、“畲长”、“酋长”等,以加强对畲民的统治。宋代刘克庄的《漳州谕畲》载,漳州地区“西九畲酋长相继受招”,“南畲三十余所酋长,各籍户口三十余家,愿为版籍民”。
  清代朝廷对畲民的控制主要通过户籍制度的建立。《清史稿》载:“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十五条……各省山居棚民,按户编册,地主并保甲结报。”“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艺麻种菁,开炉煽铁,造纸制菇为业。”(⑦《清史稿》,卷120,《食货一·户口·田制》。)在福建,“搭棚居住”并以“艺麻种菁”为业者,包括许多畲民,他们也属“棚民”之列。清同治福州府《连江辋川蓝氏族谱》记载了连江县辋川畲村蓝姓畲民编图隶籍的情况:“兹逢大清我皇上新制版图,时康熙廿五年(1686年)岁次丙寅,奉文审编造册。蒙本县仁爷示文批准,招集百姓,顶立门牌,应办差事者,许其隶图……鸠集曾、郑、蔡、汪、吴、庄、邱、黄、陈、郭、周、洪、蓝等,以共十三姓各楚图价,特与下宫吴姓议定分值二图五甲,排年于是乎成。”(⑧清同治十年(1871年)《连江辋川蓝氏族谱·第四世功主朝参公等封公堂兄弟合传》。)至乾隆年间(1736-1795年),福建畲民的编图隶籍陆续完成。民国《南平县志》记载了乾隆年间延平府南平县畲民“编图隶笈”情况,(⑨民国8年《南平县志》,卷11,《礼俗志·杂俗》)南平县在清顺治十四年时,总共九十二图。“乾隆五年编钟、蓝、雷三姓(即畲民),立普顺图,合为九十三图”。(①民国8年《南平县志》,卷1,《沿革》。)“普顺图共征:银一十九两四钱八分一毫,米四石二斗四升三合四勺,观米七斗一升一合”。(②民国8年《南平县志》,卷5,《田赋志》。)这里所交纳钱粮的数据主要来自畲族。至此,畲族山区才全面“遂编保甲,从力役,视平民无别”。(③方清芸:《德化县志》,卷三,《风俗志》,民国29年。)
  清代还绘制了畲民画像人《皇清职贡图》。《皇清职贡图》中福建畲民的素材来自福州府古田县、罗源县两地。乾隆《古田县志》刊载了福建省画工奉谕描绘古田县畲民草图的过程,文曰:“今则附近民居在邑之四都上洋等村,与民往来交易,亦有承佃民业为生业者。但畲民由来虽久,尚未载入邑志,因乾隆十七年七月内奉督抚两院宪绘画畲民图册具奏恭敬,九月二十八日,奉朱批:‘知道了。钦此。’行知在案,附载风俗之后,以备查考。”(④辛竟可:《古田县志》,卷2,《风俗·畲民附》。)闽浙总督提供画稿并经宫廷画师绘制而成的福建畲民两种,载于《皇清职贡图》彩绘本卷二、刊刻本卷三之内。彩绘本每幅各画畲民男妇二人,上附满、汉两种说明文字。民国时期,畲族没有明确的区分,畲族村基本纳人当地的保甲制度中。
  畲民社区还通过宗族的祠堂、族规进行族内严格管理。在宗族关系中,由公众推举的族长、房长成了畲族社区的上层人物,他们既是宗族首领,协调族内外的各种关系,又是当地的政治首领,协调封建政权与畲族社区的各种关系。还有一些畲族村为数不多的本族地主因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影响,也自然成为当地的宗族首领。宗族首领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潜在的宗族势力,使他们在畲族社区具有一定范围的支配权力。
  畲族祠堂订立了镇守山寨的防范措施和规范寨民行为举止的条款。闽南畲寨族规载,寨内人等名单均编册书,“后遇每月朔望,齐赴寨内公所,听寨长逐名点查,详询近日所为为何事,如点不到者,要亲父兄与结之人,实认此人出在何方,作何生理”。寨内人等,“凡寨长与父老谕以功忠之大语,慷慨赴义之事,俱宜静领,毋得听藐。至修理寨营,演习武艺,出使公务,遣发侦探,把守关隘等,须甚宜听从。或当有警,发挥捐益,不得阻挠,如抗顽不遵服者,定以重典施行”。若遇族内有人行为不轨,则“不以官惩以私创”,“妇则尽其身之首饰,男则按其家之有无,而祸夫豕散众示罚以辱之”。(⑤漳州浦南《纯嘏堂钟氏宗谱》。)
  清末民国初,畲族成立了按宗族关系为基础的畲民民间组织。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闽省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福宁府驻地霞浦县西门外教场头,由畲民自发集资建成了福宁山民会馆。民国元年(1912年),“霞浦县西附城区乡农会”成立,会址设在山民会馆。会馆专门接待畲族宗人,并在会馆厅堂设立神龛,以备畲族宗亲作祭祀之用。民国《霞浦县志·实业志》的附表载,“西附城区乡农会,在城三明会馆(即山民会馆)内”,山民会馆经所在地霞浦县县长刘仇签署,呈报福建省政府核准在案,成为官方注册法定的“苗夷民族”的“公益团体组织”,载入《福建年鉴》。闽西上杭县庐丰乡畲民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省城福州市内三坊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内建成汀州蓝氏宗祠——种玉堂,以供族人进省城经商、科考、会亲等之便。
