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工产业集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47
颗粒名称: 二、加工产业集群
分类号: F326.5
页数: 3
页码: 376-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省新建和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农产品 加工 福建省

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起,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开发改变了传统的腌制、日晒、蒸煮等作坊式粗加工生产方法,针对存在品种少、质量差、档次低等问题,加快加工品结构调整,改造、新建和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生产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作坊粗加工向集约化、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迈进,初步形成以果蔬罐头、速冻脱水、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调理休闲食品、保健茶深加工等新型的现代产业。
  厦门、漳州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泉州市休闲食品加工业为省级产业集群,此外还形成一批市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向连片发展,大型加工企业通过自身膨胀形成了以加工为龙头,上联种养基地、下接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条。中小型加工企业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向基础设施完善的园K聚集,逐步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布局,提高了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全省建成一大批仓储、物流、保鲜、包装、彩印、包装原料马口铁、纸板、发泡塑料等配套企业,产业链的配套与完善确保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着力发展以菜篮子工程为主的肉蛋乳加工业、粮油糖加工业,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集群,促进规模经营,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名牌农产品的开发,开拓了农产品市场。福州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橄榄、青梅、余甘等南方水果的加工开发,形成了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集群,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市着力培植系列饮料、八宝粥、罐头、速冻蔬菜产业集群,呈现规模以上企业由加工生产向种苗生产、市场流通两头延伸的特点,产业链不断延伸。“十五”期间,银鹭集团投资3亿元的PET无菌冷灌装饮料生产线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新增大豆、菜子色拉油生产线,年新创产值3亿元以上。中禾实业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引进毛油生产线,年创产值可达5亿元。
  20世纪90年代后期,泉州市拓展以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禽畜、粮食、木竹藤等为主导的八大龙头产业集群。以南安市官桥粮食城等为龙头的粮食制品生产加工,以安溪县茶厂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加工,以惠安县中绿公司等为龙头的蔬菜生产加工,以石狮市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等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以永春县蓬源食品饮料公司等为龙头的水果生产加工,以德化县三利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木藤生产加工,以晋江县永祥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以石狮县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肉类生产加工等农产品加工系列集群呈现雏形。
  漳州市自1997年7月国家批准设立为“海峡西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来,着力发展闽台合作合资的果蔬食用菌等加工业。批办农业合资企业200个,总投资5亿美元,引进先进设备1500多台套,龙海、漳浦的民营企业与台湾合作,并以订单农业形成果蔬闽台加工示范区,在加工区内分布着近50家台资企业、闽台合资企业,年生产加工果蔬食用菌速冻、保鲜、脱水产品40余万吨,全部出口。漳州市还把发展农业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每个产业都有一个或几个龙头带动,有一群企业配套的要求,培育出了全国十强之一的罐头企业紫山集团,打造出了港昌、港鑫、泰山、绿宝、亚细亚、海魁、东方、东海、东宝、南海、联侨、宝丰、益龙、盈丰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构筑起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使三者间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2000年后,莆田市利用果蔬、食用菌等资源,建立优质原料种植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如闽中蔬菜、涵兴食品、红太阳食品、绿森庄园、中茂罐头等,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宁德市根据茶叶、食用菌、果蔬、畜禽、粮油等主要农产品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口岸、交通条件,规划建设闽东工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星火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15个农产品加工区。茶叶加工业主要布局在福安市、寿宁县、周宁县和福鼎市、蕉城区乡镇;食用菌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古田、屏南和寿宁3个县;果蔬加工业主要布局在福安市、古田县、屏南县和蕉城区;肉禽蛋奶加工业主要布局在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3地。
  三明市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笋加工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等,并向周边辐射。“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以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三明市楼源畜牧场、宁化农星农牧公司、尤溪麻鸡种鸡场、沙县鸭业总公司为龙头,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和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5年,龙岩市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市委、市政府“10+3”重点产业,并确立了地瓜干、花生、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加工6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市7个县(市、区),均设置了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或加工专业园区。连城的地瓜干加工园区、武平县珍稀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和梁野山生态茶叶加工贸易小区、新罗区小池茶叶加工贸易小区、上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长汀县远山食品加工园区、漳平富山工业园区罗安食品小区和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永定的莲花工业园区食品小区。
  “十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加工组织实施了一批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和项目引进,重点对粮油、水果、蔬菜、肉制品、食用菌、茶叶等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进行研发,攻克了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低温真空浓缩、冷加工、低温与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高效杀菌等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浓缩果汁、清洁蛋、真空冻干果蔬制品等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引进了一批包括48000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36000瓶/小时的不含气饮料塑料灌装生产线、180000包/班的方便面生产线、4200袋/小时的牛奶无菌包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速6色凹印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冷冻干燥设备及纸浆模塑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装备,缩短了全省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5年来,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在高新技术引领下,呈现新的发展变化,凸现以下趋势。一是动物性食品加工增长迅速,肉制品、乳制品加工更趋于营养、方便、多样化,水产品畅销不衰;二是蔬菜和水果加工制品正成为人类的重要食品,各种果蔬菌笋罐头、保鲜果品、速冻蔬菜和脱水蔬菜等加工食品发展迅速,质量要求严格;三是饮料趋向多样化,果汁、蔬菜汁、袋泡茶、冰茶、果味饮料茶、保健茶、特种茶、保健型饮料急剧增加,发展前景广阔;四是啤洒、果酒等酒精含量低的酒类增长速度显著;五是乌龙茶中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成为高档天然健康饮品的时尚;六是方便、营养均衡性食品日益走俏,功能性食品发展迅猛,净菜、配菜及各种冷冻、休闲、旅游食品等越来越受到欢迎。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