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21
颗粒名称: 三、技术推广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11
页码: 297-3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1991年到2005年科技技术推广工程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技 技术推广 福建省

内容

(一)建设科技园区、示范工程
  “九五”期间,福州市共组织了27个乡镇(街道)参加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其中有24个单位于2000年7月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街道)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先后建立了88个示范村、77个示范厂(场)、9727个示范户,形成了乡、村、户(企业)三级科技示范网络;有18个科技示范乡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51.8亿元,比1995年增长163.31%,其中5亿元以上的乡镇有12个;第三产业总产值达40.62亿元,比1995年增长276.46%。2000年,漳州市已有37个乡镇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被省政府授予科技示范乡镇,在全市已形成粮食、水果、水产、花卉、畜禽、食用菌和蔬菜等产业化基地。
  1997年7月,晋江市被省科委确定为福建省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单位。晋江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组织科技专家顾问团,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化全程技术服务网络,每年举办成果交易会,促进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2000年4月,由省科技厅组织考核验收,被授予福建省农村技术市场示范市。
  “十五”期间,三明市建设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制定五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其中“优质稻产业化示范”和“茶树菇等珍稀食用菌产业化技术开发”2个项目,被列入省科技厅重点星火计划。2000年,栽培珍稀食用菌671万袋,销售收入达498.5万元;建立优质稻三系制种1500亩、二系制种1300亩,建成6个优质稻示范基地1万亩和2个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丰产竹林培育基地10万亩,建成1万立方米人造竹板厂和150万床竹凉席加工区,全面启动优质水果和优良畜禽产业化示范工程。同年,永春县被授予福建省农村技术市场示范县。
  1998—2000年,福清、福安、建阳、新罗4市(区)先后列入全国10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重点建设11个示范乡镇,建立服务队564个,以工厂化育秧和收获机械化为重点,开展水稻系列化作业及机具维修等综合服务。共建立6个工厂化育秧中心,引进5条工厂化育秧播种流水线和配套设备,育秧棚占地面积17790平方米,在示范乡镇完成示范面积4.45万亩,使全省工厂化育秧实现零的突破。同时,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植、机械深施肥、机械烘干等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完成推广面积117万亩,使4个实施市(区)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平均机耕水平73.9%,机械深施化肥水平72.4%,机播水平7.2%,机收水平5.2%,烘干稻谷1514吨,大大高于全省同期水平。
  (二)引种示范与推广
  1987-1993年,福建省先后从泰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引进龙眼、剥粒菠萝、枇杷、番木瓜、甜杨桃、西番莲和大果番石榴等34.5万株,种子5公斤。繁育推广龙眼、西番莲、晚熟芦柑、太城4号枇杷和剥粒菠萝、天宝香蕉等良种苗木1000多万株,建立引种消化基地350亩,选出优良单株80多个。并围绕龙眼、西番莲、晚熟芦柑及坪山柚、琯溪蜜柚、文旦柚、芒果、剑麻等项目的开发和改造,先后建立热带园艺作物优质龙眼基地2万亩,改造6000亩;引种示范推广“台农4号”剥粒菠萝、泰国龙眼和大果番石榴、西番莲(百香果)、玫瑰茄、药用作物金线莲、砂仁、巴戟天、西洋参等。2000年以后,各地又从中国台湾和泰国等地引进番木瓜、人心果、软枝甜洋桃、莲雾、芒果等优良品种。20世纪90年代,抗寒高产无性系橡胶、H·11648杂交剑麻,良种分别达到65%和85%。在果类布局方面,重点开发特早、特晚、特优良种,水果良种化提高到70%,果品优质率达70%以上;早熟、名优特茶叶,良种达到85%,各类优质茶占45%以上;细菜、特种菜和加工菜中的名优品种蔬菜,良种达到70%以上,菜类优质率60%;食用菌、花卉、南药等开发传统品种,各种作物良种达到80%,优质率60%以上。“十五”期间,生产和科研部门又选育和引进一大批优良水果、茶叶、花卉新品种,在各地试种和推广,表现良好。
  (三)农机技术示范推广
  1.耕作机械化技术
  手扶拖拉机主要牵引铧式犁和栅条犁以及旋耕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机部门推广的驱动圆盘犁由福建农林大学农机系研制成功。水田用手扶拖拉机旋耕作业,是主流耕作方法,到2000年之后,铧式犁和栅条基本不用了。
  同期,农机部门推广稻草还田机械化技术,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旋耕压草机,作业时既旋耕碎土又把稻草压在泥下,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旋耕压草机由闽清农械厂引进省外技术组织生产。邵武、松溪、连城等地农机企业研制成功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旋耕起垅机,一台起垅机工效是人工的20倍,大大减轻了农民作垅的工作量,降低了成本。机械起垅技术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到2005年年底起垅机达上万台。用于小田块耕作的微耕机也逐步推广,各种精巧可360度旋转操作手柄的微耕机特别适合用于大棚种植蔬菜,2005年微耕机达0.57万台。由漳州南冠机械有限公司引进台湾技术生产的田园中耕管理机于2005年落户南靖,该机特别适合旱地种植农作物的中耕、除草、起垅、培土。
