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闽台农业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2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闽台农业合作
分类号: F302
页数: 19
页码: 331-3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2005年闽台农业合作的情况,包含了功能区建设,品种技术管理合作,农产品贸易,考察交流等。
关键词: 农业合作 经济 福建省

内容

1949年前后,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300多名师生赴台,1970年在台湾地区的福建农学院校友成立“福建省立农学院留台校友会”,1987年改名为“在台闽农校友会”,开始组织校友到福建访问,疏通交往渠道。1975年福建省颁发《接待台湾渔民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台湾与福建省物品来往的试行管理办法》。1981年,台商张正光在诏安创办全省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诏正水产联合有限公司。1987年以后,台湾当局有条件放宽了大陆同胞赴台旅游观光和探亲访友的限制,闽台民间交流迅速发展。是年,福建农学院黄历时期(校址称谓)校友在厦门成立“福建农学院黄历同学会”,同台湾校友开展交往活动。闽台农业合作以单向民间交流为主要方式,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通过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形式。
  1990年,台湾“亚洲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半官方组织,后改称“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农业部成立的“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后改称“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建立较为密切的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关系,双方多次组织台湾农业专家赴闽考察,并开始在东山县实施“东山农业技术综合试验区”、“西屿岛农业引种隔离区”、“鲍鱼育苗及养殖试验”等两岸农业合作试点项目建设,推动东山乃至福建鲍鱼、芦笋等产业的发展。闽台农业合作逐步由暗转明,由单向到双向,由民间到半官方,高层次农业科技学术交流开展。启动有官方背景的闽台农业合作示范项目,台商投资农业出现成片开发投资的势头。
  第一节 功能区建设
  一、福州与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1991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以东山为起点,制定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东山农业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1994年,国务院把漳州市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为加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995年漳州市政府制定“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基地”的方案。1997年4月23日,省农业厅、外经贸委向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申报将福州市和漳州市列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
  1997年7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外经贸部、农业部批准福州、漳州市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1998年漳州市制定《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水产、水果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畜禽、食用菌、茶叶、花卉、林竹等主导产业建设,建设2个中心和8个合作区,即农业科技交流中心和海峡两岸农产品营销中心,台湾地区农业良种引进下蔡隔离区、长桥农业园艺科技合作园区、南溪流域耕地综合开发合作区、芗江流域山地综合开发合作区、角美及西浮公路沿线农产品加工合作区、东山湾水产养殖合作区、东山水产品加工贸易合作区、云洞岩一三平观光休闲农业合作区。4月,出台《漳州市加快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若干规定》,根据“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原则,在审批办证、通关验放、投资领域、投资形式、用地方式、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台商方便和优惠。福州市确立以优高农业为重点,包括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花卉、林竹7大产业建设,建立南亚热带“优高”农业合作区、山区综合农业合作区、城郊观光农业合作区、沿海渔业合作区、海岛综合开发合作区、绿色食品生产合作区、动植物种苗引进隔离检疫区和加工营销信息中心等,分两批重点建设福清、闽侯、琅岐、连江、罗源、晋安6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
  1998年5月20日,为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直有关21个成员单位组成,由分管副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农业厅,负责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1999年4月29日,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规划》和《关于加快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的若干规定》。“若干规定”从投资项目、税收、土地及其他等7个方面提出25条优惠政策。1999年9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在《福建日报》、《福建经济报》刊登,对外发布。2001年5月10日全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会议暨闽台合作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召开,提出发展思路与措施。2004年1月14日,国家台办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了2004年度首次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的主题为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省农业厅厅长吴建华、福建省台办副主任林卫国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就闽台农业合作有关问题发表讲话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2004年2月24日,全省闽台农业合作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召开,强调加强机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合作渠道,推动闽台农业合作上新台阶。
  2005年5月,福建省率先在福州零关税进口台湾部分农产品,福州成为两岸农产品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截至2005年年底,福州、漳州实验区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275项,占全省农业台资项目的71.5%,合同台资17.5亿美元,占全省的80.9%,实际利用台资10.64亿美元,占全省的83.8%。福州市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八大类600多种,大面积推广或种养的有100多种。漳州市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6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100多种,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引进台湾地区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4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600多项。漳州市成为福建省乃至大陆台商农业投资的密集区。
