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人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4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远古人类
分类号: Q981
页数: 12
页码: 3-14
摘要: 本文记述的福建省远古人类情况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民族志 远古人类

内容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1987—2000年,福建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漳州、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8件约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万年以前)人类化石,经考古研究证明,他们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南方晚期智人。
  1987年,省考古队和东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东山岛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从当地群众手中征集到一批动物遗骨化石标本。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这批动物化石有属更新世时期哺乳动物的水牛、斑鹿、水鹿、中国犀、山羊、熊等化石,还有一件轻度石化的人骨化石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人类肱骨残段(称“东山人”化石)。东山人类肱骨化石是福建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首枚人类化石标本,把福建人类的历史推前到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
  东山人化石表面呈浅灰色,其体位在人体右侧肱骨下端与肱骨髁衔接部分,残长57.9毫米。这件右肱骨残段石化程度较浅,下端有明显的断裂面,从中可观察到因海底地层锰质入侵骨壁形成的黑色浸染物。这是在热带、亚热带海底的生物骨骼上常见的现象,而保留在肱骨体表面的海生软体动物附着的痕迹证明了东山人类肱骨化石确系出自海底。
  东山人化石捞获于离城关约13海里的兄弟岛附近海底,处于连接大陆与澎湖列岛之间的“台湾浅滩”,自更新世以来曾多次露出海面,与大陆相通,学术界称为“东山陆桥”。东山人化石及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在“东山陆桥”海域的发现,反映海退时期存在海峡人类迁移的足迹。
  1988年5月,福建省考古队与三明市文物普查队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的洞穴遗址中(东经117°03',北纬20°02')采集到一枚人类左下第一臼齿化石,并在同一胶结地层中发现巨貘、熊、豪猪等更新世晚期动物化石。狐狸洞高出相邻河床约80米,深约20米,高5米,宽4米,洞内保存的全新世与更新世晚期堆积物分布面积约12平方米。洞内堆积物自下而上可分为六层,分别属于全新世的灰色土层、石灰华层,晚更新世的黄色角砾层、灰黄色含细砾砂质土层、灰黄色粉土层、钙质角砾层。人类牙齿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同出于第三层,即灰黄色含细砾砂质土层。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现场鉴定,此牙齿化石系属距今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死者系一位年轻人,因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早夭。
  1989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同中国科学院古椎脊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三明市博物馆在同一地点发掘,又发现5枚人类牙齿化石和17种动物化石。这些人类牙齿化石可能代表一个少年个体和至少两个以上的成年人,发掘者称其为“清流入”。清流狐狸洞人类牙齿化石是福建首次发现的有层位记录的古人类化石。狐狸洞出土人类牙齿化石统属晚期智人类型,其形态具现代人的特征,其牙齿明显减小的趋势也反映了马来人种的特征。当年这里大片的山地丘陵为亚热带森林和草原疏林所覆盖,水源充足,大量草食性动物繁衍其间。“清流入”依赖大自然提供的富饶资源,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群居生活,他们摘取树上的野果,也用石器挖取植物的根茎,为躲避兽害,先民们栖身在山洞之内。
  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漳州市文化局等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在漳州北郊莲花池山和竹林山挖掘出27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年代推测为4-8万年以前。在以莲花池山遗址上层为代表的113处地点,以及平和(3处)、东山(1处)、诏安(1处)等地,还采集到了细小石器1457件。这批由凹缺刮具、镞形器、钻和小石杵构成的石器组合,反映了石器主人过着以渔猎活动为主的经济生活。