  2.种植机械化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广机械抛秧,在沿海和山区种粮大县使用中国农大和江苏等省生产的自走式水稻抛秧机,适合大田作业,效率高,伤秧少,带土下田,返青快,劳动强度轻。
  推广机械直播技术采用机械点播,使用广西生产的手拉步行点播机。水稻种子经过浸种破胸露白后,放在直播机的种槽中,在人工拖动点播机的过程时,谷种有规律的通过排种口直接播种在水田里,劳动强度轻,排列整齐,效率高。
  90年代中期,福清引进台湾工厂化育秧技术和二条台湾139机械播种流水线。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龙岩新罗、福安、尤溪、建瓯4地建立了4条机械化播种流水线,分别是韩国SH—5M育秧播种流水线和华南农大精密播种流水线。工厂化育秧采用可控温塑料薄膜大棚育秧,配套采用机械化播种流水线等设备。机械播种流水线主要作业工序是装盘、上土、洒水、播种、覆土。完成后,集中送到催芽室,进行高温催芽,催芽后盘子放在塑料大棚内育秧,育好的秧苗使用插秧机插秧。其优点是育秧规格化,生产规模大、效率高。
  2005年,开始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分别在甫田、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习惯下的早稻机插秧试验,当年推广水稻机插1500亩,实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的标准化。
  3.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开始推广使用由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研制、福建拖拉机厂生产的农友-90型微型联合收割机。全省联合收割机的机收面积由1990年的2.71万亩增加到1999年的21.33万亩。2000年,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受到农民的青睐。至2005年全省联合收割机的机收面积达到96.37万亩。梳穗式联合收割机是继全喂人式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之后又一种新型谷物联合收割机,21世纪初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在国内首创研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
  4.果蔬预冷保鲜技术
  果蔬机械式预冷保鲜技术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2003年,省农机鉴定推广站引进微型冷库预冷保鲜技术,在福安等地开展微型冷库预冷保鲜试验、示范和推广,然后在全省农村广泛推广和应用。
  推广微型冷库果蔬保鲜技术,可大大降低果蔬采后损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果蔬预冷保鲜技术在茶叶、食用菌生产上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5.农产品加工(莲子烘干)技术
  2001年省农机鉴定推广站与福州三发发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莲子烘干机械化试验、示范和推广,主要采用禾丰牌FGH—1型柜式干燥机。经过两年多的试验探索,总结出莲子机械干燥工艺规范,并在莲子的主要产区建宁进行示范推广。机械干燥莲子效果好,效率高,一台干燥机一次可烘烤莲子340公斤,相当于一般人工烘烤22个人的工作量。同时减轻了工作强度,还可节省原木498立方米。
  6.热作实用技术示范推广
  1996—1998年,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解放钟”枇杷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实施,完成推广应用面积7.95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52.0~742.5公斤,高接换种示范片平均亩产达111.0公斤,3年平均每亩增加产值1440元,投入产出比为1:2.95。
  1997—1999年,实施国家948项目中“割胶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区胶园在减少38.4~51.6割次的情况下,净增产率为8.2%~28.6%,投入产出比达1:5.72。
  2001—2002年,参与实施农业部“热带水果行动计划”,组织做好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名优基地建设、水果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实用配套技术推广、科技培训和水果产业化经营工作。
  2002—2003年,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金线莲栽培技术研究,确定了金线莲化学成分的归属类别,建立一套显微、理化鉴别方法,制定出金线莲地方药材质量标准,填补中国药典的空白。同时,该所还开展香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收集香蕉种质资120份。
  2003—2005年,参与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组织的全国香蕉产业升级“948”项目攻关,研制香蕉采收索道和香蕉采运手推车,实行采后全过程无落地操作,建立“公司+农户+基地+标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示范基地平均单产2.6吨/亩以上,优质品率80%以上,平均单价每公斤提高0.2元。组织实施“天宝香蕉标准化生产及采后处理技术示范推广”丰收计划项目,示范推广面积15万亩。
  2004—2005年,组织实施《永春芦柑产业化技术推广》的跨越计划项目,使芦柑一级果率提高25%~30%,生产成本降低25%。联合福建省气象研究所,运用气象研究成果,选择芦柑、枇杷、香蕉、晚熟龙眼、荔枝进行重点区域精细区划,完成《福建热区重点区域特色果树高新技术精细区划》报告,制作区划挂图,开发演示软件,把果树适宜区细化到具体乡镇、村,与传统作物布局比较,科学明确了种植适宜区域。
  2005年,组织“早钟6号枇杷丰产优质高效技术示范与推广”丰收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累计推广面积12.73万亩,平均单产提高28.4%,果品优质率80%以上,亩新增纯收益584元,投入产出比1:1.94。
  (四)科技咨询服务
  1.深入基层服务