  二、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
  2005年3月,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对实验区扩区工作的重要指示,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副省长叶双瑜在参加中央对台经贸工作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时,向中央提出了将实验区扩区的建议。4月16—18日,农业部组织政策调研组到福建省调研,刘德章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就扩区规划大纲和政策建议向政策调研组作了系统的汇报。4月25日,省长黄小晶签发了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建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的请示》。5月25日,副省长刘德章专程到北京向农业部尹成杰常务副部长汇报实验区扩区前期准备工作。2005年6月30日,省委、省政府成立省6个对台工作小组,其中省对台农业合作工作小组由常务副省长刘德章担任组长,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2005年7月9日,经中央同意,国务院台办、商务部、农业部正式批复,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大陆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005年12月5日,省政府将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试验区办),挂靠在省农业厅,并新增省科技厅、省气象局、厦门海关、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为成员单位。
  2005年4月8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农业厅组织省发改委、台办、外经贸厅和省直农口部门的有关人员及台湾问题专家成立编写组,开始集中制定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大纲。7月26日,副省长刘德章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试验区建设工作,要求由省农业厅及省试验区办牵头对原有实验区政策进行整合梳理。在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的若干规定》(1999年)的基础上,吸收全省近几年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经过多次研究和修改,草拟了政策意见初稿,报省委、省政府。2006年4月5日省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4月28日省委常委会研究通过,5月25日省委、省政府出台《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分为6个部分24条,主要有:鼓励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有利的土地与海域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创造便捷的通关环境,保护台商的合法权益等。
  在闽台农业合作过程中,漳州市重点实施“2828”工程(建设2个中心、8个合作示范区和28个重点合作项目),福州市重点建设7个产业、6个区、1个中心,并制定优惠政策,构建交流平台。省内各地也发挥独特优势形成一批合作集中区,如龙海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漳浦和漳平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东山、霞浦、连江的渔业合作密集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厦门和南安的台湾农产品集散地,漳浦的花卉生产基地,仙游的甜柿种植基地,清流和徳化的台湾早熟梨生产基地,安溪、武夷山、漳平、闽侯、华安等县(市)的茶叶基地等。基本形成了沿海县(市、区)以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花卉为主,内陆县(市、区)以水果、茶叶、食用菌、木竹制品、药材和畜牧业为主的闽台农业合作格局。
  三、台湾农民创业园
  2005年,开始提出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利用国有农场的土地资源相对集中、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条件,选择一批国有农场规划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和支持台湾地区农民和中小农业企业入园投资创业。创业园建设突出发展技术密集型、精致高优型、绿色环保型农业,重点发展设施园艺业、集约化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立体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把创业园建成生产、生态、生活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先期在漳浦、漳平开展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试点。
  2005年初,漳浦县委、县政府开始筹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首期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2500万元,以发展台湾名优水果、蔬菜和花卉为主,重点建设农产品保鲜加工基地、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生活居住区、生产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等。11月26日举行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园仪式。2005年引进台资农业企业8家,合同利用台资1500万美元,实际到资600万美元;首期规划区内共引进台资企业22家,主要发展蝴蝶兰生产、种植高优水果、蜜饯食品加工、花卉出口、农业优良品种繁育及种养业开发项目等,总投资2100万美元。
  2005年初,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始筹建,规划建设高山茶生产加工示范区、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区、花卉生产示范区、避暑休闲和培训园区及台湾良种繁育中心等。是年,漳平永福共有台商投资企业20家,其中台资高山茶场16家,种植面积8000多亩,台资果树种植企业2家,种植面积2000亩,花卉企业2家;永福镇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台资高山茶基地,引进了台湾主要茶树良种,先进的永续农业、有机农业和农产品GAP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制茶设备与工艺,成为乌龙茶标准化生产加工的重要示范区。
  第二节 品种技术管理合作
  一、良种示范推广
  1985年以后,全省各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台湾地区引进水果、蔬菜、粮食、花卉、食用菌、水产等良种2500多个,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形成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其中果蔬类从台湾引进的主要品种有芒果、木瓜、西瓜、香瓜、金苹枣、火龙果、甜柿、芭乐、蜜雪梨、花椰菜、黄花菜、苦瓜、胡瓜、毛豆、甜豆、甜椒、芦笋、牛蒡等;水稻品种主要有台农67、台农70、台农72、台粳12、台粳14、台农籼19、台农籼20等,并利用台农67种子选育出粳籼961;省内的花卉栽培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500多种,增加到2005年年底的7600多种,新增的4100多个品种大部分从台湾或通过台湾引进,尤其是台商带品种、带资金、带技术投资花卉业,促进了福建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台资企业直接引进了美国红鱼、澳洲甘脂鱼、吴郭鱼、虱目鱼、九孔鲍、斑节对虾、南美对虾、青石斑、龙胆石斑、菊花江篱等40个优新品种,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已在省内推广养殖,其中有20多个品种逐步成为福建水产养殖的当家品种。
  二、技术合作
