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植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90
颗粒名称: 三、种植品种
分类号: S646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福建省全省真菌种类由1991年的430多种增加至2005年的608种。
关键词: 园艺作物 食用菌 福建省

内容

全省真菌种类由1991年的430多种增加至2005年的608种。
  (一)双抱磨益
  1990年,福建省成立了蘑菇生产领导小组。是年,省人大立法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食用菌地方法规《福建省蘑菇菌种管理规定》,福建省标准局发布实施《双孢蘑菇及蘑菇罐头标准综合体》(FDBT/QB33.1—33.9—90),规范了双孢蘑菇与蘑菇罐头的生产,各蘑菇罐头厂也抓住蘑菇原料、收购加工等重要环节进行整改,罐头质量有一定提高,加上盐水菇、冷冻菇、鲜销菇等品种的开发,外销逐渐有了起色,从而使福建省蘑菇产业摆脱困境,双孢蘑菇生产也得到发展,1993年双孢蘑菇鲜品产量达13.5万吨。1995年双孢蘑菇鲜品产量达26.5万吨,占全国双孢蘑菇产量的75%,世界的12.5%;单产每平方米达到9公斤左右,最高达18公斤,2005年双孢蘑菇鲜品产量达33万吨,产值17亿元。
  (二)香菇
  20世纪90年代,随着香菇保鲜技术和栽培模式的创新,香菇产业向质量型转变,产量、产值成倍提高。1996年全省干香菇产量为62050吨,年产千吨以上的县有21个,2000吨以上有9个县、3000吨以上有5个县,香菇成为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项目。福建省成为中国香菇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之一,香菇出口额位居全国之首。全省香菇生产主要分布在宁德、龙岩、三明和南平市,其中以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政和县、长汀县和建阳市等县(市)为香菇生产主要产区。2005年全省生产香菇的县(市)有34个,香菇鲜品产量达41万吨。
  (三)银耳
  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省科研人员和以古田县戴维浩、陈华贵、姚淑先等为代表的耳农致力于银耳研究与创新,首创银耳袋式栽培工艺,利用棉籽壳栽培银耳等,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银耳的规模生产。1996年,古田县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编制出《银耳》,成为省地方标准,2001年,制定出《古田银耳标准综合体》省地方标准,规范了菌株、代料棉子壳、栽培辅料、菌种制作规程、栽培技术规范、加工工艺规程、古田银耳等技术,促进银耳规范化、标准化生产。1999年,古田县耳农陈金赠分离成功纯白银耳新品种“9901”,在古田县大桥、吉巷等乡镇大面积推广,种植量占古田县银耳栽培量的1/3;2001年,“古田银耳”商标获国家批准登记注册;2003年,古田县国有综合农场申报的“吉乐牌古田银耳”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4年,古田银耳被国家质量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宁德市是银耳主要生产区,古田县是主要生产县,有“银耳故乡”之称。2005年,全省银耳鲜品产量16.15万吨,宁德市银耳鲜品产量14.75万吨,古田县银耳鲜品产量14.3万吨。
  (四)毛木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木屑、甘蔗渣为主要原料,采用袋式栽培木耳,在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形成了代用料栽培毛木耳的基地。1989—1990年,漳州市首先引进台湾省白背毛木耳的品种和集约化栽培模式,年栽培量高达1.5亿袋,该栽培模式在闽南各地大规模推广应用,并逐步实现集约化栽培。漳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背毛木耳生产和出口基地。2003年,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福建省南靖嘉田木耳开发公司等单位起草国家行业标准“毛木耳”,2004年3月,该标准由农业部发布实施。2005年全省毛木耳鲜品产量22.19万吨,产值4.87亿元。
  (五)金针菇
  闽南是金针菇栽培重要产区,1991年栽培量达6000万袋左右,创当年历史最高纪录,但所栽培品种大多数为黄色品种,且为季节性生产,产品除鲜销外,主要制成罐头。1991年,台资金针菇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瓶式栽培引入国内,晋江市许多家庭、南靖县林光华菇农开始尝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1994年,永泰县何丛林、詹位黎等菇农开始大规模袋式金针菇工厂化尝试性栽培,促进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发展。金针菇栽培主要分布在福州、漳州、泉州、龙岩等市。2005年,全省工厂化金针菇生产厂家达30家以上,全省金针菇鲜品产量达4.06万吨。
