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园艺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7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园艺作物
分类号: S6
页数: 51
页码: 175-225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从世界各地引进许多果树良种,丰富了果类。蔬菜种类多,品质优异,年可收四五茬,多至七八茬,成为“南菜北调”和出口创汇的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连续15年产量、产值、创汇位居全国首位。野生花卉资源128科371属565种,同时拥有3500个种和变种的栽培花木种质资源,花卉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
关键词: 园艺作物 福建省

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从世界各地引进许多果树良种,丰富了果类。蔬菜种类多,品质优异,年可收四五茬,多至七八茬,成为“南菜北调”和出口创汇的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连续15年产量、产值、创汇位居全国首位。野生花卉资源128科371属565种,同时拥有3500个种和变种的栽培花木种质资源,花卉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
  第一节 果树
  至2005年,主栽果树品种有柑橘、龙眼、荔枝、香蕉、枇杷、橄榄、柿、杨梅、桃、李、奈、梨、青梅等,辅栽品种有芒果、杨桃、番木瓜、火龙果、毛叶枣、余柑、葡萄、草莓、板栗、锥栗、中华猕猴桃等。
  一、品种资源
  1980年,中国农牧渔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下达在福州开展“全国枇杷品种资源圃的建立与系统研究”的任务,由省农科院果树所承担。“九五”期间,对已鉴定的种质进行编目,共有250份种质(龙眼78份、枇杷172份)编入全国种质资源目录。到1995年,该圃已收集和保存龙眼品种(系)234份,枇杷品种(系)及近缘种228份。承担的项目有枇杷良种太城4号、国家果树种质圃的建立、中国枇杷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国外果树引种试种研究与利用。
  2000年年后,依靠国家投入如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债项目资源圃建设和省农科院A类重点学科——亚热带特色果树(龙眼枇杷)育种学的设立、福建省龙眼、枇杷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省部级其他项目(课题),龙眼、枇杷资源、育种研究获得大量的经费支持,龙眼、枇杷资源、育种研究稳步发展。截至2003年,保存枇杷资源为254份。这些种质资源基本信息汇编成册,人编《国家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名录》。有202份枇杷种质在备份圃中保存,240多份龙眼种质备份保存在大棚中。此外,通过营养袋育苗、小苗嫁接、夏季定植方式完成了488份枇杷种质繁殖更新任务。
  从龙眼种质中筛选出特晚熟、大果、优质、高可食率的杂交龙眼种质1份(冬宝9号),高功效龙眼种质2份(桂花味、先锋黄肉),焦核龙眼种质3份(沁后焦核、上迳焦核和北墘焦核),白核龙眼1份(白核龙眼),无核龙眼1份(无核龙眼),从引进种质鉴定出具有特殊香气、挂树期长的优异种质2份(施冲蒲、依多)。从枇杷种质中鉴定出春华秋实枇杷野生近缘种1份(大瑶山枇杷),优质大果和可食期长的杂交枇杷种质2份(89-4、78-1),大果、优质的种质1份(城津8号),蜜甜回甘的优质、大果白肉枇杷种质3份(新白3号、新白1号、新白8号),高糖高酸白肉枇杷种质1份(山白一号),春夏开花的枇杷种质1份(台湾枇杷)。加大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收集力度,抢救性收集了一批珍稀、濒危资源,如大花枇杷、台湾枇杷、小叶枇杷、麻栗坡枇杷、南亚枇杷、倒卵叶枇杷、南亚枇杷狭叶变种等枇杷野生近缘种植物,已保存龙眼种质2个种277份、枇杷种质12个种(变种)525份,其中野生、半野生资源有175份。开展资源研究标准化研究工作,编写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圃管理办法及管理细则——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管理细则》、《龙眼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枇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了NY/T1305—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龙眼)和NY/T1304—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枇杷),着手研究制定“龙眼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和“枇杷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使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描述、利用等各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二、面积与产量
  1990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447.45万亩,产量75万吨。1997年后受中国南方主要果品的结构性过剩与滞销,以及1999年冻害的影响,果树栽培面积总体上止增回跌。
  进入21世纪,果品产量稳步增长,主要果类产量居全国前列。2000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838.55万亩,比1995年扩大近40万亩,产量达356.44万吨,比1995年增加117.11万吨。2003年,全省水果面积831_64万亩,总产量441.68万吨;产值为87.16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57%,占种植业产值的18.67%。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6位,人均水果占有量126.20公斤,居全国第2位,高出全国平均56公斤的水平。在主栽果类中,柑橘(含柚类)栽培面积 242.24万亩、产量193.2万吨,人均占有量55.7公斤,鲜果年出口量8.83万吨。柑橘总产、人均占有量、鲜果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柑橘产业带被列为全国柑橘优势产业带之一。晚熟龙眼、晚熟荔枝、枇杷、橄榄,以及早熟桃、早熟梨等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新兴果类品种如毛叶枣、火龙果等和一些地方特色小果类如番石榴、杨梅、余甘等,在福建省也有所发展,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5年,福建果树种植面积826万亩,虽然比2000年略有减少,但总产量却达 479.36万吨,比2000年增长34.49%。
  三、分布与区域布局
  (一)分布
  全省果类分布,大体上以博平岭、戴云山、鹫峰山山脉为界,形成了闽东南沿海冬暖区、闽西北中亚热带常绿与落叶果类混合区。
  1.闽东南沿海冬暖区
  该区以栽培芦柑、柚类、龙眼、荔枝、枇杷、橄榄、香蕉等亚热带常绿果树为主。全区除平潭县外,均有香蕉分布,2005年香蕉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县依次为南靖、平和、漳浦及芗城区。柑橘是该区栽培面积最大的亚热带果树,主产于南靖、永春、仙游、福州市郊、闽侯、长泰、龙海、平和和南安等县(市、区),长泰芦柑的品质在全国评比中多次获奖。甫溪蜜柚产于平和县,华安县盛产坪山柚,仙游度尾产文旦柚。荔枝、龙眼有较大面积的成片栽培。莆田的陈紫荔枝及兴化桂圆驰名中外。菠萝主产地有漳浦、诏安及龙海等县(市)。此外,莆田、福清、云霄的枇杷,安溪的油柿,惠安、南安的余甘等均是该区具有特色的果树。2.闽西北中亚热带
  该区以种植宽皮橘、甜橙、桃、李、柰、梅、梨等常绿与落叶果类为主。柑橘主要分布在建瓯、三明市郊、南平市郊、沙县、永安、顺昌等地。宁化、光泽、永安、建宁、尤溪的梨,浦城、古田、建阳、沙县的柰,永定、永泰、古田的柿,古田、连城的桃,上杭、永泰、武平的梅,福鼎、建阳、建瓯的杨梅,建瓯的锥栗、板栗以及福鼎的四季柚和闽清、闽侯的橄榄等均有较大面积栽培。一些南亚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橄榄等,在沿海及闽江下游的局部地区如霞浦、宁德、罗源、连江、闽清等地有少量分布,并具有晚熟的优势。
  (二)果类优势区域布局
  闽南和闽东沿海陵亚热带常绿果树栽培区为福建省的柑橘(芦柑、柚类)、龙眼、荔枝、枇杷主产区,包括漳州、泉州、甫田、福州、宁德等5地(市)的沿海80%县(区),产量占全省产量比重为柑橘40%,龙眼、荔枝95%,枇杷85%。该区域年日照时数1800~2200小时,≥10℃年有效积温5800℃~7500℃,并以极端最低气温为界,分为芦柑、柚类、枇杷生态适宜区(极端最低气温≥-5℃),晚熟柑橘、龙眼、荔枝生态适宜区(极端最低气温≥—3℃),具有建立优质芦柑、柚类,晚熟柑橘、龙眼、荔枝,枇杷等优势果类的生产与出口基地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良种资源和产业基础。
  闽西和闽北低海拔河谷盆地柑橘栽培区为温州蜜柑、甜橙的主产区,包括九龙江北溪上游的龙岩盆地,汀江上游、闽江中上游河谷的龙岩、三明、南平,以及福州部分柑橘主产县区,柑橘产量占全省30%,具有发展优质早熟宽皮橘与甜橙(脐橙)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及土地资源。该区域地处闽西北内陆海拔低于300米的河谷盆地区域,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10℃年有效积温≥6000℃,气温日较差>10℃,极端最低气温≥-7℃。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明显的季节与质量优势。
  闽北和闽西中低海拔落叶果树栽培区,位于中国落叶果树栽培南缘,为福建落叶果树主产区,包括闽西北及福州、宁德部分梨、桃落叶果树主产县(区),早熟梨、桃面积占全省的80%。该区域地处内陆海拔300~700米丘陵山地,≥10℃年有效积温5500℃~6000℃,最冷月平均气温春季平均气温≥17℃,夏秋季气温日较差≥l0℃。发展南方早熟梨、桃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
  四、栽培
  1991—2005年共审(认)定了18类90个品种。在发展果树生产中推广名优品种和新育成的优良品种。柑橘类:岩溪晚芦(1994)、琯溪蜜柚(1994)、溪南少核芦柑(1995)、龙柚(2000)、建阳橘柚(2003)、稻叶(2004)、闽引胡柚(2004)、宫本(2005)、红肉脐橙(2005)、红肉蜜柚(2005)、跻橙52(2005);龙眼、荔枝:八一早(1993)、水南1号(1998)、松风本(1999)、立冬本(2000)、友谊106(2003)、龙优(2004)、冬宝9号(2005)、凤梨穗(2006)、东刘1号荔枝(1994);枇杷:长红3号(1993)、早钟6号(1998)、香钟11(2004)。香蕉:漳蕉8号(2003)、贡蕉(2005)、红皮蕉(2005);番木瓜:穗中红48(1999)、漳红(2005);早熟砂梨、翠冠梨(2004)、台农2号蜜雪梨(2004);桃、李、柰:古田油柰(1995)、西选一号桃(2001)、迟花芙蓉李(2003)、黑琥珀李(2003)、翠屏晚柰(2005)、曙光桃(2006)。新引进植物学新属、种的果类品种有量天尺属火龙果、枣属毛叶枣,以及草本悬钩子属树莓、茄属安第斯茄(甜茄)与菊科属的菊薯等。
  1999年12月17—23日,出现大范围的强烈降温,闽中南部地区有18个县(市)极端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德化-6.6℃、永春—3.3℃、厦门1.51、南靖-2.9℃、平和-2.9℃、云霄0.01、诏安-1.3℃、古田-6.91、福鼎-5.21、松溪-7.5尤、邵武-8.5℃、宁化-9.01、明溪-8.8℃、三明-5.8℃、尤溪-7.8℃、大田-6.7℃、长汀-8.0℃、永定-5.1℃,福清1℃),多种亚热带常绿果树遭受严重冻害,全省果树受冻面积310万亩,占果树栽培面积的36.5%,其中幼树冻死及绝收达60万亩,福清城郊外栽培的毛叶枣有50%嫁接口以上冻死。果品产量损失约130万吨,其受冻面积及产量损失分别为1991年大冻害的2.4倍。
  2005年,全省主栽的有16个果类、255个品种,形成了以柑橘(柚)、龙眼、荔枝、香蕉、枇杷、橄榄6大常绿果树为主,桃、李、梨、柿、奈、梅六大落叶果树为辅的品种结构。全省共引进果树32属53种(品系)300多个新品种。
  (一)亚热带常绿果树
  1.柑橘
  产地遍及68个县(市、区)。栽培的有枳、金橘、柚、橘、甜橙等种类。90年代,各地选育和引进一批柑橘类新品种。主栽品种有:芦柑、脐橙、雪柑、温州蜜柑、琯溪蜜柚。辅栽品种有:度尾文旦柚、四季柚、福橘、金弹、金枣、岩溪晚芦(芦柑)、杂柑等。
  2003年开始,柑橘主产区普遍报告黄龙病危害呈爆发趋势,仅泉州市在3年时间内柑橘发病率由不足1%上升至5%,—些果园发病率高达20%~30%;漳州市受黄龙病危害,年死亡柑橘面积达5%,由柑橘主产县转为柑橘返销县,全省因黄龙病年损毁柑橘面积10.05万亩。据2004年省农业厅果树站组织的普查,全省柑橘平均疑似发病率16.59%,同时经PCR检测证实,红鼻果为宽皮橘的典型黄龙病症。全省所有柑橘主产乡镇,主栽品种均检出病原,病原分布由南部云霄陈岱镇至北部浦城临江镇,永泰盘谷乡。在浦城忠信镇与德化水口镇查出柑橘木虱成虫。
  2.龙眼
  1993年之前全省的龙眼面积与产量一直居全国的首位。2005年栽培面积128.52万亩,产量21.65万吨,现居全国第三位。
  主栽龙眼品种有福眼、水涨、乌龙岭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研与生产部门相继选育推广了一批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龙眼新品种,如水南1号、松风本、立冬本、青壳宝圆等。
  此外,尚有珍贵的稀优品种,有的已在生产上应用,有的作为种质资源,被保护和继续研究利用。
  3.荔枝
  1990年,全省荔枝种植面积达到27.14万亩,产量1.53万吨;1995年达到44.84万亩,产量7.91万吨;2000年60.31万亩,产量7.95万吨。21世纪初栽培面积有小幅下降,但产量却迅速增加,2002年为14.76万吨;2003年为59.96万亩,产量12.87万吨;2004年为57万亩、产量17.38万吨;2005年为58.51万亩、产量16.02万吨。全省荔枝分布在东南沿海,北起福鼎、福安、霞浦,南至诏安,西达龙岩、漳平,计35个县(市)。主产地以漳州市最为集中,分别占全省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3%和84%。主产县(市)有龙海、漳浦、诏安、云霄、南靖、平和、长泰,其次是南安、莆田、仙游、安溪、厦门等。荔枝主要是以鲜果销往全省及上海、北京一带,少量远销到中国香港、日本,部分供制糖水罐头、荔枝汁和荔枝干等。
