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成果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20
颗粒名称: 二、科研成果管理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5
页码: 293-2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1991年到2005年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情况。
关键词: 科研项目 成果 福建省

内容

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鉴定执行1988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试行)》。1996年,国家科委发布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科技成果鉴定规程(试行)》,国家农业部制定出《农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暂行办法》规定出成果范围: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包括推广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应用性理论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可以申请鉴定。对于可以直接指导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理论成果,可以视同应用技术成果申请鉴定。
  1991—2005年,全省围绕农业面临的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结构调整、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优质化、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物减灾、农民增收等重大任务,加速实施“引进计划”、“跨越计划”、“丰收计划”,加强科技成果的管理与推广,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和科技下乡活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业科技成果鉴定
  1.成果鉴定管理程序
  农业科技与丰收计划项目的成果鉴定,由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提出申请,填写农业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并提交全套附件材料。福建省农业厅是福建省农业主管业务部门,对申请鉴定单位提交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及全套附件材料,进行审查。审查鉴定后,再由任务下达单位对合同(或任务书)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完成以上程序后,将所有材料报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查批准(省科技厅为省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组织鉴定单位),省科技厅批准后,再由省科技厅组织鉴定,或由省科技厅委托福建省农业厅组织鉴定。
  申请农业丰收计划项目成果鉴定的全套材料送省农业厅审查、批准。省农业厅科教处对合同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及全套附件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由省农业厅组织该科技成果的鉴定。
  2.成果鉴定组织管理
  (1)组织形式
  农业科技和丰收计划项目成果鉴定,一般以会议鉴定为主。组织鉴定单位从科技成果鉴定、科技奖评审专家库中挑选7~15人组成鉴定委员会(一般为7人),并任命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1~2名。省农科院的成果,以省农业厅和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为主;福建农林大学的成果,以省农科院和省农业厅的专家为主;省农业厅的成果,以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为 主。
  (2)建立专家库
  参与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高级职称(特殊情况下可聘请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但不多于1/4);二是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三是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2002年,省农业厅经过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推荐建立了专业较为齐全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并上报农业部备案。专家库的成员主要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3个部门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
  3.科技成果奖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条例》和《关于省(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及农业部于1995年印发的《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制定出《福建省农业“丰收计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1996年印发了《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2001年印发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办法》,作为申报、推荐福建省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的依据。
  1991—2005年,省农业厅先后组织农业科技成果鉴定会88场,参与农业科技成果鉴定与评审工作的同行专家达6800人。全省共有88项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42项。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分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奖4个类别。凡是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均可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奖一样,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奖项目不超过200项,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资金数额按获奖等级分别为: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
  1991—2005年经省农业厅推荐的获省科技进步奖共211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0项。获得国家、部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49项,其中
  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9项。
  (二)成果中试熟化
  2000年,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这是介于科研计划与推广计划两者之间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中试计划。福建省是全国最早设立省级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省份之一。2000—2002年,福建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2003年减为250万元,2004年减为200万元,2005年减为185万元。6年间共立项113项,实施102项。
  2000年1月24日,下发省农业厅、财政厅共同组织制定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暂行)》。2001年9月11日,省农业、财政联合下发《福建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验收暂行规定》,由农业厅、财政厅有关人员联合组成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管理办公室,挂靠在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制定、发布《项目指南》,并负责跨越计划的组织协调和总体部署。办公室下设跨越计划专家委员会。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实施项目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共同负责制。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省农业厅、财政厅每年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联合检查或抽查。
