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13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机构
分类号: D035.5
页数: 46
页码: 467-512
摘要: 本章记述福建省农业机构,其中包括了行政、事业、企业、其他、队伍。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行政
  一、省级
  1990年12月,福建省农业厅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监察室、审计室、计划财务处、粮油生产处、经济作物处、科教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处、农垦局和畜牧局12个行政处室,共有编制130名,实有人数125名。其下属37家事业单位,编制1169名,实有人数1052名。
  1991年3月,将厅机关党委纪委和监察室合署办公,统一处理日常业务工作;同时为加强对台湾事务的交流,在厅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设立省农业厅台湾工作办公室,一个机构,两个牌子。10月,泉州动植物检疫所变更隶属关系,改为厦门动植物检疫所的分支机构。年底,省编办核定福建省畜牧防疫检疫站编制26名、省兽医生物药品厂编制180名、省天马种猪场编制220名、福州种子中转站编制8名。
  1992年3月,省农业厅粮油处增挂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牌子,在福建省种子公司增挂福建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管理。福建省委、省政府于3月根据工作需要批准成立福建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厅农村经营管理处合署办公,同时撤销福建省农民负担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月,在省农业厅内部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在厅农村经营管理处办公),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全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并接受农业部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同月还设立福建省秸秆资源开发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畜牧局),与饲草饲料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9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省农业厅是省政府有关农业行政执法和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农垦的职能部门。厅内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教育与技术监督处、外经处、粮油处、经济作物处、畜牧局、农垦局、机关党委、派驻纪检组和监察室合署办公(挂审计室牌子)、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挂靠)等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或起草全省农业产业政策和法规;参与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经济政策、农民奔小康的规划、措施;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负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编制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设计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划;组织农业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织贯彻主管产业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实施;制定农垦经济发展规划;承担农机化管理工作;负责承办农业涉外涉台事务等。
  1997年5月,省编委核定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编制6名。福建省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副处级)成立,核定事业编制8名。为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省委、省政府在同月成立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政事分开的原则,福建省农业厅对外关系经济联络办公室于8月更名为福建省对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副处级),确定编制12名,并把原行政职能划归厅外经处。
  2000年8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实行机构改革,省乡镇企业局并入省农业厅,省农业厅挂福建省乡镇企业局牌子,同时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农业厅合署办公。省政府明确省农业厅是主管农业(含种植业、畜牧业、农垦、乡镇企业、农业机械化)和有关农村工作的省政府组成部门。全厅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计划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外事外经处、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处、乡镇企业管理处、乡镇企业市场与综合处、乡镇企业产业指导处、种植业管理局、畜牧兽医局、农垦局(亚热带作物开发利用管理办公室)、农业机械管理局(挂福建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牌子)、离退休干部工作处、机关党委、纪检组和监察室合署办公18个行政处室,另外,还有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省饲料工作办公室(原为饲料工业办公室)、省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省食用菌工作办公室和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个挂靠机构,共核定机关编制163名,实有166名。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省委负责农村工作的议事协调办事机构,设有综合处、农村政策法规处、山海协作处、农村扶贫小康工作处(挂“省脱贫致富办公室”牌子)和农科教工作处5个职能处室,编制共51名(其中机关行政编制46名、事业编制5名)。
  2002年3月,省委编办核定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正处级单位。年底,省委编办核定农业厅机关编制152名。
  2004年1月,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出省农业厅。5月,省农业厅承担的指导乡企局管理职能划入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不再挂省乡镇企业局牌子,撤销其乡镇企业管理处、乡镇企业市场与综合处、乡镇企业产业指导处和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处。年底,省委编办核定省农业厅机关编制共有125名。至2005年12月,厅机关共有编制142名,实际有140名,其中机关行政人员113名、工勤人员13名、老干部管理人员15名。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或起草全省农业产业政策和法规;参与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经济政策、农民奔小康的规划、措施;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负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编制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划;组织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贯彻、拟定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队伍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组织贯彻主管产业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实施;制定农垦经济发展规划;承担农机化管理工作;负责承办农业涉外涉台事务等。
  二、市(地)县级
  1990年年底,各地(市)、县已基本成立农业局或农牧渔业局,有的地(市)、县还单独成立农垦局、农业机械管理局、畜牧水产局、经济作物局、茶叶局,负责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1992年6月,南平市(县级市)农业科学教育站成立,1995年1月更名为延平区农业科学教育站。1992年9月,南平市(县级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1995年1月更名为延平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2002年挂靠区农业局)。10月,寿宁县兽医卫生监督所成立。建瓯撤县建市,农业机构相应更名。同年,松溪县成立青梅研究所。
  1993年4月,福清市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5月,南安撤县建市,农业机构相应更名。同年,上杭县增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
  1995年,南平地区改制为南平市,南平地区农业局相应改为南平市农业局。原南平市农业局更名为南平市延平区农业局。9月,莆田市农业机械监理所成立。
  1996年5月,泉州市农业局增加原农业委员会的部分职能。8月,南安市经济作物局、南安市水产局并入南安市农业局。同期,莆田成立湄洲湾北岸农林局。9月,漳州芗城区农牧渔业局与芗城区林业局合并成立芗城区农林局。同期,三明市农牧渔业局与三明市经济作物局合并,成立三明市农业局和三明市畜牧水产局。10月,闽清县水产局从闽清县农业局分离单独成立(2002年7月更名为闽清县畜牧渔业局)。11月漳州市农垦局归并到漳州市农业局。12月,宁化县畜牧水产局并入县农业局,但牌子保留。
  1997年1月,甫田城厢区和涵江区农业委员会分别更名为城厢区和涵江区农业局。2月,沙县、清流县乡镇企业局分别与县农业局合署办公。两县的经济作物局、农业机械局职能分别并入各自县农业局。邵武、沙县和清流畜牧水产局分别并入各自农业局,沙县和清流保留县畜牧水产局牌子。将乐县畜牧水产局并入县农业局。3月,尤溪县果树技术推广站、茶叶技术推广站、经济作物综合站并入尤溪县农业局。5月,龙岩撤地设市,撤县级龙岩市,设立新罗区。龙岩地区农业局和畜牧水产局分别更名为龙岩市农业局和龙岩市畜牧水产局。8月,宁化县设立县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泉州原鲤城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分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原鲤城区农业局与鲤城区农办、林业局、水利水电局、水产局合并为鲤城区农林水局;丰泽区、洛江区分别成立农林水局(至2001年6月,洛江区农林水局又更名为洛江区农业水务局)。厦门行政区划调整,同安县改为同安区。各区农委(办)陆续并入农业局,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办公;同安县水产局和乡镇企业局并入区农业局。10月,沙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同月,武夷山市农业局加挂武夷山市畜牧水产局牌子。是年,建阳市畜牧水产局并入市农业局,加挂畜牧水产局牌子;政和县食用菌办改为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
  1998年,将乐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并入县农业局。4月,漳州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6月,福鼎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
  2000年11月,宁德撤地建市,地区农业局更名为宁德市农业局,相关的农业机构名称相应变更。福州区划调整,成立仓山区农业局(2002年6月,仓山区农业局变更为仓山区农林水局)。
  2001年南平市畜牧水产局成立。2001年4月至2003年12月,宁德市、屏南、寿宁、古田、周宁、福鼎、霞浦、柘荣陆续成立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
  2002年5月,三明市乡镇企业局并入市农业局。三明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6月,光泽县农业局加挂光泽县畜牧水产局牌子。7月,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成立。8月,福州晋安农业局、林业局、水利电力局合并成立晋安区农林水局。
  10月,莆田市进行区域调整,莆田县农业局更名为荔城区农业局、湄洲湾北岸农林局更名为秀屿区农业局。11月,清流县乡镇企业局并入县农业局,对外挂乡镇企业局牌子。同年,全省进行机构改革,福州、宁德蕉城区、漳州地区、龙岩新罗区、长乐、漳平、平潭、永定、武平、连城等的乡镇企业局并入当地农业局,宁德蕉城区、漳州芗城区、龙岩新罗区、漳平、武平、连城、龙海、漳浦、云霄、东山、南靖、长泰、华安、顺昌、将乐的区划办转入农业局;南安组建南安市农业与海洋局;建阳市农村环保能源站并入市农业局。
  2003年1月,连江县成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同年,厦门市进行行政区域调整和机构整合,集美区、杏林区、湖里区和新建的翔安区、海沧区分别整合(合并或合署办公)为农林水利局;厦门市委农办和市农业局分开设立,市农业局与市林业局合署办公;撤销龙岩市农垦管理站,在市场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科加挂农垦科牌子,并承担原农垦站行政职能。建阳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市食用菌办公室并入市农业局。
  2005年1月,三明市三元区农业机械管理站更名为三元区农机农垦管理站。厦门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更名为市农村经济管理站。龙岩地区的乡镇企业局从农业局划转到各经济贸易局。同年,明溪县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渔政站、卫生监督所从县农业局划出,新成立县畜牧水产局;厦门湖里区农林水利局并入区园林局,保留农林水利局牌子;连城农业区划办划归县委农办管理。
  第二节 事业
  一、省农业厅所属省级事业机构
  1992年3月,省农业厅设立省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核定事业编制6名,还核定了福建省畜牧防疫检疫站事业编制23名。8月,在福建省植保检疫站增挂福建省农药检定所牌子。11月,邵武铁路、福鼎贯岭、宁化禾口、浦城九牧、长汀古城和诏安汾水关6家家畜检疫站分别更名为邵武铁路动植物检疫站、福鼎贯岭动植物检疫站、宁化禾口动植物检疫站、浦城九牧动植物检疫站、长汀古城动植物检疫站和诏安汾水关动植物检疫站。12月,福州动植物检疫局下设宁德动植物检疫局(正处级)和武夷山动植物检疫局(副处级)两分支机构,编制各为15名。
  1994年3月,省兽药饲料检验所更名为省兽药饲料监察所。8月,福建省农垦学校搬迁到福州市仓山福建农业干部学校内,并与其合并,隶属关系不变,两块牌子办公。
  1995年5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福建省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农业厅内办公),其主要职责是接受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的指导和监督,接受农业部委托的绿色食品标志,负责全省绿色食品的申报、审批、监督以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立项、开发等工作。
  1998年2月,省编办同意成立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处级),事业编制
  15名;同时农业厅勘测队事业编制由50名调整为35名,核定福建省农村环保能源总站事业编制17名。3月,天马种猪场被确定为正处级规格。4月,福建省榕泉祖代种鸡场成立(正科级),编制7名。同年,福建省农药检定所(副处级)成立,事业编制5名,监督管理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
  2000年2月,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成立,为正处级单位,事业编制8名,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有关部门法律、法规,指导下级农业部门的农业执法工作,参与农业行政执法。同时核定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编制8名、省植保植检站编制8名、省农业厅畜牧防检站编制22名、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编制9名、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技术站编制19名和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技术队编制14名。同年,在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增挂福建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
  2001年3月,原乡镇企业局所属的4家事业单位(即省乡镇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省乡镇企业科技服务中心、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省乡镇企业干部学校)、原省机械厅所属的两家事业单位(即省农机监理所、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及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属的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均改由省农业厅管理。8月,省畜牧防疫检疫站、省家畜育种站和省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3家单位合并,成立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正处级,编制42名)。
  2002年6月省委、省政府设立福建省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办公室(正处级,编制6名),挂靠省农业厅。
  2003年2月,福建省农业学校和福州农业学校合并,成立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5月,省农药检定所、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和省农业厅土壤化验室合并,成立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正处级),并加挂福建省农药检定所、福建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牌子,事业编制35名。同时省编办核定省蚕桑研究所事业编制67名。