  1990—1995年,省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先后开展科技咨询活动近20次,参加科技服务人员200多人次,举办科普讲座14次,听课人员800余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近千人次。1995年,举办“南亚热作发展战略、热作布局调整优化”科技讲座,参加入数165人。
  1997—2000年,先后举办橡胶树白粉病防治应用、橡胶土壤与植株营养诊断、热带南亚热带果树稳产丰产栽培技术、热带花卉栽培技术、果树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剑麻增产技术、龙眼丰产栽培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农民的素质。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产区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解决西番莲产销及茎基腐病防治难题。
  2003—2005年,举办香蕉实用技术培训,对果实套袋、平衡施肥、采后处理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香蕉产品竞争力。
  2005年,组织6次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参加科技人员47人次,开展科技活动20次,参加科技人员100多人次,提供无偿科技咨询5项;举办南亚热作生产管理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80多人次。漳州市农业部门重视农业科技咨询和培训,
  2005年开展咨询服务21110次,举办科技讲座20期,发放科技资料3万多份。全省在开展科技进农家活动中,制作了1万多张农业实用光碟和2000多份茶叶栽培、养猪等技术资料28种,赠送给各县(市、区)农户。
  2.农业服务热线
  2001年,省农业厅统一组建“969155”农业服务热线。2002年被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当年,9个设区市、71个县(市、区)开通,部分县(市、区)还在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全省各级政府为“969155”热线建设累计投入超过450万元,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向农村农民延伸的问题,初步形成直接面对农村农民、内联外延、信息及时的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全省统一的“969155”农业信息服务热线,提供农村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政策法规、技术和市场等信息咨询服务。
  2002年,全省各级“969155”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受理热线电话、上门求助、电子邮件、信函等各种咨询21万多人次,现场指导11000多人次,组织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3000多人次,直接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少经济损失2.5亿多元,新增经济效益3.6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9.47元。
  2003年,所有农业县(市、区)都开通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共建立689个热线服务站,有专兼职信息员1200多人已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农业服务网络。部分县、市还开发了智能语音应答系统、农业专家网上咨询系统等软件。是年,福建“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共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涉农法律咨询、涉农投诉受理等各类服务16_01万人次,直接赴现场解答和处理3.55万次;组织高中级技术人员下乡11.1万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677场,累计接受培训人数达21.81万人次,直接减轻负担和减少经济损失1.51亿元,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
  2004年,“969155”农业热线服务站从689个增加到710个,建“969155”信息网站(页)的县(市、区)有66个,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439个,各级农业部门专职负责“969155”热线服务的工作人员有400多人,网络技术人员110多人,兼职信息员2500多人,基本上做到每个县“969155”服务中心都有2名以上专职负责人员和1名以上网络技术人员。
  2005年,全省“969155”农业服务热线为农户提供各类服务25.32万人次,直接赴现场开展咨询、处理7.62万人次,举办培训班5521场,为农民直接减轻负担和减少经济损失1.55亿元,新增经济效益1.33亿元。
  3.援藏服务
  2001—2005年,省农业厅果树站结合福建农业援藏工作,先后4次组织专业人员进入西藏的林芝、昌都地区的米林、察隅、墨脱、察雅、左贡、芒康等十多个水果主产县,对当地农业生态、果业生产与果树种质资源,以及重点城镇拉萨、日喀则、八一镇、昌都的果品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对西藏自然资源优势,未来果业生产的市场定位与发展设想进行研究分析,撰写发表《西藏林芝地区果树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设想》、《西藏果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论文,以及编著《西藏果树种质资源志》,参与中国工程院束怀瑞院士主持的《中国果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藏部分)研究与撰写,先后向察隅、墨脱提供了枇杷、龙眼、荔枝、香蕉等果类品种。
  (五)科技下乡活动