  清代,畲族村有以一村、数村联合为单位或者家族房支内部支系为单位设立的农社组织。如闽南龙海隆教《燕山蓝家源派族谱》载:“隆教海澄辖镇海三粤保霞美社等二十八乡:长房——上赞。一社。次房——旗杆脚、巷口、山尾庙、油车前、下社、山边。共陆社。三房——下尾、地厝、陈洋、新墟、祖厝角、后沙、新厝、墩里、洋坪、东门、寮仔山、郭坑、苏厝、内虎、新坂、深泉、御史桥、前山、田南、塘头、大岭。共二十一社。以上共贰拾捌社。”畲村另设“巡洋社”,是以防盗、防火、防劫为目的的民间治安组织。公推有武术技能、会秉公执断、具一定威望者担任社长。理事由3至5人组成,他们协同处理日常事务。按惯例,农社需每年秋季举行一次宴会,总结一年办社的经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福宁府宁德县还发给猴墩村巡洋社执照,授命巡洋护村。
  畲族社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阶层,即是由巫术操作而产生的“传法人录者”(亦称“作序头”或称“传师学师”)。按畲族规定,“祭祖(即传法入录)一次者,准穿红色衣,其子又祭祖一次,准穿青色衣。级分之大小,以祭祖多寡为断”。(①王韧:《建德县志》,卷3,《风俗志》,民国8年。)在畲族社区,凡是在醮明祭中的传法人录者,年轻时深受尊敬,年老后备受拥戴,逝世时受特别隆重的功德仪式。巫术文化有时支配着社区内外的关系和人们的行动。在非常时期,宗教组织会控制畲民的思想,在畲民中产生较大的号召力。如明代,王守仁给朝廷的奏疏中说:“谢志珊、蓝天凤各又自称盘皇子孙,收有流传宝印画像,蛊惑群贼,悉归约束。”(②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10,《别录二·奏疏·横水桶冈捷音疏》。)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十五日,兴化畲客雷五等人“妄言海上游天王,饰以鬼面长髯大耳,倡惑乱民,谬窥神器。竖黄旗,上书:‘游天王,定江山,定万民。’于是一里皆震”。(③周华:《兴化县志》,卷1,《大洋巡检司志》。)民国23年(1934年),活跃于闽东畲族乡村的农民武装红带会,仍残存畲民巫术文化的遗风。
  清代,在畲民聚居地或畲汉杂居村,均有公益性、联谊性的村民组织——“会”,如“路会”、“桥会”、“谷会”、“禁山会”、“狮灯会”等。这些组织行动目标单一,即针对某个项目,负责组织、捐资、互助、管理等事宜。据《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载:“吾乡(指庐丰畲族乡)于有清中叶,老成练达者率多外出营商,归而自建广厦外更或热心义举,对于‘渡季桥’、‘季茶会’、‘路树会’,以及‘钟会’、‘锦帐会’、‘纱灯会’、‘油烛会’、‘油灯会’、‘香案会’、‘迎神会’,‘庆寿尝’、‘义冢会’、‘厉坛会’等,无不次第成立。”(①《闽杭庐丰蓝氏族谱》,卷8,《杂錄》.民国33年(1944年),种玉堂镌。)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畲族社区活动,发展畲族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开展土地革命。畲族是较早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少数民族之一。
  在中共福建地方党组织创建时期,闽西上杭县畲族青年雷三明、蓝维仁、蓝为龙、蓝鸿翔、蓝树荣、蓝超等人就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1926年)12月,畲民雷三明从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回上杭,联络了3人,成立了中共上杭县支部。此时,在上杭县立中学校舍成立了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四县政治监察署,畲民蓝维仁、蓝为龙从庐丰畲族聚居地来到上杭县城农会工作。当时,中共上杭支部共有党员8人,其中畲族3人。民国16年5月至12月,蓝维仁任中共上杭县支部书记,同年七八月间,蓝维仁、蓝为龙等人在庐丰畲族聚居地创办平民学校,宣传革命思想。9月上旬,“八一”南昌起义的军队从长汀来到上杭,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在琴岗书院、南塔寺分别接见了蓝维仁等人。