  1999年1月至2004年8月,漳州市芗城区山边试验果场开展早晚熟荔枝良种引种工作,初步筛选出6个后备推广应用的优良荔枝品种,其中早熟品种2个,以广西三月红、水东乌叶为主(于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成熟);中熟品种1个,以妃子笑为主(于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晚熟品种3个,以双肩玉荷包、蜜丁香、糯米糍为主(于每年7月中下旬成熟)。主要栽培品种有:兰竹、乌叶、陈紫、元红、桂味、妃子笑等。
  稀优品种和单株有莆田树龄达1310多年的古荔宋家香,极早熟品种古荔绿纱,品质优良的诏安青壳乌叶、小金钟,南靖与龙海的绿荷包,长泰的董厝荔枝,漳浦的马公壕,泉州与晋江的及第荔枝等。诏安新桥乡,泉州、南安、晋江沿紫帽山周围,惠安丘店,闽侯南屿镇桐楠、山兜等地的山枝类品种,其特点是晚熟,多大核,较稳产,适于山地栽培。
  4.香蕉
  2005年,全省香蕉栽培44.69万亩,产量85.54万吨。香蕉生产分布于南亚热带地区,主产区有漳州的漳浦、南靖、平和、云霄、华安等县市,闽西北低海拔地区香蕉也有部分发展,通过一些栽培技术改进也取得不错效益。
  香蕉品种主要有天宝高蕉、天宝矮蕉、台湾蕉、粉蕉、柴蕉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有墨西哥蕉(4个品系)、威廉斯蕉等十多个品种,以台湾蕉和天宝蕉栽培最广,其中台湾蕉种梢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主栽品种有:天宝高蕉、天宝矮蕉、白蕾、广东1号、巴西蕉、哥斯达黎加、红皮香蕉、粉蕉、贡蕉、漳蕉8号等。
  5.枇杷
  1991年枇杷种植面积达15.48万亩,产量1.60万吨。主栽品种有解放钟、长红3号等。1993年,省农科院果树所育成的特早熟大果型杂交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为国内首个优质大果型早熟枇杷品种。1995年以后,通过矮化、密植、早结、丰产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与推广,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运作,提高了枇杷商品品质和种植效益。产量除个别年份因冬季低温冻害影响外,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2004年产量最高达137999吨。2005年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达46.04万亩。主产区有莆田、仙游、福清、云霄、连江、永春、福安等县(市),此外,龙岩、三明、南平等地也有小区域规模生产。在新植枇杷面积中,“早钟6号”的覆盖面达90%以上。
  1999年,省农科院果树所又育成优质大果型中晚熟杂交枇杷新品种香钟11号,并继续选配组合,持续开展枇杷杂交育种研究,获得大量的杂种实生树。在实生选种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育成贵妃、甫选一号、东湖早、新白8号等新品种(系),在生产上小范围推广或中试示范,部分新品种(系)的综合经济性状优于现有中晚熟主栽品种。主要品种(系)有解放钟、早钟6号、长红3号、香钟11号、东湖早等红肉品种和白梨等白肉品种。
  6.橄榄
  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全省橄榄种植面积达19.54万亩,此后由于冻害等原因面积逐年减少,至2005年为16.54万亩,但产量仍稳步上升,2005年产量达3.37万吨,比1995年增长3.1倍。进入21世纪,福州市橄榄种植,每年仍以15%~20%的速度递增,2005年面积达10万亩,鲜果产量2万吨左右,加工后产值近4亿元。全省橄榄主要分布于福州以南的沿海各县(市),以闽江下游两岸,莆田,漳州、泉州为主栽区,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有闽侯、闽清、莆田、漳浦等县(市)。诏安、长泰、华安、南安、南靖、龙海、福安、上杭等县(市)也有种植。大部分橄榄因果实外观差、质地粗硬、口味苦涩只能作为加工产品,鲜果售价低。优良的鲜食橄榄一直供不应求。“十五”期间,从全省栽培的大量橄榄实生树中初选了若干优良品系进行研究,培育出果实形状、大小、成熟期等与当地主栽品种相近,但肉质嫩脆,较化渣,风味香甜,回味好,无其他橄榄品种所特有的苦涩味,故统称为“甜榄”。“甜榄”鲜食品质显著优于“檀香”等主栽鲜食品种,果农通过高接换种等手段逐步推广种植“甜榄”等优良品系。
  橄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从实生类群中选出的农家种,后代性状变异大,中间性状多,品种资源丰富。橄榄品种依据发源地分为闽江流域品种系统和莆仙品种系统等。闽江流域品种系统有长营、惠圆、檀香3个类型15个品种、品系(大粒黄、黄皮长营、黄肉长营、青皮长营、长营、长梭、长穗、羊矢、惠圆、自来圆、黄大、小自来圆,檀香、檀头、安仁溪檀香)。莆仙品种系统有14个品种、品系(霞溪本、糯米橄榄、刘族本、公本、黄接本、黄柑味、白太、厝后本、橄榄干、六分本、一月本、尖尾钻、黑肉鸡、秋兰花)。橄榄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经长期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和驯化栽培,形成了很多新的地方品系,如甜榄、福安四季榄等。7.杨梅
  全省山区多有野生杨梅分布,以龙海、南安、晋江、建阳、建瓯、福鼎、福安、霞浦、寿宁、莆田、仙游、安溪、永春等县(市)为多,宁德、闽侯也有发展。2005年,全省种植面积为22.72万亩,产量6.32万吨。
  红杨梅栽培最普遍,抗逆性强,丰产稳产,肉质较硬,鲜食品质较差,适宜加工。主要品种有长乐、连江的八贤道杨梅,仙游的罗仔杨梅,南安、晋江的长蒂杨梅、短蒂杨梅,龙海的安海杨梅等。紫杨梅果较大,色深紫,质软味甜,品种较佳,但要求较好的栽培条件,著名品种有建阳、建瓯、南安、莆田、龙海的大乌杨梅(大花杨梅),建阳、建瓯、古田、南平、泰宁的二色杨梅,福鼎的大粒紫等。白杨梅果白色或黄白色,味清甜,树势较弱,产量低,多零星分布,主要品种有各地的白蜜,龙海的胭脂白,水白杨梅等。从浙江引进的丁岙梅、火炭梅、东魁等品种,均属紫杨梅。通过福建省品种审(认)定3个品种分别为安海变(1993年)、洞口乌(1993年)、长蒂乌梅(1994年)。
  20世纪末,全省杨梅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均成倍增长。主要分布于龙海、漳浦、诏安、永春、南安、莆田、福鼎、建阳、建瓯、长汀和永定等县(市),其中龙海市浮宫镇因杨梅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好,被誉为“福建杨梅第一镇”。主要栽培品种除了早期原有的一些优良品种(如安海变、八贤道杨梅、大粒紫、二色杨梅)外,还从省外引进了一些优良新品种,如荸荠种、东魁、东方明珠等。
  (二)落叶果树
  1.梨
  1991—2005年福建省梨的生产持续保持较快发展,面积、产量不断扩大与增加,2005年全省种植面积34.43万亩,总产量14.77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加25.69万亩、13.44万吨。区域分布进一步东进南移,至2005年除晋江市、石狮市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梨的种植,相对集中于地处闽西、闽北内陆山区的三明、南平、龙岩等地,2005年这三地的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4.98%、91.56%。
  20世纪90年代,继续通过新植、改植、高接等措施,提高黄花、新世纪等良种覆盖率。1997年后优质早熟梨取得较快发展,至2005年翠冠、清香、台农2号蜜雪梨等于7月20日前成熟上市的品种规模比例达30%以上。通过应用平衡施肥、高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绿色无公害栽培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与示范推广新成果,单位面积产量与果实质量明显提高。在2002年全国优质早熟梨评选会上,德化县选送的西子绿样品获得第一名,新世纪样品获第29名,这是福建省参加此项活动以来首次获奖;在2004年全国优质早熟梨评选会上,德化县选送的2个西子绿样品分获第3名、第4名,新世纪样品获第38名,清流县选送的台农2号蜜雪梨样品获第15名。
  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生产上采取新植、改植等措施,扩大黄花、新世纪、杭青等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利用高接换种等手段,淘汰黄蜜、今春秋、明月、桐芦白、铁头、八云、祇圆、六月雪梨、杭红、赤穗、菊水、晚三吉等低产或劣质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黄花梨的面积、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1991—1996年,建宁县农业局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少量梨杂交新品种(系),因结果性能、抗病性等原因未得到推广。1997年国家农业部在江西庐山召开首届全国优质早熟梨评选暨生产技术交流会,省农业厅、省果树站、建宁县农业局、明溪县农业局、光泽县农业局等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会后立项启动“优质早熟梨品种引进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以建宁农业局为主,明溪、光泽、宁化等农业部门共同参与,开展了新一轮全省性更大范围与数量的梨新品种引进工作,先后从杭州果树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四川省龙泉驿果树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等引进翠冠、王冠、清香、丰香、西子绿、长寿、金水2号、鄂梨1号、鄂梨2号、华梨2号、金一世纪、丰水、新水、幸水、黄冠、中梨2号、红酥脆、满天红、美人酥、味美思、火把梨、脆绿、黄香、龙泉酥、华酥、台农2号蜜雪梨、赤花梨等品种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种植,并多次召开优质早熟梨评选活动,从中筛选推出翠冠、清香、台农2号蜜雪梨等适宜温暖多湿环境、品质优异、中短低温型早熟梨新品种,其中翠冠、台农2号蜜雪梨于2004年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2.李
  全省67个县(市)中有65个县(市)栽培,永泰素有“李果之乡”美称。1995—2005年,全省栽培面积变化不大,但产量增长了1倍。2005年全省种植面积为50.38万亩、产量为24.32万吨,居全省果树的第四位,居全省落叶果树之首。主产地有永泰(112945亩、产量41430吨)、福安(44998亩、产量29799吨)、漳浦(40523亩、产量38919吨)、古田(16896亩、产量11170吨)、尤溪(22845亩、产量9973吨)、德化(34909亩、产量24431吨)、诏安(20455亩、产量10279吨)、华安(17332亩、产量7683吨)、长泰(10885亩、产量11328吨)、闽清(19027亩、产量5042吨)、武平(12909亩、产量5632吨)、南安(11738亩、产量2159吨)、.宁化(10854亩、产量3831吨)、永安(3461亩、产量1489吨)。主要栽培品种有芙蓉李、迟花芙蓉李、黑琥珀李、胭脂李、三华李、黑宝石李等。
  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从国内外引进一批优良的栽培品种,如黑琥珀、黑宝石、安哥诺、安皇后、蜜思李、皇后黑李、拉罗达、玫瑰皇后、皇家宝石、苹果李等,这些品种果大质优,果色艳丽,已形成规模种植。但由于栽培区域处于温带果树南界,许多品种因冬季冷量不足而影响开花结果,而许多需冷量足够的品种又常因开花早,花期易遭受倒春寒冻害,因此许多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较窄。
  3.柰
  从20世纪90年代起,几个主要产地的柰栽培面积和产量都迅速增加,2005年全省油柰栽培面积38.16万亩,产量15.52万吨,各主产县(市)有古田县(63082亩,产量59392吨)、浦城县(41947亩,产量9313吨)、长汀(23786亩,产量11125吨)、连城(19211亩,产量9313吨)、尤溪(19940亩,产量11217)吨。
  福建是柰的原产地,按果皮和果肉的颜色分为青皮黄肉和红皮红肉2种类型。
  油柰分布于古田、浦城、建阳、屏南、尤溪等地,果硕大。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选育出了大果晚熟良种“翠屏晚柰”,成熟期比普通油柰晚15~20天。
  青柰主产在福安等地,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较多栽培。
  花柰主产沙县。
  4.桃
  2005年桃栽培面积386018亩,相当于1990年的4.2倍,其中1991—1995年为有史以来面积发展最快时期,1995年比1990年增加300446.34亩。1996—1999年,受品种熟期过于集中造成的结构性过剩影响,连续缩减。2000年后栽培面积有调整性、恢复性增长,桃产量保持持续平衡增长。2005年桃年产量为19.96万吨,相当于1990年的6.99倍。全省除平潭县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桃的栽培。
  1991一1996年,以延用上一年代大量推广软溶质鲜食型早、中熟水蜜桃为主,主栽水蜜桃品种以“玉露”、“白凤”、“雨花露”、“砂子早生”等为主。黄桃品种主要有“丰黄”、“连黄”等,成熟期相对集中于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因结构性过剩出现桃市场价位持续走低。黄桃曾为满足加工需要得到较大面积发展,其中建宁县曾达4000多亩,后因加工企业衰败、鲜食风味偏酸不适大众口味而大量被毁。蟠桃零星分散不成规模,极少上市销售。1997年以后,农业推广部门多次举办早熟桃品种鉴评活动与现场观摩会,扩大适宜推广新品种宣传,促进品种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使全省桃基本形成三明、龙岩等市以西选1号、白玉、雨花露等早熟、特早熟桃品种为主,宁德等市以古田大桃、大久保、穆阳水蜜桃等早熟、中熟品种为主,并呈现水蜜桃、油桃、黄桃、蟠桃并举品种多样化局面。新推广主栽品种除西选1号、曙光、白玉、古田大桃、大久保外,还有1997年省农科院地热研究所从台湾引进,主产的台农甜蜜于福州、莆田等地。