  2005年,福建省农业厅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保留直属事业单位10个,更名6个,合并3个,合并更名4个,合并加挂牌子1个,合并更名加挂牌子1个,加挂牌子1个,新设立1个,转制为企业3个,撤销2个。其中福建省农业厅勘测队更名为福建省农垦与南亚热带作物经济技术中心;福建省农村环保能源总站更名为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农业厅会计辅导站更名为福建省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副处级);福建省土壤肥料技术站更名为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正处级);福建省邵武农作物原种繁育场更名为福建省闽台农业良种繁育中心(正科级),实行企业化管理;福建省农业病虫测报检疫站并入福建省植保植检站;《福建农业》杂志社与省农业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合并,更名为福建省农业经济技术中心(正处级);福建省农业厅技术工作队(分为粮油技术队和经济作物技术队)和省农业热作技术站合并更名为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邵武铁路动植物检疫站、福建省福鼎贯岭动植物检疫站、福建省宁化禾口动植物检疫站、福建省浦城动植物检疫站、福建省长汀古城动植物检疫站、福建省诏安汾水关动植物检疫站合并更名为福建省边际动物防疫监督总站;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并入福建省种子总站,并加挂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加挂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牌子;新设立福建省农业信息中心。福建省天马种猪场、福建省生物药品厂和福建省榕泉祖代种鸡场3家事业单位均改为企业;福建省农业厅托儿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仪器服务站予以撤销;福建省乡镇企业科技服务中心与福建省乡镇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合并,组建福建省农产品加工推广总站并加挂福建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牌子;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并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原加挂的福建省农药检定所、福建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牌子不变);福建省乡镇企业干部学校并入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
  截至2005年12月,福建省农业厅事业单位共有26家,编制605名,实有770名。
  二、市县级事业机构
  1991年,各地、县已基本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测报站、畜牧兽医站、土壤肥料技术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经济作物管理站、果蔬蔗烟杂技术推广站、茶叶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等;福州、莆田、宁德等地设有中心土壤化验室;闽侯设有蚕桑技术推广站。部分地、县还设有食用菌机构和能源办。周宁县食用菌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食用菌技术推广站成立。8月,寿宁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年,松溪县成立果苗站。
  1991一1993年间,福州、长乐、柘荣、霞浦、永定等地先后增设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分校。
  1992年4月,宁化县蚕桑站成立,2000年6月撤销。
  1993—1994年,南平地区、龙岩地区、福清、泉州、莆田、福安、闽侯、平潭、永泰均成立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1993—1996年,福州、三明、闽侯、莆田、龙岩、邵武、长汀、连城、漳平、惠安、南安、平潭、沙县、尤溪等地陆续成立种子管理站,与种子公司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古田县食用菌站从农业局分离,成立古田县食用菌办。惠安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改为县畜牧兽医站,加挂县畜牧兽医卫生监督所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管理。
  1994年3月,龙岩地区成立农村环保能源办公室。6—8月,福清和甫田市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10—11月,长乐、建阳撤县建市,其农业部门都相应更名。
  1995年1月,连江县兽医监督检验所成立。是年,宁德地区、永安、周宁和屏南兽医卫生监督所成立。福鼎撤县建市、福州原郊区更名为晋安区,其农业部门都相应更名。
  1996年1月,厦门市党政机构改革,市农业委员会和市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1983年市农业局曾撤销,设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但仍挂农业局牌子,行使农业局职能)撤销,重新组建市农业局;原市委农工部改为市委农办,与市农业局实行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办公。同期,建宁县种子管理站成立。是年,将乐县成立经济作物管理站。1996—1998年,福安市将茶叶管理局更名为福安市茶叶事业局,宁德、福鼎、寿宁、周宁、霞浦、柘荣、屏南和古田等县(市)的茶叶管理局更名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外仍加挂“茶叶管理局”牌子,其职能不变。
  1997年,沙县组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明溪县茶叶站、真菌站并入县经济作物站。三明市农业中心化验站增挂三明市农业环保监测站牌子(2004年11月更名为三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上杭县增设能源办。顺昌县茶叶管理总站更名为顺昌县茶叶管理站。6月,寿宁县成立县食用菌站。
  1997年3月至1998年7月,福州、闽侯、莆田的植保测报站和宁德地区植物保护站及顺昌植保站均分别更名为植保植检站。
  1998年3月,莆田市土壤肥料中心化验室更名为莆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同月,南平市农村环保能源站成立。三明市三元区植保测报站变更为三元区植保植检站。5—8月,龙岩市政府成立食用菌办公室和市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9月,莆田市农场勘测设计规划组更名为莆田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0月,福州市果蔗烟麻杂技术站更名为福州市经济作物技术站。12月,尤溪县农村能源站成立,挂靠县土肥站,实行-个机构,两块牌子(2004年3月,更名为县农村环保能源站)。
  1999年1—2月,将乐、建宁县果树研究所成立。3月,连城县成立红心地瓜研究所。建宁县农村环保能源站成立。9月,泉州市肖厝管委会农业办公室成立。
  11月,福州市中心土壤化验室增挂市农村环保能源站牌子。12月,漳州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成立。同期,建瓯市省柴节能办公室更名为环保能源站(2003年8月并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00年2月,南平市食用菌站成立。7月,武夷山市环保能源站成立。6—10月,厦门、南平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12月,建瓯市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政和县成立农业信息中心。是年,武平县成立县食用菌推广服务站和蔬菜技术推广服务站;惠安县设立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惠安分校;政和县成立农业信息中心和外经科教股。
  2001年2月,宁德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屏南县反季节蔬菜中心成立,挂靠县经济作物站。5月,明溪县种子管理站成立。10月,福建广播电视学校莆田市工作站更名为莆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1—12月,南平市畜牧站成立;南平市畜牧兽医站更名为动物防疫站;南平市兽医卫生监督所改设为动物防疫监督所,并撤销家畜育种站。12月,武夷山市农垦站加挂武夷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牌子。是年,南平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划归南平市农业局管辖。政和县设立种植业管理股;政和县能源办更名为县农村环保能源站。
  2002年1月,明溪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2月,清流县成立畜牧水产服务中心。3月,莆田城厢区农业环保能源站成立。9月,将乐县农村环保能源站成立。莆田市茶叶技术推广站更名为莆田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原市茶叶技术推广站职能并入市果蔗麻烟杂技术站。同期,泰宁县茶果技术推广站与经济作物综合站、食用菌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泰宁县科教站并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撤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03年2—3月,莆田荔城区农村能源办公室更名为荔城区农业环保能源站。莆田县果树研究所更名为甫田市蔬菜技术推广站。三明市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站成立。4月,福安市兽医卫生监督所成立。南平延平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并入区农业局管理。5月,在国家农业部的支持下,组建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同期,福鼎市城关动物检疫站成立。6月,长乐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并
  入长乐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南平延平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和福鼎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农村能源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归当地农业局管理。8月,三明市三元区种子管理站成立,与三元区种子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
  2004年11月,三明市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市农村环保能源站;经济作物综合站更名为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三明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和市茶叶技术推广站合并,成立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中心站、农业机械研究所、农业机械监理所、农业机械培训班和农业机械监理站合并,成立三明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连城县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甫田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更名为甫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同时加挂莆田市农垦管理站、莆田市南亚热带作物开发利用管理办公室两块牌子。
  2005年4月,南平延平区茶叶管理总站撤销、延平区茶叶技术推广站并入区农业局经作站。5月,厦门整合农业事业单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市农业机械监理所整合为厦门市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中心,原牌子均保留;市家畜检疫站、市畜牧兽医站整合为厦门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县乡镇企业管理站撤销;县农民广播电视学校并入县农技站。6月,闽侯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县果蔗烟杂技术站合并成立闽侯县经济作物站。福清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和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合并,成立福清市畜牧兽医中心,加挂福清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宁德蕉城区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8月,建宁县农业市场和经济信息工作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成立;建宁县农业经营管理站更名为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建宁县经济作物站更名为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9月,明溪县农村环保能源站成立。11月,仙游县农村能源办更名为仙游县农村环保能源站。清流县合并农业技术推广站、土壤肥料技术站、植保植检站和种子管理站,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并县茶果技术推广站和经济作物综合站,设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合并县农业机械推广站、农业机械监理站和农机化学校,设立农业机械管理中心;设立县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站、兽医卫生监督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是年,南平延平区设畜牧水产局,邵武、建瓯、顺昌、浦城、松溪、政和等县(市)在农业局加挂畜牧水产局牌子,武夷山、建阳、光泽3县(市)的职能在农业局。截至2005年年底,南平各县(市、区)均设有畜牧兽医站(动物防疫站)、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管理站(浦城与水技站合署),大部分设有兽医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
  1997—2005年,根据事企分开原则,各地县单独设立企业性质的种子公司,或单独设立事业性质的种子管理站,或由种子公司更名为种子站,或二者并存。
  1998—2005年,莆田、龙岩、厦门、南平等市陆续成立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漳州市及所属各地县福清、连城、闽清、连江、上杭、罗源、三明市、明溪、将乐、建宁、尤溪、清流、宁化、福安、古田、福鼎、周宁、寿宁、霞浦、柘荣、福鼎、宁德蕉城区、邵武、建瓯、政和、顺昌、松溪、建阳、武夷山等成立农业执法大队。
  三、试验研究机构
  (一)省级试验科研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设置截至2005年年底,全院共设19个研究与服务机构,由水稻研究所、甘蔗研究所、茶叶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果树研究所、作物研究所、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生物技术研究所、良种研究中心、科技干部培训中心15个研究所(中心、室)和4个非编制开发实体组成。院部机关设有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基财处、产业处、行管处、监察室等处室,以及院纪委、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青妇组织等部门。全院在职职工1073人,其中科技人员68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72人(含正高级职称66人),中级职称269人,博士学位31人,硕士学位9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2人;省优秀专家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6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创办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国家人社部在该院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外专局在该院设立了生物技术引智基地。
  试验场地2005年已建有(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龙眼枇杷资源圃、国家红萍品种资源圃、2个省级重点试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950亩实验场、圃。
  事业经费2005年,省级科院在研项目148项,当年新增89项,到位科研经费935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星火计划及农业部项目计划13项,省重点项目23项,省自然基金、省青年基金项目16项,省跨越计划、省农科教结合项目以及省农业专项等37项。此外,横向协作项目30项(281。05万元),获种苗工程经费资助100万元。
  基本建设全院共有试验用土地面积约2403。51亩,其中水田420。21亩、旱地491。13亩,其余492。17亩为山地。院部机关以及院属的农业经济与信息、农业工程、生物技术、良种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均位于福州市五四路247号,占地面积约50亩,房屋的总建筑面积20946。21平方米,其中农科院试验大楼(现院部机关)始建于1982年,1985年竣工,该大楼建筑面积9038。21平方米,13层;华林路的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大楼1986年竣工,建筑面积339。45平方米;2005年9月,省农科院动土兴建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大楼(省政府重点项目),占地22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33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室一层,建筑高度92。1米,该项目总投资10761万元;着手建立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启动省农作物品种抗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山地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建设项目;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建设、省农科院种猪场建设及国家“十五”第二批福建省农科院甘蔗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等建设项目通过验收;省兽医P3实验室是中国唯一通过国家认可和农业部评审的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工艺研究安装和调试,进入正常运行。
