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台湾人种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52
颗粒名称: 四、与台湾人种的关系
分类号: K871.13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在新石器时代,闽、台两地居民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文化联系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新石器时代 台湾人种

内容

在新石器时代,闽、台两地居民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文化联系。这种联系明显地反映在台湾的大坌坑文化与福建壳丘头富国墩文化,以及台湾圆山、凤鼻头文化和福建昙石山文化的关系上。
  大坌坑文化在台湾岛内有广泛的分布,其遗址主要分布在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海岸,此外东部海岸也有零星分布。主要遗址除台北县八里坑的大坌坑外,尚有台北圆山下层、台南归仁乡八里村、高雄林园乡凤鼻头等。福建的富国墩(壳丘头)文化和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海峡区域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两者可能是同一文化的两个类型”,(①张光直:《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考古》,1989年6期。)都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2500年前后,这一文化主要聚落遗址在海峡西岸有五处,即闽侯白沙溪头、平潭岛(敖东南厝场、北厝祠堂后、南垅壳丘头)、金门富国墩、潮安陈桥、海丰西沙坑,海峡东岸遗址更多,主要有台北大坌坑、台南六甲村和高雄凤鼻头。两者都属海岸文化类型,均以贝丘堆积为特征而遗留下来,都拥有并利用各种丰富的水陆资源,因而他们的生产方式均是渔猎、采集、捕捞经济为主,也包括简单的农业活动。大坌坑文化陶器的纹饰以各种绳纹为主,也有贝印纹。
  继大坌坑文化之后,台湾岛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还有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凤鼻头文化(或称牛骂头文化、牛稠子文化)。尤其是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同海峡西岸福建的昙石山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和十分密切的联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