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
分类号: F326.5
页数: 9
页码: 370-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省农产品加工的情况,包含了加工产品和加工产业集群。
关键词: 农业 产品加工 福建省

内容

全省农产品深加工大致经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粗加工阶段、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以高起点、高标准、生态安全为目标的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培育特色农牧品种,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加快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特色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并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发展不同档次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增加特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3~22类)企业总数达19001家,从业人员182.16万人,实现产值28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0%;出口交货值836.54亿元,比上年增长6.30%;实现利润130.30亿元,比上年增长36.80%,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3.0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2513.51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5位和第9位,农产品加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90%。
  一、加工产品
  (一)粮油
  福建省加工制品主要是大米、面粉及其复制品,粉干、兴化粉、切面、白拷、线面、阳春面、春饼、光饼、变性淀粉、酱油、厦门的馅饼、连成红心地瓜干、宁化的地瓜粉丝等,还有各种植物油、糕点、糖果、啤酒。2005年全省粮油加工,产值169.65亿元。占食品工业产值比重30%,占相应农业产值比重91.7%,加工率82.2%。福建主要粮油加工企业有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莆田市东南香米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泉州金穗米业有限公司、元洪面粉食品(福建)有限公司、福建漳州永利盛面粉有限公司、金冠食品(福建)有限公司、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等。
  随着“玫瑰茄子油开发”、“真菌营养油脂的开发”、“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态型淀粉接枝共聚物超吸水剂”、“高效节能技术研究”、“发芽糙米加工开发”等一批高新技术的应用,福建粮油加工业在大宗粮油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突破了催化剂、醇分离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保鲜米制品、多孔淀粉、变性淀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解决了小麦淀粉制糖、发酵、谷氨酸高温连续等电提取、转晶、谷氨酸钠连续结晶等谷氨酸和味精生产关键技术。南安是“闽南金三角”重要的粮食集散基地和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南安总投资3.50亿元人民币,建设用地1200亩,建成一个大型·集仓储、加工、现货市场交易、农产品及加工机械展示、订单、期货、物流、信息平台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市场。南安市官桥的粮食市场在全国八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中居第4位。2005年中国粮油深加工技术展洽会在南安市官桥镇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粮油食品企业客商共1200多人参加。展洽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和江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展示省内外粮油食品深加工的机械新设备、新技术、名优产品以及各高校科研所粮油食品深精加工最新技术成果。
  福建省粮油加工业在营养强化面粉的生产、小麦淀粉的制取、小麦谷朊粉的产品开发、超细淀粉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元洪面粉食品(福建)有限公司应用新技术生产多元化的高级面包粉、中筋特白小麦粉;低筋特白小麦粉;产品有饼干粉、低筋面粉、低筋特白糕点粉、粉心粉、高筋心粉、精制糕点粉、快食面专用粉、馒头专用粉、面包粉、上白粉、特白面包粉、特高筋粉、特制富强粉、西点粉、增白面包粉、中筋精粉、中筋特白面粉、中筋增白面粉、重筋面粉以及各种专用粉。1998年,惠安(中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玉米深加工饮料,实现综合利用和大幅增值。2000年,莆田市东南香米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大米加工的谷糙分离机、抛光机、分色机、厚度自动检测机,采用生物酶抗老化技术,解决了米粉的老化回生难题。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植物油脂生产在浸出技术、特殊油料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油料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成效。