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82
颗粒名称: 四、栽培技术
分类号: S66
页数: 5
页码: 194-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果树的栽培技术和果园建设情况。
关键词: 果树 栽培技术 福建省

内容

(一)育苗技术
  果树传统育苗技术因不同树种、不同地区而异。柑橘在漳州地区需用高压苗,福州地区常用实生苗,连江马鼻蜜橘用柚砧定植两三年后嫁接。荔枝在漳州、莆田地区用高压苗或实生苗,福州地区则用实生苗。龙眼在泉州、晋江地区常用高压苗,莆田地区用实生苗或高接换种,福州地区常用实生苗。橄榄在福州、闽清、莆田等地用实生苗或高接换种。枇杷用嫁接苗或实生苗。香蕉用分株苗。桃、梨用嫁接苗。柰用分株苗。李用嫁接苗或扦插苗。板栗、锥栗、杨梅均用实生苗。
  培育柑橘无检疫性病虫害苗木。20世纪80年代,依据传媒昆虫柑橘木虱有效飞行半径3公里的特性,依据《柑橘苗木产地检疫规程(GB5040-85)》,采取地理隔离方式,率先在全国建立4个柑橘无病毒母本采穗圃。由于苗圃未能按要求保证与生产园的空间距离,在不到10年时间相继发病丧失功能,难以保障柑橘无病苗木繁育安全。2005年省农业厅对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采用40目防虫网室实行物理隔离,在永春、新罗、顺昌、长泰4个县(区)建立省、部级柑橘无病毒苗圃。
  1991一2005年,主要推广营养袋育苗,尤以柑橘、枇杷、橄榄等应用较为普遍。此外,香蕉试管苗已逐渐替代传统的吸芽繁殖,防止香蕉束顶病。(二)果园建设与低产园改造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各类果树向丘陵山地开发成为主流,利用山地种果的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同时利用沿海风沙地、海滩涂地开辟果园,形成沿山、沿海、沿江建设果园的新格局,并向区域化、基地化发展。1993年,全省有
  26个县(市、区)果树种植面积超10万亩,27个县(市、区)水果产量超万吨,涌现了200个种果超1万亩的基地乡镇,和1000多个超1000亩的基地村。全省新开发山地由单一的平面开发转向多层次立体开发,新开果园做到山顶造林,山坡种果,山脚种竹、养禽、养鱼,园中兴办猪场,形成林、果、畜、禽、鱼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局面。全省各地根据各自条件,除发展原有的柑橘、荔枝、龙眼、枇杷、香蕉、菠萝六大名果外,还在不同地区发展其他水果如橄榄、杨梅、佘甘、桃、李、柰、梨、梅、柿、栗、银杏等,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水果生产基地,如平和的琯溪蜜柚,永安的脐橙,浦城的青柰,古田的油柰,建宁的黄花梨和新纪梨,连城、永安的水蜜桃,永泰、福安的荚蓉李,上杭、诏安的青梅,永定的柿,建阳、建瓯的锥栗与板栗等。
  1.高标准果园建设
  2003—2005年,省农业厅在全省10个县(市)推广以特早熟柑橘(新罗区)、晚熟龙眼(蕉城区)、荔枝(蕉城区、霞浦县),早熟枇杷(云霄县)、早熟梨(德化县、建宁县、清流县)、早熟桃(连城县)等果类品种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带动果树高标准建园。
  2.柑橘产业带建设
  根据农业部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部署,省农业厅于2004年在永春、平和等8个县(市、区)开展福建柑橘优势区建设,内容包括产前无检疫病害苗木繁育,产中优质高效栽培,产后的采后商品化处理。
  3.低产园改造
  1994年,全省果树栽培总面积达757.15万亩,总产量198.13万吨,平均单产562.8公斤/亩,低产园面积占总面积的30%以上。造成果树低产的原因,一是品种布局不合理,没有达到适宜生态区种植的要求;二是品种不当,种植低产劣质的品种;三是管理不善,长期失管或粗放管理;四是建园不规范,水土流失严重;五是病虫害防治不力,衰弱树势。
  “九五”期间,全省实施山地果茶园从重点开发逐步转向重点改造提高的战略部署,按照省政府提出在“九五”期间全省改造300万亩果茶园(其中果园220万亩)的要求,1995年在8个县(市、区)进行试点,1996—2001年在全省 32个县(市、区)开展果园改造。围绕“三改”,即园改,修建水平梯田与前埂后沟,水土保持;土改,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推广配方施肥;树改,实施高接换种,淘汰非适宜生态区的果类品种与淘汰劣质品种,推广矫形修剪,改善光照提升品质。通过改造,果园生产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山地果茶园总体生产水平提高。
  (三)良种新技术
  1.琯溪蜜柚良种推广
  琯溪蜜柚是中国第二大柚类栽培良种。1988—1990年开始对平和县传统柚类良种琯溪蜜柚进行提纯复壮与示范,1991年开展琯溪蜜柚良种与配套栽培技术推广,推广面积60万亩,占福建柑橘栽培比例24%。
  2.晚熟龙眼推广
  1999一2002年,省农业厅果树站在闽东南沿海龙眼产区实施推广松风本、立冬本、友谊106、龙优、冬宝9号等良种,晚熟龙眼栽培面积迅速增长至12万亩,晚熟龙眼在每年8—9月后上市,价格倍增,果农增收。
  3.优质早熟梨良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1999一2004年,省农业厅果树站在闽西北实施推广早熟砂梨,比例由不足1%提升至33%。
  (四)新植蕉栽培模式
