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标准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标准化
分类号: F326.5
页数: 6
页码: 424-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的情况,包含了标准制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
关键词: 农产品 农业标准化 福建省

内容

一、标准制定
  1991年,制定省地方标准综合体(指由品种鉴别、幼苗培育、栽培管理、采收贮藏等各个环节技术标准组成的集合体)《墨绿秆魔芋》
  1992年,制定国家标准《鲜枇杷果》,行业标准《出口蔬菜及蔬菜制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水果中硫丹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水果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食品嗜热菌芽孢(需氧芽孢、平酸芽孢和厌氧芽孢)计数方法》,省地方标准《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规范》、《杂交水稻再生稻栽培技术规范》、《冷烂型水稻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粘瘦型水稻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农业信息采集汇报规范》。
  1993年,制定行业标准《闽烘青绿茶》。
  1994年,制定省地方标准综合体《武夷岩茶(乌龙茶)》、《芙蓉李》,省地方标准《余柑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1995年,制定行业标准《出口水果和蔬菜中22种有机磷农药多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水果和蔬菜中克百威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水果和蔬菜中百菌清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米粉检验规程》,省地方标准《雪柑栽培技术规范》。
  1996年,制定省地方标准《香菇》、《水稻品种质量检验方法》、《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方法》、《水稻品种抗主要病虫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水稻品种抗三化螟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水稻品种抗褐飞虱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
  1997年,制定行业标准《出口水果中三唑酮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粮谷中异嗪草酮残留量检验方法》、《出口速冻蔬菜检验规程花椰菜类》、《出口速冻蔬菜检验规程豆类》、《出口乌龙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省地方标准综合体《琯溪蜜柚》,省地方标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四季柚鲜果》、《四季柚栽培技术规范》、《四季柚嫁接苗培育技术规范》、《槟榔芋(福鼎)种芋》、《槟榔芋(福鼎)栽培技术规范》、《西瓜栽培技术规范》。
  1998年,制定省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范》。
  1999年,制定行业标准《进出口西洋参检验规程》、《出口保健茶检验通则》、《进出口粮食、饲料含盐量检验方法》,省地方标准《茉莉花茶》、《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
  2000年,制定行业标准《进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进出口新鲜蔬菜检验规程》,省地方标准综合体《安溪乌龙茶》、《建宁黄花梨》、《永春芦柑》、《独本切花菊》,修订省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
  2001年,制定省地方标准综合体《龙眼》、《建莲》、《连城红心地瓜干》、《邵武烤烟》、《龙岩咸酥花生》、《莆田枇杷》、《古田银耳》、《古田油柰》、《天宝香蕉》、《寿宁花菇》、《福鼎白色双孢蘑菇》、《绿茶》、《白茶》、《白芽奇兰》、《闽北水仙》,省地方标准《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使用量技术测定方法》、《香蕉脱毒组培苗生产技术规范》、《香蕉脱毒组培苗质量标准》、《甘薯脱毒种薯(苗)生产技术规范》、《甘薯脱毒种薯(苗)质量标准》、《德化新世纪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屏南紫灵芝》、《尤溪金柑》、《仙游姬松茸》、《屏南夏香菇》、《霞浦晚熟荔枝》、《浦城特等米》。
  2002年11月16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当年制定国家标准《武夷岩茶》,行业标准《橡胶南美叶疫病菌检疫鉴定方法》、《植物检疫毒麦检疫鉴定方法》、《植物检疫玉米霜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省地方标准综合体《漳州水仙花》、《浦城原木赤灵芝》,省地方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设计规范》。
  2003年3月3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将农业标准化列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支撑。3月31日,省科技厅发布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公告,将农业标准化列为农业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5个专题之一,福安市和安溪县茶叶局,永春县农业局,古田县和仙游县食用菌办5个单位分别中标。当年制定国家标准《双孢蘑菇菌种》、《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行业标准《甘蔗种苗》、《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省地方标准综合体《橄榄》、《占田水蜜桃》、《茶树菇》、《金针菇》,省地方标准《杏鲍菇》、《鸡腿菇》、《白灵菇》、《茶口粉干》。
  2004年,制定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行业标准《小蔗螟检疫鉴定方法》、《剑麻象甲检疫鉴定方法》,制定省地方标准《无公害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巨大口蘑栽培技术规范》、《真姬菇》、《真姬菇栽培技术规范》、《白芦笋育苗技术规范》、《白芦笋栽培技术规范》、《白灵菇栽培技术规范》、《大杯覃栽培技术规范》,修订省地方标准《琯溪蜜柚苗木培育技术规范》、《琯溪蜜柚栽培技术规范》、《琯溪蜜柚》。
  2005年,制定行业标准《中国水仙种球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等级》、《出口茶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烟叶收购及工商交接质量控制规程》、《烟用材料标准体系》、《穿孔属线虫检疫鉴定方法》,省地方标准综合体《坦洋功夫红茶》、《岩溪晚芦》、《纽荷尔脐橙》,省地方标准《番茄栽培技术规范》、《冷冻干燥蔬菜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保鲜干燥蔬菜良好操作规范》、《冷冻蔬菜良好操作规范》、《冷冻食品贮藏运输良好操作规范》、《绿茶茉莉花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乌龙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茶叶贮藏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冷藏保鲜结球甘蓝加工技术规程》、《冷冻干燥脱水小香葱加工技术规程》、《热风干燥脱水菠菜加工技术规程》、《速冻毛豆加工技术规程》、《速冻四季豆加工技术规程》、《速冻甜豌豆加工技术规程》、《谷秆两用稻东南201栽培与稻秆利用技术规范》、《秀珍菇》、《杏鲍菇栽培技术规范》;修订省地方标准综合体《永春芦柑》,省地方标准《连城红心地瓜干》以及《福安绿茶绿色食品标准》、《安溪乌龙茶绿色食品标准》、《永春芦柑绿色食品标准》、《古田银耳绿色食品标准》和《仙游姬松茸绿色食品标准》等。