  (六)草菇
  20世纪90年代以前,福建科技工作者对草菇菌种选育、栽培模式、栽培技术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促进了福建草菇生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分别进行草菇的工厂化栽培研究,推动了草菇周年工厂化生产的发展。1996年仅闽东南沿海一带草菇鲜品产量就已近万吨,约占全省草菇产量的85%。全省草菇主要分布在龙海、永春、屏南、闽清等县(市)。2001年宁德地区的屏南、古田等县推广反季节栽培草菇和熟料袋栽技术,栽培数量猛增。2005年,宁德草菇生产规模达272万袋,产值440万元。闽南地区主要以床架式栽培为主,采用巴氏消毒,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2%~15%。闽东、闽北地区以室外堆式栽培为主,平均生物学效率5%~10%。2005年,全省草菇鲜品产量达3.14万吨,产值1.54亿元。
  (七)巴西蘑菇
  1992年,省农科院从日本引进巴西蘑菇菌种,进行栽培研究。1994年,在宁德、建阳、罗源、泰宁、松溪等地进行小规模示范推广,并取得一定栽培效益。
  1998年,巴西蘑菇的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产区在仙游、莆田,但由于当时对其栽培特性不甚了解,栽培管理水平较低,单产仅为每平方米3千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符合出口菇的比例低。福建省食用菌工作办公室总结了福建巴西蘑菇主产区栽培与加工经验,并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巴西蘑菇栽培理论及科研成果,于2001—
  2002年组织仙游、荔城、古田、尤溪、永安、清流6个巴西蘑菇主产县(市、区)实施高效优质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该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5年,全省巴西蘑菇鲜品产量3.68万吨,产值2.11亿元。
  (八)竹荪
  1989年,古田竹荪生料栽培试验获得成功,接种后60天即可采菇,每平方米当年收竹荪干品250~350克,单产提高10倍,周期缩短2/3。进入90年代,此项新技术迅速推广全省各地。建阳市推广以竹屑和谷壳为栽培原料,以大田畦栽方式的栽培技术;1995年以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2002年全市竹荪栽培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800吨,产值4000余万元,居全国之首。竹荪有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两大品系,由于棘托竹荪栽培比较容易,产量高,见效快,普遍推广。2005年,全省竹荪鲜品产量3.51万吨,产值2.58亿元。
  (九)鸡腿蘑
  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对中国北方盛产的鸡腿蘑进行调查、采集、分离和栽培试验。
  鸡腿蘑的生产主要分布在漳州、宁德、龙岩等市,漳州市南靖县、芗城区为季节性自然栽培产区,龙岩市武平县为工厂化周年栽培产区。2005年全省鸡腿蘑鲜品产量达1.74万吨,产值达6744万元。
  (十)杏鲍菇
  1993年,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对引进的杏鲍菇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全省各地逐步得到推广。1998年夏,南平市食用菌研究所对引进的日本杏鲍菇进行了菌株筛选、生物学特性、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了10.5万袋示范生产,经济效益显著。2000年龙岩全区栽培1000多万袋,产量3000吨。2002年古田反季节栽培杏鲍菇获得成功。在此期间,科技人员开展杏鲍菇工厂化周年生产尝试,取得成功。虽然杏鲍菇开发历史短,工厂化生产工艺尚未十分稳定,但其口感好、耐储藏、货架期长,是发展前景较好的菌类。三明、南平、宁德3市为杏鲍菇自然季节栽培的主要产区,漳州、龙岩2市为杏鲍菇工厂化周年栽培的主要产区。2005年,宁德全市杏鲍菇生产规模达2870万袋,产值3283万元,全省杏鲍菇鲜品产量2万吨,产值1亿元。
  (十一)茶树菇
