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业化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产业化经营
分类号: F321
页数: 21
页码: 350-3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包含了产业发展,经营模式与机制,农产品基地建设等。
关键词: 农业 产业化 福建省

内容

一、产业发展
  闽东南地区是全国最早探索“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地区之一,全省各地涌现出不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形式。20世纪80年代,福清市龙田镇东营村,利用“花蛤”等贝类资源搞产供销一条龙,使这个村的海产品销往福建省,直至江西鹰潭、上饶等地。80年代中期,漳浦县出现了以经济合同方式开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花果中心”、“水产中心”。之后,全省各地不断涌现出以各种“龙头”带动农民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而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供)销一条龙”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1995年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林业强省”、“海洋经济大省”的发展思路,并把林产业和水产业列为福建的两大支柱产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福建省农业与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规划》,各地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上议事日程,涌现出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典型,龙海速冻蔬菜、沙县板鸭、连城地瓜干、古田食用菌、福清烤鳗等,都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超亿元的主导产业。1996年全省各类产业化组织1068个,总产值24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带动农户2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2%。1997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确定粮食为基础产业,林产业和水产业为支柱产业,将水果、食用菌、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稀珍养殖等9个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培育了漳州芦柑、花卉和出口蔬菜,安溪乌龙茶,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同安蔬菜,莆田常太枇杷、长汀河田鸡、连城地瓜干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同年,按照“动态管理、择优评定”的原则确定重点扶持1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1999年年底,全省已有上规模的龙头企业组织1078个,年产值233亿元,实现增加值42.06亿元,带动种养基地1100万亩、农户218万户,为农民增加收入19.10亿元。
  2001年,《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省农办下达了1000万元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带动金融部门贷款5.5亿元,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福建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200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的文件,提出农业“三、四、九”发展思路。即建设“临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和“闽西北绿色产业带”3个特色农业产业带;突出发展畜牧、水产、林竹和园艺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9个重点特色农产品。从2003年起,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期间,各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工作力度,形成了“国家级一省级及部门级一市级”龙头企业群。2005年全省拥有各类能够带动全省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6000多家,比2000年增加了1倍多。福建省蔬菜产业一直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或中介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做到统一加工、包装与品牌销售。2002年南平市松溪茶坪的5000亩洋包菜,由松溪龙和食品公司收购出口。2003年,福建绿美农业生物有限公司在福州建立万余亩以大葱、荷兰豆、萝卜为主的出口蔬菜基地,其中平潭大葱基地2000亩,长乐萝卜基地2000亩,福清荷兰豆基地3000亩,闽侯荷兰豆基地1500亩,闽清荷兰豆基地500亩,仓山区荷兰豆基地500亩;福建大栂指实业集团公司在永泰建立荷兰豆、金豆基地3000亩,在琅岐建立荷兰豆基地4000亩。三明、南平等市订单蔬菜生产有所发展。三明市建立管前冷冻厂、青松食品厂有限公司、消东亚公司等8家具有1000吨以上生产规模蔬菜加工厂。生产冷冻、罐藏、盐渍等蔬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政和县订单蔬菜品种为毛豆、荷兰豆、洋包菜等,销售金额达5000万元。
  二、经营模式与机制
  (一)经营模式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及其他经营模式等几种经营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
  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与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将生产、销售、加工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常见的组织模式,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形式。随着龙头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的扩大,“公司+农户”这种形式不断创新,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2005年,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3329个,占43.98%。