  1991—2005年,在引种种类上,前期主要以水蜜桃品种为主,中后期油桃及蟠桃品种明显增多。品种熟期以早熟、极早熟为主。先后引进国内外桃品种近百个,水蜜桃品种主要有春蕾、霞晖1号、雪雨露、朝霞、早霞露、安农水蜜、大久保、台农甜蜜等;油桃品种主要有早红珠、五月火、超五月火、曙光、千年红、东方红、中油5号、白玉等;蟠桃品种主要有早油蟠、油蟠3号、早露蟠等;同时,永安、古田等县(市)从当地栽培品种筛选出西选1号、古田大桃等品种,其中西选1号、台农甜蜜、曙光等3个品种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或专业组鉴定提交认定。
  5.梅
  全省有44个县(市)栽培青梅,1995—2005年,栽培面积从17.94万亩增加至25.48万亩,产量从1.10万吨增至9.05万吨。主产地为诏安(122643亩、55873吨)、永泰(53212亩、16954吨)、上杭(29802亩、5582吨)。
  诏安县2001年获得了“中国青梅之乡”、“中国外向型农业试验基地”称号,诏安红星青梅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青梅是诏安农业的当家果树,其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其中80%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
  永泰县也是全省青梅种植的主要基地,永泰青梅在日本、东南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以果大、肉厚、核小、酸度高、内含物丰富、宜加工而驰名中外,特别是龙眼梅以其酸度大、含酸量高达5.8%,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全省果梅品种资源有青梅(又称绿梅)、红梅(又称花梅)、白梅(又称白粉梅)三类,主要栽培品种有白梅、龙眼梅、青竹梅、腊梅、黄梅、胭脂梅、桃梅等。此外,尚有五斗梅、圆仔梅、鸡蛋梅、炭梅、鸡嘴梅、六月梅等品种,另有石梅,羊屎梅,果小,作砧木用。
  6.柿
  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12.44万亩,产量为9117吨,2005年面积40.64万亩,产量16.04万吨。主要产地在永定、沙县、安溪、诏安、南靖等县(市)。柿适应性强,寿命长,产量高,鲜食、加工均宜,经济价值高。主要品种是永定红柿,栽培面积8万亩,除部分鲜果供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成柿饼。尤溪枣柿加工成柿丸,色味俱佳。
  全省柿的栽培种主要是涩柿类,主要品种有永定红柿、枣柿、油柿、元宵柿、橙色柿、扁柿、涂柿,此外,安溪有水柜柿、牛心柿、橙苏柿、正月柿、水柿、四瓣柿、玻璃柿,古田山虎棠、桃园柿、八月黄柿、鸭蛋柿,浦城黄柿、钟柿、牛心柿、无核大方柿,宁化牛心柿,长汀梨柿,霞浦冬秘柿,等等。
  (三)其他品种
  1.番石榴(芭乐)
  生产处于庭院小规模种植,没有形成经济栽培。早熟品种有六月番石榴、吕宋种;晚熟种有白香番石榴、十月番石榴、四季番石榴等。20世纪90年代初引种的泰国大果番石榴、菲律宾番石榴等,能多次开花结果,但不耐寒。
  21世纪初引种的台湾珍珠芭乐、新世纪芭乐、水晶芭乐等品种,有着生长快、结果早、丰产、优质等特点。珍珠芭乐现为福建省的主栽品种,在漳州市的云霄、龙海、漳浦及福州等地大面积栽培。
  此外还有珍珠、水晶、红拔等番石榴品种。
  2.菠萝
  1995年种植面积7.6万亩,产量3万吨左右。1997年种植面积6.91万亩,采摘面积5.14万亩,产量4.97万吨。
  菠萝可划分为4个品种群,即皇后类、卡因类、西班牙类和波多黎各类,福建的栽培品种不多,但前三个类群均有。1990年选育了菲选一号品种,从台湾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如台农4号菠萝表现良好。
  3.杨桃
  杨桃有酸杨桃和甜杨桃两个品系。全省栽培的均为甜杨桃。云霄下河有原产甜杨桃品种,但经济性状略差,栽培品种均从中国台湾或马来西亚引进,由于大多引种都是民间性质的,所以品种名称比较混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栽培品种有台农一号、台湾软枝、马来西亚香蜜。
  其他少量引种甜杨桃有水晶蜜杨桃、马来西亚4号杨桃、蜜丝甜杨桃,青厚敛种等也有。
  4.芒果
  福建省芒果传统的主产区集中在安溪、甫田、福州等地,自1999年春季大冻害后,全省芒果生产走人低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5万亩下降到1.2万亩,总面积下降了73.3%。1999年以后,芒果的主产区也由传统地区向栽培最适宜区闽南发展,主要集中在漳州、泉州、莆田、福州等地。
  主栽品种有金煌、紫花、桂香、吕宋等,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了台农1号和台农2号两个早熟品种。福建省芒果成熟期在8—10月,属于中国芒果产区晚熟区域,发展晚熟芒果更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5.番木瓜
  福州市郊及以南各县有规模栽种,庭院式村落有零星种植,在闽南尤为普遍。2005年全省种植面积30多万亩。
  福建番木瓜栽培的品种较多,但大多是从境外或省外引进的,主要品种是台农2号和马来西亚番木瓜。
  6.火龙果
  火龙果原产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先传入中国台湾,再由台湾改良,于1998年从台湾引进。福州地区有种植,莆田、漳州地区种植面积较大。
  火龙果按果皮果肉颜色可分为红皮红肉、红皮白肉、黄皮白肉三类,各地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红皮红肉、红皮白肉,主栽品种有尊龙、祥龙、白玉龙等。
  7.余甘子
  余甘子在福建有10个种及1个变种,但可作鲜果食用的仅余甘子一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和云南。余甘子在福建省仍处于野生与半野生状态,1979年以前全省仅3个县有人工栽培,1993年后全省已有22个县(市)栽培,以惠安、莆田、南安为主产区,晋江、泉州、安溪、云霄、龙海、长泰等县(市)也多有种植。据2003年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调查,种质资源广泛分布于诏安、漳浦、厦门、龙海、龙岩、漳平、晋江、惠安、莆田、福清等海拔50~300米的红壤丘陵、山地。多数为集中连片生长,着生密度高。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全面的整理和发掘,如惠安的兰丰、粉甘、六月白、秋白、枣甘、玻璃甘、扁甘、甜甘、赤皮白、野生3号、野生119号,莆田的人仔面、算盘子、至号、白本、长穗、柳穗以及安溪的粉油甘等地方种类。
  8.毛叶赛
  毛叶枣作为一种新兴珍稀品种,因其具有当年种植当年结果的特性而受果农和消费者欢迎,20世纪90年代后期,平和县首次引进试种成功以后,经六七年示范推广,适宜在福建省南部气候温暖地区推广种植。至200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万亩,总产量1.8万吨。2001年,东山县引入种植,至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由1000亩发展到1.59万亩,产量14637吨,全省种植的毛叶枣品种主要是从台湾引入的台湾青枣品种群,包括台湾的几个主栽品种碧云、特龙、黄冠、红云、肉龙、高朗1号和福枣等。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2000年4月从台湾屏东地区引入毛叶枣,当年生嫁接苗2个品种,分别是高朗1号、黄冠各100株,定植于漳州市九龙岭经济林良种繁育中心并试种成功。
  9.黄皮果
  在福建市场上销售也大多为本地实生品种,果小,味酸,品质差,主要有章奎种、鸡心种、尖尾种、圆梨、白蜜等地方特色品种。
  福建属黄皮生产的北缘地区,果品上市期与广东、广西等黄皮主栽区相比,具有晚熟优势。生产的黄皮果实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市场容量大,在保鲜、储运、加工跟上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0世纪90年代,从广东、广西等地引进了多个黄皮优良品种,如大鸡心黄皮、无核黄皮等,在省内栽培过程中,初步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状。黄皮病虫害少,栽培容易,产量高。
  10.栗
  在福建作为经济栽培的有板栗、锥栗及日本栗3个品种,尤以大果锥栗品种粒大圆亮、仁大金黄、糯而香甜,有“闽北瑰宝”之称。板栗、锥栗在福建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较零星分散,规模较小,大多为一些地方品种,种性良莠不齐。1990年,全省栗产量仅2600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板栗优良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尤其是大果锥栗品种收集、筛选与开发利用,全省栗生产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栗栽培面积约100万亩,年产量49134吨,其中锥栗60万亩,年产量35000吨。全省除厦门外,其他地(市)均有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南平、三明、龙岩、福州、宁德、甫田、泉州、漳州,其中南平市2005年产量32499吨,占全省总量的2/3。产量千吨以上产区县(市、区)有建瓯、建阳、长汀、武夷山、大田、松溪、永泰、邵武、闽清、浦城,其中建瓯市规模最大,2005年锥栗面积40万亩,产量14298吨,产值2.〗亿元,200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前期,长汀、永定、浦城、大田等县相继从浙江、江苏等地引进毛板红、魁栗、九家种、八月香(处暑红)等南方优良板栗品种进行规模发展种植。建瓯市等地开展当地锥栗资源调查收集与大果锥栗品种优选,选出不同熟期、不同品质、不同用途品种达34个,主要有黄榛、油榛、白露仔、麦塞仔、圆蒂仔、北榛、薄壳仔、乌壳长芒、八月香(处暑红);同时,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日本引进部分日本栗品种。全省栗的栽培以锥栗规模最大,形成以建瓯市为中心,包括建阳、邵武、政和、顺昌、松溪、屏南、泰宁等锥栗栽培集中区;其次是板栗,主产于龙岩、三明、福州三地(市)的长汀、永定、大田、尤溪、沙县、永安、永泰、闽清以及南平市的浦城县(市、区);日本栗仅福州郊区及沙县、延平等地有少量种植。主栽栗品种有毛板红、魁栗、八月香(处暑红)、黄榛、油榛等。
  11.葡萄
  1990年,福建省葡萄种植面积12600亩、产量2668吨。2005年全省实有葡萄面积7.49万亩,产量5.90万吨。主要产地原来集中在福州市郊、福清、宁德等县(市),“十五”期间,主要产地是福安(30825亩、27407吨)、建瓯(8726亩、6500吨)、建阳(8540亩、4737吨)、连江(3155亩、1569吨)、古田(2294亩、1429吨),其他县(市),如龙岩、漳州、泉州等也有栽培。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欧美杂交种、美洲种、欧洲种和山东种近200个品种,经过试种筛选认定欧美杂交种是福建最适宜栽培品种,主要有巨峰、红地球、白香蕉,此外,还有黑奥林、无核白鸡心、红富士、康拜尔早生、藤稔、高妻、京秀、吉香等。
  12.猕猴桃
  福建猕猴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建宁县,之后宁化、明溪、古田、埔城等县(市、区)相继有栽培。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4500亩,年产量120吨,主栽品种为建科1号、建科2号和武植3号等。
  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种植面积与产量趋于减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魁蜜、庐山香等大果型中华猕猴桃以及金魁、米良1号、徐冠等美味猕猴桃引种成功与示范推广,种植面积与产量有所增加,但总体规模不大。2005年全省种植面积7851亩,年产量3406吨。分布区域较窄,在全省9个地(市)中7个地(市)种植,三明、南平两地种植规模相对较大。2005年,种植面积在百亩以上规模县(市、区)仅有建宁、浦城、明溪、光泽、邵武、顺昌6个县(市)。其中以建宁县规模最大,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4569亩、2694吨;埔城县其次,种植、产量分别为2172亩、344吨。主销区为广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大中城市。
  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宁县从野生优株中筛选出的建科1号、建科2号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从江西武宁县野生优株中筛选出的武植3号等中华猕猴桃品种为主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宁县农业部门等单位相继从江西、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引进早鲜、金丰、魁蜜、庐山香、通山5号等中华猕猴桃品种以及金魁、米良1号、徐冠、徐香、97-1、秦美等美味猕猴桃品种,其中以魁蜜、庐山香、金魁、米良1号、徐香等推广种植规模较大。20世纪中期之后逐渐成为主栽品种的有魁蜜、庐山香、建科1号、金魁、米良1号、徐香等。
  13.无花果
  无花果寿命长、投产快,当年栽培,当年结果,三年生幼龄树株产可达25公斤。中国除东北、西藏和青海外,福建省南部均有无花果分布,但大多只作为观赏或庭院栽培,较少进行大面积集约化栽培。主要栽培品种有本地紫果、A132、玛斯义·陶芬、布兰瑞克、B110等。
  14.番荔枝
  厦门、漳州等地引进番荔枝各品种,其中引种表现较好的并得以推广的主要栽培品种有普通番荔枝、秘鲁番荔枝、圆滑番荔枝、刺番荔枝和杂交番荔枝。
  15.莲雾
  全省种植的主要品种为台湾选育的黑珍珠莲雾,黑珍珠莲雾形状类似小型柿子椒,模样雅观,表皮呈深红色,带有蜡质光泽,果肉含海绵质、利水可口,质脆味甜,且有淡淡之苹果香,品质极优,非一般水果可以比拟。此外,还有粉红色种、深红色种、白色种、青绿色种、淡红色种等高品性栽培品种。
  16.人参果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和厦门植物园均有引种种植,为新兴的特种果蔬。人参果喜温、喜光、喜肥,适宜在中性及微酸性土壤中生长;适宜温度15℃~28℃,可不断开花结果,适应温度范围81~35℃,35℃以上生理功能紊乱,8℃以下生长停止,0℃以下受冻死亡;叶长卵形,在茎上单叶轮生;自花授粉,聚伞花序,花呈白色,淡紫色至紫色;幼果白色,圆形,有塑料光泽,成熟时为淡黄色至黄色浆果并带有紫色条斑,外形为圆锥形,中间有一凹陷,外观似陀螺,晶莹剔透,有玉质感,上单叶轮生;自花授粉,聚伞花序,花呈白色,淡紫色至紫色;幼果白色,圆形,有塑料光泽,成熟时为淡黄色至黄色浆果并带有紫色条斑,外形为圆锥形,中间有一凹陷,外观似陀螺,晶莹剔透,有玉质感,直径8~12厘米,单果重为150~250克,最大可达750克。