  2000年,省农科院果树所承担的“优质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中试示范”项目立项,在福州、宁德、惠安、云霄等地各建立60亩示范片,经2000年和2001年中试熟化,总结出一套“早钟6号”矮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蕉城中试示范片首次连片种植60亩,三年树龄平均单株结果9公斤以上,品质佳。2005年全省累计推广32.4万亩,平均亩产312公斤,年产值达8.09亿元。
  2001年,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南平市农科所、福建锴种子公司承担的“优质早稻新品种的中试示范”项自立项,2001—2002年在全省各地中试示范,推广地域不断拓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01年,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承担的“特晚熟龙眼新品种‘立冬本’产业化示范”项目立项,在福州、宁德建立示范片2个,计200亩。示范基地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新植示范片中3年树龄平均株产1.5~2.5公斤、4年树龄平均株产4.0~5.0公斤、5年树龄平均株产7.5~10.0公斤;高接后3年亩产量278.2公斤/亩。在中国最晚熟的龙眼经济栽培区,种植国内最晚熟的龙眼新品种“立冬本”,使该区域龙眼成熟期推迟至月下旬到12月中旬,较以往延迟40~70天。
  2001年,由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的“绿色食品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中试”项目立项。2001—2003年,在项目实施地漳州龙海与漳浦建立3000亩中心示范区,主要种植菜用大豆、青刀豆和甜豌豆,以种植两季菜用大豆和一季甜豌豆计算,平均亩产2000公斤、亩产值6400元人民币;以加工后的成品率50%计算,产值约折合美元450万元;主要产品格林牌速冻毛豆、速冻荷兰豆和速冻青刀豆,通过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湛江)14项检验项目的实测结果均合格。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产品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并颁发证书。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省农业厅、平和县农业局承担的“琯溪蜜柚汁胞粒化症矫正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2002年立项),在平和县锦溪集团琯溪蜜柚果园示范应用,效果显著,果园丰产,果实优质,粒化率低。实施4年内,在平和县累计示范推广100万多亩,农民增收2亿元。还开展琯溪蜜柚果实汁胞粒化过程中的活性氧代谢研究,基本查明汁胞粒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研究和示范推广果实冷藏技术,在锦溪集团等企业示范推广应用琯溪蜜柚冷藏储运技术,产品累计出口欧盟超过10万吨。通过采后果实酸化机理研究发现冷藏能较好地克服琯溪蜜柚果实采后酸化的问题。
  2002年,三明市农科所主持,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73、Ⅱ优明86及其配套综合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项目立项,项目于2004年完成。
  2003年,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承担了“甘薯新品种福薯2号中试示范”项目立项,2003—2004年在全省甘薯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共育出福薯2号薯苗1470万株,辐射育苗1000亩,种植高产示范片125亩,莆田、惠安、霞浦3个示范点经过跨越办组织验收,平均亩鲜薯产量2721.1公斤,比平均鲜薯亩产2031公斤,亩增690.1公斤,增产33.9%。2003—2005年全省推广福薯2号面积81万亩,每亩增收114.9元,共获社会经济效益9306.6万元。
  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担的“茶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立项,针对福安、周宁、武夷山等茶区的茶树主要害虫种群结构,提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即在示范区推广自主研制的生物农药白僵菌871、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韦伯虫座孢菌的基础上,对植物源农药苦参素、除虫菌素的不同剂型茶园适用性及其科学使用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应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圆蚧、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以及苦参素(苦参碱)、除虫菌素、Bt等混用或轮用防治或兼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叶螨类与茶树主要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平均防效在80%以上。
  2003—2005年共建立4个中心示范片1500亩,示范区茶叶农残检测均合格,亩创经济效益300元以上,辐射示范推广全省10余个县(市)茶区10余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该技术的中试熟化,为全省茶叶控残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4年,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承担的《黑玉米新品种闽紫糯1号中试及产业化》.项目立项,在该项目实施中,总结了闽紫糯1号示范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制种技术及产品加工技术,增强了辐射功能。示范推广与产后加工利用并重,示范与辐射并举。是年,开始连续在福州长乐、福清、永泰、琅岐、宁德福安、蕉城、南平将乐、建瓯、泉州惠安等地示范种植。截至2005年年底,累计建立各类丰产片1400亩,测产产量为亩产850~1085公斤,推广种植10500亩,生产“翠庭”牌糯玉米软罐头2万件,总产值60万元,创利润7.6万元。
  龙岩市农科所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繁育与示范”项目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成效,建立了龙薯1号脱毒种薯(苗)繁育体系。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龙薯1号商品薯销售33345吨,加工连城红心地瓜干、薯脯等系列产品产量13500吨,产品销往各大、中城市。
  2005年,省农科院水稻所承担的“航天育种超级杂交水稻Ⅱ优航1号示范推广”项目立项,分别在福建、湖北、广西等7个省(自治区)建立一批Ⅱ优航1号示范片。其中4个百亩示范片亩产超过700公斤,万亩片亩产达674.9公斤。2005年和2006两年累计生产Ⅱ优航1号种子510万公斤,种子质量达到目标二级以上,示范片面积46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超4万元,社会效益超过2亿元。项目实施期间,核心技术Ⅱ优航1号在福建省审定的基础上,于2005年又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并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
  2005年,省农科院茶科所等单位承担的“春兰等茶树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立项。春兰是茶科所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杂交品种,为铁观音后代,开采期早,品质优,制优率与产量较高;瑞香为黄旦后代,品质优,制优率高,开采期较早。在茶区区试与示范种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明显超过母本。该项目实施中,茶科所在福安甘棠和华安仙都等地建立了春兰和瑞香的乌龙茶新品种母本园30多亩,苗木繁育基地50多亩,累计繁育出圃苗木近1200万株,在寿宁龙虎山茶场建立春兰等茶树新品种示范基地100余亩,在省内外10多个产茶县(市)推广种植4000多亩,促进了当地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丰富了茶叶产品花色品种。在寿宁龙虎山茶场、福安坦洋茶场等茶区推广生物农药,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1万多亩次,推广5万亩次以上。累计增创社会经济效益达600万元以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