  仪器设备至2005年年底,省农科院仪器设备总值3569。4万元(当年新增755万元),其中单台(套)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有40台(套),总价值1874。6万元,当年新增8台(套)1269。2万元;单台(套)50万以上仪器设备有2台(套),总价值125。89万元,当年新增一套(台)64。04万元。可对外共享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060LV型、进口,2005购置)、氨基酸自动分析仪(L-6800型,进口,2004购置)、粗纤维分析仪(2010型、进口、2004购置)、气相色谱仪(GC-2010型、进口、2003购置)、制备超速离心机(LE-80K型、进口,2003购置)、多功能冷冻离心机(21R型、进口,2002)、风冷热泵机(RF90N型,进口,2002购置)、液相色谱仪(HP110型,进口,2002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800型,进口,2001购置)、谷物分析仪1255型、进口、2001购置)、生物发酵罐(GF—7型,国产,1999购置)、PCR测定仪(Gentcycler型、进口、1997购置)DNA快速测定仪(DunaGuqnt20O型、进口、1997购置)、凯式定氮蛋白仪(1030型、进口、1992购置)。
  科研成果截至2005年,共取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成果300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以上重大成果56项,内含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国家星火计划二等奖1项,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1项。共有105个农作物良种通过国家、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获授权专利43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29件。
  (1)水稻研究所
  1975年12月成立,该所原名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福建省农林改良总场长乐分场(1939年扩建为省农事试验场作物组,1959年扩充为农艺系)。2005年,有职工116人,其中科技人员93人,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16名,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设有二系杂交稻遗传育种、二系杂交稻遗传育种、水稻种质、常规优质稻遗传育种、超级稻遗传育种、特种稻遗传育种、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水稻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核技术农业应用、水稻栽培与生理生态、新品种中试示范、稻米品质、康普顿辐照技术有限公司等科室,有2个试验农场(面积195亩)、7座实验楼,拥有种子低温、除湿库200平方米,水稻种质资源库50平方米、化学分析实验室、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室和2600平方米温、网室,设计容量50万居里的钴60核技术农业应用辐照装置。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二系、三系杂交水稻选育研究,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稻米品质遗传及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专用型和功能型水稻的选育与研究,水稻抗逆基因聚合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种质资源研究,航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生理生化研究。同时,保持与国际水稻所、联合国粮农组织、日本东京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合作研究关系。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先后育成160多个稻麦优良品种,开发栽培新技术15项,成果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产粮食150亿公斤,先后获奖110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省科学大会奖12项,国家特等发明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18项。
  (2)甘蔗研究所
  1958年成立,该所前身为福建省甘蔗实验站,隶属省农业厅,1960年更名福建省蔗麻试验站,隶属省农科院后几经易名,1985年定为现名。2005年有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38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0人;博士2人,硕士5人(含在读)。设有行政办公室、保卫科、中试基地、信息化研究室、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室、甘蔗育种与栽培研究室、麻类资源利用研究室、基础实验室、闽台园艺研究中心9个科室。拥有实验地120亩、配有3000平方米大棚设施、一座现代化诱导甘蔗开花的光周期室和杂交玻璃温室、植物组培室(年产组培苗500万株)、500余份蔗麻种质资源。装备有NSAAB显微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全自动旋光仪系统、多种型号生物显微镜、各种型号超净工作台等。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蔗麻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生物技术研究,亚热带园艺作物开发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推广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共选育21个蔗麻良种,累计推广近1000万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39项,其中省科技成果奖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省农科院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专利1项。获得省级鉴定科研成果19项。
  (3)茶叶研究所
  1935年创建,该所前身为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历经11次更名后,1975年后定为现名。2005年有职工94人,其中科技人员72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设有栽培与育种、机械与制茶、茶树保护、茶叶科研开发中心、茶叶实验场、生理生化、科管与情报、保卫科、办公室等部门。拥有茶园面积960亩,其中试验用地100余亩,年产干茶100吨能力的茶叶初制、精制加工厂及设备,红、绿、乌龙茶试验车间各一个;收集、保存省内外1000个茶树品种(系)的茶树种质资源圃20亩(计4000多份种质资源成为全国收集、保存茶树品种最早、较多的品种资源库和乌龙茶品种资源保存中心)。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茶树品种选育与栽培;茶园土壤肥料,茶树植保,制茶工艺,制茶机械设备,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等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有:先后有49项成果获奖,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省科学大会奖9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选育国优良种7个,省优良种12个,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名优茶奖30多项。先后编著出版《茶树栽培与茶叶初制》、《茶树品种志》等34种科技图书,编辑发行省级CN号刊物《茶叶科学技术》180多期。
  (4)植物保护研究所
  1978年创建,2005年有职工62人,其中科技人员58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15人;博士7人,硕士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省优秀专家1名,在读博士2人、硕士4人。设有植物病理、昆虫、农药和应用真菌、植保技术信息化等5个研究室以及办公室。建有农药学实验室、植物病害诊断与病原分子检测实验室、植保技术信息化实验室、昆虫生态与环境科学实验室4个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建立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捕食螨工厂化繁育基地、植物保护研究所中试基地(闽侯南通)、福州市科丰植保技术服务部、福建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农业部新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6个研发平台及基地。1996年获得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百强研究所”称号。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农林有害生物发生、监测和综合防治,主要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与抗源利用,植保技术信息化,昆虫、螨类及其天敌的分类与应用,生物源有害生物控制剂研究,化学防治及其负效应的监测与治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应用真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植保生物技术等研究与应用。
  主要科研成果有:“八五”至“九五”间,获得各类成果奖26项。“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省科技厅等各类项目80多项,获得6项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此外,与英、美、德、日有关大学及研究所保持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5)果树研究所
  1960年建所,2005年有科技人员88人,其中科技人员73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27人,博士4人、硕士13人(均含在读)。全所占地面积405亩,设有办公室、落叶果树研究室、柑橘研究室、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室、果树植保研究室、果树生物技术研究室、果品储藏保鲜研究室、果树信息研究中心、果树试验场、福建省绿野果树技术开发中心等;建有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枇杷圃、福州龙眼枇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田间农药药效试验认证单位、福建省果树(龙眼、枇杷)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科技平台。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从事龙眼、枇杷、柑橘、荔枝、桃、李、梨、葡萄、橄榄、余甘、黄皮、杨梅、番木瓜等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展果树生物技术、果树病毒脱除、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果品贮藏保鲜、综合利用以及采后生理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项。出版果树论著8部,搜集龙眼枇杷资源723份。培育出第一个有性杂交龙眼新品种“冬宝9号”和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育成龙眼品种(系)20多个,枇杷品种(系)50多个,以及柑橘、橄榄、杨梅、桃、李、梨等新品种(系)15个。
  (6)作物研究所
  1978年建所,该所前身是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室,后改称耕作轮作研究所。
  2005年更名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2005年有职工44人,其中科技人员40人,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5人,博士1人,硕士4人。设有甘薯、玉米、豆类、油料作物研究室和蔬菜研究中心及福建省绿业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等部门。拥有温室和大棚6000多平方米,一个实验农场,保存2000多份作物品种资源、400多份野生资源。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甘薯、玉米、豆类、花生、油菜等旱作物及蔬菜、食用菌的种质资源征集、保存鉴定、筛选及其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获得5项科技成果奖。甘薯新品种福薯26的选育、油菜新品种福油1号的选育、春大豆高产配套技术研究、玉米种植制度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莆田沿海旱地生态农业示范综合研究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育成并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甘薯新品种2个、玉米新组合1个,均旱地豆科绿肥新品种1个,油菜新品种1个,均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7)农业生态研究所
  1983年成立,该所经农业部批准成为“国家红萍资源中心”,曾改名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2005年更名为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2005年有职工42
  人,其中科技人员36人,国家级专家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6人。设有红萍、草业、系统生态、资源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开发等7个研究室,在福州晋安、建阳、龙海、惠安、南安、宁德、三明、龙岩等地建立了观光农业、生态果园、生态恢复与畜牧利用等生态农业和南方草业的研究与示范基地,建有世界上品种最多的红萍资源圃。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主要从事牧草、红萍、绿肥的育种与开发,生态恢复与流域治理,农业环保与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与健康养殖,生态工程与观光农业,生态规划和生态网络等农业生态领域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获部、省级成果奖19项,其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专利3项。在稻田生态、山地红壤开发与利用、立体农业、生态果园等方面研究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8)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978年建所,该所前身是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系。2005年有职工44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6人。设有办公室、科管室、化验室、科技开发室、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室、农业微生物研究室、省农科院食用菌开发应用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生物肥料检测中心,省农科院绿色食品环境监测中心,福州农普农化服务有限公司。拥有高倍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光照培养箱、生物显微镜、电子天平、单目解剖镜、小型控温摇床、10立升微生物发酵罐等。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从事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与生态保护,土壤改良与质量评价、规划整理,植物营养与精准养分管理,新型肥料研发,食(药)用菌育种、栽培及深加工研究,农业微生物应用等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获省、部级成果奖33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省科学大会奖4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7项,省科技成果奖19项,与其他单位协作获得省、部级奖18项。
  (9)畜牧兽医研究所
  1961年成立,2005年有职工142人,其中科技人员89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3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4人。设有办公室、信息化研究室、开发科,动物营养研究室、畜禽遗传育种研究室、动物病毒研究室、禽病研究室、畜病研究室,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兽医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畜禽水产疾病诊疗中心、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和福建省康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13个科室。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佐治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及美国家禽研究所等单位有密切的业务往来与技术合作关系。以“科企结合、项目带动、平台服务、科技扶持”等不同模式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基地。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从事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和畜禽疫病防治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先后获国家、部省级成果近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1997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排名第六位。
  (10)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1980年5月成立,该所前身为省农科院地热农业利用研究所,曾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地热农业利用研究所,主要利用地热资源、开展农业工程和地热在农艺、园艺、水产、食用菌等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开发研究。根据省农科院学科调整、资源整合精神,2005年7月经福建省编委批准,更名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2005年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54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6人,博士2人,硕士13人。设有农业工程信息、农产品加工研究、农村能源与设施、农业环保、人居环境与景观设计、环保型植物6个研究室以及办公室、测试试验室、农业工程试验基地等科室。
  主要研究任务是:开展设施农业、农业新质能应用与农业环境保护工程、沼气生态系统、新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台湾果树良种引进与开发、环保型植物应用等项目研究以及功能食品、果蔬保鲜、生物酿造、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农产品加工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2项。