  17.樱桃
  20世纪80年代前,撄桃一直处于庭院栽培状态,且仅限于原产中国的软肉型小樱桃种类。20世纪80年代引进欧洲甜樱桃和欧洲酸櫻桃,甜樱桃的商业栽培逐步在福建的部分地区种植。品种以中国的红灯、龙冠,欧洲和美洲选育的品种拉宾斯、先锋、早大果、艳阳、美早、萨米脱等为主。
  四、栽培技术
  (一)育苗技术
  果树传统育苗技术因不同树种、不同地区而异。柑橘在漳州地区需用高压苗,福州地区常用实生苗,连江马鼻蜜橘用柚砧定植两三年后嫁接。荔枝在漳州、莆田地区用高压苗或实生苗,福州地区则用实生苗。龙眼在泉州、晋江地区常用高压苗,莆田地区用实生苗或高接换种,福州地区常用实生苗。橄榄在福州、闽清、莆田等地用实生苗或高接换种。枇杷用嫁接苗或实生苗。香蕉用分株苗。桃、梨用嫁接苗。柰用分株苗。李用嫁接苗或扦插苗。板栗、锥栗、杨梅均用实生苗。
  培育柑橘无检疫性病虫害苗木。20世纪80年代,依据传媒昆虫柑橘木虱有效飞行半径3公里的特性,依据《柑橘苗木产地检疫规程(GB5040-85)》,采取地理隔离方式,率先在全国建立4个柑橘无病毒母本采穗圃。由于苗圃未能按要求保证与生产园的空间距离,在不到10年时间相继发病丧失功能,难以保障柑橘无病苗木繁育安全。2005年省农业厅对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采用40目防虫网室实行物理隔离,在永春、新罗、顺昌、长泰4个县(区)建立省、部级柑橘无病毒苗圃。
  1991一2005年,主要推广营养袋育苗,尤以柑橘、枇杷、橄榄等应用较为普遍。此外,香蕉试管苗已逐渐替代传统的吸芽繁殖,防止香蕉束顶病。(二)果园建设与低产园改造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各类果树向丘陵山地开发成为主流,利用山地种果的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同时利用沿海风沙地、海滩涂地开辟果园,形成沿山、沿海、沿江建设果园的新格局,并向区域化、基地化发展。1993年,全省有
  26个县(市、区)果树种植面积超10万亩,27个县(市、区)水果产量超万吨,涌现了200个种果超1万亩的基地乡镇,和1000多个超1000亩的基地村。全省新开发山地由单一的平面开发转向多层次立体开发,新开果园做到山顶造林,山坡种果,山脚种竹、养禽、养鱼,园中兴办猪场,形成林、果、畜、禽、鱼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局面。全省各地根据各自条件,除发展原有的柑橘、荔枝、龙眼、枇杷、香蕉、菠萝六大名果外,还在不同地区发展其他水果如橄榄、杨梅、佘甘、桃、李、柰、梨、梅、柿、栗、银杏等,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水果生产基地,如平和的琯溪蜜柚,永安的脐橙,浦城的青柰,古田的油柰,建宁的黄花梨和新纪梨,连城、永安的水蜜桃,永泰、福安的荚蓉李,上杭、诏安的青梅,永定的柿,建阳、建瓯的锥栗与板栗等。
  1.高标准果园建设
  2003—2005年,省农业厅在全省10个县(市)推广以特早熟柑橘(新罗区)、晚熟龙眼(蕉城区)、荔枝(蕉城区、霞浦县),早熟枇杷(云霄县)、早熟梨(德化县、建宁县、清流县)、早熟桃(连城县)等果类品种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带动果树高标准建园。
  2.柑橘产业带建设
  根据农业部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部署,省农业厅于2004年在永春、平和等8个县(市、区)开展福建柑橘优势区建设,内容包括产前无检疫病害苗木繁育,产中优质高效栽培,产后的采后商品化处理。
  3.低产园改造
  1994年,全省果树栽培总面积达757.15万亩,总产量198.13万吨,平均单产562.8公斤/亩,低产园面积占总面积的30%以上。造成果树低产的原因,一是品种布局不合理,没有达到适宜生态区种植的要求;二是品种不当,种植低产劣质的品种;三是管理不善,长期失管或粗放管理;四是建园不规范,水土流失严重;五是病虫害防治不力,衰弱树势。
  “九五”期间,全省实施山地果茶园从重点开发逐步转向重点改造提高的战略部署,按照省政府提出在“九五”期间全省改造300万亩果茶园(其中果园220万亩)的要求,1995年在8个县(市、区)进行试点,1996—2001年在全省 32个县(市、区)开展果园改造。围绕“三改”,即园改,修建水平梯田与前埂后沟,水土保持;土改,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推广配方施肥;树改,实施高接换种,淘汰非适宜生态区的果类品种与淘汰劣质品种,推广矫形修剪,改善光照提升品质。通过改造,果园生产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山地果茶园总体生产水平提高。
  (三)良种新技术
  1.琯溪蜜柚良种推广
  琯溪蜜柚是中国第二大柚类栽培良种。1988—1990年开始对平和县传统柚类良种琯溪蜜柚进行提纯复壮与示范,1991年开展琯溪蜜柚良种与配套栽培技术推广,推广面积60万亩,占福建柑橘栽培比例24%。
  2.晚熟龙眼推广
  1999一2002年,省农业厅果树站在闽东南沿海龙眼产区实施推广松风本、立冬本、友谊106、龙优、冬宝9号等良种,晚熟龙眼栽培面积迅速增长至12万亩,晚熟龙眼在每年8—9月后上市,价格倍增,果农增收。
  3.优质早熟梨良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1999一2004年,省农业厅果树站在闽西北实施推广早熟砂梨,比例由不足1%提升至33%。
  (四)新植蕉栽培模式
  1989年,平和县坂仔镇蕉农凭借当地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种蕉经验,摸索出一种新的种植“反季蕉”栽培方法,称为“新植蕉”模式。该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宿根蕉”栽培制度,采用“一年一植一熟”制,将香蕉采收期调控在12月至翌年4月,不仅有效均衡市场供给,且经济效益显著。1995年省农业厅果树站对该模式进行总结,并在漳州蒸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占栽培面积40%。新植蕉技术优点是采用一年一熟制栽培,蕉株生育期相对一致,便利蕉园统一规范化管理,且蕉株营养生长处于温热条件最好的夏秋季,保证营养积累,为丰产奠定良好基础。负果期避开了7—9月台风季,使遭受风灾损失减至最低,且挂果期气温较低,果肉质地较为紧密,品质较好。有效降低了病虫害损失及防治费用,其束顶病发病率由10%~30%降至0.5%以下。
  (五)材橘完熟采收技术
  2002年开始,闽西北地区借鉴日、韩等柑橘高品质栽培经验,试行推广早熟温州蜜柑完熟采收技术,有效提升品质,效益倍增。该技术主要通过控制肥水与选择性留果延迟采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提升2%以上,风味与化渣俱佳。
  (六)矮化与矫形修剪技术
  1995年开始推广果树矮化与矫形修剪技术,改造郁闭果园,改善光照,降低病虫为害,矮化开心树形,提升品质,降低果园管理与果实套袋田间作业成本。柑橘类与砂梨大面积推广此技术。
  (七)果树营养诊断技术
  自1997年起,省农业厅果树站相继在全省柑橘、龙眼、荔枝与砂梨栽培区的45个主产县(市)的209个重点乡(镇)开展实施“果树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对其中柑橘类5个主栽品种的1240片柑橘园实施营养诊断,面积达20万余亩。为规范果园叶片、土壤样品采集,制定《亚热带果树营养诊断样品采集技术规范DB35/T742—2007》。果树营养诊断内容包括:叶片氮(N),磷(P),钾(K),钙(Ca),镁(Mg),铜(Cu),锌(Zn),铁(Fe),锰(Mn),硼(B),钼(Mo)。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代换钙、代换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水溶硼;结合《福建沿海经济带柑橘种植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对柑橘园的8项重金属(砷、氟、汞、铅、镉、铬、钴、镍)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综合分析,福建省果园营养施肥的失衡现象较为普遍,果园土壤主要营养的全适宜率显著低于叶片营养。根据营养诊断结果,除对具体果园施肥配方进行“补缺、降丰”调整外,改进综合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与钙、镁、硼肥。配方施肥,根据果园土壤营养普遍状况,对于投产果园推广纯氮施用量30~40公斤/亩(穴施),基础施肥配方为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1.00:0.40:0.80:1.00:0.35,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果园营养诊断结果再酌情调整。生产上严格控制城市垃圾、叶面肥施用,在改善灌溉条件同时注意灌慨水源是否达标。
  (八)生长调节剂推广与产期调节应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闽西北砂梨产区广泛应用了以镓系列为配方的“增果灵”、“丰果灵”等羊毛脂剂型的果实膨大剂,主要用于幼果柄涂抹,可促进果实成熟期提前7~12天。由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合的香蕉“增果灵”溶剂,主要用于香蕉果穗断蕾后喷施,可促进果指伸长、增粗并提高产量10%~30%。在产期调节方面,2000年从台湾引进的“氯酸钾”为主要配方的龙眼催花技术,在漳州以北地区因热量不足促花难以成功,在漳州以南区域也因座果率不高而未能普及推广。
  (九)果树冻害与冻后修剪技术
  省农业厅果树站于2000年1月通过模拟冻害及可溶性荧光物质示踪对龙眼、荔枝枝梢冻后的水分输导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于-3℃临界低温冻害对枝梢的水分输导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当年夏季果树站再次派员赴产区进行调查,提出亚热带果树冻后修剪应在春季树体萌芽后,并分两步进行,第一次在春梢大量萌发后,及时进行一次以回缩为主粗放修剪;第二次在春梢成熟后,再进行一次以疏删为主精细修剪。
  (十)黄龙病防治技术
  黄龙病爆发原因一是病原蓄积与扩散,二是气候诱发因素。
  为控制黄龙病危害,省农业厅2005年在全省范围部署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举办多种形式的防控培训班,印制黄龙病防控宣传图与VCD,通过宣传与培训,提高橘农的防范意识。实施铲除病树(红鼻果)与木虱防控,并根据台湾田间黄龙病感染主要发生于3—5月春梢期,4月为感染高峰期研究结果,将春季列为柑橘木虱重点防治季节。加强良种无病苗木繁育设施建设,推广柑橘无病苗。
  (十一)龙眼、荔枝焙干技术
  为改进提高龙眼、荔枝焙干效率,1998年南安市研制出连续焙干轨道窑,实现连续鲜果进料与焙干成品出窑,焙干效率较传统火焙与台湾引进箱式焙干时间缩短9个小时,每台设备日鲜果加工量可达10吨,节能作用明显。该项技术在泉州龙眼产区的加工大户中得到普遍推广。
  第二节 蔬菜
  一、面积与产量
  2002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为894.3万亩,比1995年增加了292.2万亩,年平均增加41.7万亩;总产量达到了1233.8万吨,居全国第12位,比1995年增长了67.3%;人均蔬菜占有量356公斤,比1995年增加了124公斤,居全国第11位。全省蔬菜产值123.2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11%,是全省最大宗的农副产品之一,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的纯收入约220元。9个设区市中,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福州、漳州、南平和三明,龙岩、宁德和泉州的种植规模也在9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46个,15万亩以上的有24个,20万亩以上的有8个,蔬菜产业成为全省诸多县(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初具规模,形成城镇近远郊内销型常年蔬菜基地、农区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的冬季蔬菜基地、山区利用高海拔冷凉气候条件种植夏季反季节蔬菜基地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蔬菜出口基地和闽北山区南菜北调基地的多样化区域格局。
  200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亩,达到1003.80万亩(含果用瓜类蔬菜55.72万亩,位居全国第12位),相比1990年增加了606.94万亩,增长152.94%,年平均增长率达6.38%,为全省第二大农作物,仅次于粮食。蔬菜总产量达到了1426.38万吨(含果用瓜类蔬菜79.72万吨),居全国第13位,是1990年的3倍多,年均增长率超过了8%;人均蔬菜占有量403.50公斤,比1990年增加了255.88公斤,年增长率近7%。全省蔬菜产值167.724亿元(含果用瓜类蔬菜6.99亿元),分别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12.01%和29.37%,占园艺作物(果、蔬、花、茶、菌等)产值的42.55%。在农林牧渔业产品中仅次于海水产品养殖和猪饲养的产值,并超过粮食作物位居种植业之首,农民人均从中获得收入约为697元。2005年全省蔬菜出口量为42.27万吨,出口创汇额3.97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近10倍,约占全省种植业产品出口额的60%左右,占全国蔬菜总出口额的13.77%,出口量和创汇额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二。出口市场由以日本市场为主,逐步向欧盟、美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地拓展。出口基地也由传统的闽南金三角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特别是甫田市、福州市已成为出口蔬菜新兴生产基地。
  二、品种与布局
