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技术管理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技术管理合作
分类号: F306.3
页数: 4
页码: 335-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5年品种技术管理合作的情况,包含了良种示范推广,技术合作等。
关键词: 品种 技术管理 福建省

内容

一、良种示范推广
  1985年以后,全省各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台湾地区引进水果、蔬菜、粮食、花卉、食用菌、水产等良种2500多个,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形成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其中果蔬类从台湾引进的主要品种有芒果、木瓜、西瓜、香瓜、金苹枣、火龙果、甜柿、芭乐、蜜雪梨、花椰菜、黄花菜、苦瓜、胡瓜、毛豆、甜豆、甜椒、芦笋、牛蒡等;水稻品种主要有台农67、台农70、台农72、台粳12、台粳14、台农籼19、台农籼20等,并利用台农67种子选育出粳籼961;省内的花卉栽培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500多种,增加到2005年年底的7600多种,新增的4100多个品种大部分从台湾或通过台湾引进,尤其是台商带品种、带资金、带技术投资花卉业,促进了福建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台资企业直接引进了美国红鱼、澳洲甘脂鱼、吴郭鱼、虱目鱼、九孔鲍、斑节对虾、南美对虾、青石斑、龙胆石斑、菊花江篱等40个优新品种,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已在省内推广养殖,其中有20多个品种逐步成为福建水产养殖的当家品种。
  二、技术合作
  20世纪90年代,先后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和加工先进实用技术800多项,包括种植业的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速冻保鲜、包装技术,果树草生矮化修剪整形技术,香蒸套袋、整疏技术;台湾草虾的育苗技术、鲍鱼工厂化养成技术等;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饲料配方技术及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等,以及有机生物肥、植物生产调节剂、新型农药、生物防治、农产品安全监测技术等。
  1991年,在台湾“亚农中心”和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共同推动下,开始在东山开展技术合作,制定了“海峡两岸合作试验——东山农业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包括建立东山石檀村农业综合试验区,种植芦笋600亩,淡水养殖55亩,农户养猪250头,还有芦笋加工、改善自然村环境等5个项目;建设东山西屿岛农业引进隔离区;进行东山鲍鱼养成合作试验等。1993年,进行芦笋品种引进试种和提供鲍鱼苗增殖试验,由“亚农中心”分3批6人次植保专家进行芦笋病虫防治合作试验,后扩大到漳浦、福清进行合作试验。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东山乃至福建鲍鱼、芦笋等产业的发展。
  1995年,在海峡两岸亚热带水果产销研讨会基础上,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先后派农业专家,在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和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配合下,到永春、长泰、南靖、漳浦等县进行考察,商定从1997年1月起在永春、漳州实施“海峡两岸(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综合技术改进项目”,合作期3年,制订实施方案,从技术合作做起,主要项目有:一是永春芦柑综合技术改进。永春县柑橘良种场、城关镇醒狮农场、湖洋镇农科所柑橘场分别提供幼、中、老龄树果园28亩,作为项目示范点。台湾派有关专家、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就芦柑生长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树型整修、农民培训等方面进行两岸合作。二是漳州香蕉综合技术改进。在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漳浦县旧镇,由两地提供香蕉园各10亩,台湾派有关专家、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后处理的营销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试验。永春芦柑项目共推行了台湾疏伐改造郁蔽果园、自然草生栽培、修剪培育自然开心树型、疏花疏果、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水肥管理和改进芦柑分级等7项技术,漳州香蕉项目推广使用了适时清园、合理留萌、单杆护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科学配方施肥、改进采运方法7项实用先进技术。在1997—1999年的3年项目实施中,邀请台湾专家分别在漳州和永春举办8期技术培训班,培训2000人次科技人员、果农;永春自行举办果农培训班60班次,培训果农1万人次以上;漳州举办果农培训班133期,受训人员近1.2万人次。结合当地实际,编印《芦柑生产综合改进技术实用推广手册》1.5万册、《香蕉综合栽培技术改进实用推广手册》和《香蕉综合栽培技术果农应用手册》1.1万册。通过培训和示范,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技术改进在当地产区迅速推广和普及。1999年该项目验收时,取得降低成本一成以上,增加产量三成以上,增加产值五成以上,果农获得增收三成以上的成效。永春芦柑草生栽培法等技术还辐射到四川、广西、湖南等省柑橘主产区。
  1999年5月,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与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合作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内建设“福建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旨在将两岸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浓缩、集成于其中,建成集科普教育、两岸交流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教园地。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水土保持的交流与合作、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供重要的平台。科教园建设内容包括了草皮护坡、香根草护坡、果园山边沟示范、编柵护坡、旧轮胎护坡、草沟、陡坡山边沟结合植草示范区、火烧山迹地自然恢复区、强度剥蚀地自然恢复区、人工模拟降雨区、径流小区、森林水文研究小区、植物园、根箱、土壤整段标本和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教育多媒体教室等。2002年5月建成以来,科教园开展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效益及其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果园生草的化感作用”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面源污染的效果”等课题的研究,发挥了普及教育、交流与合作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2000年3月,中国农业交流协会、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与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商定,拟在福建实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福建省果树病害检测技术应用与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项目”。是年,邀请台湾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苏教授到福建考察,就生物技术(分子诊断试剂)在植物检疫技术上的开发与应用等课题举行专题讲座,并就检测技术合作项目具体事宜进行讨论。6月,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邀请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友钊等4人及农业部台办任爱荣副主任到福建考察,商谈进一步推动闽台农业技术合作事宜,并确定继续支持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等两个技术合作示范项目扩大成果推广3年计划。2001年7月16—30日,应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邀请,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选派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漳州市农业局4名检测技术人员赴台湾大学就“柑橘病害检疫技术与无病苗管理”进行短期培训。
  三、经营管理合作
  2002年5月,在省试验区办、漳州市试验区办和长泰农业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在长泰投资的台商许兴宗,召集23家农户,按照台湾水果产销班的运作模式,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长泰县青果产销合作社。合作社制定出章程、宗旨和任务,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并依生产运销过程设置技术部、包装部、运销部等相应机构;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制定出“六统一”方式(即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集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运销、统一核算);经营芭乐、青枣、金煌芒果、玉荷包荔枝等优质水果2400亩,水果总产量达3500吨;由社里统一向入社会员提供优质果树苗木、优质化肥,指导社员进行科学种植,产品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加工、包装和销售,通过引进优良的台湾果树品种及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入会社员掌握较为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提升果品的品质,提高商品的档次,增加市场的竞争能力。既优化当地的水果产业,又直接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在产销合作社带动下,长泰县当年发展珍珠芭乐3500亩、青枣2300亩、金煌芒果1200亩,软枝杨桃1000亩,脆桃3000亩,枇杷420亩。该社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是大陆第一家按照台湾产销组织模式,由台湾农民为班长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此外,漳州长泰锦信青果合作社、万桂香蕉专业合作社、漳州龙文区育绿农业合作社和福安松罗乡茶业产销合作社、厦门同安蔬菜合作社等也开展项目试点。在开展项目试点的同时,邀请台湾农业界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指导、办班培训。
  2004年7月18—25日,福州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办公室与福州市台盟联合举办“榕台农业产销组织研习班”,邀请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教授、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理事长陈昭郎教授等产销组织专家一行9人到福州授课,讲解台湾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和运行机制,探讨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推动两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