  20世纪90年代,先后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和加工先进实用技术800多项,包括种植业的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速冻保鲜、包装技术,果树草生矮化修剪整形技术,香蒸套袋、整疏技术;台湾草虾的育苗技术、鲍鱼工厂化养成技术等;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饲料配方技术及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等,以及有机生物肥、植物生产调节剂、新型农药、生物防治、农产品安全监测技术等。
  1991年,在台湾“亚农中心”和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共同推动下,开始在东山开展技术合作,制定了“海峡两岸合作试验——东山农业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包括建立东山石檀村农业综合试验区,种植芦笋600亩,淡水养殖55亩,农户养猪250头,还有芦笋加工、改善自然村环境等5个项目;建设东山西屿岛农业引进隔离区;进行东山鲍鱼养成合作试验等。1993年,进行芦笋品种引进试种和提供鲍鱼苗增殖试验,由“亚农中心”分3批6人次植保专家进行芦笋病虫防治合作试验,后扩大到漳浦、福清进行合作试验。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东山乃至福建鲍鱼、芦笋等产业的发展。
  1995年,在海峡两岸亚热带水果产销研讨会基础上,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先后派农业专家,在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和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配合下,到永春、长泰、南靖、漳浦等县进行考察,商定从1997年1月起在永春、漳州实施“海峡两岸(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综合技术改进项目”,合作期3年,制订实施方案,从技术合作做起,主要项目有:一是永春芦柑综合技术改进。永春县柑橘良种场、城关镇醒狮农场、湖洋镇农科所柑橘场分别提供幼、中、老龄树果园28亩,作为项目示范点。台湾派有关专家、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就芦柑生长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树型整修、农民培训等方面进行两岸合作。二是漳州香蕉综合技术改进。在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漳浦县旧镇,由两地提供香蕉园各10亩,台湾派有关专家、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后处理的营销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试验。永春芦柑项目共推行了台湾疏伐改造郁蔽果园、自然草生栽培、修剪培育自然开心树型、疏花疏果、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水肥管理和改进芦柑分级等7项技术,漳州香蕉项目推广使用了适时清园、合理留萌、单杆护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科学配方施肥、改进采运方法7项实用先进技术。在1997—1999年的3年项目实施中,邀请台湾专家分别在漳州和永春举办8期技术培训班,培训2000人次科技人员、果农;永春自行举办果农培训班60班次,培训果农1万人次以上;漳州举办果农培训班133期,受训人员近1.2万人次。结合当地实际,编印《芦柑生产综合改进技术实用推广手册》1.5万册、《香蕉综合栽培技术改进实用推广手册》和《香蕉综合栽培技术果农应用手册》1.1万册。通过培训和示范,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技术改进在当地产区迅速推广和普及。1999年该项目验收时,取得降低成本一成以上,增加产量三成以上,增加产值五成以上,果农获得增收三成以上的成效。永春芦柑草生栽培法等技术还辐射到四川、广西、湖南等省柑橘主产区。
  1999年5月,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与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合作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内建设“福建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旨在将两岸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浓缩、集成于其中,建成集科普教育、两岸交流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教园地。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水土保持的交流与合作、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供重要的平台。科教园建设内容包括了草皮护坡、香根草护坡、果园山边沟示范、编柵护坡、旧轮胎护坡、草沟、陡坡山边沟结合植草示范区、火烧山迹地自然恢复区、强度剥蚀地自然恢复区、人工模拟降雨区、径流小区、森林水文研究小区、植物园、根箱、土壤整段标本和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教育多媒体教室等。2002年5月建成以来,科教园开展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效益及其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果园生草的化感作用”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面源污染的效果”等课题的研究,发挥了普及教育、交流与合作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2000年3月,中国农业交流协会、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与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商定,拟在福建实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福建省果树病害检测技术应用与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项目”。是年,邀请台湾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苏教授到福建考察,就生物技术(分子诊断试剂)在植物检疫技术上的开发与应用等课题举行专题讲座,并就检测技术合作项目具体事宜进行讨论。6月,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邀请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友钊等4人及农业部台办任爱荣副主任到福建考察,商谈进一步推动闽台农业技术合作事宜,并确定继续支持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等两个技术合作示范项目扩大成果推广3年计划。2001年7月16—30日,应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邀请,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选派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漳州市农业局4名检测技术人员赴台湾大学就“柑橘病害检疫技术与无病苗管理”进行短期培训。
  三、经营管理合作
  2002年5月,在省试验区办、漳州市试验区办和长泰农业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在长泰投资的台商许兴宗,召集23家农户,按照台湾水果产销班的运作模式,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长泰县青果产销合作社。合作社制定出章程、宗旨和任务,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并依生产运销过程设置技术部、包装部、运销部等相应机构;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制定出“六统一”方式(即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集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运销、统一核算);经营芭乐、青枣、金煌芒果、玉荷包荔枝等优质水果2400亩,水果总产量达3500吨;由社里统一向入社会员提供优质果树苗木、优质化肥,指导社员进行科学种植,产品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加工、包装和销售,通过引进优良的台湾果树品种及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入会社员掌握较为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提升果品的品质,提高商品的档次,增加市场的竞争能力。既优化当地的水果产业,又直接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在产销合作社带动下,长泰县当年发展珍珠芭乐3500亩、青枣2300亩、金煌芒果1200亩,软枝杨桃1000亩,脆桃3000亩,枇杷420亩。该社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是大陆第一家按照台湾产销组织模式,由台湾农民为班长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此外,漳州长泰锦信青果合作社、万桂香蕉专业合作社、漳州龙文区育绿农业合作社和福安松罗乡茶业产销合作社、厦门同安蔬菜合作社等也开展项目试点。在开展项目试点的同时,邀请台湾农业界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指导、办班培训。