  (11)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1979年建所,该所前身为省农科院科技情报处,后易名为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2004年11月增挂“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牌子,2005年更改为现名,有职工48名,其中科技人员46人,高级科技人员15名,中级9名。设有办公室、科技期刊编辑室、台湾农业研究室、宏观农业研究室、图书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农业部定点查新检索室、科技信息咨询中心等。收藏中外文书刊和资料20余万册,设有专门的台湾农业书库。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农业发展战略、预测、规划等宏观农业和台湾农业研究;联机检索查新和信息咨询,编辑出版《福建农业学报》、《福建农业科技》、《台湾农业探索》3种公开发行的省级刊物。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全国、华东区、科技期刊优秀奖10余项,福建省优秀情报成果一等奖2项。被确定为农业部首批定点查新检索单位。
  (12)中心实验室
  1984年成立,2005年有职工24人,均为科技人员,其中省级优秀专家1名,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0人、省百千万人才2人。设有技术科、质管科、综合业务科、科管科、检测室、分子生物研究室6个科室,拥有JEM-100CXⅡ透射电子显微镜、SM-35CF扫描电子显微镜、超速高速离心机、气相色谱仪、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AA-6800原了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谱仪、
  1030凯式蛋白分析仪、1020纤维自动分析仪等。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开展农畜产品、水产品、畜牧水产饲料等样品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的分析测试工作,参与有关重点课题的协作攻关。为生物研究、动物疫苗研究、水产畜牧饲料营养研究、食用菌品质研究、作物栽培育种研究、土壤肥料研究等院内外课题进行分析测试,提供各种分析数据。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先后获得12项科研成果奖,其中获农业部科技成果改进
  一等奖1项、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参加协作研究的项目中,其中获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13)生物技术研究所
  1989年8月成立,该所原名省农科院农牧业与红萍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8年2月更名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根据省农科院学科调整、资源整合精神,2005年7月,经福建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05年有职工85人,其中科技人员77人,高级职称23人(其中研究员5人),中级职称28人;博士11人,在职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22人,在职硕士研究生7人。设有8个研究室、2个行政科室、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水稻转基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作为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福建省水产动物疫病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依托单位。该所拥有科研仪器及设施总值约800多万元,拥有凝胶成像系统、近红外线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细胞融合仪、基因扩增仪、DNA分析仪、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立体解剖镜、生物毒素耦合装置、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真空冷冻干燥机等先进仪器。
  主要研究任务与方向是:水稻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评价、水稻资源和功能基因、杂交稻育种、动物细胞工程、水产动物疾病、动物免疫学、海洋生物技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生物反应器与发酵工程、生物毒素耦合技术、农业环保技术、植物一微生物相互作用、植物资源与细胞工程等研究。同时,与德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主要科研成果有: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4)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
  1996年10月成立,该所是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植物基因工程与植物品种设计2个研究室,总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进口仪器设备约35万美元,国产仪器设备约160万元人民币;试验基地360亩,玻璃温室480平方米,联栋网室2376平方米,25亩规范化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基地,258平方米的基地工作用房。
  主要研究任务和方向是:以“分子设计”为理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核心,全面开展水稻基因资源挖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功能诠释、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及杂交稻育种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建立“水稻分子设计”的技术平台、材料平台、设施平台、信息平台,逐步达到以“分子设计改良水稻”的终极目标。同时,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30多项。
  主要科研成果有:在转基因抗虫水稻培育方面的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内容世界领先。建立了包括功能基因研究、转基因水稻培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杂交稻选育、大田试验、生物安全评价等完整的水稻生物技术研究体系,储备了一批成熟的技术和材料。同时,已经成功选育出一批抗虫品系(组合),通过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转BT/SCK双价基因抗虫水稻科丰6号及其杂交稻组合两优科丰6号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受检的转基因水稻。两优科丰6号被农业部指定首批参加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区试结果位列小组第一。科丰6号、两优科丰6号、两优科丰6号已经申请品种保护。部分高抗虫、高产超级稻品种已经逐步完善,可满足大规模地在全国杂交稻生产区迅速推广。
  2。福建农林大学
  2005年福建农林大学设有30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学校还内设71个研究机构,每年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400多项。全校教职员工总数达2181人,其中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1400多人,教师队伍中在职正高级职称人员170多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50多人。其中,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1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8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6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30位省表彰的优秀专家,125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409人。
  事业费1996年12月,福建省昆虫生态重点公共实验室和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先后通过福建省科委成果鉴定。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482。4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科技攻关项目13项。2005年新上科研项目416项,获资助经费3493万元。学校基础研究项目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973”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计达57项1071万元。“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247项,获得科技经费2。02亿元。
  设施设备校图书馆藏书68万余册,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校园占地2000余亩,建立了测试中心、电教中心和20多个校内外教学、科研、推广基地。全校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校舍面积近80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30多万册、电子图书10多万册,是中国学术期刊首批文献检索咨询站和农业部首批查新单位,与国内外1000多个单位开展情报交流与协作;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电教中心和80多个实验室,以及一批校内外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科研成果1979—2005年,已取得2000多项科研成果,有511项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
  (1)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筹建,主要从事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植物病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农药学博士点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以及福建省首批重点学科生物技术中心是其挂靠单位,依托单位是福建农林大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生物农药、天敌生物农药、天然源活性物质和植物化感作用,其宗旨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围绕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把实验室建成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了一批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以开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新农药为目标,采用生物合理设计,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不对称合成等技术,用化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开展新农药研究。重点研究微生物农药的结构生物学、化学基因组学,了解DNA、RNA作用机理、功能调控及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建立天敌生物农药利用中心,研究天敌生长及行为调控作用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植物抗病诱导剂、植物源农药、环境安全性物质诱导植物抗病性及其作用机理,筛选天然药物用于防治植物病毒病。研究化感物质的信号传导及其化学调控,化学物质间的结构、功能及其为人工合成绿色生物除草剂等提供技术支撑,转育抗草防病品种。
  至2005年,实验室有4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8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优秀专家5人。
  (2)甘蔗综合研究所
  甘蔗综合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全国甘蔗引种检疫站、农业部甘蔗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是其挂靠单位,也是全国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该所设有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甘蔗改良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检中心(含转基因成分检测室)、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幵放实验室,为国内最早以甘蔗为特色的作物学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研究所总面积56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760万元,拥有一座1200平方米现代化数控温室,良种繁育塑料大棚720平方米和试验场圃280亩,在国家甘蔗优势产区粤西蔗区建有1。1万亩甘蔗良种繁育、机械化示范和产业化基地。
  2005年,研究所在编25人,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7名,其中博士学位11名,硕士学位7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13名。另有国内客座教授12人,国外客座教授8人。“九五”以来,研究所主持了甘蔗行业几乎所有的全国性、跨地区、跨部门、产学研联合的重大项目。包括“948”甘蔗行业重大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攻关先导项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主持引进的“ROC”系列良种年应用面积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以上。与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联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被农业部命名为“大华发展”模式,并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向全国推广。
  《甘蔗品种的资源鉴定、利用及新品种选育》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糖料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在甘蔗种质创新、糖能甘蔗新品种选育、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研究领域获得科技部、农业部、轻工总会、教育部、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成果113项,包括获奖成果41项,鉴定验收成果28项,审鉴定品种34个,申报或授权专利10项。出版5部专著,参编12部专著,主办3种科技期刊,发表论文478篇,其中SCI收录9篇次,引用304篇次,主持编写国家《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2—2007年)》等10余项行业发展规划。培养博士48名、硕士118名,培训甘蔗实用技术人才300余人。
  (3)植物病毒研究所
  植物病毒研究所是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病毒工程与病原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是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的组成部分,拥有植保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植保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较为先进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和配套研究设施,仪器设备总值约1000万元人民币。其所在的植物病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福建省“211”重点建设学科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是省、校优先发展学科。
  2005年,该所有教授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1人。在读博士生16名,硕士生30名,博士后2名。已培养出20名博士、28名硕士。
  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为解决亚热带重要植物病毒的诊断、监测和病害控制的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该研究所长期坚持理农结合,围绕一个中心(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两个推动(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宗旨,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天然药物和植物病害经济学四个紧密联系、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研究方向。其中植物病毒研究方向以基础研究为主,着重探讨病毒一介体一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动物病毒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重点在于弄清水产养殖动物重要流行性病毒病的病原和解决病毒的快速检测问题;天然药物研究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目的在于挖掘天然活性物质用于防治动植物和人类重要病害问题;植物病害经济学旨在对植物病害的生态、监测和防治的经济学和经济评估开展全新的研究。上述四个方向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在国内外学术书、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240多篇论文、专著(教材)和12项省部级获奖成果中。学科带头人中科院院士谢联辉教授,先后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实验室已先后和2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内外的30多个院、所(室)开展合作交流。
  (4)作物病虫生物防治研究所(福建省昆虫生态学重点公共实验室)