  1989年,平和县坂仔镇蕉农凭借当地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种蕉经验,摸索出一种新的种植“反季蕉”栽培方法,称为“新植蕉”模式。该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宿根蕉”栽培制度,采用“一年一植一熟”制,将香蕉采收期调控在12月至翌年4月,不仅有效均衡市场供给,且经济效益显著。1995年省农业厅果树站对该模式进行总结,并在漳州蒸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占栽培面积40%。新植蕉技术优点是采用一年一熟制栽培,蕉株生育期相对一致,便利蕉园统一规范化管理,且蕉株营养生长处于温热条件最好的夏秋季,保证营养积累,为丰产奠定良好基础。负果期避开了7—9月台风季,使遭受风灾损失减至最低,且挂果期气温较低,果肉质地较为紧密,品质较好。有效降低了病虫害损失及防治费用,其束顶病发病率由10%~30%降至0.5%以下。
  (五)材橘完熟采收技术
  2002年开始,闽西北地区借鉴日、韩等柑橘高品质栽培经验,试行推广早熟温州蜜柑完熟采收技术,有效提升品质,效益倍增。该技术主要通过控制肥水与选择性留果延迟采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提升2%以上,风味与化渣俱佳。
  (六)矮化与矫形修剪技术
  1995年开始推广果树矮化与矫形修剪技术,改造郁闭果园,改善光照,降低病虫为害,矮化开心树形,提升品质,降低果园管理与果实套袋田间作业成本。柑橘类与砂梨大面积推广此技术。
  (七)果树营养诊断技术
  自1997年起,省农业厅果树站相继在全省柑橘、龙眼、荔枝与砂梨栽培区的45个主产县(市)的209个重点乡(镇)开展实施“果树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对其中柑橘类5个主栽品种的1240片柑橘园实施营养诊断,面积达20万余亩。为规范果园叶片、土壤样品采集,制定《亚热带果树营养诊断样品采集技术规范DB35/T742—2007》。果树营养诊断内容包括:叶片氮(N),磷(P),钾(K),钙(Ca),镁(Mg),铜(Cu),锌(Zn),铁(Fe),锰(Mn),硼(B),钼(Mo)。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代换钙、代换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水溶硼;结合《福建沿海经济带柑橘种植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对柑橘园的8项重金属(砷、氟、汞、铅、镉、铬、钴、镍)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综合分析,福建省果园营养施肥的失衡现象较为普遍,果园土壤主要营养的全适宜率显著低于叶片营养。根据营养诊断结果,除对具体果园施肥配方进行“补缺、降丰”调整外,改进综合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与钙、镁、硼肥。配方施肥,根据果园土壤营养普遍状况,对于投产果园推广纯氮施用量30~40公斤/亩(穴施),基础施肥配方为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1.00:0.40:0.80:1.00:0.35,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果园营养诊断结果再酌情调整。生产上严格控制城市垃圾、叶面肥施用,在改善灌溉条件同时注意灌慨水源是否达标。
  (八)生长调节剂推广与产期调节应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闽西北砂梨产区广泛应用了以镓系列为配方的“增果灵”、“丰果灵”等羊毛脂剂型的果实膨大剂,主要用于幼果柄涂抹,可促进果实成熟期提前7~12天。由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合的香蕉“增果灵”溶剂,主要用于香蕉果穗断蕾后喷施,可促进果指伸长、增粗并提高产量10%~30%。在产期调节方面,2000年从台湾引进的“氯酸钾”为主要配方的龙眼催花技术,在漳州以北地区因热量不足促花难以成功,在漳州以南区域也因座果率不高而未能普及推广。
  (九)果树冻害与冻后修剪技术
  省农业厅果树站于2000年1月通过模拟冻害及可溶性荧光物质示踪对龙眼、荔枝枝梢冻后的水分输导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于-3℃临界低温冻害对枝梢的水分输导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当年夏季果树站再次派员赴产区进行调查,提出亚热带果树冻后修剪应在春季树体萌芽后,并分两步进行,第一次在春梢大量萌发后,及时进行一次以回缩为主粗放修剪;第二次在春梢成熟后,再进行一次以疏删为主精细修剪。
  (十)黄龙病防治技术
  黄龙病爆发原因一是病原蓄积与扩散,二是气候诱发因素。
  为控制黄龙病危害,省农业厅2005年在全省范围部署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举办多种形式的防控培训班,印制黄龙病防控宣传图与VCD,通过宣传与培训,提高橘农的防范意识。实施铲除病树(红鼻果)与木虱防控,并根据台湾田间黄龙病感染主要发生于3—5月春梢期,4月为感染高峰期研究结果,将春季列为柑橘木虱重点防治季节。加强良种无病苗木繁育设施建设,推广柑橘无病苗。
  (十一)龙眼、荔枝焙干技术
  为改进提高龙眼、荔枝焙干效率,1998年南安市研制出连续焙干轨道窑,实现连续鲜果进料与焙干成品出窑,焙干效率较传统火焙与台湾引进箱式焙干时间缩短9个小时,每台设备日鲜果加工量可达10吨,节能作用明显。该项技术在泉州龙眼产区的加工大户中得到普遍推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