  1990年3月,漳州市文物工作者于市北郊的甘棠东山的台地上采集到一段人类胫骨化石。此段胫骨系人类个体右侧胫骨中部略为偏上的一段,长131毫米,骨体呈浅棕褐色,内外侧面有地层铁锰质浸染的斑痕,骨表质完好,表面仍有光泽。此胫骨骨壁薄、骨体前缘有显著锐脊、骨间缘明确等近似现代人的特征,反映在个体形态上,应属现代智人性质。1999-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岩前镇万寿岩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中灵峰洞遗址距今约18万年,考古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中清理出土70余件石制品和共存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船帆洞堆积分10层,其中5、6、7层为史前文化堆积,出土石制品约480件,还有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代表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遗存,距今约1一3万年,还清理出人工石砲地面和排水沟等重要遗迹。2000年,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人员还在武夷山、宁德霍童等地挖掘出一批旧石器时代石制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福建居民聚居地多集中在闽江下游江滨河口以及东部海边的小丘陵、小岛屿,如: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白沙溪头、榕岸庄边山、福清东张,以及平潭南垅壳丘头、南厝场,金门富国墩,还有闽南沿海的诏安腊洲山、东山大帽山等。远古的居民们围绕着一条河流或海滨小平原,“逐水产禽兽而居”,逐渐产生了由海生软体动物贝壳堆积而成的以“贝丘遗址”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他们是福建原住居民、土著部族,是商周时代闽族人的直系祖先。
  一、分布
  (一)东部地区
  福建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主要有平潭壳丘头和金门富国墩遗址以及闽侯的白沙溪头遗址(下层)。壳丘头位于平潭县平原乡,东南距县城15千米,东北距海约5千米,遗址位于临岛湾海岸山麓地上,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1985年秋至1986年春,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此进行历时四个月的发掘,在总面积约772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贝壳堆积坑21个、残墓葬1座,出土了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文化遗物200多件以及大量陶片。与壳丘头遗址有密切关系的还有金门岛上的富国墩遗址和闽侯白沙镇的溪头遗址。富国墩又称蚵壳墩,位于金门县金湖镇溪湖村西北一个海滨小山。文化层是一个由二十种贝类构成的贝丘遗址(又称贝冢)。考古学家在这个贝丘中采集到一些黑色和红色的陶器破片,还采集到凹石一件,石把手一件。这些陶片的颜色、纹饰与壳丘头十分相似。富国墩遗址的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标本测定并依树轮较正,当在公元前5500年至前3940年之间,与壳丘头的年代相当。
  壳丘头文化的某些文化因素与较之时间略迟的昙石山文化有传承关系,是已知的福建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
  (二)闽江下游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南距闽江约200米,是闽江谷地上一个高出江面约20余米的长条形小土岗,遗址周围是闽江冲积平原。1954年1月间,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的农民为修筑闽江防洪堤,在昙石山取土时发现了贝丘堆积及陶器、石器等古物。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获讯后派员进行调查,在昙石山及附近洽浦山、鲤鱼山等处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文化遗物。3月,华东文物工作队和福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挖掘。
  从1954年至1965年,对遗址先后进行了6次发掘,1974年进行了第7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了史前居民的遗迹,如火塘、灰坑、灰沟、公共窑场、氏族墓地以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昙石山遗址以贝丘堆积为特色,有3个文化层次,中下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上层属青铜时代。除闽侯甘蔗昙石山外,考古队在沿闽江两岸的田野调查中还发现了福清东张、闽侯榕岸边庄山、白沙溪头巷、恒心白头山等与昙石山类似的史前文化遗址。