民国17年(1928年)1月,中共上杭临时县委在庐丰畲族聚居地成立。3月,中共上杭县委正式成立,机关设在庐丰。民国18年(1929年)5月至民国19年(1930年)12月,畲民蓝鸿翔担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首次入闽,上杭县各乡村的党小组和农会由秘密转为公开,先后建立了北三、北四、东五3个区委和30余个支部,共有畲、汉党员300余人。同年10月22日,红四军领导人毛泽东随同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抵达上杭县苏家陂畲族村,毛泽东在苏家陂圳背岩石洞里养病。同年11月18日,红四军在官庄畲族聚居地召开会议,陈毅传达了党中央“九月来信”,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民国18年(1929年)红四军入闽至民国24年(1935年)12月,上杭县畲族聚居地的庐丰、官庄、才溪、太拔等乡村共建立了35个党支部,其中畲族党员350多人。
  在闽东,民国19年(1930年)中共福安县委委员马立峰到凤洋畲族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畲族党员,并建立了闽东第一个畲族村党支部。钟阿氽是闽东最早的畲族党员之一。
  民国20年(1931年),连(江)罗(源)早期的革命领导人杨而菖深入连江县长龙畲族山区开展工作,发展了总洋畲族村畲民蓝元进入党。次年,蓝元进又发展了畲民蓝礼送、蓝礼在、蓝礼义、蓝依弟等人党。8个党员在北溪炭窑成立了党支部,杨而菖任书记。民国21年(1932年)9月,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在福安县溪北洋上马山畲族村成立。民国22年(1933年)3月,马立峰、施霖等人在霞浦县杯溪一带发动武装斗争,发展党员,在畲族村建立了中共里马支部,3月又建立了中共霞浦县青皎畲族村支部。11月,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三支队在霞浦县西胜畲族村整编为闽东游击支队,次年1月,在西胜畲族村改编为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民国23年(1934年)2月,建立了福鼎县双华畲族支部。9月,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成立时,福安、霞浦、柘荣、寿宁、罗源、连江等县有300多名畲族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参加。
  从民国19年至民国26年(1930-1937年),福安、福鼎、霞浦、柘荣、寿宁、周墩、古田、罗源、连江等县(特种区)畲族聚居地先后建立了135个党支部或直属党小组,共有畲族党员490多人。自民国22年至民国25年(1933-1936年),闽东许多边区县委先后在畲族聚居地成立:民国22年(1933年)1月,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在长龙乡洪塘畲族村成立;10月,中共霞鼎县委在柘荣县草耔坪畲族村成立;民国25年(1936年)6月,中共桐霞县委在福鼎县白石畲族村成立。民国35年(1946年)12月,闽浙赣区党委在古田县石桥头畲族村建立党小组和畲族武工队,次年4月,这支武工队编入闽浙赣游击纵队。民国36年(1947年)6月至民国38年(1949年)8月,中共罗源工委、连罗宁边区工委、连罗林边区工委、连罗边区工委等地方党组织先后在畲族村建立了数十个党支部或党小组。福安县畲民雷美孚于民国36年(1947年)9月任中共福安县委委员,宁德县畲民蓝成友于民国36年(1947年)11月任中共闽清中心县委副书记。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民政府在畲族人口较多的畲族村落建立了畲族行政机构,包括畲族乡、畲族大队等。80年代建立了畲族乡村的村委会组织。2000年福建省共有畲族村委会(①畲族村委会指畲族人口在30%以上的村委会。)443个,分布在47个县(市、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802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583800人的49.34%。