2005年,福州隆利信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展“高色价多色调红曲粉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食品生产,开发并生产了红曲米、红曲色素提取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闽西北青贮玉米主要是长富和大乘两大乳业集闭的奶牛饲料,沿海周围县(市)鲜食玉米产品一部分通过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各地,另一部分通过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福建省涉及鲜食玉米加工开发的企业近10家,加工销售量排在前5名的企业是中绿集团有限公司,在惠安县子公司配置玉米系列饮料流水生产线及玉米罐头生产线,在漳浦县子公司配置玉米罐头生产线,年生产“绿色庄园”牌系列玉米饮料5万吨,各类玉米罐头(含软盒、硬盒)0.40万吨;福建亲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亲亲牌”软包装即食型玉米0.60万吨;漳州裕得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生产保鲜、加工玉米穗0.50万吨专供出口;漳州振华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生产保鲜、加工玉米穗0.25万吨,专供出口;福建龙泰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上企业的甜玉米加工量占玉米总加工量的90%以上。
  (二)果蔬
  2005年全省水果加工产值为24.99亿元,占食品加工业产值比重的4.40%,占农业产自比重的26.50%,加工率为26.50%;蔬菜加工产值为39亿元,占食品加工业产值比重的6.90%,占农业产值比重的17.50%,加工率为9.50%。
  1.果蔬菜罐头
  厦门罐头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研制开发出优质适销的水果、蔬菜等五大类近百种罐头产品。2001年8月,率先向社会公幵承诺:所有“古龙”牌罐头均不添加防腐剂、不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古龙”牌罐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80多个国家(地区)。“古龙”品牌获“中国罐头行业著名品牌”称号,连年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该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2002年登上“中国罐头十强企业”榜首。
  2.果蔬蜜饯制品
  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橄榄、芙蓉李、杨梅、余甘、生姜等为主要原料,代表性加工制品有五香橄榄、大福果、丁香榄、加应子、蜜桃片、化梅、糖姜片等;果酱类主要包括果酱、果菜泥、果膏、果冻、果糕、果丹皮等产品。其中果酱、果冻是国内市场销路较好的产品,带果肉的果冻是21世纪新开发的果冻制品。
  3.果蔬汁、酒、醋加工
  2000年以后全省果汁加工发展迅速,而且市场销量大。其中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和果汁饮料是福建果蔬汁发展的趋势。加工果汁的原料主要是巴西进口的浓缩橙汁经过稀释灌装而成。柑橘虽是全省栽培量最大的水果,但以宽皮橘类为主,甜橙类约占20%。由于宽皮橘类不适合果汁加工,而适合加工果汁的甜橙类栽培量少,原料成本高,以省内生产的柑橘为原料加工的果汁很少。
  福建果酒有荔枝、龙眼、芦柑、枇杷、杨梅制成的果酒。进入21世纪,由于果醋和果醋饮料是养生保健的时尚产品,成为水果加工的新热门研究开发产品。福建尤溪金门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柑橘为原料,进行柑橘泉酒、果醋、果汁、果脯深加工。该公司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用天然发酵醋及果汁为原材料复配成果醋饮料,保持了水果特有的果香,且酸度适中,口感好。2005年,甫田市设立了两家枇杷酒企业。福建南湖酒业公司引进先进生产线生产果酒。
  4.脱水果蔬制品
  福建最主要的果蔬干制品有荔枝干、龙眼干、梅菜干、地瓜干、萝卜干、食用菌干等制品。莆田的龙眼干、荔枝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莆田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早引进真空冻干技术进行果蔬脱水干制品加工企业。该公司主营“闽中牌”速冻蔬菜、冻干蔬菜、脱水蔬菜,腌渍蔬菜等蔬菜系列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及东南亚。南安市绿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与省内食品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应用新加工技术改造传统龙眼、荔枝的脱水工艺,开发新型龙眼、荔枝干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5.果蔬速冻保鲜
  福建省的果蔬速冻加工以蔬菜为主,速冻果蔬出口量名列全国前茅。“十五”期间,全省在加快研究应用快速冻结和快速解冻新技术,开发速冻果蔬新型产品,应用了生产能力高的连续螺旋式速冻机、超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喷淋式速冻机以及配套的果蔬预冷机,并开展速冻包装材料的研发,建立并推广速冻果蔬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扩大速冻豌豆、甜玉米、槟榔芋、草莓、荔枝、杨梅、速冻荔枝、速冻龙眼等产品生产规模。2003年福州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新产品冰橄榄、冰余甘,获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奖,新产品已获国家专利。龙海市就有10多家企业在蔬菜加工中引进流态单体速冻和低温真空脱水加工技术,带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加工出口12万多吨。