  2.中介组织带动型
  主要是由从事同一农业生产项目的若干农户,按照一定的章程联合起来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如农民专业协会、农民技术经济研究会、合作社等,在这些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全省中介组织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和“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2005年,全省中介组织带动型1847个,占24.40%。
  3.专业市场带动型
  主要是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甫田等沿海5地(市),通过培育建设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形成一种“专业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2005年,全省专业市场带动型280个,占3.70%。
  4.主导产业带动型
  主要是三明、龙岩、南平、宁德山区4地(市),利用资源禀赋,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但是,这种经营模式仅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产业化规模优势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农户经营与市场经济的接轨问题。
  5.科技带动型
  主要是科研单位利用技术优势,通过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经营模式。
  (二)合作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联结的紧密程度,划分为合同方式、合作方式、股份合作方式和其他方式等几种类型。2005年,在全省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34.81%,合作方式占12.67%,股份合作方式占24.43%,其他方式占28.09%。
  1.合同方式
  合同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内部各利益主体按照合同条款行使其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一种利益联结方式,其核心是价格形成机制。常见的价格机制有3类:一类是预设价格,即企业参照上年(季)市场价格,在年(季)初确定或与农户商定一个当季的收购价格;一类是准市场价格,即企业随行就市,或参照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一个略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格;还有一类是保护价,即企业结合农户的生产成本确定一个最低保护价,在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2005年,在全省产业化经营在合同关系中,订单关系达到1763个,占总数的66.91%;订单总额156.34亿元,订单合同履约率达96.54%。
  2.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是指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其他合作组织,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谈判地位和增强市场影响力的目的。合作社的内部联系一般比较紧密,章程的约束力也比较强;而专业协会的内部组织一般较为松散,章程的约束力也较弱。全省的合作经济组织整体上处于初创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影响力不大等问题。
  3.股份合作方式
  股份合作方式是指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统一起来,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利益联结方式,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在这种利益联结方式中,龙头企业一般演化成为股份合作制法人实体,而入股农户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和企业的“车间”。农民既以劳动者的身份获得工资报酬,又以股东身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企业与农民由彼此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
  三、农产品基地建设
  “八五”期间,继续实施“粮食工程”、“林果(茶)工程”、“菜篮子工程”,先后建立了一批粮食、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生猪、禽蛋和林竹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九五”期间,进一步优化、调整基地生产布局,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了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
  (一)蔬菜
  蔬菜产业布局以连江、闽侯、福清、城厢、涵江、仙游、惠安、晋江、南安、洛江、同安、龙海、漳浦、平和、芗城区等县(市)为闽东南沿海冬季蔬菜优势产区;以永定、上杭、武平、长汀、漳平、永安、尤溪、沙县、浦城、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等县(市)为闽东和闽西北反季节蔬菜优势产区;以德化、大田、建宁、泰宁、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县(市)为高山反季节蔬菜优势产区。
  (二)水果
  水果产业布局形成了以平和、南靖、长泰、华安、永春、南安、德化、仙游、霞浦、蕉城、福鼎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芦柑、柚类、晚熟柑橘优势产区;以新罗、漳平、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等县(市)为主生产早熟柑橘优势产区;以尤溪、沙县、永安、将乐、三元、建瓯、顺昌、延平、闽清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甜橙优势产区;以漳浦、诏安、云霄、同安、南安、晋江、丰泽、洛江、泉港、惠安、仙游、涵江、荔城、城厢、福清、长乐、蕉城、福安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龙眼及晚熟龙眼优势产区;以漳浦、诏安、云霄、龙海、平和、南安、荔城、涵江、城厢、福清、蕉城、霞浦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荔枝及晚熟荔枝优势产区;以云霄、永春、城厢、涵江、荔城、仙游、福清、连江、霞浦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枇杷优势产区;以建宁、宁化、清流、将乐、明溪、泰宁、德化、光泽、长汀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早熟梨优势产区;以永安、清流、宁化、大田、尤溪、连城、武平、长汀、邵武、建瓯、古田等县(市)为主生产优质早熟桃优势产区。