  20世纪50年代,全省各畲族聚居的乡村着力发展中共党员和建立党组织。如在闽东,1956年,共有畲族中共党员989人,占农村人口的0.88%。1962年,有畲族中共党员1077人。1966年,有畲族中共党员1121人。1976年,有畲族中共党员1722人。1987年,有畲族中共党员4238人。50年代,畲族村普遍建立了党支部。1957年6月至9月,先后成立的畲族乡都建立了党支部。1963年恢复的畲族乡也都建立了党支部。1984年6月至1993年10月,先后成立的16个畲族乡都建立了党委会。从1951年12月至1995年10月,中共福建省代表大会中均有畲族代表。其中1971年第二次党代会有7人,1979年第三次党代会有20人,1985年第四次党代会有9人,1990年第五次党代会有7人,1995年第六次党代会有12人。
  二、政权组织
  民国23年(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9个县级苏维埃政府,42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其中有3个区级苏维埃政府设在畲族聚居地。同年,畲族聚居地先后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21个,90%的畲族村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担任村苏维埃主要干部的畲民有500余人。
  下西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民国23年(1934年)2月5日,隶属于(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区苏机关驻福安康厝凤洋畲族村。在区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民有雷富弟(苏维埃主席)、钟申弟(肃反委员)、钟廷春(秘书)、雷为坤(游击队长)等。
  下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民国23年(1934年)12月,隶属于(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区苏机关驻福安甘棠过洋畲族村。在区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民有钟廷森(财政委员)、钟桂兰(肃反委员)、钟廷全(秘书)、雷成灼(互济会主席)等。
  桐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民国35年(1946年)6月,隶属于桐霞县革命委员会,区苏机关驻福鼎浮柳白石畲族村。在区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民有蓝光养(苏维埃主席)、李信郡(财政委员兼交通总站负责人)等。
  在闽北,民国21年(1932年),红军闽北独立团在建阳县麻沙镇建立区苏维埃政府。畲民蓝德凤任主席,并由畲民蓝德凤、雷春生、蓝荣士、蓝忠秋、蓝茂瑞,以及饶建成等人组成苏维埃常委会。
  1953年2月8日,福安县人民政府遵照1952年政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立了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这是福建省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
  1957年,遵照《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精神,从4月至10月,先后建立了45个畲族乡。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后,畲族乡撤销分别改为人民公社。1963年初,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恢复民族乡的通知,罗源、宁德、福安、福鼎、霞浦等5个县恢复了23个畲族乡。1966年起,发生“文化大革命”,区属的畲族乡再次被撤销。
  1982年10月,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在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试点县福鼎县先后建立了7个畲族乡。1984年6月至9月,在人民公社改为乡建制后,先后建立了11个畲族乡。随着畲族民族成分的恢复和民族政策的落实,1987年7月至1988年5月又先后建立了4个畲族乡。1993年10月,建立1个畲族乡。2000年6月,建立1个畲族乡。