  6.果蔬功效成分的提取和功能食品的开发
  21世纪初,全省果蔬加工龙头企业,突破果蔬汁防褐变、棒曲霉素控制、定向吸附等关键技术,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和果蔬流通技术研究,并着力开发果蔬功能产品。福州红火饮料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野味山楂生产线,其生产的4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0个产品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泉州休闲食品业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拥有金冠、达利、雅士利、蜡笔小新、福马、亲亲、喜多多等一批著名品牌,主要生产焙烤食品、糖果、休闲水产品、膨化食品、方便食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休闲食品第7位。省科研部门开展了“余甘多糖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先后开发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姬松茸多糖、灰树花多糖、猴头菇多糖、姬松茸精粉、灵芝孢子粉、灵芝破壁孢子粉、虫草菌粉、淫羊霍提取物等新产品。
  (三)茶叶
  在乌龙茶产区推广空调做青技术、微波杀菌和特种茶加工工艺,提高了乌龙茶的制优率。在绿茶产区推广应用名优茶制作机械,提高了品质。宁德市在加速茶树品种改造的同时,加大加工机械和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每年推广名优茶机械在200台(套)以上,使品种结构调整和名优茶加工同步推进。
  全省茶叶初精制加工产品主要有乌龙茶、绿(花)茶、红茶、白茶。
  乌龙茶主抓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平和白芽奇兰、永春佛手等名优品种的加工做青技术,提高制优率,推行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包括茶青采摘、茶叶初制、茶叶精制、茶叶包装各环节的标准化。绿(花)茶:主要抓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名优茶的比重,加强了绿(花)茶制作先进工艺和机械设备的引进推广,引进绿色茶叶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加工水平,提高茶叶品质,创立名牌产品。白茶:突出白茶独特的保健功能,加强了宣传,不断提高福建白茶的社会知名度,逐步扩大白茶的生产规模。精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茶饮料(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和茶多酚、茶多糖等。全省已建立一批产值上亿元的茶浓缩液、速溶茶饮料、茶多糖等高附加值茶叶生物制品的龙头企业。截至2005年,全省茶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4个,39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4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的产品有33个。“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先后通过原产地保护认证,35个县(市、区)通过“福建乌龙茶”原产地保护。
  (四)食用菌
  20世纪90年代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除鲜食外,主要加工成脱水制品、盐渍制品和罐头食品。1991年,福建省第十一届蘑菇罐藏制种工作会议在南靖召开,会议决定在全省推行蘑菇规范化栽培,包括强化培养料二次发酵、应用杂交新菌株(As2796)、推广标准化菇房,推行集约化栽培和适度规模经营。1992年,国家轻工业部在莆田召开全国第六届蘑菇罐藏品种科研协作会议。1997年福建省副省长张家坤主持召开蘑菇种植、加工、出口专题会议。“十五”期间,全省食用菌加工深加工开发利用有进一步的拓展,制成各种风味的蜜饯、油炸食用菌、调味品、糖果、酒类等,研究开发出香菇多糖胶囊、香菇口服液、银耳多糖、猴头菇多糖、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等医药保健品。
  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产品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茶、灵芝胶囊、灵芝片、灵芝礼盒等灵芝系列产品20余种,其中仙芝楼灵芝孢子油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菌物学会推荐产品”。公司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产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南靖嘉田木耳开发公司拥有3个生产基地,年可种植白背木耳、秀珍菇、鲍鱼菇、大白口蘑、杯蕈等珍稀食用菌800万袋,年可种植各种食用菌一亿多袋,创产值上亿元。2005年生产的产品有鲜品、干品、盐渍品、清水软包装产品、食用菌油炸、膨化休闲系列食品,“吉田牌”白背木耳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的荣誉称号,6个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
  福建省古田县华德美菇品有限公司食用菌产品主要有银耳、香菇、花菇、香菇柄、毛木耳、金针菇、茶树菇、竹荪、滑菇、姬松茸、杏鲍菇、猴头菇、鸡腿菇、黑木耳、灵芝、羊肚菌、牛肝菌、灰树花等18个品种。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深加工产品项目,经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高益槐教授指导,由食用菌产品经过生物活化提取技术提取而成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姬松茸多糖、灰树花多糖、猴头菇多糖、姬松茸精粉、灵芝孢子粉、灵芝破壁孢子粉、虫草菌粉、淫羊霍提取物等产品。