  福清东张白豸寺遗址。位于福清东张镇以南,一座俗名白豸寺的孤立的小山丘上,遗址高出地面3—5米,西南紧临龙江,遗址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发掘总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房基、灰坑、灶址等遗迹和一批石器、陶器等遗物,下层属新石器时代昙石山文化类型。
  闽侯溪头遗址。位于闽江下游北岸,闽侯县西南约12千米的白沙乡溪头村西南台地上,遗址高出地面1.5—2米,南距闽江约2千米,西距昙石山遗址约15千米,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先后两次发掘,总面积1548平方米,在下层蛤蜊壳层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51座和灰坑(蛤蜊壳堆积坑)33个,以及石器、骨器、玉器、陶器、贝器各类遗物近400件。
  庄边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南岸,闽侯县竹岐乡榕岸庄边山,北临闽江,遗址东西180米,南北80米,面积约14000余平方米。挖掘面积3000平方米。遗址包含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上层文化内涵属夏商时代,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昙石山文化。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3座,及一批石器、贝器和陶器。
  (三)南部地区
  九龙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有漳州市郊的覆船山、龙海的万宝山、漳浦的香山、东山的大帽山、诏安的腊洲山等。
  覆船山遗址。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芜山乡岭下村100米处一座形如覆船的小山。遗址发现于1958年的考古调查,1986年和1990年两次复查,遗物散布面积1800平方米,局部残留有文化层。覆船山遗址是典型的贝丘遗址,文化层堆积主要由单纯的淡水贝类河蚬构成,两次调查采集遗物主要有大量河蚬壳,少量残石器、打制石片、陶片、动物牙齿和骨骼等。陶器均手制,质地粗松,以夹砂陶为主,胎厚薄不一,火候极低,纹饰有曲线贝齿纹、篮纹等。
  腊洲山遗址。1985年9一10月间,考古工作者在诏安县东南梅岭玄钟村腊洲山北坡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一处。腊洲山系西北、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三面环海,海拔92.5米,遗址分布在山顶,残存面积2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约225厘米,主要文化层由海生贝壳堆成,厚约60-175厘米,种类有蚌、蛤蜊、海螺、蚶等22种之多,这些贝类多为潮间带底栖类,少数为潮下带或浅海底栖动物。在该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两大类。陶器分夹砂、泥质两种,器形有釜、豆、罐和纺轮等。陶器制作粗糙,大部手制,少量口沿经过轮修,火候低,陶片纹饰有绳纹、刻划纹、曲尺纹、锯齿纹、叶脉纹及各种附加纹饰。出土石器包括石片石核和部分打制石器,器形有斧、石镑、石镞、砺石等,其中石锛为大宗,石器器形偏小,多不规整,打磨粗糙,且有大量石片石料。从文化层堆积、出土遗物的质地品类看,该遗址与平潭县平原乡壳丘头贝丘以及金门富国墩贝丘遗址同属一类型文化(即壳丘头类型文化)。
  大帽山遗址。位于东山县城西南陈城乡东北的大帽山,是闽南地区人类聚落的另一重要遗址。大帽山海拔约251米,遗址分布在山东南缓坡上,长约24米,宽约20米,文化层由贝壳堆积而成,厚度约30—50厘米,底部是侏罗纪变质砂岩及其风化土,遗址出土物除了大量的贝壳,还有陶片、石器和脊椎动物遗骨,石器有石镑6件、石球1件、石饼1件和砺石,均为生产工具。石器除石锛由粉砂岩制作外,其他均用花岗岩砾石制成。出土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未见完整器或可复原器。陶片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质软,其中以夹砂陶为大宗,约占88.1%,因火候不同分呈红褐、浅黄、灰黑等颜色,胎灰黑色居多。泥质陶发现数量较少,约占11.9%,均磨光,有红、灰、黑三种颜色。装饰手法以素面为主(占65.5%),其他纹饰依次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锥刺纹、圆点纹及由以上纹饰相间构图的组合纹,可辨别器形有釜、罐、豆或碗、盘、盒等。陶器制作工艺有手制、轮修或手轮兼用,多数陶器火候低(700°C—800°C),制作技艺原始,仅有一种薄胎泥质磨光黑灰陶豆或杯(残片),其工艺作风和纹饰与腊洲山有明显相似之处。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中以哺乳动物骨骼和鱼类的脊椎骨为主,有哺乳动物鹿、羊、猪等的肢骨和牙齿,有海生贝类24种,海生蔓足类3种,此外还发现极少量贝类动物壳体。经测定,年代为距今4100±10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四)北部和西部山区