  2004年7月18—25日,福州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办公室与福州市台盟联合举办“榕台农业产销组织研习班”,邀请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教授、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理事长陈昭郎教授等产销组织专家一行9人到福州授课,讲解台湾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和运行机制,探讨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推动两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农产品贸易
  闽台农业贸易历史悠久。往来密切。1949年前就有大批台湾稻米进入福建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在30多年的隔离状态中,两省渔民沿袭历史形成的海上渔场共同作业,相互交换渔货,自发地进行以货易货为主的贸易。1980年,闽台农业贸易开始恢复。1981年以后,全省先后在沿海口岸设立17家对台贸易公司,海上民间交易转到岸上,发展为直接对台小额贸易。同时通过香港地区的间接转口贸易,闽台直接、间接贸易额逐年增加。
  1986年,福建对台贸易分大额贸易与小额贸易两种,并纳入海关监管范围。
  1993年9月25日,对外经济贸易部、海关总署颁布《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1997年4月19日“厦门—高雄”、“福州—高雄”航线开通,两岸转口货物的“试点直航”开始营运,结束了海峡两岸50年没有任何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
  2000年12月29日,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2001年按照中央部署,积极开展与台湾金马澎地区直接经贸往来。2001年12月11日和
  2002年1月1日,海峡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正式会员,开始在WTO框架下开展贸易往来。
  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增开泉州港为对台通航港口,与金门、澎湖地区直接往来;2002年10月28日,经交通部批准,福州马尾与马祖之间的货物贸易海上直航正式启动。这都为闽台农业贸易发展提供了平台。
  为推动对台农产品贸易,福建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对台贸易基础,布局建设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重点建设厦门、泉州农产品物流枢纽中心,构建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2002年南安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始建设。2005年3月,该交易市场部分设施投入使用,被省台办和省外经贸厅分别确定为“福建省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和“闽台农产品交流批销定点市场”。该项目总体规划占地800亩,其中一期在建工程占地面积120亩,投资总额达1.069亿元;建设1.8万吨冷库、5000平方米标准仓库、4000平方米加工车间,建成2.08万平方米肉类、水产、水果、蔬菜、干果、粮食及深加工食品交易市场,1.5万平方米复式店铺、2.6万平方米商务综合楼,配套成集电子商务、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综合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超级市场。市场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可达50多万吨、交易额可达30多亿元。
  2004年9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允许台湾地区莲雾、杨桃、芒果、柚类和槟榔5种水果进入大陆销售;11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公布允许台湾地区输往大陆的水果增加为菠萝、香蕉、番荔枝、木瓜、杨桃、番石榴、芒果、莲雾、槟榔、橘类、柚类、枣子12种。
  2005年5月初,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大陆将台湾水果检验检疫准入品种由12种扩大到18种,并将对其中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5月18日,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举办,会上首次设立台湾农产品展销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受组委会委托,首次与台湾青果商业同业公会等联手,批量组织台湾水果等台湾农产品到大陆展览、销售,通过高雄至福州3个货柜、33吨台湾水果和马祖直运马尾9.8吨台湾水果、2.1吨数十种台湾深加工农产品,参加展销的台湾农产品享受免收税费的优惠。这是台湾水果首次以零关税输入大陆。5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允许产自台湾地区进入大陆销售的水果种类由原来的12种增加到18种。新增加的6种水果是椰子、枇杷、梅、李、柿子和桃。7月2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从8月1日起,对原产台湾地区的菠萝、番荔枝、木瓜、杨桃、芒果、番石榴、莲雾、槟榔、柚、枣、椰子、枇杷、梅、桃、柿子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此后,福建进口台湾水果迅速增长,2005年福建共从台湾地区输入水果402吨。
  2005年起,厦门开始筹建台湾地区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专设台湾地区水果批发专属区,从原来5000平方米扩大至约2万平方米,700多平方米的台湾水果展厅已投入使用,1000立方米的冷库投入试运行。中埔台湾水果批发专属区集通关、检验检疫、保鲜、营销、集散、中转为一体,为台湾果商进入中埔市场提供软硬件设施支持。可吸引二三百家台商进驻,使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成为台湾水果集散中心。2005年台湾水果通过厦门口岸进口水果32批次,计207吨,货值18.2万美元,厦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批发销售市场。
  2001年,福建对台湾地区的农产品出口为500万美元。2004年闽台农产品贸易额达4658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20.05%,其中福建省对台出口2844.2万美元,增长11.51%;从台湾进口1813.8万美元,增长36.41%,福建省对台湾的农产品贸易顺差达1030.4万美元。2005年闽台农产品贸易额达6164.4万美元,其中福建省对台出口3876.1万美元,自台湾进口2288.3万美元。闽台农产品贸易的进口品种主要以动物饲料、种子、果实、孢子、海产品及动植物油、脂等为主,福建出口品种主要以水海产品、蔬菜、水果为主。
  1981—2005年,福建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783个,其中漳州855个,福州420个,厦门、泉州、南平等7个设区市共508个,合同利用台资21.6亿美元,实际到资12.7亿美元,其中漳州7.4亿元,福州3.2亿元,其他设区市2.1亿元。农业利用台资在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一,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密集区。
  第四节 考察交流
  一、考察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年底,到福建考察、学术交流与洽谈商务的台湾地区农、林、牧、渔、水利、气象、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农业专家、教授、企业家有500多个团组4000多人次,福建赴台考察和培训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有100多批1000多人次。