  成立于1981年,原为1962年建立的寄生蜂标本室、1973年更名为生物防治研究室,系中国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教授创办。该所下设昆虫分类、天敌昆虫应用、昆虫行为及昆虫生态研究室,并建有福建省重点公共实验室——昆虫生态实验室。拥有实验大楼、人工气候室、高光照温室等,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主动式系列人工气候箱、被动式系列人工气候箱、高级显微镜和解剖镜、26万号昆虫标本等科研设备和文献资料。
  该所专门研究作物病虫生物防治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在昆虫分类、生物防治、昆虫生态等研究方向形成了优势与特色。对蜻蜓、寄生蜂(姬蜂、茧蜂、赤眼蜂、小蜂)、柑橘蚧壳虫及螨类等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系统与深入的研究。该所主办出版的刊物有《武夷科学》年刊。还承担了多门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每年都培养出多名博士和硕士。
  (5)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研究所(福建省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点实验室)
  成立于1982年,原名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2003年更为现名。下设5个研究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麻类遗传育种和综合利用研究室,作物种质创新研究室,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室),有20名研究和后勤工作人员,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4人。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QTL定位理论方法研究、标记辅助选择理论方法研究、水稻重要性状的QTL/基因定位研究、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应用研究等方面),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生理生态遗传育种。该所加强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基础研究,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等现代育种技术与杂交、诱变等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在水稻和红麻育种中取得成绩。
  2001—2005年,该所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2个,省级课题49个,总科研经费达1562。5万元。有28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审定,其中国家级审定2个,省级审定26个;15个红麻品种通过认定,其中国家级认定7个,省级认定8个;20个水稻不育系通过鉴定。申请品种权保护17个,已授权14个;申请专利5项。发表论文192篇,其中SCI收录17篇,在国内一级刊物发表75篇;出版专著2本。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6)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
  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又名亚热带果树研究所(福建省闽台果树种质试管苗库),前身是1973年成立的福建农学院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研究所创始人陈振光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农学——园艺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终审评委。
  该研究所是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园艺一级学科博士点、花卉与景观园艺博士点、果树学二级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托实验室,设有省级科研平台——福建省闽台果树种质资源试管苗库。研究所设有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组织培养实验室。
  2005年,有专兼职人员1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60名。
  主要研究方向是亚热带园艺植物细胞工程(含试管种质保存)、转基因、基因克隆、蛋白质组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DNA分子标记等。
  自1995年起,研究所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48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批高校骨干教师计划(2项)、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专题、省重点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5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2004年该所博士毕业生林同香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了有关P53在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报告。出版专著10部,培育博士、硕士生130多人。研究所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项。其研究团队先后被授予“园艺科技创新突击队”、“福建省新长征突击队”等称号。
  (7)福建杉木研究中心
  该中心前身是1978年在福建林学院林学系成立的杉木研究室,主任是俞新妥教授。1987年组织成立了中国唯一的杉木研究所(编制13人),1997年成立“福建杉木研究中心”,有专兼职人员27名。在种源试验、种子、苗木特性与培育技术、施肥和营养诊断、杉木的生理生态特性、物候、产区区划和立地分类、造林营林技术措施及其优化控制技术、地力衰退、丰产林的标准化、生物多样性、林农复合经营等领域进行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70余项,并参与中国一英国协作课题、中国—日本协作课题、中国一世界林业研究中心协作课题。先后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编写科技专著《杉木栽培学》、《混交林营造原理及技术》、《计量林学研究》、《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杉木》、《试验设计与分析》等30部,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300多篇。
  研究所先后投入100万元,建立了5个不同用途(不同松根挖掘方式、不同清理方式、不同种植点配置、不同整地、不同绿肥套种和不同栽培措施的配套系列)定位观测站,共40个野外径流试验场,并配有自记水位计、自记雨量计等仪器。并分别在福建闽西北重点林业县(尤溪、明溪、沙县、漳平等)建立各种示范林6000余亩。
  该中心以杉木可持续速生丰产、优质为研究主攻方向,从林木的遗传育种、生理生态、土壤管理、营养循环、栽培制度、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配套栽培技术等基础入手,探讨杉木可持续经营的栽培原理及其经营技术体系。主要任务是办成代表中国南方尤其是代表福建省杉木科研一推广一生产三位一体的开放性试验研究基地,使其逐步成为中国杉木科研活动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
  (8)农产品品质研究所(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特种稻创新平台)
  成立于2003年3月。该所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海峡两岸农产品品质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两岸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福建省特种稻创新平台、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博士点和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博士点的依托单位之一。
  该所2005年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博士后2人,在职博士生6人,博士生、硕士生共35人,技术员工4人。
  主要从事作物品质遗传育种,农产品优质资源的发掘与优质良种的选育,品质成分、品质化学与遗传改良,品质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其外源诱导调控,品质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转基因)等研究与开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以及福建省等有关农产品品质的项目12项。出版了《农产品品质学》、《水稻秸秆品质化学与遗传改良》、《台湾现代农业科技》、《台湾高考教育》等6部著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培育出的谷秆两用稻新品种,农业部等专家鉴定认为“开拓了水稻育种的新领域”,获200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申报发明专利5项。省级鉴定成果5项。
  (9)应用生态研究所(福建省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昆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该所成立于2002年。该所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转基因生物与外来有害生物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运用理论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开展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昆虫化学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转基因生物与外来有害生物的生态安全、农业污染的生物修复等研究。
  该所设有综合办公室、科研管理部、国际合作部、学术交流部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拥有一幢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科研楼和600平方米的试验温室及2个校外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示范基地,设有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行为与进化生态学、农业污染生物修复、环境科学5个实验室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武夷山科研工作站、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武夷山研究基地;经有关部门批准,负责建设福建省昆虫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产品安全技术平台。2005年,有研究人员6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人;在学研究生43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生11人、硕士生35人。
  该所主持国内外重要科研20多项,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所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荷兰、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编写出版了《昆虫群落生态学》、《小菜蛾种群系统控制》和《小菜蛾的研究》3部专著,发表中外文论文200余篇。获得科研成果十多项。承办了中国昆虫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
  (10)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森林生态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主要观测站有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森林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站。
  2005年,实验室有科研人员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3人;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博士11人、硕士3人。实验室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6人;多人获“运盛青年科技奖”、“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省新长征突击手”、“省五四青年奖章”、“省优秀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一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中亚热带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技术、人工林数量经营及森林数量经营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中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与标准研制与示范模式推广的研究等内容。二是森林生态安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生态安全影响机理、森林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酸雨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森林危害机制以及武夷山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变化过程评价等内容。三是海岸带森林与环境。研究海岸带森林结构与功能,防护林体系建设、物种栽培特性、林带结构、林网配置、沿海防护林的营造与更新以及防风效益观测等内容。四是森林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研究森林恢复过程生态学,中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等内容。五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监测与功能评价。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的机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机理,全球环境变化下的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等内容。
  实验室为林学、森林生态学、自然资源、环境科学、经营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实验基地与野外试验、研究平台,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提供示范模式和配套技术。“十五”以来,该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6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省社会科学二、三等奖4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11)菌草研究所(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中心)
  成立于1983年,是菌草技术的发明单位,从事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推广。福建省菌草也物工程中心、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国家科技部与福建省科技厅联合组建的“全国星火计划福建省食用菌培训基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福建雀菌草技术扶贫培训基地”、福建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推广基地及福建省工程协会均建在该所。
  该所对菌草技术(利用野生或人工种植的草本植物来栽培食用菌和药用菌)共进行了60多个项目的研究,获得10项专利。由所长林占熺等发明的“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于1996年通过由中国国家科委和福建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菌草栽培灵芝及有效成分的研究”于2002年通过专家鉴定。该项技术先后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日内瓦第20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和日内瓦州政府奖,第85届巴黎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国土整治规划部奖等17个奖项。
  该所与卢旺达农业部、伊拉克农业部、近东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区域中心、埃及艾斯伊特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引进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伊拉克和荷兰等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作为本所的客座教授和顾问。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督及政府代表团、南非祖鲁国国王及代表团、圭亚那总统及政府代表团、莱索托农业和食品安全部部长及代表团、伊拉克农业部代表团、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顾问等。先后访问该所。2005年菌草研究所有工作人员3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8人。
  菌草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八五”、“九五”国家级星火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中国商务部列为多边合作和经援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该所承担国内外的主要项目有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中国援助莱索托菌草技术项目,福建省政府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菌草和旱稻项目,福建省政府与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菌草和旱稻技术合作项目,福建省政府对口帮扶宁夏的菌草技术扶贫项目,福建省政府智力支疆的菌草技术项目。
  截至2005年,菌草技术已传播到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的363个县(市、区),举办101期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6000多人次。并为亚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63个国家培训411名专家学者。