  (一)引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引进日本、韩国、泰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蔬菜新品种进行试种、观察、示范、推广。如特大新红宝、双虎巨宝、益农新红宝、红珍宝、宝冠西瓜,金辉、银辉甜瓜,金斧头空心菜,健春、阳春、春大将、夏阳、明月、小林交配大白菜,华王、华冠、华京小白菜,藤田甘蓝,华美、喜美、雪美、安南早生花椰菜,供给者菜豆,大棚大根、白玉春白萝卜,黑田五寸人参、坂田七寸胡萝卜,“292”、“75”白毛豆,台中11号、台中13号、奇珍76豌豆,农友704、屏东长茄,清风、春绿、全能、法连草菠菜,月华苦瓜,美国P.S西洋芹菜,飞蝶西葫芦,金皮西葫芦,五彩甜椒,等等。从国内引进的蔬菜品种有秦皇903番茄,夏光甘蓝,宁椒7号辣椒,蓝山白苦瓜,津春、津杂黄瓜等。引进并通过省认定的品种有因卡、板田七寸胡萝卜,青兰湖、台湾2号菜豆,园丰4号甜椒,七叶鸡爪椒,早生615蚕豆,兴福甘蓝等。
  (二)品种选育
  20世纪90年代,蔬菜生产由过去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并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四季化,淡季不明显,产品朝着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全省民间栽培的蔬菜有24科88种或变种650余个品种。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新品种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如福鼎槟榔芋、长汀红萝卜、泉州招集胡萝卜、长乐大头菜、漳港杂交大头菜、福鼎盘菜、屏南长蔓菁、南平瓣状豆薯,古田锥状豆薯,龙海白地瓜、马铃薯紫花851、大西洋、中薯4号、永定六月红、建瓯三门村花椰菜、十里街的辣椒、宁化牛角椒、建宁里心茭白、尤溪八字桥佛手瓜、沙县夏茂红芽芋、清流淮山、永安飞桥莴苣、东山漳浦芦笋、祥谦黄瓜、琅岐花菜、鸿尾芋瓢等。花椰菜、槟榔芋、荷兰豆、毛豆、四季豆、芦笋、胡萝卜、萝卜、甜瓜、苦瓜、佛手瓜、甘蓝等是省内的传统优势蔬菜栽培品种。
  从境外或省外引进的大量名优品种,全省可供栽培的品种多达1000个以上。各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广泛引进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如从日本引入的牛蒡、辣根、山葵、美国防风、婆罗门参等。优良品种使低档菜、大路菜的栽培比例不断调减,适销对路优质蔬菜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比例提高,全省蔬菜的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国内外比较热销的菜用大豆、甜豌豆、软荚豌豆、四季豆、芦笋、香葱、日本大葱、黄皮洋葱、樱桃番茄、彩色甜椒、金皮西葫芦、紫甘蓝、高档礼品西瓜等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三)布局
  1.优势区域布局
  在全省大中城市近、远郊建立相对稳定的蔬菜生产基地,保障大中城镇居民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按照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倡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重点扶持蔬菜产后加工,大力推广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
  (1)南亚热带冬季蔬菜生产与出口加工区。该区包括福州盆地及其以南福清、长乐、平潭、莆田、泉州(德化除外)、厦门、漳州等地(市)所属的35个县(市、区),由低丘平原、内陆谷地和博平岭东坡丘陵3部分组成。该区域是冬季生产出口蔬菜的优势区域,也是出口蔬菜生产的主产区,全省90%以上的蔬菜出口加工企业集中在这个区域,有许多单季产值超1万元蔬菜生产模式,如胡萝卜、茄子等产区。
  (2)中亚热带出省蔬菜生产区。包括福州郊区、闽侯、闽清、永泰、连江、罗源、宁德蕉城、福安、霞浦、福鼎和三明市(建宁、泰宁除外)、南平市和龙岩市共计43个县(市、区),由北部沿海平原、内陆谷地、丘陵和戴云山丘陵四部分组成。该区域是出省蔬菜生产区和出口加工蔬菜原料供应区。以龙岩市为中心,进行夏季及早秋蔬菜生产,建立100万亩具有地区优势的北菜南运蔬菜生产基地。闽东北是早春南菜北调生产区,利用自然资源,重点发展早春保护地蔬菜栽培,山区采用简易竹架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利用气候优势,建立100万亩南菜北调蔬菜生产基地。
  (3)中亚热带山地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包括德化、建宁、泰宁、屏南、周宁、寿宁、柘荣7个县(市)和鹫峰山、戴云山、武夷山、玳瑁山4个山区,多为600米以上的山地。利用夏秋高山区冷凉型气候,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推广应用高山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缓解南方城市每年的8_10月的夏秋淡季蔬菜市场供应紧张。
  2.茬口和基地布局
  蔬菜茬口分为“季节茬口”和“土地利用茬口”。根据不同蔬菜对最适温度的不同要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将种类繁多的蔬菜按栽培季节归类安排生产茬口。一年当中露地栽培的茬次,如越冬茬、春茬、夏茬、伏茬、秋茬、冬茬等。
  (1)越冬茬。即过冬菜,是一类耐寒或半耐寒的蔬菜,如菜心、春白菜、甘蓝、芹菜、莴苣、洋葱、大蒜、蚕豆、豌豆等。一般在秋季露地直播或育苗,冬前定植,以幼苗或半成株状态露地过冬,翌年春季或早夏供应市场,是缓解春淡季的主要茬口。
  (2)春茬。即早春菜,是耐寒性较强,生长期短的绿叶菜(如小白菜、芹菜),以及春马铃薯和冬季育苗、早春定植的春白菜、春甘蓝、春花椰菜等。
  (3)夏茬。即春夏菜,春季种,霜后露地播种或定植的喜温蔬菜,主要为果菜类,如黄瓜、瓠瓜、冬瓜、南瓜、苦瓜、丝瓜、菜豆、豇豆、番茄、茄子、辣椒等,及一些喜温的绿叶菜如蕹菜等。一般在6—7月份供应上市。
  (4)伏茬。专门用来添补秋淡季的一类耐热蔬菜。一般在5—7月份播种或定植,7—9月份上市。如分期分批播种的小白菜、蕹菜、菜心、豇豆、夏黄瓜等,以及在高海拔山区栽培的番茄、西洋芹菜、夏白菜、夏甘蓝、夏花椰菜、夏萝卜等。
  (5)秋冬茬。即秋菜或秋冬菜,主要是喜凉菜,如白菜类、根菜类及部分喜温性果菜类、豆类与绿叶菜,是全年各茬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季节茬口,一般在立秋前后播种或定植,10—12月份供应上市。
  土地茬口与复种指数有密切关系,福建蔬菜栽培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栽培茬次多,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大。全省各地菜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许多科学的茬口安排,对蔬菜年均衡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栽培与管理
  (一)蔬菜生产
  1.优质化生产
  “短平快”的蔬菜生产是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2003年福州市有20万亩水稻田前季转种蔬菜,蔬菜采收一季后再种中晚稻。闽南利用“天然温室”的优势,发展冬种蔬菜,创造了“菜→稻→菜”模式。闽东、闽西北山区,则利用夏季冷凉气候发展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蔬菜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粗菜向细菜、净菜”转变。新品种不断引进,生产四季化,淡季不明显。全省涌现出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上规模的蔬菜生产品种。如福鼎槟榔芋、永定六月红、建瓯三门村花菜、十里街的辣椒、宁化牛角椒、建宁里心茭白、尤溪八字桥佛手瓜、沙县夏茂红芽芋、清流淮山、永安飞桥莴苣、东山漳浦芦笋、祥谦黄瓜、琅歧花菜、鸿尾芋瓠等。2.保护地设施栽培
  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中小塑料温棚栽培技术、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2001年,全省蔬菜大棚已达4.3万个,种植面积3.2万亩。同时,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和简易大棚也得到普遍应用,仅福州市的闽清、福清、闽侯、连江、永泰等县(市)应用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和大棚种植西甜瓜面积就在3万亩以上,占全市西甜瓜总面积35%左右。2002年冬季以后,仅福州市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和大棚推广种植瓠瓜、丝瓜、黄瓜、茄子、西红柿面积就在10万亩左右,亩增效益2000~3000元。2005年,全省蔬菜大棚已达57618个,种植面积46956亩。
  针对闽东南沿海地区秋冬旱现象,发展节水微喷灌设施栽培技术。经过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摸索和试验,筛选出高架式、旋转式、PVC管道式、地面软水带等喷灌技术。这些蔬菜生产技术和栽培设施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水平和抗灾能力,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3.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
  2000年,以京福高速公路、205国道、102和212省道、鹰厦铁路沿线的中高海拔山区反季节生产为重点,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60万亩,三年一个轮作周期。是年,全省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万亩。第一季度共抽查蔬菜1587批次,农残超标62批次,占3.9%。2001年,无公害生产基地再扩大80万亩。
  各地根据主导产品,相继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制定并发布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的蔬菜种类有毛豆、槟榔芋、小白菜、蕹菜、黄瓜、萝卜、菠菜、山麻洋8个。“九五”期间,制定胡萝卜、茄子、大蒜、甘蓝等10个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2001年漳浦县分别在赤湖镇、佛潭镇、深土镇、杜浔镇、沙西镇建立了5个县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总面积4.5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9万吨。全省发展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漳浦联侨食品公司、德立信蔬菜公司、漳浦夏农果蔬公司、龙海格林冷冻食品公司等,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动当地农户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方式,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总面积1.5万亩,年产大葱、萝卜、四季豆、毛豆、青刀豆等无公害蔬菜4万吨。树立佛潭镇“白石芦笋”、深土镇“丹山洋葱”两个地方品牌,以及漳浦联侨食品公司的“四季豆”,漳州德立信公司的“日本大葱”、“青首大根”,龙海格林冷冻食品公司的“毛豆”等5个企业品牌,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无公害食品认证。是年,全省有38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占全国总数的12.5%,年产量达6.2万吨,占全省蔬菜产量的 0.5%。闽西北地区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优势区域,其蔬菜等园艺产品也被列为优势产品。2005年,全省建立2300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其中延平区400亩,建瓯市800亩,政和县300亩,浦城县800亩。示范种植无公害菜豆300亩,茄子、番茄、辣椒1400亩,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花椰菜300亩和板栗南瓜300亩。在基地示范区,示范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20多场,发放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材料1600份。应用防虫网、灭虫灯、生物农药等病虫害无污染防治技术,降低蔬菜农残,提高蔬菜卫生品质。
  4.反季节蔬菜栽培
  至2005年,全省反季节蔬菜面积25万亩,总产量19万吨,总产值达到6.85亿元。不仅满足省内蔬菜秋淡市场的供应,还覆盖了广州、汕头、珠海、深圳、南昌、温州、上海、杭州以及澳门等地区销售市场。
  省农业厅从1995年开始,组织宁德地区农业局经作站、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屏南县农业局在屏南县甘棠乡(海拔高度800米)进行夏秋反季节花椰菜栽培,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选用了福州本地花椰菜早熟品种,结合引进台湾早熟抗热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利用中高海拔地区垂直高度气候差异条件进行花椰菜夏秋反季节栽培的配套技术研究,经过几年来的不断试验、示范和总结,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中高海拔地区花椰菜夏秋反季节栽培技术,至2004年,全省花椰菜夏秋反季节栽培面积达4万多亩,总产量超过3万吨,总产值达到1亿元左右。
  2005年,南平市建立蔬菜基地面积60万亩,其中高山反季节蔬菜面积有4.5万亩,主要分布在延平茫荡、塔前、南山,建瓯迪口、玉山,浦城枫溪,政和镇前、杨源等地,开发花椰菜、甘蓝、萝卜、大白菜、番茄等反季节产品十余个,产量约5万吨。三明市常年种植蔬菜面积40万亩。“十五”期间,在三元、大田、沙县、永安、尤溪等地的高海拔乡、村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6万亩,年产量超过6万吨。