  福建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采用多种途径组织实施,做到活动经常化。1991—2005年,省农业厅除了参加省委宣传部统一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外,每年都组织一两次科技下乡活动,有时还实行农业部门的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农技推广、科研、教学等部门横向联合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此类活动规模大,服务范围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全省大专院校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福建农业学院组织师生参与此项活动。在南平、龙岩等地的农村,由该校教师组成数支专家服务团,长期挂职、驻扎在山乡,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乡亲教师”。朱朝枝教授自1984年到校任教起,就选择到闽西北偏远山区下乡驻点开展科教兴农活动,他一边带领农民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一边研究和推广高山反季节蔬菜技术,为当地农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初期,省农科院由院领导带领科技人员分赴南平、龙岩,莆田等地市)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承包活动。1991年,该院在南平地区投资1093万元建立起一个省、地、县试验基地,建立3个层次的科技承包服务体系,共实施粮食工程、综合开发项目、试验示范项目等49个工程项目。在承包实施过程中,该院采用系统工程的管理办法,开展科技兴农集团承包以粮为主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引进示范一批适用于当地的新技术、新成果,在南平地区连遭水旱灾害的情况下,为该地区增产粮食6.73万吨,使之成为当年全省唯一受国家表彰的产粮区。该院新开发并派出科技人员下乡大力推广的甘蔗新品种闽糖611—70,到1993年已累计推广500多万亩,是覆盖福建和云南的主要品种。
  1997年,全国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年”,全省实施“科教兴农年”,当年省农科院发挥自身技术成果和人才综合优势,在建阳、安溪、闽清、霞浦等县(市)实施科技下乡的“十百千万”计划(即:组织编写果树、茶叶、甘蔗、食用菌、花卉、蔬菜、水产等十本农业实用技术丛书、组织百名科技骨干下乡,建立百个示范推广基点、提供千条科技信息、发放万份科技资料)。省农科院通过“抓项目、建基点、搞示范”落实此项计划,以推广良种和实用技术为重点,安排示范推广项目28个,建立科技示范点514个,送385名科技骨干下乡指导,示范推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253.4万亩,还示范推广畜禽、果树、毛木耳等种养技术,共创社会经济效益2.455亿元。省农科院还将常年科技下乡与下派挂职干部、科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组装配套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村经济繁荣。该院帮助闽北建阳市开展以“十大品种、五项技术、三个模式、一个体系”为主要实施内容的示范推广项目,果树高接换种、小康生态村建设、白羽半番鸭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项目,仅1997年就为当地创社会经济效益3000万元。该院在安溪采用研究与引进、示范与推广、培训与扶持等科技下乡方式,帮助当地发展农业生产,共实施水稻、茶叶果树等9个项目,覆盖15个乡镇,一年中取得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全省科技下乡工作,还针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建设,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进村入户,深入农家,开展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及成果展示、赠送图书、光盘等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时特别注重扶持革命老区和民族乡村,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2002年,福建农业大学与建阳市马坑村结成对口帮扶对子。师生们下到田间地头,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当地建起了杨梅、毛竹、葡萄、胳橙基地,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2005年该村农民户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
  2003年年初,省农业厅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方案》和农业部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了福建省农业科技年活动,在全省各地统一组织声势浩大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调整、充实“福建农业信息网”,设立“福建省农业科技年”专栏,与福建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日报》等媒体联合开展多项科普宣传和农技咨询,组织现场报道及农业科技年活动专题报道,组织全省农民科技知识竞赛等。是年,省农业厅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单位”,20名科技人员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农业厅表彰了三明市农业局等22个“2003福建省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单位”和57位“2003福建省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
  “十五”期间,农业部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漳浦、安溪两县建立试点,做法是整合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员包户,促进先进适用农技成果下乡推广、直接进村人户,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形成“村看村,户看户,农民都看示范户”的学科技、用科技的新局面,形成“技术人员直接到田,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 人”的推广方式。2004年,省农业厅在漳浦县设立全国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福建分会场,由省农业厅、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和漳州市政府联合举办“2004年大型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启动仪式”,各设区市同时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