  (一)到福建考察
  1989年10月,应中国农科院邀请,台湾地区“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长高长博士率农经代表团一行9人到福建省农科院参观访问,并交流座谈闽台两省农业发展问题。
  1990年5月15—20日,台湾地区农业主管部门顾问、亚太粮食饲料技术中心主任黄正华等6人,到福建东山县考察农业,表示要开展两岸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这是台湾地区半官方农业组织首次到福建考察。
  1991年2月,福建省农业厅牵头,以福建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福建农学院(简称“三农”)为基础,同省科协等有关部门联合成立“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开展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接待台湾地区专家到福建及组团赴台考察,举行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等活动。11月,省农科院情报所接待了台湾地区著名农业专家王启柱教授,双方就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12月,台湾地区农委会秘书长黄正华一行6人到福建商谈海峡两岸农业交流项目。
  1992年5月,应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和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邀请,台湾“亚农中心”派台湾大学芦笋专家洪立教授等人到福建东山、漳浦、云霄等县考察芦笋,并在东山举办芦笋栽培技术短期培训班。这是台湾地区农业专家首次到福建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
  1993年1月,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研究所教授、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应福建省气象学会的邀请到福建访问。这是台湾地区气象学者首次到福建进行气象科技考察,他们先后到厦门、漳州、同安、甫田、福州等地气象部门考察,就两岸气象资讯交流以及建立资料交换渠道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5月,台湾香蕉研究所香蕉产销专家朱庆国教授,应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邀请,到漳州专门考察天宝香蕉生产情况,并举办2天短期培训班。9月,应农业部中国农业交流协会的邀请,中国台湾前“行政院政务委员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以钊、台湾省政府顾问余增廷博士一行3人,在北京参加“海峡两岸农作物种源研究和利用研讨会”后到福建参观访问,参观福建农学院和福建农科院,并在东山进行实地考察,到厦门参加招商会。10月,台湾糖业联合总公司副总经理汤建广教授应邀赴莆田、泉州、漳州甘蔗产区、糖厂进行专业考察,并作了甘蔗产销和甘蔗综合利用、糖厂技术改进等专题报告。
  1994年4月,台湾亚农中心派出农业综合考察组一行5人,由组长屈先泽博士率领到漳州地区考察,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畜禽资源、台湾投入农业领域的现状等,参观嘉生、亚细亚食品加工企业、漳浦盘陀天福茶庄开发项目及霞美牛蒡种植业。
  1995年9月中旬,台湾“台闽经贸发展协会”魏萼等11人到福建考察,提出建立“福佬经济圈”设想(福建、台湾、港澳及东南亚福建籍侨胞称福佬)。并把建立“漳州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的设想作为农业交流合作的主要目标。应省水土保持学会邀请,台湾公路边坡治理专家陈振盛到福建开展水土保持科技交流,讲授公路边坡绿化治理技术,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为解决公路和高速公路路侧边坡带来的严重水土流失和环境的绿化美化问题提供技术借鉴。
  1996年9月,应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和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的邀请,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友钊及有关专家一行到漳州、永春等地考察芦柑、香蕉生产情况,并商谈在永春和漳州开展两岸技术合作项目。11月,台湾陈志宏、吕明雄两位水果专家在永春、漳浦、南靖举办第一次果农及项目技术指导入员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操作示范。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谢信良为团长的台湾气象访问团一行18人到福建考察访问。闽、台气象同人就今后两岸台风、暴雨预报研究、实时资料交换等问题进行座谈,特别是就两岸重要天气会商等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这次访问是台湾气象界规格最高的一次。
  1997年1月、6月、11月,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派水果专家吕明雄、陈志宏3次到漳州、永春执行海峡两岸水果技术综合改进项目。
  1998年7月,台湾嘉义技术学院吕明雄教授到漳州、永春执行两岸水果综合技术改进项目,在当地开展短期技术培训。8月,应省水利学会的邀请,以台湾大学施嘉昌教授为首的台湾水利考察团一行5人在福建进行了水利水电技术考察,并以闽台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工程新技术、节水技术为主题召开了学术交流研讨会,双方交流论文14篇。这是闽台水利学术团体首次交流活动。11月21—29日,应中国农业交流协会、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的邀请,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友钊、执行长涂勋、董事葛锦昭等8人,到福建考察海峡两岸漳州香蕉、永春芦柑技术合作项目、琅岐农业项目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并赴永春参加海峡两岸福建柑橘发展研讨会。
  1999年7月12—15日,台湾大学林宗贤教授、嘉义技术学院林芳存副教授到漳州、永春指导两岸水果技术改进项目。8月,台湾大学陈昭郎教授、陈希煌教授—行8人,应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和省台盟邀请,对福州、漳州、武夷山等地进行考察,并参加海峡两岸农产品营销座谈会。12月6—10日,应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的邀请,以台湾嘉农校友总会蔡武璋理事长为团长的嘉农农业考察团一行29人,赴厦门、漳州、泉州、福州等地考察,并参加省农业厅主办海峡两岸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运销座谈会。
  2000年3月24—26日,台湾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苏鸿基教授到福建考察,就生物技术(分子诊断试剂)在植物检疫技术上的开发与应用等课题举行专题讲座。并与省农业厅就福建果树病害检测技术应用与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合作项目进行讨论。6月1一3日,台湾中华盆花发展协会一行20人,在理事长陈吉雄、秘书长李昆沛的带领下到漳州考察花卉产业的投资环境。8月,省农科院和省台盟联合举办加入WTO与闽台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11月15—16日,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长涂勋博士、台湾大学许文富教授到漳州考察两岸农业合作项目。
  2001年4月,应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的邀请,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友钊董事长、涂勋执行长一行3人到福建参观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及永春芦柑、漳州香蕉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6月16日,金门县农会农业考察团一行138人,在团长陈宗新带领下,从金门直航厦门,到漳州参观考察农业。这是金门县农业界首次组团到福建参观访问。6月21—23日,应省政府邀请,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友钊董事长,参加了闽港澳台经济合作论坛。8月1—20日,台湾专家吕明雄、李堂察教授到永春、漳州、三明考察果树种植情况。9月4一7日,台湾嘉义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蔡武璋、执行长杨初雄、嘉义大学农学院院长沈再木等15位专家,应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的邀请,参加闽台农业产业合作研讨会,并赴福州、漳州,参观考察福州晋安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新花卉批发市场、漳州花卉博览园、台资企业天福茶庄等。
