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50
颗粒名称: 二、社会生活
分类号: K871.13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社会习俗、文化艺术。
关键词: 福建省 新石器时代 社会生活

内容

(一)经济活动
  1.捕捞、狩猎和采集
  昙石山文化各遗址中普遍发现有大量动物遗骨。昙石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经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有虎、棕熊、印度象、梅花鹿、犀、水鹿、牛、猪、狗等。溪头遗址出土的动物种类与昙石山遗址大同小异,其中梅花鹿和鹿科动物数量最多,是昙石山人狩猎的主要对象。从上述遗址出土的偶蹄类动物的头骨有烧烤痕迹,大部分骨骼支离破碎的迹象观察,这些动物在猎获后均被烧烤或煮食。除了狩猎,捕捞和采集也是昙石山文化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手段。
  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诸遗址以及霞浦黄瓜山、诏安腊洲山、漳州覆船山、东山大帽山、龙海万宝山、晋江狮子山等都发现了典型的贝丘遗址。闽江下游的贝丘遗址往往存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如昙石山、溪头、庄边山等遗址上文化层居民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下文化层才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昙石山遗址贝丘层有的地方厚达3米多,可见贝类已成为该遗址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县石山、白沙溪头各遗址贝类的品种大同小异,主要有蚬、魁蛤、耳螺、牡蛎、小耳螺等。
  2.农业和畜牧业
  昙石山文化先民经济生活的主体是渔猎、捕捞与采集,但与壳丘头文化时期比较,此时经济生活中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已明显增加。考古材料反映,昙石山文化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在福清东张遗址下层发现,经火烧过的草拌泥地面(或墙壁)中有许多稻草碎屑。
  除了稻谷遗迹,在昙石山文化遗址还普遍发现各种农具或农具的加工工具。昙石山文化遗址中下层都出土了一种剖面呈三角形的石锄,一面扁平、一面有条人字形纵脊,器身厚重,当是垦殖工具。石器中的斧、镰、铲以及大型牡蛎壳制作的穿孔贝器,都可直接应用于垦殖、收割等农业活动。出土数量最多的石锛(包括个别有脊石锛)则是当时原始农具加工工具。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另一重要农业加工工具是出土于福清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制研磨器。这些石磨盘均为细砂岩质,形状、大小不一,其磨棒作椭圆形,系采用天然砾石制作,其中平面呈马鞍形的一件长22厘米,宽15厘米,这些磨盘是加工谷物的工具。
  昙石山文化遗址多有家犬遗骨出土,可见昙石人已有伺养家犬的习俗。考古材料反映,在昙石山遗址和白沙溪头遗址都有狗和家猪遗骸被发现,这是昙石山文化先民饲养家畜的证据,是当地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的实物例证。
  在福清东张遗址曾发现一座椭圆形半地穴式屋基,房门朝东,门道底铺石块,靠两壁与门相对处有一个石块叠筑的灶,灶壁有烟熏、火燎痕迹,灶底还有木炭,(①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福清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2期。)屋房的居住面铺设一层灰白色的硬土。昙石山人利用高出周围平地的小山坡营造这种简便的、半地穴式的住房,以适应多雨湿热的气候环境。
  3.制陶业
  与壳丘头文化时期比较,昙石山文化的陶器无论在造型、质地和数量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在昙石山文化各遗址均发现大量先民们制作的陶器,在已发现的近百座昙石山文化氏族墓葬中也随葬了大批陶器,反映出陶器与昙石山部族先民的生前死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昙石山文化陶器以大量的夹砂陶为主,约占全部陶器的80%,其中有夹细砂和粗砂之分。早期陶器颜色多红色或红褐色,晚期则大部分为灰色,也有少量橙黄陶和黑陶。早期陶器一般用泥条盘筑法,而后口沿加以轮修,多手制,晚期始有用快轮拉坯成形的。陶器除素面磨光者外,施加的纹饰有绳纹、篮纹、凹点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圆圈纹、方格纹、戳印纹、缕孔和彩绘。陶器造型以圈足器和圜底器为多,少见三足器,不见平底器。
