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热带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热带作物
分类号: S59
页数: 8
页码: 226-233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热带作物的分布、面积、产量、品种等。
关键词: 热带作物 植物 福建省

内容

一、橡胶
  (一)分布
  福建省种植胶区位于北纬23°37′—25°之间是中国橡胶树商业性栽培最北的地区,包括漳州市的诏安、云霄、漳浦、平和、东山、龙海、长泰、南靖、芗城9个县(市、区),泉州市的南安、安溪、永春、晋江4个县(市)和厦门市的同安。1990年,在南亚热区范围内,共有3个县(区)的37个农林场,47个乡(镇)种胶。全省橡胶面积12.46万亩,其中农垦5.7万亩,民营6万多亩,橡胶保持株数298万株,其中农垦120万株,产干胶1150吨。漳州市是橡胶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的90%和80%左右,厦门和泉州两市合计分别约占10%和20%。
  据1991年统计,全省共有橡胶加工厂(点)42个,其中烟胶厂41个(农垦有6个大厂、民营有5个大厂),胶乳厂2个(农垦、民营各一个),年加工量1500吨以上。从1964年试割至2000年,累计产干胶15922吨,其中农垦11420吨,民营2428吨。年最高产胶片达1500吨,累计销售产值共11708亿元。其中种植橡胶较早的建设农场,1964—2002年,累计生产干胶5112.4吨,共创产值3477.82万元,投产以来共赢利709.88万元,上缴税金190.64万元,收回折旧315.43万元。20世纪90年代,由于橡胶价格下降,福建省种植橡胶进入历年来最低潮时期。许多胶园逐步被其他作物替代。1993年,全省胶园面积仅存6.61万亩,产干胶796吨,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46.95%和30.7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部分胶园被挖掉改种水果,不少加工设备也被毁掉,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产橡胶县由原来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三市的13个县(市)减少到仅有漳州南部的一些县(市),2005年橡胶面积仅有H80亩,产量40吨,分别为1990年的1.43%和3.48%。
  (二)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橡胶品种(系)中,RR1M600、PB86、PR107共24.3万株,占8.2%;GT,品种87.4万株,占29.3%;1AN873品种2.2万株,占0.74%;国内无性系1428万株,占48%;未经选择的实生树41.1万株,占13.3%。80年代在漳州地区示范推广由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培育出来的闽林71—22无性系100多亩,是一个抗寒、速生、高产的新无性系。表现良好。RRIM600在经过选择的优良小环境种植,亩产106~128.5公斤,PB86亩产82.19~99.55公斤,PR107亩产74.4~91.1公斤,GT1开割第4年亩产85.4公斤。80年代中期又引进抗寒性比GT,强的IAN873高产品系。2005年,诏安又从海南引进抗寒抗风高产品种热研7—33—97(亲本:1111撕600×?11107)2.5万株,在建设农场牛场尾作业区种植,生长良好。
  (三)栽培
  1.间作
  1990年平和县安厚农场,种植橡胶8800亩,开割8.44万株,约2800亩,共产干胶76.9吨,平均亩产干胶约27公斤,亩产值200元。为提高胶园经济效益,漳州市农垦局等单位在推广胶园立体农业中,总结了胶→茶、胶→菠萝、胶→咖啡、胶→胡椒、胶→玫瑰茄、胶→绿肥等模式的立体种植经验和效果。漳浦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和石鼓、大南坂农场开展立体种植,亩产值增加96~500元,最高达1226元,经济效益提高了1~3倍。漳州全市累计推广立体种植面积1.45万亩,占胶园总面积12.7%,亩效益提高1~3倍,提高土地利用率45.0%,增加劳动就业率2~3倍。
  2.栽培技术
  贯彻农业部颁发的《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抓关键技术。一是严格选地,选择北面靠大山,南面较开阔,冷空气难进易出的向阳坡地,种前山顶山脊营造防护林带,修好三保梯田,挖大穴下足基肥,选用环境对口的抗寒高产品种;二是采用宽行密株,每亩种植40株;在大行之间种植茶叶、菠萝、咖啡、胡椒、玫瑰茄、绿肥等,做到以短养长,提高胶园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是加强前3年抚育管理,每年护穴压青,并结合营养诊断做到合理施肥。
  3.割胶