  (12)菌物研究中心(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科技共享平台)
  该菌物研究中心是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与管理的依托单位。中心在职研究人员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中初级职称3人。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43。8万元,设置了菌种保藏与管理中心、遗传育种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转基因实验室、DNA指纹检测实验室、活性物质提取实验室、显微观察实验室、无菌操作实验室、培养室、病虫害防治实验室、种质资源评价实验室、标本室、深加工中试车间等,建有6间人工气候菇房。
  该中心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招收食用菌方向的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蔬菜学及深加工专业的研究生,每年招收20名左右。在读研究生60多人。依托本中心的科技队伍与设备设施,菌物研究中心又作为学校的食用菌实训基地,为本科教育微生物(包括食用菌)的分子生物学,遗传与育种、生理生化、发酵、栽培、产品开发与加工等本科教育提供实践操作训练场所。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食用菌品种的分子鉴别技术开发,银耳生物反应器的开发,草菇的遗传与分子改良,金针菇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该中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业部948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等国家级食用菌项目;承担省科技厅、农业厅、教育厅等部门的科研项目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有5项食用菌方面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3)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农产品(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地于2003年由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专门从事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为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创新服务的—个产学研联合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业务归口省经贸委指导。基地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基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仪器设备及设施优势,研究开发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全省1500多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搭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承担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以及企业委托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任务。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气调保鲜库、冷藏保鲜库设计等提供技术服务。
  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设有办公室、科技研发部、产品中试部、技术咨询服务部等部门,具有从事果蔬保鲜、水产品保鲜、畜禽肉保鲜、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园艺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专门人才。有专职和兼职科技人员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18人。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12~15人。
  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拥有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实验楼一座(同时正在筹建一座新科研大楼),具有可同时进行8个对比试验的气调冷藏保鲜试验库8间,气调冷藏中试库2间,低温速冻库1间和低温冻藏库1间。配有全套进口意大利意赛奥(ISOLCELL)公司的气调设备和进口制冷设备,可对库内气体成分和温、湿度进行实时自动检测、分析和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仪器设备配套较为齐全的分析化验室和仪器分析室,配有气调包装机、冷冻离心机、冷库和臭氧发生器等仪器设备。
  (14)福建省生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在木质新材料、木材功能性改良、生物质资源化学与利用3个特色方向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新型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多孔吸附材料、生物质化学品4个领域的研究,形成研究特色。
  2005年,中心有研发人员31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研发人员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68%。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3人,留学回国人员3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青年科技奖1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在全国学会、省级学会担任学术职务的教师有11人。
  (15)蜂疗研究所(福建省天然生物素工程实验室)
  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首家省级蜂疗所。主要利用蜂产品和传统中医学相结合进行医疗保健和美容开发研究。是中国唯一专业利用蜂产品及制品进行医疗保健研究开发的省级研究所,与神蜂公司联合承担国家和福建省多项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取得十多项科研成功和发明专利,获得过国家发明奖和福建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该所突破了利用活蜂蜇刺或蜂度注射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局限,发现并利用蜜蜂生物素与多种中华医药相结合,制成外用新药“神蜂精”为代表的系列蜂疗产品。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十多项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总科研经费达1000多万。其中蜂产品药用保健开发项目被认定为福建省科教兴省的“2188”重点工程之一。同时还攻克了高效采集高纯度蜂毒技术,发明了QF-1型蜜蜂电子自动取毒器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
  该所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20多亩。设有办公室、资料室以及多个研究室等部门。
  3。福建省农业厅
  (1)福建省兽医生物制药厂
  1992年年底,为了加强生物药品的研制、开发,在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成立生物药品研究所,编制由厂内调整。1993年5月更名为福建省生物药品厂,主要生产试验和家畜家禽防疫药品,不生产人用药品,实行企业化管理。
  (2)福建省蚕桑研究所(福建省蚕种场)
  1958年,省蚕桑试验站改为福州蚕桑场,1960年改名为福州蚕种繁殖场,1964—1966年被指定为华东地区蓖麻蚕的良种繁育基地,1976年福州蚕种场白沙孔原基地经省农业厅批准,正式成立“福建省蚕桑研究所”。随后科研单位归口管理,将蚕桑研究所划归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更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1979年,蚕桑研究复归省农业厅管辖,恢复“福建省蚕桑研究所”名称。主要任务是研究选育优良蚕种和培育优良桑苗,搞好蚕桑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科研。1996年,恢复福建省蚕种场,隶属于蚕桑研究所管理。
  建所以来,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同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蚕基因育种新技术研究”。开展福建省袋栽香菇主要菌株5。8SrDNA、ITS序列分析及5。8SrDNA探针研制。承担省重点农业科技项目家蚕夏秋蚕品种选育及桑树高产栽培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福建省桑树害虫种类调查及桑螟等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多效组合蚕药与蚕种配套技术的研究,草菇高产与工厂化栽培研究暨草菇杂交菌株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草菇保鲜技术的研究,利用桑技屑代木、蚕沙代粮栽培香菇配方研究,常用农药对家蚕残毒期试验等共20多项课题,一些课题已取得成果,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3)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
  该所于1961年4月成立,直属省农业厅,地处漳州市芗城区天宝五峰山麓,属自然科学应用、社会公益型研究所。下设生物技术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花卉研究室、果蔬研究室、公共实验室、科研开发部、科技信息与管理科等业务科室及财务科、党政办公室等两个行政科室。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花卉、果树等作物的观察、引种、筛选、试种、繁殖、示范、推广及栽培、育种、加工、保鲜等研究、咨询、培训和跟踪服务工作。拥有福建省南亚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农业部实验示范基地)、中国花卉协会的观叶基地和中国南方脱毒苗木中心。福建省南亚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创建于1997年,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的引种试种、繁育、栽培、示范推广等及咨询、技术培训等工作。该基地占地100亩,分为良种引进隔离试种基地,内有原始材料隔离检疫圃、引种试验圃等,占地20亩,其中温室200平方米、荫棚500平方米;种繁育实验室,内设组培实验室、移栽实验圃、良种脱毒试验室等,占地1200平方米;良种繁育中心,内有大棚1800平方米,玻璃温室200平方米,组培快繁中心800平方米等,共计占地
  20亩;良种繁育(含示范)基地,设在五峰农场,占地约60亩。
  该所已引进热带、亚热带果树、树木、花卉、南药等植物2000多个种或品种,种质资源丰富。开展在研科技项目有“福建省野生园林花卉引种驯化栽培研究”、“棕榈科植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芦笋抗病超雄株培育技术的研究”、“香蕉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及“红棕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福建省野生乡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新型木切花植物的选育与示范推广”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课题(项目)。承担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50多项,获政府部门科技成果奖32项,其中国家发明奖
  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福建省等科技奖多项。
  (4)福建省农业技术工作队
  工作队由原农业厅农业技术队由粮油技术站和经济作物技术队组成,2005年机构改革时与省农业热作技术队合并,更名为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
  (5)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
  1980年8月,福建省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核定事业编制30名。
  与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合署办公,隶属于原福建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由福建省农业委员会代管。1987年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事业经费由原省科委核拨。2001年3月区划所划归省农业厅管理,2005年核定事业编制27名,经费由财政全额核拨。共有在职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4人,工勤人员6人。所内设综合科、农业资源科、农业数字技术科、农业规划科4个科室,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农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咨询等工作。
  该所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发展区域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全省开展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和动态监测,农业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数字农业信息系统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承担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业科技咨询与推广、农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等方面的工作。1980年起,先后承担农业部、商务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省政府、省发改委、省农办、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等单位和部门委托与合作课题和农科教结合推广等重大项目45个,有22项分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部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与优秀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先后有2人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分别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
  (6)福建省种子公司
  1997年2月,福建省种子公司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分别成立事业性质的福建省种子总站(正处级,事业编制28名)和企业性质的福建省种子公司。同年,为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成立,挂靠在省种子总站,核定事业编制10名。
  (7)福建省隆达审计师事务所
  1996年10月成立,隶属省农业厅,事业编制8名,经费自收自支。1999年底,福建省隆达审计师事务所脱离省农业厅,改为企业。
  第三节 企业
  一、省属企业
  (一)福建省蔬菜种子冷藏库
  1979年6月,省蔬菜种子冷藏库不再经营,资产由省种子总站接收管理。
  (二)福建省农科院良种研究中心
  1984年,省农科院成立福建省农业优良品种开发公司,1986年经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直接经营对外业务,1989年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核准为外贸工贸公司,1999年更名为福建省农科院良种研究中心。2005年有职工20余人,在省内设有新品种引进消化试验点十余个,主要经营范围:经营蔬菜种子、种苗等商品的进出口及代理进出口业务,自营和代理除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的16种出口商品和国家核定公司经营的14种进口商品外的商品及技术进出口业务。
  (三)省农科院科技开发总公司(非编制)
  1993年12月成立,为直属省农科院的国有企业,下设两个分支机构,一是与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共同创办的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开发总公司福州经营部,面向全省、主要从事动植物、饲料检测工作;另一个是与农科院农业工程所合作创办的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程业务。在农科院吴凤综合试验场拥有10余亩试验基地,作为新品种试验开发场所。主要经营范围是:主营农业生产服务、农牧渔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园林绿化、园艺植物培植等。
  (四)福建省华龙集团饲料有限公司(非编制)
  1988年3月成立,前身为“福建省华龙饲料技术开发集团公司”,系省农科院主管的科技型股份制经济实体。2005年被列入农业部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改制为“福建省华龙集团饲料有限公司”。拥有各类大专学历以上人员70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33人,由全国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华龙集团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要研发任务:以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畜禽、水产品食用添加剂预混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以及推广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
  (五)福建新闽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非编制)
  1993年成立,该企业前身是福建闽科添加剂实验厂,由省农科院、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创办。有大学本科以上科研和管理人员8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及副教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8%,主营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咨询培训,国内贸易。拥有福建省闽科饲料技术开发实验厂、福州市闽科饲料有限公司,福州惠日科技有限公司、连江闽科淡水养殖有限公司、福建新闽科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总资产1。6亿元左右,实现年产值约2亿元。