  三、主要兵事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僚啸乱”。(①薛凝度:《云霄厅志》,卷11,《宦绩》,清嘉庆二十一年。)这是史书上关于畲族先民兵事的最早记载。唐将陈元光与苗自成、雷万兴等畲族军队较量,并一再增兵,终于,“讨山寨诸贼,遂擒蓝、雷二贼酋,杀之,平三十六寨”。(②杨澜:《临汀汇考》,卷11,《兵寇考》。)唐景龙二年(708年),畲族先民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其首领为苗自成、雷万兴之子和蓝奉高。漳州刺史陈元光率兵应战,几经交战,唐军兵败,陈元光被蓝奉高手刃而亡。唐开元三年(715年)朝廷命陈元光之子陈王向“代州事”,“率武勇,夜袭巢洞,斩前刃父贼蓝奉高,并俘其余党,迁州治于李澳州(现漳浦县治)”。(③薛凝度:《云霄厅志》,卷11,《宦绩》,清嘉庆二十一年。)
  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潮、王审知等遣兵攻福州,闽东畲族宗谱均有类似记载。20世纪90年代,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内,发现了相传王审知用兵的战场和王母之墓的遗址,当地还有畲民兵助王审知的传说。
  唐乾宁元年(849年),“黄连洞蛮二万人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派将领李承勋“将万人击之,至浆水口,破之,略定闽地”。(①《资治通鉴》卷259,《唐记》七五,胡三省注。)“黄连洞蛮”中有畲族先民。
  宋嘉定元年(1208年),“值江西峒寇李元砺窃发”,(②杨澜:《临汀汇考》,卷3,《兵寇考》。)威胁汀州。嘉定三年十二月,李元砺被执,闽、赣、粤交界地“峒寇悉平”。(③《宋史》,卷39,《宁宗本纪》,三。)这些峒蛮中有很多畲民。
  宋景定三年(1263年),漳、汀畲民居住地区官民矛盾渐烈,“群寇益深,距城仅二十里,郡笈笈甚矣”。于是,宋廷先“帅调诸寨卒及左翼军统领陈褴、泉州左翼军正将谢和,各以所部兵会合剿捕”。(④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3,《漳州谕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又采取怀柔政策,张榜告谕,抚招畲民。在宋廷的软硬兼施下,西畲、南畲“二畲既定”。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漳州人陈大举(即陈吊眼)和畲民妇许夫人等率领汀、漳等地的畲民组织了“畲军”,配合宋廷将领张世杰围攻泉州,讨伐蒲寿庚。宋军南撤后,陈大举带领5万军队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攻占漳州城。当年,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元军南征。元军抵漳州时,陈大举为保存实力,主动退守山区。至元十七年(1280年),陈大举向元军投降,元福建行省让他及部分畲军进入漳州,与民杂居。当年八月十五日,陈大举叔父陈桂龙等率领“畲军”乘中秋节又袭击元军,攻陷漳州,杀死元朝驻漳州招讨傅全和万户府知事阙文兴。“畲军”发展迅速,“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⑤《元史》卷162,《高兴传》。)元廷即令福建招讨使塔里赤为征南都元帅,率领南方四省抽调的兵力进剿,并命完者都镇国上将军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副都元帅,带兵五千入闽协同作战。元军“十攻九败”。(⑥郑所南:《铁函心史》,《杂文·大义略序》。)至元十八年(1281年),完者都兵至漳州,令高兴攻取陈桂龙据的高安寨。陈桂龙“据此,乘高为险,人莫敢进”。(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五,《漳州府》,《龙溪县·高安寨》。)高兴军火攻高安寨,连续6天,攻陷高安寨。陈桂龙属部2万人遇难,陈桂龙避于畲洞。至十月,陈大举仍“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⑧《元史》,卷162,《高兴传》。)高兴继续率军进击,先后攻陷15寨,陈大举退守千壁岭。千壁岭地势险要,元军数攻不下。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高兴诱陈大举下山,将其擒杀。陈大举死后,陈桂龙等投降元军,但其余部仍坚持斗争多年。元贞三年(1297年),元廷下令将陈大举余部安插在漳州屯田,“与军人向参耕种”。(⑨《新元史》,卷11,《本纪》。)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政和人黄华“集盐夫,联络建宁(闽北)、括苍(浙南)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为乱”。