  1974年,在昙石山遗址第七次发掘中,发现了一处烧制陶器的窑场,共发现有7座陶窑,是在不足10平方米的缓坡地面直接挖掘而成,窑门方向朝东或东偏南,除个别被近代灰沟打破外,多数保存较好。这些窑均为无箅横穴窑,平面多呈瓢形,窑室直径0.7—0.8米,深0.5—0.6米,底大于口,呈袋状。这种无窑箅的陶窑,在国内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大帽山遗址发现的直径达3.5厘米的双凹椎体形的鱼类脊椎骨,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掌握捕捞海洋中大型鱼类的本领。渔猎、采集经济的重要性,也反映在先民们的服饰和制陶业中。他们把食余的鱼脊骨边缘钻孔(孔径达0.5—0.6厘米)作为部族妇女的佩饰。象征渔业工具的网纹则出现在此时的陶器表面。
  (二)社会习俗
  已发掘的昙石山文化各遗址都发现有大面积氏族公共墓地。在县石山第6、7次发掘中共发现氏族墓葬35座,溪头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51座。这些墓葬在遗址内均呈密集形成片分布,并有不少叠压、打破关系。墓地的分布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两处墓地各分两片,片与片间距6-15米不等,说明其中可能存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
  昙石山早期墓头向多朝东北,晚期则以西南向居多;溪头墓地早期墓头向东南,较晚的头朝西北,两者相反。死者一律直接掩埋在长方形竖穴土坑之内,没有发现葬具,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少数也有仰身屈肢、侧身屈肢和侧身直肢的,死者一般为单人。在个别溪头墓地也有男女合葬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墓葬一般有随葬的习俗,这些随葬品以日用生活陶器为主,常见的有釜、豆、簋、壶,有的也随葬少量生产工具,如石锛、石镞、陶纺轮等。早期墓葬较少有随葬品,每墓葬品数量也少;晚期墓葬绝大多数有随葬品,且每墓随葬品数量明显增多。发现于溪头墓地的第18号墓是随葬品最为丰富的一个墓例:坑长2.4米,宽1.35米,死者为年龄42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随葬物多达22件。从总体上看,昙石山人随葬品丰厚的墓还是少数,多数死者仅随葬1一4件生活用品,说明昙石山居民之间贫富差别现象已经产生。在昙石山墓地发掘的12座小孩(包括婴儿)墓葬中,均发现无手指骨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墓地也曾发现此种现象,这被认为是属于“割体葬仪”的一种埋葬习俗。这种葬仪并存于中国北方仰韶文化的半坡和王湾等遗址墓地之中。
  在昙石山墓地还发现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死者,其头骨的上颌两个侧门齿生前缺少,齿槽萎缩后凹入较深。这与曾流行于江苏大墩子、山东大汶口和西夏侯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拔除上侧门齿的风习十分相似。在《太平御览》引三国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也说到夷州(即台湾)先民中有拔牙风俗,考古工作者在台湾鹅銮鼻的台湾土著居民石棺墓中也发现了拔牙现象。
  在溪头墓地的晚期墓中还发现男女合葬墓例,男子仰身直肢,面向上,女子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类明显表示男尊女卑的葬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昙石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即原始社会母权制的解体和父权制的确立。
  (三)文化艺术
  与壳丘头文化时期粗糙、单一的陶器造型比较,昙石山文化先民已经能制造多种用途、类型复杂、形制优美的日常生活器皿。釜、壶、豆、簋、杯等器物是昙石山中晚期文化陶器群的常见器物,与早期比较,此时陶工更加注意器物外形的美观和类型的变化,充分应用改变器物某部位的形状(如口沿、颈腹、底足)来创新器形。以第6次发掘为例,在中层出土的10件泥质圈足杯就有5种款式,如直壁筒形、大口斜腹、长颈折腹、小口折腹和敛口杯。在昙石山和白沙溪头墓葬发现的一种单把杯,直口、孤腹,杯身如小碗,腹部接火炬状把手,把上端高于杯沿,镂孔,中间外凸,刻划菱格纹,口径10.7厘米,高8.5厘米。这是一类装饰性极为明显、充分反映原始陶工艺术构思的美术工艺品。在昙石山出土的壶形器上的羊角纽,类型繁复的豆、簋,圈足上的镂孔装饰,反映出制陶工艺中的原始美学观念。
  昙石山文化陶器除了素面磨光外,还施加了富有地域特色、内容丰富的各类纹饰。这些纹饰多来源于自然物、自然现象或人工物,反映了先民们的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如表现山海自然景观的圆圈纹(水波纹)、曲折纹、叶脉纹,反映劳动工具的绳纹、篮纹、席纹,表现渔猎收获品的贝齿纹。彩陶图案纹样虽然形式简单(仅有宽带纹和卵点纹二种),但是作者对着彩的器物部位、色调的配合、图案的素材都有精细的考虑。出土在昙石山10号墓的两件壶形器,其中一件器具表饰卵点纹,口沿内壁绘竖条纹,另一件上腹及颈部绘条纹,下腹为卵点纹。这些纹样仅仅是简单的点和线,但经合成后的图案却成功地起到美化器物的效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