  1997—1999年,福建省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实施国家“948”项目——橡胶割制改革项目,主持福建省割胶技术示范推广,经过三年实施,项目区胶园在减少38.4%~51.6%割次的情况下,净增产率为8.6%~28.6%,投入产出比达1:5.72,平均每亩增产节支80元以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植胶单位效益。在此期间,诏安建设农场开展的“橡胶树高产高效采胶新技术”引进项目,具有增产、省皮、省工等优点。
  二、紫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量逐年减少,1995年为832吨,2005年仅有2吨。
  三、黑荆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发展巨尾桉,面积逐年减少。据2005年统计,全省种植面积共5万亩,其中漳州地区4.8万亩。四、剑麻(H·11648麻)
  1995年全省种植剑麻4.9万亩,产量3716吨;2000年1.78万亩、产量2143吨;2005年0.3万亩,产量921吨。
  为推行剑麻一体化经营,漳州市成立农垦剑麻公司,从事剑麻产品收购,问时在麻区兴办大型绳缆加工厂11个,其中农垦8个。以加工白棕绳、纱条为主。从1950—2000年,累计共生产纤维10.03万吨(包括H·11648麻以外的番麻、马盖麻、剑麻所产的纤维),年最大加工量在2000吨左右;加工白棕绳、纱条共4.1万吨,其中农垦系统共产图7-2漳浦县万安农场H·11648麻丰产园纤维2.78万吨,加工成白棕绳和纱条1.89万吨。国家给农垦系统种麻共投资656.50万元,农垦系统累积生产纤维共创产值6807.48万元,共获利润1475万元,向国、家上缴税收168.36万元,收回折旧和上缴管理费共578.34万元,投资回收率338.4%,国家万元投资额产纤维42.20吨;农垦系统在剑麻加工业方面,国家共投资410万元,累计共加工的白棕绳、纱条共创产值6745.90万元,共获利润699.20万元,向国家上缴税收321.20万元,收回折旧和上缴管理费共485.30万元,投资回收率367.20%,国家万元投资额产白棕绳、纱条46吨,为国家创汇29.40万美元。
  五、香料作物
  1990年,全省种植香料作物面积3165亩,产量19.5吨(折香料油,下同)。
  1995年,种植香料作物面积900亩,产量3.8吨。2000年,种植香料作物面积
  1972亩,产量8吨。2005年,种植香料作物405亩,产量2吨。
  (一)香茅
  1997年,种植香茅面积只有1500亩,产量4吨,面积产量均比以前有所减少。2000年种植香茅面积110亩,产量2吨。2004年种植香茅面积有所增加,香茅产量648.56吨。2005年香茅产量668_26吨,其中龙岩145.74吨,宁德120.70吨,三明120.59吨,南平93.97吨,漳州48.81吨。
  (二)板兰香
  板兰香属于露蔸科露蔸属植物,是一种亚洲热带地区的食用调味植物20世纪60年代,由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引进,适合在南部酸性赤红壤种植。板兰香的香味成分主要为水潜性物质,用75%的食用酒精浸提效果好,浸提溃可作为新型的香原料。
  板兰香主要以分株繁殖栽培技术为主,种子繁殖的方式较少。采用以靠近基部的茎段约15~20厘米的插条进行扦插。扦插段在荫蔽条件下存放1~2天,待切口风干后扦插。扦插时纯净的沙培生根效果要大于沙壤、红壤和混合基质,且切口不易感染,以适当的遮阴和喷雾保湿。在厦门试验栽培板兰香定植成活后,地上部均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尤以每年4一8月生长较快,11月至翌年3月生长相对减缓。板兰香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新叶的生长较为有利。
  (三)刨花楠
  刨花楠是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一个优良阔叶树种,是优良的天然香料,具有药用价值,全省只在局部地区零星种植。每年5月中、下旬开始播种育苗。前一年年底之前完成林地清理、整地和挖穴工作。刨花楠前期生长较慢,应加强抚育管理。4月底至5月上旬,果皮由青转为蓝黑色采收。
  (四)细梗香草
  细梗香草属报春花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植株干后,具有浓郁香气且持久,定香力很强。在全省零星种植。可选土壤疏松肥沃,湿润、日照不强的林地,先翻耕整地,然后撒施厩肥或堆肥500公斤/亩,与土拌匀。细根香草的繁殖常采用无性繁殖,在春秋两季进行。细梗香草种下后,保持土壤湿润。危害细梗香草的病虫害主要有斑秸病,细菌性软腐病和卷叶虫、蚜虫。细梗香草在株高40~60厘米分夏、秋两季采收。
  (五)香根草
  香根草又名岩兰草,是禾本科岩兰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及抗逆能力,在气温为-10℃~50℃,年降雨量300~6000毫米,贫瘠、紧实、强酸(pH=4)、强碱(PH=11)、甚至具有重金属毒害的土壤上都能生长。极少感染或传播病虫害,一旦定植成功,就能长期存活。其根和叶含芳香油,被用于提取芳香油。全省零星种植。其栽培可从苗圃中挖出,移至事先挖好的条形沟田块中,按丛距10~15厘米栽种一丛,每丛5株,使根系自然向下伸展,然后压实,再淋足定根水。对于个别缺株,应及时补栽或将邻近已成活的植株茎秆弯曲压下埋入缺口,再填上表土。不久后,该茎节会自然生根成为新的植株。