(①《元史》,卷10,《本纪》。)活动于闽北、浙南地区。至元十七年(1280年),黄华向元征蛮都元帅完者都投降,参与了进攻陈大举的活动。此后,被任命为建宁路总管。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月,黄华再度举兵,参加者达十余万人,号称二十万军。他们“剪发文身”,称“头陀军”,(②《元文类》,卷41,苏天爵《经世大典序录·招捕》。)沿用宋祥兴年号,使用两浙安抚司印。黄华军占领政和,又攻陷崇安、浦城、松溪、瓯宁(今属建瓯)、古田等县,继而围攻建宁路冶(今建瓯城)。浙东提刑按察使也起兵响应。元廷急招淮西宣慰使高兴率军驰闽,会同两浙和福建驻军围剿。同时,又命扬州征东行省左丞刘国杰带部队南下支援。随后,还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率领万名蒙古骑兵接应。黄华在元军大兵压境时,分兵扼守闽、浙、赣边境要道,同时急攻建宁路城。由于南北受敌,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元军很快越过分水关,兵临建宁城下。黄华在诸路官军的夹击下,败退进入江山,据守赤岩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刘国杰攻破赤岩寨,黄华自焚。在抗击元军的进剿中,“头陀军”大部分战亡。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王恽于事后向忽必烈进言:“福建一路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之变,十去四五。”(③《元史》,卷167,《王恽传》。)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汀州畲民钟明亮起兵,“拥众十万,声摇数郡”,(④刘埙:《水云村泯稿》,卷13,《参政陇西公平寇碑》。)波及闽、粤、赣三省,在钟明亮的影响下,福建省先后有畲民邱老大集众千人攻长泰,漳州陈机察八千人马攻龙岩等。与此同时,江西、广东雷艾、钟大僚等多人举兵,与钟明亮军相呼应。当年四月,朝廷命江西行省左丞忙兀带、行枢密副使月的迷失统率福建、江西、广东、江淮四省官兵会剿。次年五月,又命左丞管如德合力进攻。钟明亮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与元军周旋。由于活动区域大,山地地形复杂,元军“攻围则兵力不敷”,“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⑤王恽:《秋涧集》,卷92,《论钟明亮事状》。)于是,月的迷失和管如德均采取剿抚兼施的手段,在派兵进击的同时,向钟明亮诱降。钟明亮于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和二十七年二月,两次向元军投降,复相机起兵,进击元军。第一次投降后5个月,复率万余众进攻梅州,并命江罗等率八千众出击漳州。第二次投降不到一个月,便率众攻赣州。至元二十七年三月后,钟明亮病故。但是其影响犹存,各路农民军的斗争持续了4年之久。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畲民黄二使逆命,郡兵追破之,余党李志甫结聚南胜不能拔”。(⑥沈定均:《漳州府志》,卷46,《艺文》,清光绪三年。)至元四年六月,“南胜县民李志甫反,围漳州。守将搠思监与战,失利。诏江浙行省平章别不花,总浙、闽、江西、广东军讨之”。(①《元史》,卷39,《顺帝本纪》,二。)朝廷征发四省兵以讨之,历四载,“经百余战,兵老民疲”。(②沈定均:《漳州府志》·卷46,《艺文》,清光绪三年。)畲民黄二使、李志甫起事后,漳州地区的地主、豪绅,或“倾资募义兵”或纠集“乡丁”组织地主武装,抵御黄、李军队,豪绅萧景茂占据观音山桥,企图阻止黄、李军队。至元六年(1340年)正月,李志甫被杀,黄二使被擒。但漳州黄、李畲民的斗争仍持续多时。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南胜畲寇李国祥合潮贼王猛虎陷南诏,新翼万户罗良率兵讨败之,复南诏”。(③沈定均:《漳州府志》,卷47,《兴祥》,清光绪三年。)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畲民钟子仁在上杭举事,抗击明廷。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畲民钟三在上杭起兵,明廷“诏起右佥都御史高明抚捕”,并以“三省官兵会剿平之”,后又“立永定县以控制之”。