  福建茶树菇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建宁县客坊乡中畲村菇农从江西省广昌市引进茶树菇菌种进行试种成功。1996年,古田县大桥镇农技站也从江西省广昌市引进茶树菇菌种试种成功。由于当时人们对茶树菇生物学特性了解较浅,产量较低,平均单袋鲜品产量仅为150克左右,再加上生产规模较小,价格比较昂贵,每斤茶树菇干品高达300元。古田县湖滨乡旺村洋村菇农参照银耳接菌方法改进原来的生产工艺,单袋鲜品产量提高到300克以上,同时也缩短了生产周期,此技术很快在古田县及周边地区迅速推广。古田县凤都镇坑里村村民首创在田间建泡膜棚栽培茶树菇,就地接菌、发菌、上架管理、采收,生产流程操作方便,解决了生产场地不足的问题,使茶树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茶树菇主要产区分布在宁德、三明、龙岩、福州等市,在宁德市古田县形成栽培茶树菇专业村。2001年,古田县凤都镇坑里村全村栽培茶树菇1500万袋,主要采用室内栽培袋层架栽培法和室外脱袋埋土栽培法。2005年,全省茶树菇鲜品产量10.87万吨,产值3.58亿元。
  (十二)秀珍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在罗源县进行试种成功,并进行封闭式生产管理,产品主要以速冻保鲜形式出口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1998年,罗源县菇农也开始尝试秀珍菇栽培,取得成功。1999年,罗源县开始大面积推广,产品以速冻保鲜形式销往广东、上海等大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一级产品最高收购价达11.2元/公斤,平均价6元。罗源县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树榜样,引导发动菇农联合投资、集中建场、规模生产,使秀珍菇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2005年,罗源县秀珍菇生产100万袋以上的企业就有6家,50万袋以上有30家,该县有380多座秀珍菇生产的冷库。2005年,罗源县秀珍菇生产规模达8000万袋,鲜品产量2.12万吨,产值1.08亿元。罗源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秀珍菇主要产区,辐射带动福州市闽清县、宁德市蕉城区、古田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州市南靖县等地。2005年全省秀珍菇鲜品产量5.61万吨,产值3.67亿元。
  (十三)灵芝图6-21秀珍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芝人工栽培得到推广。全省灵芝栽培与加工初具规模,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产销趋于平衡。灵芝段木栽培主产地在南平地区的浦城、松溪、延平、建阳、顺昌等县(市)和三明市的尤溪、泰宁、沙县及龙岩市的新罗区。灵芝栽培以短段木熟料培为主,少量进行代料栽培。
  四、栽培技术
  全省食用菌栽培模式多为个体分散栽培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些集约化栽培形式。主要栽培模式有双孢蘑菇以粪草发酵为原料,采用菇房层架式栽培和二次发酵工艺进行栽培;香菇栽培采用木屑筒式栽培;花菇栽培主要采用寿宁县为代表的阴棚层架式筒栽(不脱袋)方式,还有长汀县室外脱袋覆土阴棚畦栽等方式。此外,还有草菇不同季节堆式栽培和层架式室内栽培;金针菇主要是袋式栽培;银耳、毛木耳、黑木耳以代料栽培为主。采用工厂化设施栽培的种类有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蘑和真姬菇等。
  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先后推出高产优质杂交菌株As2796、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和规范化、集约化栽培模式,提高产量与品质,激发起菇农种菇的积极性,同时推广利用冬闲田建造规范化菇房,进行集约化栽培。
  香菇保鲜技术在罗源县获得成功,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在屏南县发展起来,以生产优质香菇为目的的不脱筒层架式立体培育花菇栽培模式首先在寿宁县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采用新的花菇栽培技术,使花菇生产率提高,是香菇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一次质的飞跃。菌筒脱筒转色后埋土培育夏季花厚菇的生产模式在长汀县、上杭县等地推广应用。
  1995年,古田县菇农创造了竹荪套种模式,利用谷壳为原料栽培竹荪等技术。建阳市推广以竹屑和谷壳为原料进行大田畦栽的技术。
  2000年,福建农林大学在福州设计成功规范化金针菇厂房和配套袋式金针菇栽培技术。
  2001年,福建省蚕桑研究所开展草菇杂交菌株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04年,屏南县食用菌办公室开展熟料袋栽草菇高产技术研究。
  鸡腿蘑可以在室内栽培,也可以在室外栽培;可以生料栽培,也可以熟料栽培;可以床式栽培,也可以袋式栽培。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着力于推广季节性自然栽培。2003年,武平县进行工厂化周年设施栽培研究和实施,取得成功,使鸡腿蘑生产实现了周年栽培。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