  全省蔬菜种植大户主要分布在晋江、惠安一带。为解决夏秋季节蔬菜生产供应量不足,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山区以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为重点,建立稳固的秋淡蔬菜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满足城市市场需求。
  反季节花椰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适栽品种有庆农60天、庆农65天,庆农70天、庆农80天、庆农85天,喜美60天、喜美65天,安南3号、超级雪宝、夏雪等。播种期要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收获期合理安排时间。种植密度原则是生育期短、生长期气温高的种植密度大,反之则种植密度小。应用配方营养钵(穴盘、营养杯袋或营养块)育苗技术,强调“营养土”科学配方,培育壮苗带士移栽。春季播种用塑料薄膜小拱棚保温育苗技术,夏秋季播种育苗用遮阳网小拱棚遮阴避雨。严格掌握苗龄育苗,不用劣小苗、老龄苗。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注意后期补肥,特别是生育期短的极早熟品种要早追肥不蹲苗,全季施肥4~6次,掌握前淡中浓后速效的施肥方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有机复合(混)肥与速效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推广应用蔬菜专用肥、奥普尔液肥等;注意硼、镁、钙、钼等微量元素的补给,防止由缺素症引发的夏秋反季节花椰菜多种生理病害。科学调控、促进花球生长。通过肥、水等调控作用,合理调节夏秋季节的植株营养叶生长与花球生长的关系,确保夏秋反季节花椰菜丰产、优质。推广改良法遮花技术。根据品种、栽培季节掌握遮花时机,改折叶为扭叶或他物遮蔽花球。改善、保护有效叶片的光合作用效果促进高产。做好菜区病虫害预测预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生物农药。
  第三节 食用菌
  1991年以后,福建省食用菌栽培形成了沿海以草腐菌类为主,山区以木生菌类为主的区域布局。1997年1月,省政府成立福建省食用菌生产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农业厅;2001年10月,省政府成立了“福建省食用菌工作办公室”,并核定为正处级单位,强化全省食用菌管理工作。
  “十五”期间,全省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创汇、人均占有量居全国榜首。2005年食用菌总产量167.4万吨,总产值61.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1.3%、90.6%。食用菌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9%,在种植业中排名第四,仅次于粮食、蔬菜和水果,年产值超亿元的县(市)达18个。食用菌成为福建省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2005年共出口创汇11.1亿美元,其中2005年出口创汇2.94亿美元,是2000年的1.63倍,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15.0%,占全国食用菌出口创汇总额的30.5%。至2005年年底,全省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行业的人员逾2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以上,农业人口人均食用菌生产收入近270元。
  一、品种资源
  1991—2005年,全省已经收集713株微生物资源(不含大型真菌),其中已确定属的丝状真菌菌株77株,细菌菌株83株,酵母菌株3株。全省大型真菌共有608个种,分为2个亚门、4个纲、17个目、66个科。至2005年,收集保存2916株食用菌种质资源,其中保存栽培菌株2118株,保存单孢菌株344株,保存单核菌株13株,保存野生菌株279株,保存杂交菌株或转基因菌株64株。
  可以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近50种,常规栽培种类近20种,如香菇、双孢蘑菇、草菇、金针菇、毛木耳、银耳、黑木耳、猴头菇、竹荪、平菇、姬松茸、茯苓、灵芝、猴头菌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推广珍稀食用菌种类有20多种,如杏鲍菇、阿魏蘑、白阿魏蘑、盖囊菇、鲍鱼菇、红平菇、虎奶菇、杨树菇(茶薪菇)、真姬菇、蜜环菌、大球盖菇、巴西蘑菇(姬松茸)、长根菇、鸡腿蘑、高大环柄菇、大杯蕈(大杯香菇、猪肚菇)、灰树花、牛舌菌、白灵菇、棕色蘑菇、黄伞(黄柳菇)、巨大口蘑、玉木耳、香魏蘑(麒麟菇)等。
  二、产区分布
  南平、三明、龙岩3市为香菇、银耳、木耳、茯苓的主要产区。自从代料栽培工艺推广以后,宁德市古田县、屏南县和寿宁县的银耳、香菇栽培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其产量一直处于全省同类品种的领先地位。黑木耳、毛木耳在山区县(市)以木屑代料生产为主,沿海地区以蔗渣等代料生产为主。金针菇生产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产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此外,竹荪、猴头菌、大头盖菇等菌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区。
  全省逐渐形成了区域化的格局,即闽西北木生类食用菌生产区和闽东南沿海粪草类食用菌生产区。全省香菇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宁德市,南平市次之,三明市第三;银耳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宁德市,福州市其次;毛木耳生产以漳州市为主;蘑菇生产主要集中在漳州、莆田和宁德3市。
  (一)闽东南沿海粪草类优势食用菌生产区
  该区域为福建省粪草生食用菌双孢蘑菇、巴西蘑菇以及木生菌白背毛木耳等优势种类的主产区,包括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及宁德等市的部分县(区),主要有同安、芗城、龙文、龙海、漳浦、平和、长泰、南靖、华安、永春、德化、安溪、莆田、仙游、闽侯、闽清、连江、罗源、焦城、福安、福鼎、柘荣等县(市、区)。2005年,该区域双孢蘑菇、巴西蘑菇、鸡腿蘑、金福菇的产量分别占全省同类品种产量的92%、72%、74%、98%,“水仙花”牌蘑菇罐头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名牌产品,拥有5个食用菌绿色食品标志。除了干品、罐头、盐渍品以外,低温干燥、速冻、保鲜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
  (二)闽西北木生食用菌种类生产区
  该区包括南平、三明、龙岩3市的县(区)和宁德市的寿宁县、屏南县、古田县、周宁县等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区一直是木生食用菌、药用菌传统产区。该区是全省林业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阔叶林蓄积量约占全省的85%左右,具有原料资源优势。自然小气候多样化,具有多品种周年轮作栽培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技术创新发展快,转型迅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呈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态势。2005年,该区食用菌产值约占全省的60%,香菇、银耳产量分别占全省同类品种的75%、96%,珍稀食用菌种类多,发展速度快。食用菌特色产品多,如寿宁花菇、长汀地栽香菇、屏南夏香菇、浦城和松溪的灵芝、建瓯的黄背毛木耳、竹荪等产品闻名省内外;该区的优势种类包括木生菌类的常规种类,有香菇、毛木耳、银耳以及珍稀食用菌。
  三、种植品种
  全省真菌种类由1991年的430多种增加至2005年的608种。
  (一)双抱磨益
  1990年,福建省成立了蘑菇生产领导小组。是年,省人大立法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食用菌地方法规《福建省蘑菇菌种管理规定》,福建省标准局发布实施《双孢蘑菇及蘑菇罐头标准综合体》(FDBT/QB33.1—33.9—90),规范了双孢蘑菇与蘑菇罐头的生产,各蘑菇罐头厂也抓住蘑菇原料、收购加工等重要环节进行整改,罐头质量有一定提高,加上盐水菇、冷冻菇、鲜销菇等品种的开发,外销逐渐有了起色,从而使福建省蘑菇产业摆脱困境,双孢蘑菇生产也得到发展,1993年双孢蘑菇鲜品产量达13.5万吨。1995年双孢蘑菇鲜品产量达26.5万吨,占全国双孢蘑菇产量的75%,世界的12.5%;单产每平方米达到9公斤左右,最高达18公斤,2005年双孢蘑菇鲜品产量达33万吨,产值17亿元。
  (二)香菇
  20世纪90年代,随着香菇保鲜技术和栽培模式的创新,香菇产业向质量型转变,产量、产值成倍提高。1996年全省干香菇产量为62050吨,年产千吨以上的县有21个,2000吨以上有9个县、3000吨以上有5个县,香菇成为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项目。福建省成为中国香菇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之一,香菇出口额位居全国之首。全省香菇生产主要分布在宁德、龙岩、三明和南平市,其中以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政和县、长汀县和建阳市等县(市)为香菇生产主要产区。2005年全省生产香菇的县(市)有34个,香菇鲜品产量达41万吨。
  (三)银耳
  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省科研人员和以古田县戴维浩、陈华贵、姚淑先等为代表的耳农致力于银耳研究与创新,首创银耳袋式栽培工艺,利用棉籽壳栽培银耳等,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银耳的规模生产。1996年,古田县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编制出《银耳》,成为省地方标准,2001年,制定出《古田银耳标准综合体》省地方标准,规范了菌株、代料棉子壳、栽培辅料、菌种制作规程、栽培技术规范、加工工艺规程、古田银耳等技术,促进银耳规范化、标准化生产。1999年,古田县耳农陈金赠分离成功纯白银耳新品种“9901”,在古田县大桥、吉巷等乡镇大面积推广,种植量占古田县银耳栽培量的1/3;2001年,“古田银耳”商标获国家批准登记注册;2003年,古田县国有综合农场申报的“吉乐牌古田银耳”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4年,古田银耳被国家质量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宁德市是银耳主要生产区,古田县是主要生产县,有“银耳故乡”之称。2005年,全省银耳鲜品产量16.15万吨,宁德市银耳鲜品产量14.75万吨,古田县银耳鲜品产量14.3万吨。
  (四)毛木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木屑、甘蔗渣为主要原料,采用袋式栽培木耳,在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形成了代用料栽培毛木耳的基地。1989—1990年,漳州市首先引进台湾省白背毛木耳的品种和集约化栽培模式,年栽培量高达1.5亿袋,该栽培模式在闽南各地大规模推广应用,并逐步实现集约化栽培。漳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背毛木耳生产和出口基地。2003年,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福建省南靖嘉田木耳开发公司等单位起草国家行业标准“毛木耳”,2004年3月,该标准由农业部发布实施。2005年全省毛木耳鲜品产量22.19万吨,产值4.87亿元。
  (五)金针菇
  闽南是金针菇栽培重要产区,1991年栽培量达6000万袋左右,创当年历史最高纪录,但所栽培品种大多数为黄色品种,且为季节性生产,产品除鲜销外,主要制成罐头。1991年,台资金针菇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瓶式栽培引入国内,晋江市许多家庭、南靖县林光华菇农开始尝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1994年,永泰县何丛林、詹位黎等菇农开始大规模袋式金针菇工厂化尝试性栽培,促进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发展。金针菇栽培主要分布在福州、漳州、泉州、龙岩等市。2005年,全省工厂化金针菇生产厂家达30家以上,全省金针菇鲜品产量达4.06万吨。
  (六)草菇
  20世纪90年代以前,福建科技工作者对草菇菌种选育、栽培模式、栽培技术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促进了福建草菇生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分别进行草菇的工厂化栽培研究,推动了草菇周年工厂化生产的发展。1996年仅闽东南沿海一带草菇鲜品产量就已近万吨,约占全省草菇产量的85%。全省草菇主要分布在龙海、永春、屏南、闽清等县(市)。2001年宁德地区的屏南、古田等县推广反季节栽培草菇和熟料袋栽技术,栽培数量猛增。2005年,宁德草菇生产规模达272万袋,产值440万元。闽南地区主要以床架式栽培为主,采用巴氏消毒,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2%~15%。闽东、闽北地区以室外堆式栽培为主,平均生物学效率5%~10%。2005年,全省草菇鲜品产量达3.14万吨,产值1.54亿元。
  (七)巴西蘑菇
  1992年,省农科院从日本引进巴西蘑菇菌种,进行栽培研究。1994年,在宁德、建阳、罗源、泰宁、松溪等地进行小规模示范推广,并取得一定栽培效益。
  1998年,巴西蘑菇的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产区在仙游、莆田,但由于当时对其栽培特性不甚了解,栽培管理水平较低,单产仅为每平方米3千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符合出口菇的比例低。福建省食用菌工作办公室总结了福建巴西蘑菇主产区栽培与加工经验,并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巴西蘑菇栽培理论及科研成果,于2001—