  (六)福建闽丰科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非编制)
  2000年9月成立,由省农科院、中科丰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共同投资。有员工22位,研究员及博士等育种专家5位。在福州南屿旗山工业区拥有标准化检验室、加工与仓储设施8000平方米,在省内外建立相对稳定的水稻繁育制种基地1万多亩。主要经营范围是杂交水稻种子、转基因水稻以及果树苗木的推广与开发。
  (七)福建金山种子有限公司
  2000年3月创办,由福建农林大学和部分人士共同投资组建,是福建省种子行业首家以科教单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蔬菜瓜果、玉米、黄红麻等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推广、种子繁育及营销业务。
  二、国营农场
  邵武综合农场系省农业厅下属企业,1956年3月成立。主营毛茶、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食用菌、精制茶、果类、砖瓦、饲料、农机修理、竹制半成品、育林、造纸货场(以上经营范围凡涉及国有专营规定的从其规定)。兼营畜牧饲养、淡水养殖。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下放给邵武市政府管理。
  三、工厂企业
  (一)福建省蜂产品加工厂
  1982年,福建省生物药品厂全资投资成立福建省蜂产品加工产,主要从事蜂产品加工,经省农业厅和相关职能部门批准。2003年6月30日,福建省生物药品厂将省蜂产品加工厂全部资产和债务出让给北京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省热作所西番莲饮料厂
  1988年开始由省热作所和五峰农场共同投资兴建,主要经营范围是西番莲饮料和矿泉水生产,1998年停产。
  四、商业企业
  (一)省种子公司(中闽厦种子联营公司)
  1985年成立,事企合一。1996年12月,事企分开,企业部分归新成立的省种子公司,事业部分归省种子总站。公司主营农作物种子(水稻)的生产、批发、零售等。1999年后停业,2006年划归省种子总站管理。
  (二)福建农牧工商公司
  1990年2月,该公司福建省农牧工商联合总公司分立出来,主营百华、针纺织品、畜禽良种、畜牧机械、畜用药、农副产品等,2003年停业。
  (三)福建省农垦工商公司
  1990年2月,该公司从福建省农牧工商联合总公司分立出来,主营畜牧机械、畜用药、农副产品等,2002年停业。
  (四)省农业发展总公司
  1992年成立,公司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服务及技术咨询等,2005年停业。
  (五)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
  1992年成立,公司主要经营农牧渔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等的批发零售,2002年停业。
  (六)省农业厅劳动服务公司
  1987年5月成立,公司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服装加工、家用电器维修等,2005年后公司未开展经营活动。
  (七)省蚕桑所劳动服务公司
  1991年10月成立,公司经营项目有蚕桑副产品、蚕药、蚕具、干鲜果,海产品等。1999年,公司拓展业务·范围,开展食用菌贸易,经销各类名、优、珍稀食用菌干鲜产品。2005年,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从事蚕桑、食用菌技术咨询、培训,蚕桑、食用菌产品研究开发、贸易。
  第四节 其他
  一、地(市)农科所
  (一)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5年创建,是闽北唯一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拥有1000多亩设施完善的科研试验基地和设备齐全的检测化验中心,馆藏专业图书数10万册,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数万份。全所有高中级职称研究人员38人,每年承担多项国家、省、地(市)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70余项和多项表彰。
  该所育的特优009、Ⅱ优辐819、特优175等3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定。
  2004年在海南国家863基地全国158个新品种展示中,特优716等4个组合产量进入前20名,其中特优716以亩产740公斤居第二位。2005年“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Ⅱ优辐819的中试示范”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特优009连续两年国家区试产量居第一,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食用菌研究中心选育的香菇新品种
  241—4在南平市年推广达1亿袋,占香菇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花菇新品种南花103已成为闽北主栽品种,并研究开发出系列珍稀食用菌品种。选育的南杂一号、宝兰、丰辉、秀晶、黑甜等优质、高产、特色西瓜品种正在街内外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该所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交流并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多次选派科技人员到菲律宾的国际水稻所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培训、交流。同时,结合专业优势,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下派村支书机制等平台及农学会、食用菌协会、葡萄协会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三农活动。
  (二)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成立,占地面积956亩,其中农田面积650亩,水塘面积130亩。全所设有水稻室、花菜室、植保室、果树室、水产畜牧室、办公室、行政科、科管科8个科室,生物中心、食用菌中心2个中心及农优科技开发公司。在职职工67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1人,博士生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8人参与漳州市“789”人才工程攻关组。该所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从事水稻、香蕉、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示范和科技咨询服务指导工作,1978年后,获国家和部、省、地(市)级科技成果60多项。
  水稻育种是该所的强项,其中“特优63”从1989年育成推广至2004年,该组合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增产稻谷40多亿公斤。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选育的“特优6355”组合在2004年通过省品种区域审定,优质稻“漳佳占”在2005年通过省品种审定。
  研究所开展蔬菜新品种引进筛选、推广和常规育种、制种工作,建有珍稀特菜品种园、收集特色菜品种34个,选育推广21个,3个品种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世纪80年代初香蕉试管苗研究成功,香蕉组培苗年生产能力250万株以上。植保研究获农业部授予“农药试验员”资质1人。
  (三)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1年8月成立,科研所本部占地面积230亩,其中水田100亩、旱地20亩、池塘20亩;属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机构。以水稻育种为重点,同时开展大豆、蔬菜、果树、花卉、畜禽、牧草良种选育及配套丰产技术研究。该所设有水稻育种、蔬菜育种、园艺、生物技术4个研究中心,办公室、科管科、后勤服务中心3个行政科室。本部之外另有三明市国家水稻综合试验站,三明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及拥有控股权的福建六三种业有限公司和沙县农科种苗公司共有试验、示范基地200余亩,其中水稻试验基地100余亩,蔬菜、花卉、果树、组培苗木试验基地100余亩。有1000多平方米的生物技术试验室,2个2000平方米的标准温室,1万多平方米的普通钢架大棚。
  建所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合作)、三等奖1项(协作)、省部级奖31项;共选育出68个良种,其中水稻良种54个、大豆良种3个、蔬菜良种4个、紫云英良种2个、果树良种
  3个、水禽良种2个。各项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达10亿亩。曾多次被评为省服务农业先进单位,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先后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单位”。
  (四)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2年成立,科研所占地面积147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是一个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有在职职工68人,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3人。设有果树研究室、花卉研究室、生物工程中心、作物研究室、畜牧研究室、食用菌研究室、办公室、科研管理科、生产开发科9个科室,建成花卉、畜牧、果树、食用菌4个中试基地。
  先后承担省(部)、市科研项目48个,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4项次,发表论文150多篇。选育了20多个适合本市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的水稻、甘薯、果树、花卉、畜禽、食用菌等品种,研究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种植、养殖新技术。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多次评为“科技兴市先进单位”。
  (五)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成立。全所人员编制110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名,其中高级、中级职称21人。设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杂交水稻、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业引进、食用菌、花卉、科技情报、化验检测11个业务科室和3个职能科室以及农业试验场、果茶场、花卉试验场、农业引进场、育种猪场、配合饲料厂、农业科技服务站等试验基地和技术服务窗口。下属企业有闽东新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宁德市农科所芳绿达花卉场。
  1978—2005年,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及地区奖励的科研成果46项(次)。“九五”以来,该所对开发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重点组织实施了粮食、畜牧饲料、农业引进和生物技术4个方面的开发研究。主要新品种、新产品有高产甘薯新品种宁丰408、中晚稻新组合特优420、早春生姜、室内观叶花卉绿巨人、雪柑少核二号、优质早籼新品种宁早720、名贵花卉蝴蝶兰组培苗、SJ421新型气雾消毒剂、脱毒马铃薯、优质红心甘薯新品种宁丰312、福安大红李、食用菌病害特效菌剂Ⅱ型克疣灵等。
  (六)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成立,全所有在职职工7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已形成水稻、旱粮、果蔬、高新技术等优势学科,同时在龙台农业引进示范、科普教育、农业现代园区建设等方面逐渐形成新优势。获得科技成果
  7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4项。“九五”期间,取得省市科研成果13项,闽岩糯、岩薯五号选育与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反季节蔬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薯脱毒技术研究与应用,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优质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和加工新工艺研究,已成为该所的优势项目。开展名贵洋兰的组培、繁育生产及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栽培。
  (七)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建所,是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占地面积近240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全所编制76人,有专业技术干部41人,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生5人,拥有高级职称16人。设有办公室、科研管理科、科技开发科、中心实验室、果树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蔬菜研究室、旱地作物研究室、粮食作物研究室、畜牧研究室10个科室。
  至2005年,共承担国家、省(部)、市科技项目200多项,已获国家、省
  (部)、市(厅)级科技成果奖97项(次),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27项,市(厅)级科技奖60项。先后选育成水稻、大麦、小麦、果树、甘薯、蔬菜、大豆等新品种29个,在全国、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在省内外农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2人。曾被省政府评为“服务农业先进单位”和莆田市“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八)厦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5年成立,占地面积540亩。隶属于厦门市农业局,下属一个试验农场,兼管“厦门农业技术引进开发中心”和“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全所职工总数223人(含试验农场职工133人),其中科技人员45人,具有高中级职称28人。设有办公室、科管科、开发部、农场管理科4个行政科室和蔬菜、果树花卉、农业新技术3个专业研究室。拥有1280平方米的荷兰自控温室一座,总计2000多平方米玻璃温室5座2000多平方米,钢管塑料大棚6000多平方米,功能较齐全的植物组培设施550平方米,配备有专用灌溉水塔和备用发电机。新建一幢7层3300多平方米的生物技术大楼。馆藏图书期刊资料8万余册。
  从1990年起,开展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园艺作物的应用开发研究,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市科技进步奖12项。培育出
  10几个优良的果蔬新品种,主要有花椰菜新品种厦花番茄新品种厦茄2号、夏杂等,杂交青花菜新品种绿宝、绿岛,无子西瓜B01,抗热结球白菜等。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在芹菜、网纹甜瓜、哈密瓜、樱桃番茄等十几种蔬菜、瓜果作物上获得成功,初步建立起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蔬菜工厂化育苗初具规模,名贵花卉周年供应市场,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在蔬菜、花卉等多种作物上应用成功,并向规模化发展。先后同荷兰、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20几个国家、地区及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及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
  (九)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10月成立,原称晋江专区(1971年改为晋江地区)农科所,1986年2月改称泉州市农科所。全所有职工72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13人(研究员3人),省优秀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设有4个行政管理科室、6个研究开发中心和1个绿洲农科经营部。建有1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1个科技成果推广园区。
  科研所主要任务是:在农作物“两高一优”新品种选育与中试基地建设、优质加工型马铃薯脱毒繁育与产业化、龙眼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等4个领域,建设泉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在水稻、花生、大豆、甘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以及早熟龙眼良种筛选等方面研究优势明显。在全市建立旱作生态农业、粮油作物良种繁育、脱毒马铃薯生产、龙眼管理新技术、盐碱地蔬菜等示范基地56个。基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后,新增粮食23亿多公斤;先后选育出78个农作物新品种,其中有2个品种获国家品种后补助奖励;获奖科技成果75项次,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成果奖1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先后24次被评为全国和福建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泉州市科教兴市活动先进单位;被列入省级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示范点”、泉州市第二批专利工作试点单位之一。
  二、县(市、区)农科所、良种场、科技示范场
  (一)农科所
  20世纪90年代,各县加强农科所建设,建立科技示范场,推广农业新技术。从2001年开始,在乡镇一级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成为推广当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农技干部及农民的“田间学校”。惠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郭金定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惠农早1号”,在省内推广面积160多万亩,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郭海辉、黄永胜、张惠山、孙华英等入选育出花生新品种“惠花2号”,林福山等入选育出甘薯新品种“惠薯5号”通过省级审定。
  (二)良种场
  2005年,全省有66个国有良种场,土地总面积52852。61亩,其中水田
  11407。39亩、旱地3746。76亩;果园10375亩、茶园2534亩、林地16859。3亩、牧草地81亩、鱼塘1334。78亩、其他杂地6514。38亩。职工总数2285人,其中干部284人(包括管理人员149人),工人2001人(包括固定工人1413人,合同制工人