  (三)食用菌食用菌产业布局以芗城、龙文、龙海、漳浦、平和、长泰、南靖、华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仙游、城厢、荔城、涵江、闽侯、连江、罗源、蕉城、福安、福鼎、柘荣等县(市)为闽东南粪草类食用菌优势产区;以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邵武、顺昌、浦城等县(市)为闽北粪草类食用菌优势产区;以龙海、芗城、龙文、南靖、长泰、平和、长汀、武平、上杭、新罗、永定、漳平、大田、三元、梅列、明溪、清流、建宁、将乐、沙县、尤溪、建瓯、政和、建阳、延平、顺昌、浦城、邵武、光泽、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松溪、泰宁、闽清等县(市)为闽西一闽北木生类食用菌优势产区。
  (四)茶叶
  茶叶产业布局形成以安溪、永春、南安、华安、平和、南靖、诏安、长泰、漳平等县(市)为闽南乌龙茶优势产区;以武夷山、建瓯、建阳、邵武等县(市)为闽北乌龙茶优势产区;以寿宁、福安、政和、周宁、柘荣、松溪、罗源、福鼎、蕉城、屏南、古田、霞浦等闽东绿(花)茶优势产区;大田、永安、尤溪、沙县、明溪等闽西北多茶区。
  (五)花卉
  花卉产业布局已逐步形成以漳浦、龙海、芗城、龙文、南靖、长泰、泉港、洛江、德化、南安、晋江、同安、翔安、集美、海沧等县(市)为漳泉厦观赏花卉优势产区;以闽侯、福清、长乐、罗源、平潭等县(市)为福州观赏花卉优势产区;以漳平、新罗、连城、上杭、武平等县(市)为龙岩观赏花卉优势生产区;以政和、松溪、建阳、福鼎、蕉城、福安、建瓯、霞浦、延平、沙县等县(市)为闽东北工业用花(茉莉花)优势产区;以闽侯、仓山、晋安、琅岐、长乐、连江等县(市)为福州工业用花(茉莉花)优势产区。
  (六)烤烟
  烤烟产业布局以长汀、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漳平、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大田、尤溪、将乐、泰宁、建宁、沙县、邵武、松溪、武夷山、浦城、建阳、建瓯、光泽、政和、顺昌等县(市)为闽西一闽北烤烟优势产区。
  (七)笋竹
  笋竹产业布局形成了三元、梅列、将乐、宁化、泰宁、建宁、清流、沙县、大田、尤溪、永安、明溪、武夷山、顺昌、建瓯、邵武、建阳、浦城、光泽、延平、政和、松溪、新罗、漳平、连城、长汀、上杭、德化、华安、寿宁、周宁、屏南等县(市)以毛竹为主的闽西—闽北笋竹优势产区;县(市)福鼎、柘荣、福安、霞浦、蕉城、古田、屏南、延平、尤溪、闽清、闽侯、永泰德化、永春、安溪、长泰、华安、平和、南靖等县(市)以中小径竹为主的闽东一闽南笋竹优势产区。
  四、龙头企业
  “十五”期间,全省共培育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0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0家,厅局级龙头企业201家,市级龙头企业733家,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龙头企业群体。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入达1405亿元,出口创汇25.80亿美元,带动农户546.50万户,安排劳动力就业168.30万人,农户从中得到收入180亿元。其中,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462.10亿元,出口创汇12.70亿元,带动农户198.40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85.70亿元。
  (一)国家级龙头企业(不包括畜牧、渔业)
  1.福建三华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7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位于福清市宏路镇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总资产3.70亿元。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主要产品有鲜活鳗鱼、蒲烧烤鳗、水产饲料、食用花生油、变性淀粉、无公害蔬果以及房地产、教育、金融投资等。2005年度公司总销售收入6.60亿元,出口交货值4135万美元,员工总数1750人。
  2.福建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1971年8月创立,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是专业加工蔬菜制品企业。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蔬菜产业化经营和GAP栽培模式,经营“闽中牌”保鲜净菜、速冻蔬菜、冻干蔬菜、烘干蔬菜、腌溃蔬菜、软包装蔬菜罐头、果脯、果蔬汁饮料以及水产品、肉类制品;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及东南亚,同时开拓国内市场;年生产能力3.80万吨。2005年销售收入3.10亿元。
  3.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
  1952年4月成立,专业从事乌龙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在乌龙茶精制加工业中唯一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并被指定为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集团以“凤山”为注册商标,产品畅销R本、东南亚、俄罗斯、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销售收入1.86亿元。
  4.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中绿集团总部设在厦门,位于惠安县城南工业区的集团实业主体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于2004年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中绿集团集绿色农产品种植、保鲜、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研发、销售为一体,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通过了ISO9001、HACCP质量体系认证和多项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果蔬认证。2005年销售收入3.12亿元。