  (六)石香薷
  石香薷别名细叶香薷、土荆芥,是唇形科石荠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挥发油含量为0.6%~1.8%。初花期采收含油量最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金合欢烯、萜丙烯醇、芳樟醇等。动物实验已证实香荆芥酚、百里香酚,是抑制细菌流感病毒的主要成分,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石香薷作为药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名医别录》、《植物名实图考》、《本草品汇精要》中均有记载。主治中暑发热、感冒恶寒、急性肠胃炎、跌打肿痛、牙龈肿痛、下肢水肿、颜面浮肿、皮肤湿瘆、搔痒、多发性疥肿、毒蛇咬伤等症。石香薷植物资源丰富,人工用种子繁殖很容易。在全省零星种植。
  六、南药
  (一)长泰砂仁
  2005年,长泰砂仁种植面积2025亩,产量160吨。
  (二)巴戟天
  1990年年底,永定县湖山乡巴戟天人工种植面积约4000亩,其中纯林种植3165亩,金柑和芦蜜柑林下套种150亩,油萘林下套种种375亩,柿树下套种300亩。
  (三)猫须草
  20世纪90年代,漳州垦区一些国营农场仍有种植,但规模不大,未能形成商品生产。
  (四)肉 桂
  福建省肉桂生产主要集中在闽东南。至2005年先后向国家提供良种1万公斤,成为中国名贵药材林——肉桂良种培育生产基地。产区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紧密结合,以科技为先导,对肉桂加工利用、生物学特性和栽培引种技术进行研究,取得成果。
  (五)罗汉果
  福建省于20世纪70年代从广西引进罗汉果果种试种,90年代在闽南地区零星种植。罗汉果主要栽培品种根据果形、果毛分为长果形与圆果形两大类。主栽品种有青皮果、长滩果、冬瓜果、拉江果、茶山果、红毛果等。宜选海拔700米以下,背风向阳、昼夜温差大、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地、旱地或旱田种植。
  (六)金线莲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金线莲组培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组织培养技术已获成功。人工栽培技术,尤其是移栽成活率偏低。宜选择有林有水的山沟,以保证阴凉,有水灌溉,冬季避风保暖,减少散热,保持湿度。金线莲的人工栽培主要采用大棚栽培。
  七、其他热带作物
  (一)咖啡
  2000年全省咖啡面积仅有80亩,收获面积40亩,产量4吨,主要产区为漳州市的云霄县。
  (二)玫瑰茄
  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共8.3万亩,年产干花萼3300吨,产品出口欧美等国家。此后,玫瑰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从1991年的7.5万亩,降至1995年的3万多亩。产区集中在漳州市,漳浦大南坂农场、长桥农场建立玫瑰茄生产基地。漳州市农垦剑麻公司负责收购,外销至德国、美国等国家。2000年后,漳州垦区只有个别农场零星种植。
  (三)胡椒
  1991年,栽培面积只有211亩,在云霄常山华侨农场种植。
  (四)西番莲
  20世纪80年代末,福建从台湾引进紫果西番莲、黄果西番莲、杂交种西番莲“台农一号”,从国外引进西番莲品种近30个,并向华南各省(区)推广。1990年,福建省种植西番莲面积达12000亩,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为杂交种“台农一号”,种植面积达4500亩,由于生产上叶疫病、茎基腐病严重以及加工方面的保鲜技术不过关,到1996年,保存7600亩,随后基本停种,只有零星种植。
  1988年,漳州市农垦局在国务院和省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扶持下,创办漳州市西番莲饮料厂,有职工39人,其中干部9人,厂区占地面积30亩,投资总额945万元。厂房、仓库、锅炉房等土建面积3720平方米。原设计能力年加工西番莲果4000吨,生产西番莲系列果汁饮料。1989年试产,至1992年,累计手工生产西番莲果汁糖浆102.8吨;三片罐西番莲果汁饮料45吨,销售收入53.15万元。1992年该厂生产的“园亚”牌天然百香果汁饮料,获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产品优良奖。1993年停产。1989年,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引种西番莲试种成功后,承担“西番莲果汁加工技术”及“西番莲果汁加工保鲜与包装技术”研究。为了应用这项技术,省热作所成立热带果品加工试验厂,于1990年投产,开发出西番莲、番石榴等果汁,投放市场,颇受欢迎。1996年以后停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