  2002年1月18日,省农机局、省农机学会邀请台湾农机界知名专家、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教授、财团法人农业机械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台湾农机学会理事长卢福明在福州介绍台湾农机化的情况,台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做法,加入WTO台湾农机界应对措施等。3月15—22日,台湾中兴大学农经系李朝贤教授为团长,金门县农林渔牧等相关部门人员及台湾中兴大学、海洋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的参访团一行17人到福建考察,参观了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农业企业与生产基地。金门县农业部门还提出在福建沿海建立3750~4500亩高粱酒原料基地的初步合作意向。4月8—17日,应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的邀请,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友钊董事长和涂勋执行长一行,考察福州、漳州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等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以及台资农业企业等。这是台湾半官方农业组织首次到福建考察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7月8—15日,应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游德馨理事长邀请,台湾省农会总干事黄锡星率台湾省农会参访团一行8人到福建参访,探讨农业开发与合作项目。10月23日,台湾金门县农试所所长陈世保一行6人到福建洽谈水果、蔬菜、花卉、林木等经贸事宜。
  2003年10月14一19日,应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邀请,台湾杰出农民协会理事长施钦雄、名誉理事长陈春明等一行17人到福建考察农业。这是台湾农民民间团体首次到福建参访活动。
  2004年9月1一6日,台湾柑橘策略联盟理事长李海浪为团长、嘉义大学吕明雄教授为副团长的台湾柑橘策略联盟考察团一行21人,到福建参观考察。9月14一15日,金门县农会理事长蔡水游率金门县农会参访团一行39人,在厦门考察农业良种引进繁育基地、水果引种园区等。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与金门县农会代表在厦门签署福建与金门农业交流合作意向书,达成交流合作共识。
  2005年11月1—12日,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涂勋执行长率台湾兰花协会考察团一行7人到福建考察厦门、漳州市台资兰花企业。
  (二)赴台湾考察
  1994年3月22日,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叶榕生,应台湾气象学者周仲岛教授的邀请,参加中国气象学会访问团,赴台湾考察,从此实现两岸气象同仁的双向交流,并就共同关心而又密切相关的天气气候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1995年2月27日一3月12日,应台湾“亚农中心”邀请,省农学会副会长、农业厅副厅长杨思知参加由中国农业交流协会相重扬会长率领中国农业专家考察组,赴台考察活动。
  1996年4月16—25日,福州动植物检验检疫局长王仲符、厦门动植物检验检疫局长李德平以中国动植物检疫研究会常务理事的名义,参加中国植物检疫专家考察团赴台考察。8月中下旬,应台湾农场经营协会邀请,三明市农业综合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进行农业考察与交流。12月17—26日,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林敏和、漳州市农业局黄锡栋等6人等参加中国农业交流协会任爱荣副秘书长为团长的海峡两岸水果科技项目考察团,赴台考察水果产销情况。
  1997年12月,省农业厅副厅长郑则梅率福建省农业园艺作物考察团10人应“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邀请,赴台湾进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招商引资、水果技术合作项目、农业园艺作物考察。
  1998年2月24日一3月5日,应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友钊执行长的邀请,省农学会顾问、省农业厅副厅长郑则梅率福建农业(园艺作物)考察团赴台考察,同台湾农业界专家进行座谈与交流,参观农业实验所、研究所、改良场、农场、产销班、农会以及蔬菜、花卉拍卖市场。4月13—21日,应台湾农村发展规划学会的邀请,省农学会秘书长林应雄、常务理事洪来水赴台考察,并在台湾中兴大学农经研究所举办的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上进行论文交流。此次访台人员撰写的8篇论文均收入台方汇编的《邀请大陆农学院校教授及官员来台参访计划研讨会资料》。12月21—30日,省农业厅副厅长姜安荣率福建农产品运销考察团一行7人赴台考察,并参加海峡两岸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策略学术研讨会。
  1999年3—7月,省农科院情报所曾玉荣副研究员赴台湾大学农学院农经系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和研究。4月16—28日,应台湾“中国种苗改进协会”邀请,省政府副秘书长黄琪玉率福建农业考察团一行10人,对台湾农作物品种检疫、培育、农业科研、农产品市场等进行考察。6月,省农业厅副厅长肖诗达率福建省农民运销组织考察团12人赴台湾进行农业考察。7月5—14日,·应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友钊董事长的邀请,省农学会副会长、农业厅副厅长肖诗达率福建省农民运销组织考察团一行12人(其中农业部2人)赴台考察,探讨农民运销组织合作示范项目。
  2000年12月6—15日,应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邀请,省农业厅副厅长郑美腾率福建省高级农业代表团一行9人(农口单位、财政部、财政厅、漳州实验区的领导)赴台考察。主要了解台湾农业生产现状、市场运销制度、农民运销组织等,探讨与台湾农业协会、商会建立交流窗口与洽谈技术合作项目。
  2001年9月6—15日,应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邀请,省农业厅减负办公室肖祖建率福建农业经济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考察,参观访问台大农经系、蔬菜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试验所、果蔬生产合作社、农会、产销班、拍卖市场及休闲农业等,并与台湾大学学者举行两岸农业心得座谈会。10月,由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员组成的福建省农业机械学会考察团一行10人,在省农业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震率领下赴台湾访问,重点考察台湾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参观台湾的谷物机械烘干中心和育苗中心、农机具生产企业,探讨两岸农机化合作方面的问题。
  12月14一26日,应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及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的邀请,省水利厅厅长汤金华率团13人赴台参观考察,并参加闽台两岸农田水利管理及节水技术研讨会,就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节水灌溉及供水新技术应用及推广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2002年5月8—12日,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会长吴建华、秘书长黄旭华应邀考察金门县农业情况,金门酒厂以及农、林、水产试验所等。11月13—21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林景元率福建省农业经济作物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考察。学习借鉴台湾生产高质量果品的技术以及果树科研,水果产业化、果品市场建设的经验。6月13—19日,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谢华安、王子奇等10人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有机农业科技学术研讨会。10月,省农业厅研究员蔡元呈等9人赴台湾考察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培训经验和农村产业产销体系建设。