  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002年,农业部在政和县创办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003年,农业部在安溪县创办乌龙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省农业厅在仙游县、永春县、芗城区、云霄县创办柚、枇杷、芦柑等5个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福安市、安溪县(绿色食品标准)、武夷山市创办3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仙游县、古田县创办姬松茸、银耳2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厦门市翔安区创办胡萝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004年,农业部在仙游县、武夷山市、周宁县创办姬松茸、岩茶、鲜茶浓缩汁3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省农业厅在闽侯县、宁德市蕉城区、莆田市涵江区、德化县、平和县创办橄榄、龙眼、枇杷、梨、柚5个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仙游县、建瓯市创办2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将乐县创办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厦门’市翔安区创办洋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005年,省农业厅在闽侯县、仙游县、新罗区创办脐橙、枇杷、蜜柑3个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蕉城区创办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浦城县创办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三、农业认证
  绿色食品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目标主要放在环境保护方面。即着眼于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严格限制农业化学品的投入使用,确保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同时生产出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采用的质量安全标准,通常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其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中对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严格限制在不对环境和产品造成不良后果的范围之内,且是作为强制实施的规定写进标准,因此,绿色食品的实际安全卫生状况,通常都显著优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最初的绿色食品认证受理审查工作由省农业厅农垦局项目办负责,第一个获认证通过的是福建康乐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原粒鲜橙汁,于1990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后是罗源县凤山镇的香菇,于1993年获认证通过。1995年漳浦县的大南坂农场分别以西蕃莲、菠萝、橙等原料加工的5个饮料产品通过认证。至1997年,全省认证通过的绿色食品达到31个。1998年,成立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受理审查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材料职能,当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2个、水果产品1个、茶叶产品6个、粮食产品3个;1999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16个、水果产品3个、茶叶产品11个、其他产品1个;2000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7个、水果产品4个、茶叶产品13个、油料产品1个;2001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10个,水果产品5个、茶叶产品5个、粮食产品2个、其他产品2个;2002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9个、水果产品2个、茶叶产品5个、粮食产品3个、其他产品1个;2003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8个、水果产品2个、茶叶产品16个、粮食产品4个、食用菌产品2个;2004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6个、水果产品4个、茶叶产品9个、粮食产品4个、其他产品1个;2005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产品21个、水果产品3个、茶叶产品8个、粮食产品2个、食用菌产品4个、其他产品1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始于21世纪初,省人民政府把治理“餐桌污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省农业厅决定在主管的领域内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并着手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2002年,又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暂行规定,并在全省开始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由国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来,属强制性农业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规范由省级农业部门制定,属非强制性农业标准)。2003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在福建展开。当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生产基地24个、产品81个;2004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2个、产品55个;2005年全省通过认证的有蔬菜生产基地29个、产品43个。
  四、标准研究
  1991—2001年,在福建省只有个别热心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科技人员,零星进行农业标准化学术研究,
  1993年,林震、张声扬、黄佳佳共同编写科普小册子《农业标准化》、《法定计量单位与数值修约规划手册》,内容包括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种子标准化、植物保护标准化、土壤肥料标准化、畜牧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化、农业综合标准化以及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农业标准情报工作等。印发到本省农业标准化有关机构,还销往黑龙江、湖北等5个省区,作为农业标准化培训教材。
  省农业厅陈石榕多次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中国标准化》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向国内读者阐述了一些国际组织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提出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1998年,陈俊钦以《加强行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为题,提出了以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建议,并被民盟福建省委会整理成当年全国和福建省政协会议提案。2001年,陈俊钦参加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21世纪中国农技推广发展研究的活动,提交《标准化——新阶段农技推广的必然选择》论文。2002年,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课题研究,指出标准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之所以能够带动基地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借助的主要是自身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农业标准化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的有关建议,并提交研究成果《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及其应对办法》,2002年11月5日被刊登于《农民日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