  2002年组织仙游、荔城、古田、尤溪、永安、清流6个巴西蘑菇主产县(市、区)实施高效优质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该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5年,全省巴西蘑菇鲜品产量3.68万吨,产值2.11亿元。
  (八)竹荪
  1989年,古田竹荪生料栽培试验获得成功,接种后60天即可采菇,每平方米当年收竹荪干品250~350克,单产提高10倍,周期缩短2/3。进入90年代,此项新技术迅速推广全省各地。建阳市推广以竹屑和谷壳为栽培原料,以大田畦栽方式的栽培技术;1995年以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2002年全市竹荪栽培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800吨,产值4000余万元,居全国之首。竹荪有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两大品系,由于棘托竹荪栽培比较容易,产量高,见效快,普遍推广。2005年,全省竹荪鲜品产量3.51万吨,产值2.58亿元。
  (九)鸡腿蘑
  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对中国北方盛产的鸡腿蘑进行调查、采集、分离和栽培试验。
  鸡腿蘑的生产主要分布在漳州、宁德、龙岩等市,漳州市南靖县、芗城区为季节性自然栽培产区,龙岩市武平县为工厂化周年栽培产区。2005年全省鸡腿蘑鲜品产量达1.74万吨,产值达6744万元。
  (十)杏鲍菇
  1993年,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对引进的杏鲍菇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全省各地逐步得到推广。1998年夏,南平市食用菌研究所对引进的日本杏鲍菇进行了菌株筛选、生物学特性、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了10.5万袋示范生产,经济效益显著。2000年龙岩全区栽培1000多万袋,产量3000吨。2002年古田反季节栽培杏鲍菇获得成功。在此期间,科技人员开展杏鲍菇工厂化周年生产尝试,取得成功。虽然杏鲍菇开发历史短,工厂化生产工艺尚未十分稳定,但其口感好、耐储藏、货架期长,是发展前景较好的菌类。三明、南平、宁德3市为杏鲍菇自然季节栽培的主要产区,漳州、龙岩2市为杏鲍菇工厂化周年栽培的主要产区。2005年,宁德全市杏鲍菇生产规模达2870万袋,产值3283万元,全省杏鲍菇鲜品产量2万吨,产值1亿元。
  (十一)茶树菇
  福建茶树菇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建宁县客坊乡中畲村菇农从江西省广昌市引进茶树菇菌种进行试种成功。1996年,古田县大桥镇农技站也从江西省广昌市引进茶树菇菌种试种成功。由于当时人们对茶树菇生物学特性了解较浅,产量较低,平均单袋鲜品产量仅为150克左右,再加上生产规模较小,价格比较昂贵,每斤茶树菇干品高达300元。古田县湖滨乡旺村洋村菇农参照银耳接菌方法改进原来的生产工艺,单袋鲜品产量提高到300克以上,同时也缩短了生产周期,此技术很快在古田县及周边地区迅速推广。古田县凤都镇坑里村村民首创在田间建泡膜棚栽培茶树菇,就地接菌、发菌、上架管理、采收,生产流程操作方便,解决了生产场地不足的问题,使茶树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茶树菇主要产区分布在宁德、三明、龙岩、福州等市,在宁德市古田县形成栽培茶树菇专业村。2001年,古田县凤都镇坑里村全村栽培茶树菇1500万袋,主要采用室内栽培袋层架栽培法和室外脱袋埋土栽培法。2005年,全省茶树菇鲜品产量10.87万吨,产值3.58亿元。
  (十二)秀珍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在罗源县进行试种成功,并进行封闭式生产管理,产品主要以速冻保鲜形式出口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1998年,罗源县菇农也开始尝试秀珍菇栽培,取得成功。1999年,罗源县开始大面积推广,产品以速冻保鲜形式销往广东、上海等大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一级产品最高收购价达11.2元/公斤,平均价6元。罗源县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树榜样,引导发动菇农联合投资、集中建场、规模生产,使秀珍菇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2005年,罗源县秀珍菇生产100万袋以上的企业就有6家,50万袋以上有30家,该县有380多座秀珍菇生产的冷库。2005年,罗源县秀珍菇生产规模达8000万袋,鲜品产量2.12万吨,产值1.08亿元。罗源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秀珍菇主要产区,辐射带动福州市闽清县、宁德市蕉城区、古田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州市南靖县等地。2005年全省秀珍菇鲜品产量5.61万吨,产值3.67亿元。
  (十三)灵芝图6-21秀珍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芝人工栽培得到推广。全省灵芝栽培与加工初具规模,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产销趋于平衡。灵芝段木栽培主产地在南平地区的浦城、松溪、延平、建阳、顺昌等县(市)和三明市的尤溪、泰宁、沙县及龙岩市的新罗区。灵芝栽培以短段木熟料培为主,少量进行代料栽培。
  四、栽培技术
  全省食用菌栽培模式多为个体分散栽培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些集约化栽培形式。主要栽培模式有双孢蘑菇以粪草发酵为原料,采用菇房层架式栽培和二次发酵工艺进行栽培;香菇栽培采用木屑筒式栽培;花菇栽培主要采用寿宁县为代表的阴棚层架式筒栽(不脱袋)方式,还有长汀县室外脱袋覆土阴棚畦栽等方式。此外,还有草菇不同季节堆式栽培和层架式室内栽培;金针菇主要是袋式栽培;银耳、毛木耳、黑木耳以代料栽培为主。采用工厂化设施栽培的种类有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蘑和真姬菇等。
  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先后推出高产优质杂交菌株As2796、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和规范化、集约化栽培模式,提高产量与品质,激发起菇农种菇的积极性,同时推广利用冬闲田建造规范化菇房,进行集约化栽培。
  香菇保鲜技术在罗源县获得成功,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在屏南县发展起来,以生产优质香菇为目的的不脱筒层架式立体培育花菇栽培模式首先在寿宁县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采用新的花菇栽培技术,使花菇生产率提高,是香菇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一次质的飞跃。菌筒脱筒转色后埋土培育夏季花厚菇的生产模式在长汀县、上杭县等地推广应用。
  1995年,古田县菇农创造了竹荪套种模式,利用谷壳为原料栽培竹荪等技术。建阳市推广以竹屑和谷壳为原料进行大田畦栽的技术。
  2000年,福建农林大学在福州设计成功规范化金针菇厂房和配套袋式金针菇栽培技术。
  2001年,福建省蚕桑研究所开展草菇杂交菌株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04年,屏南县食用菌办公室开展熟料袋栽草菇高产技术研究。
  鸡腿蘑可以在室内栽培,也可以在室外栽培;可以生料栽培,也可以熟料栽培;可以床式栽培,也可以袋式栽培。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着力于推广季节性自然栽培。2003年,武平县进行工厂化周年设施栽培研究和实施,取得成功,使鸡腿蘑生产实现了周年栽培。
  第四节 花卉
  一、生产与布局
  (一)生产
  “八五”期间,引进国内外花卉新品种,尤其是鲜切花、室内观叶植物、棕榈科植物以及园林花木、时令草花等,丰富了福建花卉资源。到1993年,全省花卉种质资源达3000多个种和变种(不包括品种)。花卉产品结构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鲜切花有所突破,盆栽种类越来越多,榕树盆景成为新的优势产品,花卉生产由小而全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产品销往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十多个国家(地区)。1995年,漳州市建立闽南花卉中心,从龙海九湖镇到漳浦长桥镇沿324国道开发一条长50公里、总面积5000亩的“闽南花卉中心”百里花市长廊。
  截至1995年年底,全省花卉种植面积7.2万亩,花卉销售额3.4亿元,亩平均销售额4722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了20%、240%、183%。观赏花卉产值与工业用花的产值比,由23%上升到74.8%,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工业用花为主的格局。全省花卉生产单位有国营花卉企业100家,三资花卉企业30家,集体场圃1100个,个体专业户21000家,从业人员55600人。营销单位有花卉市场6个,营销企业160个,花店500家,从业人数2300人。
  1997年,全省召开“花卉产业化研讨会”,提出“推进福建花卉产业化的建议”。为发展花卉企业,采取“公办”或“民办公助”的方式,建立了九湖水仙、连城建兰、南靖兰花、永福杜鹃、漳州榕景、漳浦观赏棕榈、福州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罗源鲜切花、南平百合、泉州观叶植物以及南安园林苗木、建新园林苗木12个拥有专业化、规模化花卉商品生产基地。至2000年,全省花卉企业从1995年的130家增加到644家,增长3.95倍,其中大中型花卉企业92家。全省花卉市场从
  1995年的6个增至36个,增长5倍多,建成“福建花卉第一市”——漳州闽南花卉批发市场。花店也从1995年的500家增至815家,增长63%,花卉买难、卖难情况有所缓解。
  2001年,省花卉管理办公室在晋江市召开了全省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座谈会。至 2002年底,全省调减了水仙花、杜鹃花、茉莉花的种植面积,拓展了盆栽植物、园林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的生产,盆栽植物占31.46%,园林苗木及草坪占29.09%,工业、食用、药用花卉占20.92%,切花切叶占11.62%,水仙花占5.85%,种子(种球、种苗)用花卉占1.07%。2005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23.33万亩,销售总额 25.3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33倍、1.66倍。亩平均销售额2002年10076元;
  2003年10104元;2004年10305元;2005年达10846元,比2000年增长14.30%。
  2004年、2005年,全省花卉的出口额分别为1748万美元、1752万美元。2005年全国花卉出口1.6亿美元,福建省花卉出口1753万美元,占10.96%,在全国花卉出口的五大省(市)中排名第三位。
  (二)布局
  1998年,福建省花卉资源进行区划立项,2001年部署实施,至2004年优势区域布局雏形出现。全省形成以福州、泉州、厦门为主产地的鲜切花优势生产区域;以漳州、龙岩、福州为主产地的盆栽植物优势生产区域;以漳州、泉州、福州为主产地的观赏苗木于草坪优势生产区域;以漳州、福州为主产地的水仙花优势生产区域和以南平、福州、宁德为主产地的茉莉花优势生产区域。同时,形成了水仙花、兰花、杜鹃花、榕树盆景与人参榕、仙人掌与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等福建具有优势的特殊产品。
  (三)花事活动
  1993年,省财政厅、省花卉盆景公司与香港富盛公司在福州合资创办中外合资闽盛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占地40亩,总投资近400万元。培育有人参榕盆景近5万盆,居全国之最,产品销往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家。
  1994年,省花卉协会邀请和接待了台湾地区花卉协会董事长王阿董先生,就闽台花协间建立姐妹关系、台资到福建办花卉企业、组织海峡两岸花卉商贸活动等达成共识。
  1995年,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组团赴马来西亚考察花卉科研、生产与市场,写出“马来西亚花卉考察情况汇报”。
  1997年8月28日,省第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确定榕树为“省树”,水仙花为“省花”。经各级人大确定为市树的有福州榕树、泉州刺桐、福安樟树;确定为市花的有福州茉莉花、泉州刺桐花、厦门三角花、漳州水仙花、三明杜鹃花、漳平茶花、福安茶花、武夷山兰花、政和茉莉花。
  2000年6月,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审公布的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的命名中,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漳平市和漳浦县均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龙海市九湖镇命名为“中国水仙花之乡”,漳平市永福镇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漳浦县沙西镇命名为“中国榕树盆景之乡”。福建省闽南花卉市场、福州千秋花卉市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1991一2005年,省级花卉学术研讨会或论坛共举办了12次。包括1998年的“花卉产业化研讨会”、2001年的“福建花卉实施‘品种、技术、设施’工程研讨会”、2003年的“福建省花卉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2004年举办的“海峡两岸花卉论坛”等。
  2002—2005年,福建省南亚热带花卉研究所举办了4期花会技术国际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的46个国家,共104人,培训在福州、实习在漳州、考察在厦门,培训为期40天或45天。
  二、种类与分布