  5.福建省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建于1996年10月。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主要加工的农产品有马铃薯、玉米、小麦、大米、花生、红薯、芋头、水果、紫菜、瓜子等。公司生产“盼盼”牌膨化休闲薯片类食品、蛋黄派、法式小面包、法式蓉香包、铜锣烧、果汁果冻、干果干菜、橡皮糖等系列食品。除晋江总部外,还在辽宁沈阳、四川成都、河南漯河、山东临沂、湖北汉川、广西南宁、甘肃白银、福建长汀等地设立9家分公司(其中沈阳、成都各拥有两个厂),拥有固定员工8500多人,在全国多地建立了产品生产基地。
  6.福建二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于2001年7月成立。专业生产水煮笋、速冻调味笋、速冻调味香菇、小包装番茄酱,2005年销售收入2.09亿元。
  7.福州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办于1999年12月,经营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农产品生产加工。通过IS09001暨IS014000双重国际认证。2000年12月,集团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集团拥有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所、超大现代农业专家智囊团、超大现代农业高科技实验示范农场。生产通过国际有机食品专用肥认证的超大生物有机系列肥、广谱高效的生物农药调节型植物生长剂;拥有国际一流的果蔬良种、亚洲最大的柑橘场——广西合浦优质夏橙基地、国际最负盛名的肉用山羊——超大波尔山羊。2005年销售收入30.63亿元。
  8.厦门如意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专门从事优新特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进、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公司全面推行1S09001和HACCP双重国际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毛豆、菠菜、山麻洋、黄瓜、萝卜5个品种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叶菜类、果菜类、速冻毛豆等五类蔬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如意情”牌果蔬制品被评为“福建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销售收入4.76亿元,产品外销率达到90%以上。
  9.厦门兴盛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85年5月,专业生产面粉和面制品产品。公司先后通过了IS09001:HACCP、ISO14001、BRC及QS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销售收入4.75亿元。
  10.厦门涌泉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福建省首家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其“精衡日化检测中心”为首家通过实验室检测新标准认证,是全国承担香精香料生产许可证检验工作的唯一民营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6.54亿元。
  11.厦门黄金香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厦门夏商集团所属企业,厦门市“菜篮子”工程主要生产单位,厦门市唯一一家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并在国内首家推行“黄金香肉品信用(质量)公示查询系统”。2005年销售收入9.15亿元。
  12.厦门银鹭集团该公司于2000年12月成立,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当今国内外食品饮料行业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30多条(套),年可生产各类食品饮料罐头60万吨,居全国同行业前列。集团曾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500强。“银鹭”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等荣誉。“银鹭”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销售收入11.13亿元。
  13.厦门惠尔康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于1992年12月创办,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饮料及乳品。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共有七大系列100多种产品,连续5年名列全国饮料企业前20强,已成为跨省市经营、集产销一体化、以加工带动农户发展为主的大型集团企业,曾名列全国民营企业第125名。2005年销售收入10.58亿元。
  14.福建锦溪集团
  该公司于1998年3月创办。经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锦溪牌琯溪蜜柚、香蕉、芦柑、茶叶均被国家绿色食品管理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并获农业部名优农产品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的称号。锦溪牌琯溪蜜柚在2003年获得法国农产品市场准入认证。2005营销收入3.63亿元。
  15.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专业从事食品加工、制造,产品涵盖罐头、冷冻食品、酱菜产品、矿泉水、果蔬饮料(浓缩液)等几大类。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澳大利亚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紫山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销售收入4.54亿元。
  (二)省级龙头企业
