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属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51
颗粒名称: 三、种属特征
分类号: K871.13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新石器时代种属特征情况包括头型、颅骨缝、矢状嵴、颧型、眉弓、眶形、梨状孔、鼻前棘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新石器时代 种属特征

内容

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工作者根据对昙石山墓地中出土的29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中9个头骨(3男6女)的形态观察和测量,发现昙石山文化先民的体态具有如下特征:
  1.头型,两性皆以卵圆形占多数。这种头型的额、顶结节比较平缓,头最宽位置约在后三分之一,整个头型多前窄后宽。
  2.颅骨缝,矢状缝在前囟段和顶段均为简单的微波型或深波型,顶孔段以后大多为锯齿形。
  3.矢状嵴,在头骨的中线有时出现由前向后降起的矢状嵴。
  4.颧型,颧骨全部呈现较明显的拐角,即在转角处欠圆钝。
  5.眉弓,男性眉弓达眶缘的中点,属于显著和特别显著,女性眉弓属于微显或稍显。
  6.眶形,多数为圆钝眶形。
  7.梨状孔和梨状孔下缘,全部近似心形。
  8.鼻前棘,比较低矮。
  9.鼻骨形态,多数鼻骨上下部都比中部更宽,男性鼻梁凹陷皆浅,女性浅或无的各占一半。
  10.犬齿窝,不发达,全部属无或弱。
  11.铲形门齿,上门齿全呈铲形。
  12.顶结节,顶结节位置较高。
  13.下颌骨形态,下颌全无隆起(下颌圆枕)出现。
  14.拔牙习俗。
  上述特征,尤其是头骨形态多呈卵圆形,颅顶缝较简单,在一些个体中存在点状嵴,面部较扁平,颧骨较大面前突,转角处欠圆钝,很浅的鼻根凹陷,鼻前棘低矮眶角较圆钝,梨状孔下缘多鼻前窝型,犬齿窝很浅及很高的铲形门齿出现率等,都表明昙石山先民比较接近于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类型。另据昙石山人较长的头型、外突的颧弓、顶结节位置较高,有的眶形较矮,梨状孔下缘较多婴儿型等特征,反映昙石山人也具有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某些特征。据推算,昙石山人男性平均脑量为1521.0毫升,女性为1485.6毫升。男性身高为163.5厘米,低于国内其他新石器时代人(如黄河流域半坡、华县、大汶口、西夏侯等地先民)的平均身高。
  福建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人种的体质特征及由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张振标根据现有国内古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颅骨和现代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资料判断,当属蒙古人种的南部类型。这一类居民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东南及南部沿海地区。此外,福建南部先民男性身高的平均值与广东佛山县河宕、闽侯昙石山、浙江河姆渡相似,都在162厘米以下。
  福建南部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族属,学术界一种看法认为“与浙江、广东,甚至广西同时代居民可能在体质特征上代表了古越族的体质特征的种族类”。(①徐起浩:《福建东山县大帽山发现新石器贝丘遗址》,《考古》,1988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差异,先秦时代生活在福建境内的古民族不同于古越族,应称“闽族”为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