(④杨澜:《临汀汇考》,卷3,《兵寇考》。李拔《汀州府志》,卷45,《兵戎》,清同治六年。)明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南赣巡抚都御史周南率兵攻破大帽山等寨,尽平之。大帽山交界赣、闽、广三省”。畲民钟聪等“聚徒数千流劫,攻陷建宁、宁化、石城、万安诸县。(周)南分遣江西兵从安远人,攻破巢穴七;广东兵从程乡人,攻破巢穴九;福建兵从武平入,攻破巢穴八”。(⑤《明史记事本末》,卷48,《平南赣盗》。)明正德十二年二月“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檄四省备官选募民兵操练。……冬十月,王守仁讨汀州左溪贼蓝天凤等,平之。天凤等与赣南下新、杭下等洞贼雷文聪、高文辉等盘据千里”。(⑥《明史记事本末》,卷48,《平南赣盗》。)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初,“广东大埔民蓝松三、余大春倡乱,流劫漳、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⑦《明史》,卷220.《吴百朋传》。)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十五日,兴化畲夷雷五率菁民举事,“一里皆震”。(⑧周华:《兴化县志》卷1.《大洋巡检司志》,明崇祯。))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入福建,南明隆武帝任命右佥都御史刘中藻“选练精兵,可取苎寮、菁察、畲寮(即畲族‘三察’)”。((⑨《思文大纪》,卷6,第12页,《痛史》.第六种。)取用三种人后,当即宣布,免其差徭,衣甲银两,准于该州动支二千两正项。于是,抗清队伍迅速扩大,并先后收复浙江庆元、泰顺及福建宁德、福安、古田、罗源等县。后由于清军的围攻,寡不敌众,刘中藻退守闽东,兵驻福安,“掘壕树栅,环之城中”,((10)王先谦:《东华录·康熙》。)继续与清兵对抗。福安城被占后,刘中藻吞金自尽。但抗清斗争仍持续数月。福安坂中畲族乡和安畲族村民国9年(1920年)修的《钟氏宗谱》载,“宏公世居大林,相传明季从戎苏江(今福安苏阳)进士刘公讳中藻,后不遂隐居上广”。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命靖海将军施琅进攻台湾,漳浦张坑石椅(今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畲族村)畲民蓝理随军征台,代理提标右营游击,领前队先锋。蓝理接任后,带兵到厦门练习水战。六月,施琅出军征台,蓝理率领先锋队,先攻澎湖,郑克塽军队守将刘国轩命曾遂迎战。两军接战,自辰时至午时,蓝理愈战愈勇。忽有飞弹击中蓝理腹部,肠子流出,部将急将肠子纳人腹内,用白布包扎好,蓝理站起继续指挥战斗。经过激战,蓝理军击沉敌船2艘,杀敌无数,郑军大败。施琅闻捷大喜,疏奏蓝理头功,并陈述蓝理拖肠战斗的事迹。3天后,蓝理又带伤战斗,并救援施琅,伤愈后屡建军功。八月,清军平台,朝廷下旨,褒奖蓝理。
  康熙六十年(1722年)夏,台湾朱一贵举兵攻取全台。五月,清廷命闽浙总督满保、福建提督施世骠征讨。满保兵驻厦门,委命漳浦张坑石椅畲民、蓝理族孙蓝廷珍总领水陆大军,以战船400余艘、官兵1.2万人,前往参战。六月十一日,蓝廷珍到澎湖,十六日攻鹿耳门,乘胜追击,攻取安平镇。二十二日,收复府治。闰六月,清军败朱一贵。七月,蓝廷珍奉檄暂理台湾总兵官事务,并仍总统征兵事务。九月,提督施世骠亡故,蓝廷珍奉檄暂理提督印务,驻台处理善后事务。蓝廷珍驻台期间,整编保甲,实行团练,加强地方管理和防务,并发动百姓复垦“官庄”,开垦荒地,恢复秩序,发展生产。雍正元年(1723年),蓝廷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即轻车都督)。任上,整顿军队,制定巡防法规,闽地海域安宁。其孙蓝元枚世袭轻车都督,历官广东海门参将、龙门协副将、海澄副将,升台湾总兵,调金门总兵、江南苏松镇总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擢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举事。蓝元枚调任福建陆路提督,不久,改任水师提督,又任命为参赞大臣,领兵前往台湾镇压林爽文。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兵至台湾鹿仔港。蓝元枚连连得胜,乾隆谕:“着赏双眼花翎,以示优眷。”(①《漳浦县志》,卷22,《人物志》,民国25年(1936)重刊。)