  1991—2005年,福建省级150家重点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为3.08亿元,平均固定资产为1.15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103家,5亿元以上的有31家,其中,5亿~10亿元的有22家,10亿~15亿元的有3家,15亿~20亿元的有2家,20亿~25亿元的有2家,30亿元以上的有2家。这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费用达18亿元,建立了研发机构110个,拥有专职研究人员4501人(其中高级职称690人,中级职称1642人,初级职称2134人),有9家龙头企业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许多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或核心技术(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有11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科研部门开展合作,2005年开发出新产品479个、申请国家专利76个。有1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产品通过了ISO系列认证,有75家通过了HA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有24家通过欧盟认证,有27家通过其他国际认证,有65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52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20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并拥有自己的品牌。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有19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有1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8个、福建名牌产品称号的有85个、福建著名商标称号的有75个。在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83家产品出口,创汇12.70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量的49%。出口产品涵盖了蔬菜、食用菌、水果、水产、茶叶等行业,畅销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美国、俄罗斯、中东、拉美、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五、农产品集贸市场培育
  1995年年底,全省农村农产品集贸市场达到1464个。随着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产品集贸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农产品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档次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数量有所减少,规模由小变大。到2000年年底,全省农村农产品集贸市场减少到1141个。到2005年年底,减少到860个。
  分期分批被授予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称号。1996年有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1999年有漳州花卉批发市场,2000年有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石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1年有安溪茶叶批发市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2002年有平和香蕉批发市场、厦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有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2004年有南平天新农贸批发市场、龙岩农产品批发市场,2005年有南靖县丰田镇兰花市场、南安官桥粮食批发市场、将乐果蔬批发市场、顺昌绿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分期分批给予财政资助,进行功能的建设与改造。1998年有厦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残检测),1999年有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信息发布与电子结算)、漳州花卉批发市场(信息发布)、厦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残检测与信息发布),2000年有石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发布),2001年有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安溪茶叶批发市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信息发布),2002年有平和香蕉批发市场、厦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发布)、石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2003年有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信息发布)、厦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2004年有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电子结算),2005年有厦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转集散)、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改造升级)。
  六、农产品展览促销活动
  (一)国际展
  2005年10月14一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在北京举行,福建同期在北京举办了为期5天的“第四届福建(北京)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福建参展团现场成交4335.23万元,签约成交金额3.32亿元和1625万美元,协议金额4.82亿元和4375万美元。在此次交易会上,福建展团获得最佳组织奖和展团总体设计银奖,并有6家企业的产品获产品畅销奖。
  (二)海峡两岸展
  1.农业展
  2003年5月18—22日,福州海峡科技成果交易暨经贸洽谈会在福州举行。期间,在福州市金山新展城主展厅举办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六年成果展。突出宣传建区六年来福州对台农业合作丰硕成果,展示五大产业六个示范区建设新貌和重点台资农业企业的风采。共签约各类农业内外资项目56项,协议内外资7800万美元。其中外资项目25项,协议外资3564万美元;台资项目10项,协议台资1102万美元。
  2005年7月18—20日,在上海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览暨台湾农产品展销会”。此次展会由国台办经济局、商务部台港澳司、农业部台办、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监管司联合举办,福建省组织41家企业、30多个系列、32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参加展示和展销,为规模最大的大陆地方展团,并在展会上举办“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新闻发布会”,展示了闽台农业合作的成果。