  闽联食品有限公司从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系引进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糟制即食品工艺,生产出食用菌糟制即食品,年产量500吨,产值近1000万元。该公司开发的“菇菌营养蛋白粉”项目已经投产,无公害新产品年产值达6000万元。
  进入21世纪,福建食用菌的深加工在食用菌饮料、食用菌调味品、食用菌保健食品、食用菌风味小菜、食用菌蜜饯、食用菌制药等方面均有突破。食用菌饮料在饮料制作过程中加入菇体,参与发酵或浸渍,使菇体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溶于饮料中,增加饮料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全省已酿造成的食用菌酒有香菇酒、蘑菇酒、猴头酒、花粉灵芝蜜酒等。制作食用菌风味饮料,在风味饮料中加入菇体浸提液,以保持食用菌特有的风味。食用菌调味品大多以食用菌加工过程中的下脚料为原料,如杀青水、等外菇、碎菇、菇柄等。已开发品种有蘑菇酱油、香菇酱油、平菇酱油、蘑菇醋、香菇方便面汤料、草菇酱油、香菇肉酱等。食用菌保健食品开发有香菇挂面、猴头挂面、香菇松、香菇肉松、银耳果冻、灵芝速溶茶等。食用菌风味小菜有平菇豆酱、蘑菇豆酱、蘑菇酱、酱平菇、五香松菌酱、五香牛肉香菇、清香香菇丝等。食用菌蜜饯主要是做果脯类产品。食用菌制药多数采用液体菌丝和食用菌下脚料发酵、提取开发有食用菌为原料生产的有香菇多糖、猴菇宁等多种药剂等。
  二、加工产业集群
  从20世纪90年代起,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开发改变了传统的腌制、日晒、蒸煮等作坊式粗加工生产方法,针对存在品种少、质量差、档次低等问题,加快加工品结构调整,改造、新建和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生产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作坊粗加工向集约化、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迈进,初步形成以果蔬罐头、速冻脱水、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调理休闲食品、保健茶深加工等新型的现代产业。
  厦门、漳州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泉州市休闲食品加工业为省级产业集群,此外还形成一批市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向连片发展,大型加工企业通过自身膨胀形成了以加工为龙头,上联种养基地、下接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条。中小型加工企业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向基础设施完善的园K聚集,逐步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布局,提高了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全省建成一大批仓储、物流、保鲜、包装、彩印、包装原料马口铁、纸板、发泡塑料等配套企业,产业链的配套与完善确保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着力发展以菜篮子工程为主的肉蛋乳加工业、粮油糖加工业,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集群,促进规模经营,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名牌农产品的开发,开拓了农产品市场。福州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橄榄、青梅、余甘等南方水果的加工开发,形成了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集群,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市着力培植系列饮料、八宝粥、罐头、速冻蔬菜产业集群,呈现规模以上企业由加工生产向种苗生产、市场流通两头延伸的特点,产业链不断延伸。“十五”期间,银鹭集团投资3亿元的PET无菌冷灌装饮料生产线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新增大豆、菜子色拉油生产线,年新创产值3亿元以上。中禾实业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引进毛油生产线,年创产值可达5亿元。
  20世纪90年代后期,泉州市拓展以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禽畜、粮食、木竹藤等为主导的八大龙头产业集群。以南安市官桥粮食城等为龙头的粮食制品生产加工,以安溪县茶厂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加工,以惠安县中绿公司等为龙头的蔬菜生产加工,以石狮市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等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以永春县蓬源食品饮料公司等为龙头的水果生产加工,以德化县三利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木藤生产加工,以晋江县永祥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以石狮县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肉类生产加工等农产品加工系列集群呈现雏形。