  424人,临时工人164人)。全省国有良种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3217。6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125。28万元,工业产值5156。35万元,副业产值2936。05万元。净盈利的良种场32个,净盈利额54。44万元;净亏损的良种场34个,净亏损额246。17万元。
  国有良种场担负种子、种苗生产和试验示范任务。2005年,建立水稻原良种繁殖面积4388亩,提供种子总产量188。6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原种生产面积72亩,种子产量3万公斤;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面积280亩,种子产量5。5万公斤;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012亩,种子产量19。64万公斤;水稻常规良种生产面积3024亩,种子产量160。4万公斤。繁殖甘薯种苗1134万株,果茶种苗1473。72万株,林木种苗138万株。
  (三)科技示范场
  2001—2005年,全省共有80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其中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场27个(不含水产),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场53个(内含配套扶持建设的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场19个)。5年间共投入农业科技示范场扶持资金804万元,其中农业部补助资金405万元,本省扶持资金399万元。补助资金用于配套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148万元,用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仪器设备购买、培训及资料印刷费用、土地租赁及整治等共656万元,所有的补助资金如期划拨到所在县(市、区)农业科技示范场。5年间共引进示范新品种940多个,引进示范新技术130多项,免费培训农民及干部5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户9。5万多户。
  (四)四级农科网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按行业设立。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五有”农技站、农机站建设,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有7个设区市、69个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了基本建设任务,有530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省级“五有”站验收,有126个乡镇农技站建成“五有”站。
  在2002年《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简称《纲要》)实施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综合设置为主,主要按行业或专业性质设立农技、畜牧、农机、经管、水利、水产等站、所。《纲要》实施后,各地对乡镇站所进行了整合,有的两三个站所合并成立“农业服务中心”,有的多个站所综合设置,有的按技术类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将管理类(如经管站、企业办等)合并设立“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全省设立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的乡镇超过一半。全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373个,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有2654个,占总数的78。7%,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或以县管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的机构有719个,占总数的21。3%。绝大多数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财政全额拨款,其人员的工资大多数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基本能够保证。按照2002年出台的《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要求,乡镇一级设置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合并原有的畜牧兽医、农技、经管、水产、水利等农业各站,由乡镇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专业部门的指导),精简农业技术推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0%。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逐步推进,乡镇农业各站整合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全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
  人员配备逐年精简,到2005年年底,成立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的乡镇占总数过半。
  第五节 队伍
  一、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1991年以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逐年增多,主要是全国各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全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1991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共有10586人,其中在农业科技推广部门7612人,种子部门727人,畜牧兽医部门2247人。
  1992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共10738人,其中农业科技推广部门7840人,种子部门698人,畜牧兽医部门2200人。
  1995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共12783人,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3707人,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8331人,其他745人。
  1999年,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共14534人,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3390人,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0394人,其他750人。
  2000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共20581人,其中农业技术部门9238人,经营管理部门3730人,畜牧兽医部门3781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1277人,农机化推广部门2555人。
  2002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共17099人,其中农业技术部门8363人,经营管理部门3528人,畜牧兽医部门2268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1019人,农机化推广部门1921人。
  2004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1147人,其中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265人,设区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363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2576人,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7943人。
  2005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4783人,其中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324人,设区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626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3668人,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0165人。农业推广机构具体又分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畜牧兽医机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农机化推广机构。
  二、专业技术教学、研究、推广人员学历
  1991—2005年,全省农业技术人员学历素质越来越高,乡镇农技干部专业结构中,传统学科农学偏多,保鲜、经贸、园艺、蔬菜等专业人员少。
  1991年,全省农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7人,占0。1%;本科生1911人,占18。1%;专科生1230人,占11。6%;中专生6408人,占60。5%;其他1030人,占9。7%。
  2000年,全省农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288人,占1。4%;本科生3870人,占18。8%;专科生3849人,占18。7%;中专生10579人,占51。4%;其他1995人,占9。7%。
  2005年,全省农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665人,占2。9%;本科生5316人,占22。9%;专科生6194人,占26。7%;中专生9098人,占39。2%;其他1925人,占8。3%。
  三、职称
  (一)高级职称
  1。正高级职称
  1992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提高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农艺(畜牧兽医、农经)师”(以下简称“高农高定”)评审工作,是年10月成立第一届福建省“高农高定”评审委员会,同时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11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1993年11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9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1994年3月,召开第三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13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
  1994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高农高定”评审工作暂告中止。是年,农业部在第一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会上,福建省评审通过11人,1996年第二届评审通过17人,1998年第三届评审通过16人,2000年第四届评审通过15人,2002年第五届评审通过19人,2004年第六届评审通过20人。
  1998年,福建省恢复“高农高定”评审工作,12月成立第二届“高农高定”评审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8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1999年10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0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2001年12月,成立第三届“高农高定”评审委员会并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5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2003年9月,成立第四届“高农高定”评审委员会并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20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2005年12月,成立第五届“高农高定”评审委员会并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31位高级农业技术人民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待遇。
  1992—2005年,福建省总共评审通过117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工资和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经农业部评审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98人。2005年,在职农业推广研究员36名,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农艺师39人,共75人。
  2。副高级职称
  1991年11月,第二届福建省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立。
  1991—1992年,全省共召开五次评审会。1991年11月,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69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享受副高级职称待遇)任职资格。1992年4月,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47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1992年5月,第三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214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1992年7月,第四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87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1992年8月,第五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16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1993年根据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局《关于福建省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农牧渔业部《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规定,福建省农业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关于福建省农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职称工作逐步转入正常化评聘阶段。是年12月,成立第三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55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1994年7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62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1995年4月,召开第三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65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1995年12月,召开第四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87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1997年3月,成立第四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103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是年12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职改办批准确认148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1999年1月,成立第五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29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是年12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71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2001年1月,成立第六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74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是年12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人事厅批准确认169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2002年12月,成立第七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92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2004年4月,成立第八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172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2005年4月,成立第九届农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并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并经省人事厅批准确认218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
  1991—2005年,福建总共评审通过高级农业技术人员2178人。在职高级农艺、农经、畜牧、兽医师1017人。
  (二)中级职称
  1991年10月,第二届福建省农业厅农业技术人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立,至2005年12月的第十一届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省级农业系统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05年,在职的中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有5017人。另有初级7732人。
  四、专业
  1991—1993年,曾进行过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结构统计,1994年以后不再进行专业指标的统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