  2005年11月28日~12月4日,由国台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共同主办,国家商务部、科技部支持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在漳州举行,前来参展参会的客商突破往届,总数达40万人次,参展企业包括台湾农业企业近千家。现场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2.75亿美元,利用外资台资2.45亿美元;现货交易成交额1500多万元,签订供货合同、意向书
  2.7亿元,总额达2.85亿元。在此次花博会上,首次增设“闽台农业合作成果展”,福建省各设区市、台湾有关团体企业和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组团参展,展位面积7500平方米。参展的40多个系列2000多种产品,分别来自省内的台资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台湾的农业企业。其中台湾农业企业有40多家参展,展示、展销直接从台湾进口的10多种水果和100多种农产品制成品。这是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后的首次大型闽台农业合作成果综合展示。
  2.林业展
  2005年6月26—28日,第一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在三明市举行,由省林业厅、台办、外经贸厅和三明市政府4家单位联合主办,到会嘉宾和客商共计
  940人,其中台商89人。签订合同项目91个、合同利用外资和区外资金15.2亿元,其中台资合同项目7个、合同利用台资1064万美元。林产品等商品交易额5.67亿元。
  3.渔业展
  2003年1月18—20日,漳州市政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漳州联合主办海峡两岸(福建·漳州)海洋与渔业产品展销会。展销会期间,洽谈成功22个海洋与渔业投资项目,总投资26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60万美元。同时,还举办海峡两岸(福建·漳州)海洋与渔业学术报告会,并组织商务考察等活动。
  4.花卉展
  1999年1月18—2月6日,由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
  (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州举行。来自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近百家花卉企业1600多名外商和大陆4000多名花商、花卉业专家、教授到漳州参展。花博会期间,商品交易额达8860多万元,其中现货交易2680万元,期货交易6180万元。签约经贸项目74个,总投资2.6亿美元,合同外资2.17亿美元。
  2000年1月8—12口,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州召开。中国台商园艺产业联谊会、新加坡花商公会等成为联办单位。参展花卉品种上千个,日本洋兰、新加坡胡姬花、荷兰郁金香、比利时沙生植物、台湾蝴蝶兰及国内牡丹、水仙、君子兰、仙客来等奇花异卉均参与展览。参展企业1855家,花卉及农产品等交易额1.42亿元。共签约经贸项目76个,总投资1.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8亿美元。有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的花卉届人士出席,观光游客达30多万人次。
  2001年1月8一12日,第三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浦花卉大世界举行。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的来宾和企业参观、参展。花卉及相关农产品成交额达1.495亿元。签约外商投资项目71个,合同利用外资1.92亿美元。
  2002年1月8一13日,第四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浦花卉大世界举行。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应邀参观、参展,展出花卉、园林器械、资材及相关农产品达2000多种。花卉及相关农产品成交金额达1.62亿元。共签约外商投资项目73个,总投资2.73亿美元,合同外资额2.56亿美元。12月31H一2003年1月5日,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兰花迎春展销会在花博园区召开。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大陆15个省(市)的客商3000多人前来参展、订货,花卉及相关农产品交易额5700万元,其中园区交易600万元,期货交易5100万元。参观的群众5.2万人次。获得金、银、铜奖的12盆国兰还在主展厅进行现场拍卖,成交金额近110万元。
  2003年11月28至12月2日,第五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州花博园举行。1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共58个团组595家企业参会,设516个室内国际展位和300个室外的盆景、奇石展位。花博会期间,花卉及相关产品、旅游商品成交金额1.2亿元,其中现场销售950万元,期货交易约8300万元;漳州市现场签约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3个,总投资1.62亿美元。参观花博园的游客26万人次。
  2004年11月28至12月2日,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州花博园举行。此次花博会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共同主办,由地方性专业花展首次升格为全国性的花事经贸盛会。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61个团组600多家企业,4000多种名特优花卉和盆景参展。共签约项目外商投资经贸项目40项,总投资18347万美元。
  (三)国内展
  2002年11月2一6日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绿色食品2002福州博览会暨海峡两岸农产品洽谈订货会。此次博览会由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省农业厅、福州市政府共同主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7个展团、830家企业到会参展。大会还特设了台湾展区,邀请台湾绿色食品业界人士到福建参展,此次绿博会订货额42.6亿元,产品零售额2057万元,前往参观、购物和洽谈的消费者和客商超过了10万人次。
  2004年12月3一6日,中国绿色食品2004上海博览会在上海举办,福建有40家企业300个产品参展,其中有11家企业产品被评为畅销产品奖。
  2005年4月22日,第三届全国荔枝龙眼暨特色农产品交易会在厦门举办,230家企业230多个农产品参展,现场签约总协议金额37.4亿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