  2005年1月5—15日,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聚宝等3人赴台湾考察农业科技。2月18—24日,应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周仲岛的邀请,省气象局副局长范新强等一行6人随中国气象学会组团到台湾大学参加“海峡两岸气象防灾科技学术研讨会”。
  二、学术研讨
  20世纪80年代后,闽台农业科技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层次日益提高,探讨领域和内容日益广泛、深入。海峡两岸高层次、大型的农业科技学术研讨会和专业性科技专题报告等在福建省多次举办。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国务院农研中心副主任郑重,以及吉林省等领导来函、来人索要台湾农业研究材料或咨询。
  1981年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期间,该校台湾研究所举办台湾问题学术讨论会,全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台湾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问题进行探讨。省农科院情报所吕从周、杨辉等出席会议,提交的“台湾的农业生产结构”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出版。
  1989年5月18—20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委托,由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农科院和福建省台湾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大陆首次台湾农业研究学术讨论会于在福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省及省内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全省各地市的农委负责人60多人,大会收到论文57篇,宣读21篇。代表们就台湾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闽台农业发展比较等专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大会宣读了《致台湾农业科技界同仁书》,呼吁海峡两岸加强农业科技交流,探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新途径。
  1991年,省农业厅召开“三农”专家顾问组参加的台湾农业专题学术研讨会,省农科院情报所为会议提供大量台湾农业研究材料,并在会上作专题发表。1991年和1995年,省科委、省农工委、省教委组织全省科教宣讲团,省农科院情报所杨辉研究员参加宣讲团,先后在厦门、漳州、泉州及福州的福清、永泰、闽清等地作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专题宣讲。8月,由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和台湾“亚农中心”联合召开,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和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在福州举办“海峡两岸农作物改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教授有55位(其中台湾18位),交流论文52篇。会议就海峡两岸水稻、甘薯、玉米、高粱、大豆、甘蔗、柑橘、蔬菜、芦笋及杂草10个门类的农作物改良,进行交流研讨。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省昆虫学会、福建农学院在福州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昆虫学研讨会”。有台湾昆虫界专家9人和大陆专家70人到会参加研讨。10月,东山县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召开东山·闽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恳谈会。有来自台湾的农业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138人参会,对东山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新起点和发展前景、闽台农业综合试验区及台商投资区进行考察、论证。
  1992年8月,台湾闽农校友会组织“闽农校友农业考察团”一行14人,到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进行农业考察和学术交流。在福州期间,同“三农”专家就有关粮食生产、种推广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进行交流,提交12篇论文,赠送各地一批水稻、水果、蔬菜良种、种苗,以及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资料。考察团回台后,提出在福建建立农业综合试验区,开启两岸第三类接触,开展闽农校友间第三条交流合作渠道的建议方案。8月,由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台湾东海大学环境科技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省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召开首届海峡两岸保护野生动物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两岸专家、学者43名,围绕两岸之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设置、经营管理措施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提交学术论文、交流报告共37篇。
  1994年11月1—4日,海峡两岸农地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参会专家共56人,其中来自台湾8人。主要研讨水土保持理论、技术问题,并交流防治经验,还参观了建阳市坡地果园水土保持示范区。
  1995年7月,由省水利水电厅主办的海峡两岸防汛抗旱救灾技术交流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同时举办台湾金门抗旱技术专题研讨,探讨实施福建向金门供水可行性问题。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33人参加了会议。副省长张家坤接见了台湾地区、金门地区、香港地区8位专家。在漳州市举办95’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台湾农业界有关专家、教授、企业家57位以及大陆省内外有关专家共110多位应邀到会,两岸专家撰写30多篇论文,就漳州创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基地”、“闽台农业营销中心”、“闽台农业大学”等农业合作初步设想,进行论证、探讨。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考察,探讨研究,取得共识。10月,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台湾“亚农中心”、省农业厅联合在福州召开“海峡两岸亚热带水果产销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两岸的专家教授、农业管理人员、农产运销企业家和农业专业协会等方面代表46人(其中台湾14人),提交论文34篇。与会人员就亚热带水果生产发展、栽培技术、果园管理和果品运销方面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1996年9月8日,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论坛会。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徐静、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友钊、台湾生物开发中心董事长陆之琳、漳州市委书记曹德淦等发表讲话。