  2005年,省农业厅在漳浦县选择10个乡镇、100个自然村,共1002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种植早稻面积2673亩,晚稻2150亩。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项目过程中,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具体做法是县专家组接受部、省专家组培训,技术指导员接受县专家组及各乡镇具体分工挂钩专家的培训,示范户接受技术指导员分村集中培训,将入户个别指导和县专家组不定期的巡回培训结合起来;实行科技入户指导网络与种子农资供应网络结合,农业系统内部各职能站有机结合,良种补贴入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示范户手册》及科技资料入户。通过这种培训加强了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专家和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科技示范户选用了高产优质的水稻主导品种(入户率达95%),采用旱育秧、抛秧等先进技术(入户率达98%),抓好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烤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是年,经省、市、县专家测产验收,科技示范户早稻平均亩产510公斤,比普通农户每亩增加62公斤,增幅为13.8%;增收74.8元,增幅为11.4%。示范户晚稻单产537公斤,比普通农户每亩增收90.8公斤,增幅为20.3%;增收127.5元,增幅为18.1%。据统计,全县科技示范户当年水稻平均单产523.5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亩增89.8公斤,增幅为20.5%;通过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全县科技示范户粮食增产335吨,增收50.3万元。
  为加强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省农业厅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省农业厅根据柑橘黄龙病在省内部分果区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况,普及柑橘黄龙病防控知识,提高果农科学防控意识。组织专家编印了“柑橘黄龙病危害与防治方法”挂图发放到全省柑橘主产区的行政村,并制作了“科学防治柑橘黄龙病”VCD片。柑橘产区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为宣传柑橘黄龙病的防治知识,增强了果农的防控意识,落实了各项防控措施。为提高茶农的综合素质,针对茶树病虫害猖獗危害的实际,省农业厅制作并免费下发“茶树病虫害防治挂图”、“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VCD片和“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茶水平,从源头上降低茶叶的农药残留,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牧业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增强示范服务能力,依托乡村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2005年上半年全省共组建了100多支科技下乡服务队,受训农民29.6万人次。
  福建林学院郑郁善教授长期在漳平农村,向农民传授和推广毛竹丰产技术,一年就使当地的竹产业产值翻了近两番。菌草技术的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焴教授,通过扶贫工程实施科技下乡,使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21个县(市)“生根开花”,被农民视为“财神爷”。福建农林大学坚持将科技资源配置向农村实用技术倾斜,学校80%以上的科研计划与此相关。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从生产实践中“立题”,获取科技需求,而后运用科研成果“破题”,通过科技下乡,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全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至2005年,福建农林大学共有近百名专家教授在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和“驻村干部”。
  自1993年起,贯彻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精神,全省9个设区市、69个县(市、区),近700个乡镇成立了农科教结合组织机构,通过实验、探索,创造了“市抓工程、县抓项目、乡抓基地、村抓大户,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的三明市农、科、教结合模式,总结出“围绕龙头抓结合,抓好结合促发展”的沙县农科教结合经验。农、科、教结合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全省陆续建立了县级农村成人教育中心49所,成人中专40所,农村职业中学102所,农机成人培训学校68所,有980个乡镇和1.2万人村建立了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培训各类专业农民技术员30万人次。在开展农、科、教结合示范网络过程中,全省先后建立151个农科教结合示范网络,形成国家、省抓示范区,省、市抓示范县,设区市、县抓示范乡镇的工作格局。同时,有10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和8个农业科研院所与示范区(县)开展对口联系共建活动,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