  20世纪80年代后,北部和西部山区经调查,试掘而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居民聚落遗址的主要有:浦城石排下、牛鼻山遗址,武夷山市梅溪岗遗址,邵武斗米山遗址,明溪南山塔下洞穴遗址,南平漳湖坂宝峰山遗址等。
  石排下遗址。1981年5月,在浦城县东郊约2.5千米的石排下村后门山考古调查中发现,遗址所在后门山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月牙形小山坡,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多为现代村落覆盖。试掘选择在文化层保存较好的东北山坡进行,共开探沟两条,总面积27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可分3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层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出土生活器皿有陶器的釜、罐、盉、盘、豆、南瓦、簋、钵及鼎足等62件,石器有石锛、石凿、石磨盘、石球等8件。以上陶器中的某些器形(如釜、鼎足)和纹饰(绳纹、蓝纹、漩涡纹)分别与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江西清江筑卫城文化、江苏马家滨文化和广东马坝石峡文化等均有相似之处,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牛鼻山遗址。牛鼻山遗址位于浦城县东北30千米处管厝乡党溪村的牛鼻山。198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分布在高40米的牛鼻山南坡二层地上。1989年、1990年省博物馆考古队两次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425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0.8—2米不等,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南朝以后堆积,下层系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出土少量泥质、夹砂陶片。这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19座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成员墓葬。墓为长方形竖六土坑墓,长2.4-1.3米,墓中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达30多件,少则四五件,主要是陶器和石器,不见骨器和贝器。常见的石器是经过精磨的小石锛、小石镞,还有钻孔石斧和石环、砺石等。陶器则是多经淘洗的泥质陶及部分砂陶,主要器形有鼎、豆、壶、罐等,其中罐最为常见,几乎每墓必出。陶器造型多圈足器,不见彩陶和硬陶。陶器纹饰简单,多数为素面,少数表面拍印绳纹、条纹、梯格纹,制作工艺为手轮并用。牛鼻山遗址及墓葬出土的陶制生活器皿的主要造型(鼎为主,出现袋足器)和以炊煮器圜底釜为特色的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遗存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化遗存中的三足器、袋足器在广东石峡文化、江西筑卫城樊城堆文化中都是常见之物,遗存中的灰胎黑皮陶是浙江良渚文化的典型陶系。以牛鼻山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与江西、广东、浙江上述原始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闽北地区的文化代表。
  斗米山遗址。位于邵武市沿山镇百樵村东一座俗称斗米山的小山丘上,面积约7000平方米。1995年夏、冬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402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在下层发现3组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有柱洞、房基等。与之同时,还发现7座新石器时代墓葬(竖六土坑),出土大批玉器、石器和陶器,各墓葬品多寡不一,多者27件,少者仅2件,小型玉器为最常见随葬品,每墓必备。主要器形有玉块、玉锥、玉璜等,陶器则有罐、釜、杯、盘等,造型类同牛鼻山新石器时代墓葬器物,似属同一文化范畴。斗米山新石器时代墓葬为省内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玉器最多的地点,玉器多为饰品。在斗米山遗址上层发现15座墓葬,出土一批器形颇为罕见、器表通施黑衣的陶器群。
  梅溪岗遗址。1987年发现,位于武夷山市武夷镇角亭村,崇阳溪上游与梅溪交汇处,俗称梅溪岗的小山岗顶部,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1994年发掘,揭露面积531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上层系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下层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3组略呈圆形的单体建筑遗迹,为福建省新石器时代遗址首见。出土遗物有纺轮、小型石器等,陶器则以火候低、质粗松的夹砂陶为主,器物有鼎、豆、簋、碗、罐等。