  漳州市自1997年7月国家批准设立为“海峡西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来,着力发展闽台合作合资的果蔬食用菌等加工业。批办农业合资企业200个,总投资5亿美元,引进先进设备1500多台套,龙海、漳浦的民营企业与台湾合作,并以订单农业形成果蔬闽台加工示范区,在加工区内分布着近50家台资企业、闽台合资企业,年生产加工果蔬食用菌速冻、保鲜、脱水产品40余万吨,全部出口。漳州市还把发展农业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每个产业都有一个或几个龙头带动,有一群企业配套的要求,培育出了全国十强之一的罐头企业紫山集团,打造出了港昌、港鑫、泰山、绿宝、亚细亚、海魁、东方、东海、东宝、南海、联侨、宝丰、益龙、盈丰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构筑起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使三者间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2000年后,莆田市利用果蔬、食用菌等资源,建立优质原料种植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如闽中蔬菜、涵兴食品、红太阳食品、绿森庄园、中茂罐头等,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宁德市根据茶叶、食用菌、果蔬、畜禽、粮油等主要农产品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口岸、交通条件,规划建设闽东工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星火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15个农产品加工区。茶叶加工业主要布局在福安市、寿宁县、周宁县和福鼎市、蕉城区乡镇;食用菌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古田、屏南和寿宁3个县;果蔬加工业主要布局在福安市、古田县、屏南县和蕉城区;肉禽蛋奶加工业主要布局在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3地。
  三明市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笋加工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等,并向周边辐射。“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以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三明市楼源畜牧场、宁化农星农牧公司、尤溪麻鸡种鸡场、沙县鸭业总公司为龙头,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和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5年,龙岩市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市委、市政府“10+3”重点产业,并确立了地瓜干、花生、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加工6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市7个县(市、区),均设置了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或加工专业园区。连城的地瓜干加工园区、武平县珍稀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和梁野山生态茶叶加工贸易小区、新罗区小池茶叶加工贸易小区、上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长汀县远山食品加工园区、漳平富山工业园区罗安食品小区和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永定的莲花工业园区食品小区。
  “十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加工组织实施了一批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和项目引进,重点对粮油、水果、蔬菜、肉制品、食用菌、茶叶等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进行研发,攻克了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低温真空浓缩、冷加工、低温与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高效杀菌等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浓缩果汁、清洁蛋、真空冻干果蔬制品等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引进了一批包括48000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36000瓶/小时的不含气饮料塑料灌装生产线、180000包/班的方便面生产线、4200袋/小时的牛奶无菌包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速6色凹印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冷冻干燥设备及纸浆模塑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装备,缩短了全省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5年来,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在高新技术引领下,呈现新的发展变化,凸现以下趋势。一是动物性食品加工增长迅速,肉制品、乳制品加工更趋于营养、方便、多样化,水产品畅销不衰;二是蔬菜和水果加工制品正成为人类的重要食品,各种果蔬菌笋罐头、保鲜果品、速冻蔬菜和脱水蔬菜等加工食品发展迅速,质量要求严格;三是饮料趋向多样化,果汁、蔬菜汁、袋泡茶、冰茶、果味饮料茶、保健茶、特种茶、保健型饮料急剧增加,发展前景广阔;四是啤洒、果酒等酒精含量低的酒类增长速度显著;五是乌龙茶中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成为高档天然健康饮品的时尚;六是方便、营养均衡性食品日益走俏,功能性食品发展迅猛,净菜、配菜及各种冷冻、休闲、旅游食品等越来越受到欢迎。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