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物布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310
颗粒名称: 三、作物布局
分类号: F124.4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1989年到2005年实施的“果茶工程”和“菜篮子工程”。
关键词: 南亚热带作物 经济 福建省

内容

1989年,福建开始实施“果茶工程”和“菜篮子工程”,推动了南亚热带地区优势产业带建设,形成了“三带二区”水果布局。加大亚热带水果柑橘类中晚熟芦柑、柚类和特早熟温州蜜柑中的种植面积。加大龙眼、荔枝晚熟品种推广力度。重视香蕉良种推广、普及组培苗、增施有机肥、禁止用激素、实施果实套袋和无创伤采收、分级包装、实行冷藏保鲜等技术。积极选育推广优质早熟和晚熟白肉大果型品种枇杷。扩大橄榄、余甘、油柰、毛叶枣、杨桃、番木瓜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
  橡胶、咖啡等热带作物,以“盘陀岭”以南的诏安、云霄县为主开发种植。形成以安溪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基本形成城镇周边常年蔬菜生产区、利用冬闲田种植冬种蔬菜生产区及出口蔬菜生产区。以福州、漳州两大传统花乡为依托,逐步形成热带特色花卉生产区,在漳州龙文区到漳浦长桥镇建设50公里现代花卉走廊等特色产业带。出现一批种果超20万亩、30万亩、50万亩,产量超10万吨、30万吨、50万吨,产值超1亿元、10亿元的水果大县,涌现出许多种果超百亩、千亩的专业大户,改变了以往自由开发、分散小规模经营状态,适应了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实现“两个转变”的需要。
  2001年,通过加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工作,热带作物地区先后分3批,有16个基地通过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认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和“全国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称号。
  2003—2004年省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承担了福建省政府目标责任状——“南亚热带水果名优基地”建设工作。围绕基地建设工作方案,4个热带水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芦柑、枇杷、琯溪蜜柚和香蕉标准化技术6_0万亩。2个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重点开展晚熟龙眼(立冬本、松风本)、荔枝(蜜丁香)、台湾甜洋桃、香蕉、美国红桃等引进选育,推广良种苗木180万株。
  2005年,农业部南亚办把福建省龙眼、荔枝、香蕉、木薯产业列入全国热带作物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省各有30多个南亚热带作物品种的50多个产品,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其中获金奖产品有十多个。平和琯溪蜜柚、度尾蜜柚、永春芦柑、云霄枇杷、漳州天宝香蕉等主产区还申请原产地认证和产品商标。许多名优果茶产品,相继打入欧洲、东南亚及港澳市场,乌龙茶和食用菌年创汇4亿美元。进入21世纪,热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食品产业取得成效。2001年在热区建立了80多万亩茶、果、菜等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年产值达20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已有21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初步形成融产地环境、检测监控、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科研推广、服务保障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