  南山洞穴遗址。一座俗称南山的石灰岩小山丘,位于明溪县城关镇东1.4千米处。遗址分布在山丘南侧3号溶洞,洞口朝南,上为大岩棚,横穴进深8米,宽、高各2米,发掘面积65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5-1.5米,分两层,下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南山洞穴遗址考古发现原始居民居住遗迹一处,居住面长5.5米,宽1.3—2.5米,厚约0.1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另外,出土了一批陶器(有鼎、豆、壶、尊、釜等)和石器(有斧、锛、铲等)。
  二、社会生活
  (一)经济活动
  1.捕捞、狩猎和采集
  昙石山文化各遗址中普遍发现有大量动物遗骨。昙石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经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有虎、棕熊、印度象、梅花鹿、犀、水鹿、牛、猪、狗等。溪头遗址出土的动物种类与昙石山遗址大同小异,其中梅花鹿和鹿科动物数量最多,是昙石山人狩猎的主要对象。从上述遗址出土的偶蹄类动物的头骨有烧烤痕迹,大部分骨骼支离破碎的迹象观察,这些动物在猎获后均被烧烤或煮食。除了狩猎,捕捞和采集也是昙石山文化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手段。
  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诸遗址以及霞浦黄瓜山、诏安腊洲山、漳州覆船山、东山大帽山、龙海万宝山、晋江狮子山等都发现了典型的贝丘遗址。闽江下游的贝丘遗址往往存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如昙石山、溪头、庄边山等遗址上文化层居民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下文化层才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昙石山遗址贝丘层有的地方厚达3米多,可见贝类已成为该遗址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县石山、白沙溪头各遗址贝类的品种大同小异,主要有蚬、魁蛤、耳螺、牡蛎、小耳螺等。
  2.农业和畜牧业
  昙石山文化先民经济生活的主体是渔猎、捕捞与采集,但与壳丘头文化时期比较,此时经济生活中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已明显增加。考古材料反映,昙石山文化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在福清东张遗址下层发现,经火烧过的草拌泥地面(或墙壁)中有许多稻草碎屑。
  除了稻谷遗迹,在昙石山文化遗址还普遍发现各种农具或农具的加工工具。昙石山文化遗址中下层都出土了一种剖面呈三角形的石锄,一面扁平、一面有条人字形纵脊,器身厚重,当是垦殖工具。石器中的斧、镰、铲以及大型牡蛎壳制作的穿孔贝器,都可直接应用于垦殖、收割等农业活动。出土数量最多的石锛(包括个别有脊石锛)则是当时原始农具加工工具。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另一重要农业加工工具是出土于福清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制研磨器。这些石磨盘均为细砂岩质,形状、大小不一,其磨棒作椭圆形,系采用天然砾石制作,其中平面呈马鞍形的一件长22厘米,宽15厘米,这些磨盘是加工谷物的工具。
  昙石山文化遗址多有家犬遗骨出土,可见昙石人已有伺养家犬的习俗。考古材料反映,在昙石山遗址和白沙溪头遗址都有狗和家猪遗骸被发现,这是昙石山文化先民饲养家畜的证据,是当地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的实物例证。
  在福清东张遗址曾发现一座椭圆形半地穴式屋基,房门朝东,门道底铺石块,靠两壁与门相对处有一个石块叠筑的灶,灶壁有烟熏、火燎痕迹,灶底还有木炭,(①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福清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2期。)屋房的居住面铺设一层灰白色的硬土。昙石山人利用高出周围平地的小山坡营造这种简便的、半地穴式的住房,以适应多雨湿热的气候环境。
  3.制陶业
  与壳丘头文化时期比较,昙石山文化的陶器无论在造型、质地和数量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在昙石山文化各遗址均发现大量先民们制作的陶器,在已发现的近百座昙石山文化氏族墓葬中也随葬了大批陶器,反映出陶器与昙石山部族先民的生前死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昙石山文化陶器以大量的夹砂陶为主,约占全部陶器的80%,其中有夹细砂和粗砂之分。早期陶器颜色多红色或红褐色,晚期则大部分为灰色,也有少量橙黄陶和黑陶。早期陶器一般用泥条盘筑法,而后口沿加以轮修,多手制,晚期始有用快轮拉坯成形的。陶器除素面磨光者外,施加的纹饰有绳纹、篮纹、凹点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圆圈纹、方格纹、戳印纹、缕孔和彩绘。陶器造型以圈足器和圜底器为多,少见三足器,不见平底器。