  民国18年(1929年)5月22日,红四军抵达上杭县古田镇,畲、汉群众夹道欢迎。畲民参与了当地的农民暴动,成立了古田革命委员会。同年6月3日,上杭县畲民蓝洪慈、蓝维仁、蓝树荣等人在庐丰畲族聚居地领导农民暴动。6月7日,蓝树荣等人又在白砂乡领导农民暴动。
  民国22年(1933年)10月22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发动甘棠及附近的“红带会”举行暴动,消灭海军陆战队1个排,缴获1支盒子枪和20多支德国造步枪。池头和山头庄等地的畲族红带会队员参与了暴动。11月上旬,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人曾志等又带领畲、汉红带会队员600多人包围甘棠刘氏宗祠,与海军陆战队激战3个多小时,在青寨山歼灭海军陆战队2个班,缴获步枪37支,子弹千余发。11月4日,闽东霞浦县青皎地区47个畲族村红带会队员4000多人,在海边畲族村成立了红带会总指挥部,进行公开活动。他们杀死了当地的国民党保安连连长和地主分子。畲民邱延太等3人带领群众没收地主粮食。11月9日夜,青皎各路红带会队员300余人攻打盐田,捣毁了盐田海关、税馆、碉堡,打开严、黄两家地主的粮仓,出谷10余吨分给穷人。同时,宣布废除租、税、捐,并杀死土豪劣绅30余人。之后,又配合霞浦工农游击队攻打松城(霞浦城关)。参加青皎暴动的13支红带会队伍的26名正副队长中,畲族占11名。民国23年(1934年)3月20日,霞浦县国民党教导团300余人,由营长带队,勾结地主武装和20余处的大刀会组织千余人,兵分四路围攻青皎地区。畲族干部雷大全、蓝成寿、蓝成安等人牺牲,红带会驻地洋中厝畲族村被焚烧。次年4月,青皎红带会改编为青皎游击队。6月,青皎游击队收编国民党部队100余人,并改编为红军第十师第十团,畲民李党华(即蓝奶田)为副团长,邱延太为财粮委员,蓝建明为军需委员。第十团在3个月里攻打了龟岐、坪岗、大沙、马洋、白葫山等地的大刀会组织。
  民国23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上杭县参加长征的畲、汉将士数千名,抵达陕北的还有342名,其中畲族将士9名,他们是钟有煌、钟泮猷、蓝岳、蓝映林、蓝庭辉、蓝祥林、雷钦、雷浩北、雷浩茂等人。
  民国27年(1938年),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在这支队伍中有畲民113人。
  民国37年(1948年)11月,中共上杭县委随闽西支队进驻白砂乡禾仓角。畲民蓝汉华任闽西支队队长。他们活动在上(杭)、永(定)、梅(县)边境,与杭武挺进大队、闽西西路挺进支队,以及杭、武、焦、梅游击队等协同作战。这年冬天,闽西支队在蓝汉华的率领下攻打白砂乡。民国38年(1949年)1月,闽西支队整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第七支队,蓝汉华为支队长。同年,第七支队攻打永定县坎市镇,抓获了镇长等20余人,缴枪40余支、子弹千余发,并将数十万斤粮食分给群众。3月,第七支队转战上杭县来苏乡,与当地驻军省保安团千余人展开激战。4月,第七支队进入稔田乡杨梅洞开展群众工作和开仓济贫,接着又在下都豪坑与省保安团及县自卫队激战,缴获枪支弹药千余件。5月,第七支队奉命挺进长汀县并转入江西省瑞金县,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入闽,沿途消灭了多股民团和收编了乡保安武装。
  四、参政议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省人民代表大会中专设少数民族代表,省政协中专设少数民族界委员。1951年福建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有畲族代表9人。自1955年省人民代表大会至1993年第八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共有畲族代表87人(缺第四届畲族代表人数),其中1955年第一届有7人,1959年第二届有5人,1964年第三届有7人,1977年第五届有22人,1983年第六届有11人,1988年第七届有13人,1993年第八届有16人。自1955年第一届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至第八届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共有畲族政协委员40人,其中1955年第一届有2人,1959年第二届有3人,1964年第三届有6人,1977年第四届有5人,1983年第五届有4人,1988年第六届有5人,1993年第七届有8人,1998年第八届有7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