  1998年11月20—22日,在武夷山召开海峡两岸(南平)农业开发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台湾代表有49人、大陆的代表有70多人,就南平农业开发问题进行研讨,并进行项目推介与招商,签订有关农业合作协议。11月24—25日,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在永春召开了海峡两岸福建柑橘发展研讨会,大陆农业界有关人士40多人参加,并邀请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友钊等5人参会,就两岸柑橘发展问题进行研讨,台湾有4篇论文,大陆7篇论文。其间,台湾考察团还考察漳州香蕉、永春芦柑教授合作项目、琅岐农业项目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1999年12月6—10日,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与台湾嘉农校友总会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运销座谈会,两岸专家40多人与会,就加入WTO后,闽台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运销等问题进行交流。
  2000年11月12—13日,福建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省科技厅共同举办新世纪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大陆方面有30位专家学者,台湾有5位农业专家在会上宣读论文。专家就两岸农业科技发展、运销体系建设、加入WTO后的对策等课题进行交流。
  2001年9月4一5日,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与台湾嘉义大学校友总会在福州联合召开闽台农业产业合作研讨会。台湾嘉义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蔡武璋、执行长杨初雄、嘉义大学农学院院长沈再木等15位专家、教授和省农业厅厅长、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会长吴建华,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福建省农科院副院长冯玉兰等福建农业界60多位专家、学者及行政官员与会参加研讨,有20多篇论文在会上发表交流。会上成立了“闽台农业合作专家顾问团”,由福建和台湾各推荐10名农业专家组成。12月19一21日,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在安溪召开。交流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台湾中华茶人联谊会、台湾省茶商公会联合会、泉州市政府、省茶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安溪县政府承办。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全国政协常委胡平、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张家坤等领导应邀到会,数十家台湾茶商及1000多位两岸茶叶界人士到会。会议期间,举行海峡两岸茶王邀请赛、茶文化研讨、博览、旅游、茶产品订货会、经贸投资洽谈及商品展销等茶事活动。
  2002年1月17—18日,由福建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省科技厅联合在福州召开海峡两岸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及技术对策学术研讨会。两岸有关领导、专家70余人出席会议,提交学术论文30多篇,探讨两岸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行业标准与质量控制、生产模式与栽培技术、发展前景与对策等。7月28—31日,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乡镇企业局、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与台湾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台湾食品科技学会等联合在福州召开海峡两岸食品科学研究、开发及农副产品加工区研讨会。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刘廷英所长、食品科技学会颜国钦理事长、海洋大学陈幸臣副校长等食品科技界、企业界知名人士65人到福建参会。研讨两岸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加入WTO后的应对措施与发展战略、两岸食品产业界、教育界与科技界的合作与交流。10月23—24日,由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学会庭院经济分会、台湾大学农学院园艺学系、省园艺学会、省农学会庭院经济分会共同主办,在厦门召开“海峡两岸园艺发展学术研讨会”。台湾5所大学30多位教授专家,大陆各省园艺界知名人士50余人与会参与研讨。两岸专家共提交大会论文70多篇。11月18日,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与省水利学会在福州召开闽台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重点进行“WTO与水利”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中国水利学会、台湾水利学会联合会及其分会、省水利学会、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会议。
  2003年11月29日,在漳州举行第七届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专家论坛暨第二届漳州脑库论坛。会议由漳州市政府主办,漳州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信则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漳州市委农办承办。此次论坛主题是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农业(花卉)发展与合作。与会专家围绕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农业(花卉)发展与合作的主题,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环境、农业产业化与国际化、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趋势、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策略和措施、花卉科研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转基因技术与花卉产业发展等方面问题进行研讨。
  2004年11月,在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期间,组委会组织召开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暨花卉产业发展、联合国“南南合作”食用菌技术应用、海峡两岸现代生态园林雕塑艺术等系列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到会讲课,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12月,在台北市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科技兴经济论坛。两岸专家学者100多人与会,通过专题演讲等形式,围绕生命科学与人类未来开展学术研究。
  2005年11月28—29日,在漳州花博园召开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高峰论坛。两岸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300多人与会,通过主题报告、专题演讲等形式,就如何建立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平台,推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举办全国花木盆景艺术论坛。来自省内、湖北和台湾等20个省市的100多名花木盆景专家及业界代表幵展了广泛的交流研讨。11月29日,在漳州花博园召开全国海水健康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水产学会、省海洋与渔业局主办,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漳州市台商贸易商会共同承办。来自大陆11个省150多名水产养殖专家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9篇,内容涉及海水养殖的生物安全技术,海水综合养殖技术,养殖环境保护,生态养殖技术,养殖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渔用药物的安全使用技术等各个方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