  1974年,在昙石山遗址第七次发掘中,发现了一处烧制陶器的窑场,共发现有7座陶窑,是在不足10平方米的缓坡地面直接挖掘而成,窑门方向朝东或东偏南,除个别被近代灰沟打破外,多数保存较好。这些窑均为无箅横穴窑,平面多呈瓢形,窑室直径0.7—0.8米,深0.5—0.6米,底大于口,呈袋状。这种无窑箅的陶窑,在国内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大帽山遗址发现的直径达3.5厘米的双凹椎体形的鱼类脊椎骨,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掌握捕捞海洋中大型鱼类的本领。渔猎、采集经济的重要性,也反映在先民们的服饰和制陶业中。他们把食余的鱼脊骨边缘钻孔(孔径达0.5—0.6厘米)作为部族妇女的佩饰。象征渔业工具的网纹则出现在此时的陶器表面。
  (二)社会习俗
  已发掘的昙石山文化各遗址都发现有大面积氏族公共墓地。在县石山第6、7次发掘中共发现氏族墓葬35座,溪头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51座。这些墓葬在遗址内均呈密集形成片分布,并有不少叠压、打破关系。墓地的分布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两处墓地各分两片,片与片间距6-15米不等,说明其中可能存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
  昙石山早期墓头向多朝东北,晚期则以西南向居多;溪头墓地早期墓头向东南,较晚的头朝西北,两者相反。死者一律直接掩埋在长方形竖穴土坑之内,没有发现葬具,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少数也有仰身屈肢、侧身屈肢和侧身直肢的,死者一般为单人。在个别溪头墓地也有男女合葬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墓葬一般有随葬的习俗,这些随葬品以日用生活陶器为主,常见的有釜、豆、簋、壶,有的也随葬少量生产工具,如石锛、石镞、陶纺轮等。早期墓葬较少有随葬品,每墓葬品数量也少;晚期墓葬绝大多数有随葬品,且每墓随葬品数量明显增多。发现于溪头墓地的第18号墓是随葬品最为丰富的一个墓例:坑长2.4米,宽1.35米,死者为年龄42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随葬物多达22件。从总体上看,昙石山人随葬品丰厚的墓还是少数,多数死者仅随葬1一4件生活用品,说明昙石山居民之间贫富差别现象已经产生。在昙石山墓地发掘的12座小孩(包括婴儿)墓葬中,均发现无手指骨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墓地也曾发现此种现象,这被认为是属于“割体葬仪”的一种埋葬习俗。这种葬仪并存于中国北方仰韶文化的半坡和王湾等遗址墓地之中。
  在昙石山墓地还发现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死者,其头骨的上颌两个侧门齿生前缺少,齿槽萎缩后凹入较深。这与曾流行于江苏大墩子、山东大汶口和西夏侯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拔除上侧门齿的风习十分相似。在《太平御览》引三国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也说到夷州(即台湾)先民中有拔牙风俗,考古工作者在台湾鹅銮鼻的台湾土著居民石棺墓中也发现了拔牙现象。
  在溪头墓地的晚期墓中还发现男女合葬墓例,男子仰身直肢,面向上,女子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类明显表示男尊女卑的葬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昙石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即原始社会母权制的解体和父权制的确立。
  (三)文化艺术
  与壳丘头文化时期粗糙、单一的陶器造型比较,昙石山文化先民已经能制造多种用途、类型复杂、形制优美的日常生活器皿。釜、壶、豆、簋、杯等器物是昙石山中晚期文化陶器群的常见器物,与早期比较,此时陶工更加注意器物外形的美观和类型的变化,充分应用改变器物某部位的形状(如口沿、颈腹、底足)来创新器形。以第6次发掘为例,在中层出土的10件泥质圈足杯就有5种款式,如直壁筒形、大口斜腹、长颈折腹、小口折腹和敛口杯。在昙石山和白沙溪头墓葬发现的一种单把杯,直口、孤腹,杯身如小碗,腹部接火炬状把手,把上端高于杯沿,镂孔,中间外凸,刻划菱格纹,口径10.7厘米,高8.5厘米。这是一类装饰性极为明显、充分反映原始陶工艺术构思的美术工艺品。在昙石山出土的壶形器上的羊角纽,类型繁复的豆、簋,圈足上的镂孔装饰,反映出制陶工艺中的原始美学观念。
  昙石山文化陶器除了素面磨光外,还施加了富有地域特色、内容丰富的各类纹饰。这些纹饰多来源于自然物、自然现象或人工物,反映了先民们的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如表现山海自然景观的圆圈纹(水波纹)、曲折纹、叶脉纹,反映劳动工具的绳纹、篮纹、席纹,表现渔猎收获品的贝齿纹。彩陶图案纹样虽然形式简单(仅有宽带纹和卵点纹二种),但是作者对着彩的器物部位、色调的配合、图案的素材都有精细的考虑。出土在昙石山10号墓的两件壶形器,其中一件器具表饰卵点纹,口沿内壁绘竖条纹,另一件上腹及颈部绘条纹,下腹为卵点纹。这些纹样仅仅是简单的点和线,但经合成后的图案却成功地起到美化器物的效果。
  三、种属特征
  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工作者根据对昙石山墓地中出土的29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中9个头骨(3男6女)的形态观察和测量,发现昙石山文化先民的体态具有如下特征:
  1.头型,两性皆以卵圆形占多数。这种头型的额、顶结节比较平缓,头最宽位置约在后三分之一,整个头型多前窄后宽。
  2.颅骨缝,矢状缝在前囟段和顶段均为简单的微波型或深波型,顶孔段以后大多为锯齿形。
  3.矢状嵴,在头骨的中线有时出现由前向后降起的矢状嵴。
  4.颧型,颧骨全部呈现较明显的拐角,即在转角处欠圆钝。
  5.眉弓,男性眉弓达眶缘的中点,属于显著和特别显著,女性眉弓属于微显或稍显。
  6.眶形,多数为圆钝眶形。
  7.梨状孔和梨状孔下缘,全部近似心形。
  8.鼻前棘,比较低矮。
  9.鼻骨形态,多数鼻骨上下部都比中部更宽,男性鼻梁凹陷皆浅,女性浅或无的各占一半。
  10.犬齿窝,不发达,全部属无或弱。
  11.铲形门齿,上门齿全呈铲形。
  12.顶结节,顶结节位置较高。
  13.下颌骨形态,下颌全无隆起(下颌圆枕)出现。
  14.拔牙习俗。
  上述特征,尤其是头骨形态多呈卵圆形,颅顶缝较简单,在一些个体中存在点状嵴,面部较扁平,颧骨较大面前突,转角处欠圆钝,很浅的鼻根凹陷,鼻前棘低矮眶角较圆钝,梨状孔下缘多鼻前窝型,犬齿窝很浅及很高的铲形门齿出现率等,都表明昙石山先民比较接近于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类型。另据昙石山人较长的头型、外突的颧弓、顶结节位置较高,有的眶形较矮,梨状孔下缘较多婴儿型等特征,反映昙石山人也具有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某些特征。据推算,昙石山人男性平均脑量为1521.0毫升,女性为1485.6毫升。男性身高为163.5厘米,低于国内其他新石器时代人(如黄河流域半坡、华县、大汶口、西夏侯等地先民)的平均身高。
  福建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人种的体质特征及由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张振标根据现有国内古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颅骨和现代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资料判断,当属蒙古人种的南部类型。这一类居民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东南及南部沿海地区。此外,福建南部先民男性身高的平均值与广东佛山县河宕、闽侯昙石山、浙江河姆渡相似,都在162厘米以下。
  福建南部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族属,学术界一种看法认为“与浙江、广东,甚至广西同时代居民可能在体质特征上代表了古越族的体质特征的种族类”。(①徐起浩:《福建东山县大帽山发现新石器贝丘遗址》,《考古》,1988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差异,先秦时代生活在福建境内的古民族不同于古越族,应称“闽族”为妥。
  四、与台湾人种的关系
  在新石器时代,闽、台两地居民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文化联系。这种联系明显地反映在台湾的大坌坑文化与福建壳丘头富国墩文化,以及台湾圆山、凤鼻头文化和福建昙石山文化的关系上。
  大坌坑文化在台湾岛内有广泛的分布,其遗址主要分布在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海岸,此外东部海岸也有零星分布。主要遗址除台北县八里坑的大坌坑外,尚有台北圆山下层、台南归仁乡八里村、高雄林园乡凤鼻头等。福建的富国墩(壳丘头)文化和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海峡区域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两者可能是同一文化的两个类型”,(①张光直:《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考古》,1989年6期。)都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2500年前后,这一文化主要聚落遗址在海峡西岸有五处,即闽侯白沙溪头、平潭岛(敖东南厝场、北厝祠堂后、南垅壳丘头)、金门富国墩、潮安陈桥、海丰西沙坑,海峡东岸遗址更多,主要有台北大坌坑、台南六甲村和高雄凤鼻头。两者都属海岸文化类型,均以贝丘堆积为特征而遗留下来,都拥有并利用各种丰富的水陆资源,因而他们的生产方式均是渔猎、采集、捕捞经济为主,也包括简单的农业活动。大坌坑文化陶器的纹饰以各种绳纹为主,也有贝印纹。
  继大坌坑文化之后,台湾岛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还有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凤鼻头文化(或称牛骂头文化、牛稠子文化)。尤其是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同海峡西岸福建的昙石山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和十分密切的联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