  1990年以前福建已登录的栽培花木资源有182科952属2911种和变种,其中草本花卉689种,木本花卉1366种,藤本花卉71种,球根花卉135种,仙人掌与多肉植物634种,水生花卉16种。已经发现的野生花卉有128科371属565种。其中蕨类植物37种,裸子植物23种,被子植物505种。主要分布在武夷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据调查,仅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就发现有61个科182个种和变种,其中草本花卉34种,木本花卉14l种,藤本花卉7种。在已发现的野生花卉资源中,许多种类已经被驯化开发利用,但更多的资源仍有待于开发,有些种质资源可供作培育新品种的亲本材料。
  福建山茶花园艺栽培不下百余种。十八学士、五宝、白观音等名贵品种均产自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发现两株中国特有的稀珍山茶一长瓣短柱茶,其芳香为茶科植物所罕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福建兰花属于地生兰类。春季开花的有春兰和台兰,夏季开花的有蕙兰,秋季开花的有建兰、漳兰和鱼鱿兰,冬季开花的有墨兰和寒兰。
  福建水仙属多花水仙,主要栽培品种有单瓣与复瓣两种。单瓣品种“酒盏”,俗称“金盏银台”,古称“单叶水仙”;复瓣品种“百叶”,俗称“玉玲珑”,古称“千叶水仙”。2000年后,漳州选育杯状副冠三裂的“金三角”新品种。通过雕刻,水仙花球可以培育出“花篮献寿”、“玉壶生津”、“金鸡报晓”、“孔雀开屏”等姿态万千的艺术造型和组合盆景。
  福建的仙人掌类有600多种,龙舌兰科有70种,棕榈科植物约有80种。
  由于地理、气候、经济和传统栽培技术等原因,福建花木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于5个地区。一是福州地区,主要在福州郊区及闽侯、福清、连江、平潭等县(市),以生产园林苗木、草花、仙人掌类、室内观叶植物为主。二是厦门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各公园和城郊苗圃,以生产热带、亚热带花卉为主,如棕榈科植物。三是漳州地区,主要分布在郊区及龙海、南靖、漳浦等县(市),以生产水仙、树粧盆景及各类热带花卉为主。四是泉州地区,主要在泉州市区和南安、晋江、惠安等县(市),以生产园林苗木、草花、榕树盆景为主。五是龙岩地区,主要在漳平、连城两个县(市),生产兰花、山茶花、瑞香等。此外,在福州、南平、宁德、三明等设区市的一些县(市)生产工业用花——茉莉花。
  (一)草本花卉
  常见的花卉如羽衣甘蓝、三色堇、鸡冠花、千日红、凤仙花、新几内亚凤仙、金盏菊、翠菊、大波斯菊、万寿菊、百日草、五色椒、石竹、天竺葵、金莲花、紫茉莉、秋海棠、长春花、菊花、金鱼草、美女櫻、彩叶草、一串红、玉簪、万年青、虎尾兰等,计有一二年生和多年生(宿根)花卉613种,各地均普遍栽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草本花卉引进主要以种子形式。绝大部分引自台湾,应用于公园、街道、单位的绿化美化。主要种类有唇形科的一串红,菊科的大理花、万寿菊、孔雀草、黄波斯菊,石竹科的须苞石竹,苋科的千日红,白花菜科的醉蝶花,十字花科的紫罗兰等。“十五”期间,在龙海和南靖还引种了一定面积的瓶子草、捕蝇草、猪笼草等新奇有趣的食虫植物。福州和厦门地区的花卉生产者会在每年春节期间向市民提供天南星科红鹤芋的许多新的色彩缤纷的变种。
  (二)球根花卉
  常见的球根花卉有水仙、大丽花、美人蕉、百子莲、百合、花叶芋、马蹄莲、朱顶红、小苍兰、葱兰、唐菖蒲、晚香玉、萱草、石蒜等,各县(市)均有栽培。水仙花大面积生产于漳州和平潭。南平有较大面积种植杂交种百合。不常见的球根花卉如球根海棠、大岩桐、仙客来、穗花良姜、嘉兰、重瓣萱草、斑叶锦枣儿、黑鬼芋、网球花、丁香水仙、喇叭水仙、花菖蒲等计139种,福州和厦门均有栽培。2000年以来,福州、厦门、漳州还引种了风信子,明星水仙、红口水仙和彩色马蹄莲等球根花卉。
  (三)水生花卉
  福建省有荷花、睡莲16种,全省各县(市)都有栽培。王莲、小王莲、红花洋睡莲等,厦门有栽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观赏植物需求的提高,更多美丽的水生植物被驯化,逐渐进入了观赏植物的行列。如凤眼莲、水烛、慈姑、水葱、旱伞草、水芹等。水生花卉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园林景观的构建,有很多宾馆、酒店、写字楼内也建起了小型的水景,有的花卉爱好者在家中也种上几株。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州市建新乡开始少量种植明星睡莲并引种杂种睡莲。
  (四)藤本花卉
  福建常见的藤本花卉有紫藤、爬山虎、常春藤、凌霄、金银花、龟背竹等72种,许多县(市)有栽培。不常见的如马兜铃有大叶马兜铃、美丽马兜铃等4种,西番莲有蝙蝠西番莲、鸡蛋果、龙珠果等11种,白粉藤有翡翠阁、六方藤、花叶粉藤等7种,洋常春藤有加拿里常春藤、银迫常春藤等4种,球兰有倒卵叶球兰、三脉球兰等3种,老鸦嘴有翼叶老鸦嘴、大花老鸦嘴等4种。这些藤本花卉主要在厦门栽培,福州只有少数栽培。20世纪90年代,漳州、厦门、福州引种了口红花、金色花、皱叶球兰等藤本花卉。
  (五)兰科花卉
  福建建兰、蕙兰、春兰、墨兰、寒兰等118种。各县(市)均有栽培,而以漳平永福镇、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为多。2000年后,漳州、泉州、福清的一些花卉公司开始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大规模生产蝴蝶兰、大花蕙兰和石斛兰作为年宵花,满足春节市场需求。
  (六)竹类植物
  福建省竹种质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17个属141种。全省已经鉴定的竹类(包括这些年引进的)约有19属近200种(包括变种、变型),主要有思劳竹属、条竹属、单竹属、莉竹属、牡竹属、绿竹属、慈竹属、大节竹属、唐竹属、刚竹属、倭竹属、寒竹属、酸竹属、少穗竹属、大明竹属、茶秆竹属、箬竹属7种(3种福建特有)、井冈寒竹属等。1990年以后,厦门植物园对竹类植物的引种栽培力度加大,引种的新竹类据统计达到20属100余种,通过繁育,部分满足了城市绿化的需要。据2005年调查统计,厦门植物园建园以来引种的竹类植物共有28属165种,生长状况为“好”的有70种,占42.4%;生长状况“中”的有66种,占40.0%;生长状况“差”的有29种,占17.6%。生长状况为“中”以上的达136种,占82.4%。
  (七)灌木花卉
  常见的灌木花卉如南天竺、三角梅、山茶花、朱槿、木芙蓉、一品红、八仙花、月季、蜡梅、黄杨、四季橘、杜鹃、素馨、茉莉、黄蝉、夹竹桃、山梔子、英丹、夜来香、爆仗花、虾衣花、龙吐珠、散尾葵、棕竹等489种,许多县(市)都有栽培。20世纪90年后期,省农业科学院引种原产日本、韩国的芸香科花椒属常绿小灌木胡椒木,很适宜在福建生长。2000年以后,福州花卉园艺公司引种的蔷薇科石楠属的红叶石楠也在园林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八)乔木花卉
  1990年以后,绿化树种多以苗木和种子形式引进,多数引自东南亚地区,如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少数种类引自美国、大洋洲等地区。主要种类以棕榈科植物最多,有加拿利海枣、银海枣、台湾海枣,还有布迪椰子、皇后葵、霸王棕、猩红椰子、金蒂葵、红棕榈、澳洲蒲葵、三角椰子、国皇椰子、狐尾椰子等671种,此外还有藤黄科的菲岛福木、马鞭草科的柚木、楝科的麻楝、桃金娘科的柠檬桉、蔷薇科的台东火棘和紫羊蹄甲。20世纪90年代后期,漳州从广东引进酒瓶椰子用于庭院绿化和室内绿化。2003年福建农科院引种了小叶榄仁,生长良好,是优良的园林树种。
  (九)仙人掌与多肉植物
  福建常见的仙人掌、仙人球、绯牡丹、花麒麟、昙花、令箭荷花、长寿花等635种,各县(市)都有栽培。厦门为主产地,635种都有栽培,福州、漳州、泉州等地次之。厦门植物园的品种圃仙人掌品种最为丰富。漳州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在全省乃至全国种植面积最大。金琥、虎尾兰等产品大量销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十)蕨类植物
  福建的蕨类植物有75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鲜切花的发展带动了蕨类的生产,肾蕨、凤尾蕨作为插花的陪衬材料得以专业栽培。
  三、栽培与应用
  (一)热带花卉栽培技术
  1.引种与选育种
  1990年8月漳州农校从龙海九潮花木公司引进一万粒的唐菖蒲种球,对其栽培条件进行研究。引进在国内繁殖的品种有白友谊、种忠诚、青骨红、青古红、夏威夷、平谷和从荷兰进口的有3500粒。1991年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鲜切花基地引进新显、白友谊、白繁荣、马加烈、奥斯卡5个品种,试种后性状表现良好,切花质量较高(除奥斯卡外);1994年又引进亨廷松、欧罗文森、胜利、宝石红、欢呼、夏威夷、苏格兰、杰西卡、普力西拉、金色原野、忠诚等12个品种。省农科院瓜菜花卉室先后从沈阳及荷兰引进10个品种;这些品种在1991年和1992年春季,在福州郊区古岭的高海拔山区留种。1996年,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的庄聪鹏、沈海燕开始从事唐菖蒲和百合切花的批量引种及生产工作,初步摸索这两种切花在栽培及均衡供花方面的技术措施。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荷兰引进6种流行切花品种,其中东方百合3种分别是索邦、西伯利亚、元帅;麝香百合3种分别是雪皇后、素雅、白狐。在省内山区,东方百合商品性状表现最好的在海拔800米左右,而麝香百合在400~800米栽培表现最佳。
  省农科院瓜菜花卉室于1991年引进透百合康皇1号、康皇2号、米兰、完美4个品种,经过试种观察,病虫害少,抗逆性较强,切花产量高,观赏性好,经济效益高。从荷兰引进郁金香10个品种,在福州古岭(海拔600米)进行留种试验,获得成功。这类郁金香耐寒性强,繁殖率高,生育期长(9月至翌年6月),种球质量好,病虫害少,烂球很少。同年从荷兰引进荷兰鸢尾,在福州地区露地栽培,表现出适应性强、抗病虫害、切花质量佳、易留种等优点,在福州地区种植可在无任何保护设施的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种球经多年栽植无明显退化,且种球繁殖率高。
  福州市罗源林业局先后从广东、上海、台湾等地区引进菊花切花新品种48个,在罗源花卉种苗基地进行试验,并利用品种在不同季节对温度、光照、湿度等因子逆差反应和花器细胞培育中能产生变异的机理,采用变温、驯化处理和花器组培
  (利用花朵的花瓣、花蕊、花粉等组织部分进行培育)等手段培育出5个新品种。经过筛选,有夏星、粉姬、希红、小金轮、彗星、红小町、白舟、春香8个品种适宜在罗源种植。其中夏星、红小町、白舟、春香4个品种适宜春季种植,粉姬、希红、小金轮、彗星4个品种适宜秋季种植。
  1997年,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引进香水白鹤芋研究组培技术,以茎尖为外植体,通过4种基本培养基和12种激素浓度组合的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一种基本培养基)+6-BA2.0毫克/升+茶乙酸0.1毫克/升,生根培养基为1/2MS+吲哚丁酸0.5毫克/升+活性炭0.5克/升,移栽基质选择糠灰和椰壳糠(3:1)混合。
  漳州金銮园艺场在1999年4月和2002年4月分别引进姜荷花清迈粉(台湾品种)及荷兰红(荷兰品种)两个品种进行试种,对其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适宜切花的仅为清迈粉,其色偏淡,红色的荷兰红则花梗太短,不宜切花。
  2004年,省农科院花卉研究中心从漳州引进姜荷花种球,经适应性试种,姜荷花具有适应性强、切花质量佳、种球产量高等特点。在福州地区露地栽培,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种球繁殖率高,切花品质较佳,具有发展潜力。不同切花采切方式对姜荷花新种球生产有显著影响。切花采收时花枝带1片叶的,其新种球品质、产量均较佳,带2片叶的次之,整株剪切的最差。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对在校园小蜡绿篱中发现的一个小蜡花叶变异枝进行培育,得到了一个小蜡的花叶栽培变种,定名为“新顺”。新顺叶片由金黄色的表层包被着绿色心层或包围着表层裸露的绿色心层组成,叶片具有花叶性状,因而比小蜡更具观赏性,凡适合小蜡栽培的地方都适合新顺的栽培。园林应用上可以作为模纹花坛、花叶小蜡绿篱或花叶小蜡球、盆栽或制作盆景。
  2.栽培技术
  双色茉莉传统上采用压条和扦插繁殖,但生根率仅8.9%,繁殖系数低且耗费时间长,苗木质量欠佳。20世纪90年代,付凯等人离体培养双色茉莉嫩叶获得成功。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离体培养双色茉莉茎段,对保持优良种苗后代的遗传稳定性以及解决双色茉莉繁殖难等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省农科院花卉研究室以亚洲百合顶芽为外植体,建立快速有效的试管小鳞茎繁殖体系,并利用省内山区自然气候条件,通过试管小鳞茎培育开花球的技术,具有结鳞茎时间短、鳞茎个体大(直径达0.80~0.96厘米)、可直接作为商品球生产的种源等优点,为百合试管结鱗茎提供新的途径。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大规模组培快繁丽格海棠的基础上,于2003年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工厂化育苗体系,利用普通蔗糖代替纯蔗糖、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育苗,降低了生产成本。
  1994一1998年,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连续4年对引种福州的金花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是强阴生植物,福州为金花茶栽培适宜区。金花茶及其自然变种长柱金花茶在福州生长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基本相同,花期为每年的2月中旬至
  3月中旬,果期为11—12月份,抽梢期略有不同。同其他山茶花品种一样,金花茶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和盆栽观赏。
  2000年,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进行君子兰幼苗不同部位作外植体的诱导效应和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试验,认为君子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也可作为分化培养基,在芽分化生长的同时愈伤组织不断扩大,扩大的愈伤组织继续分化出芽,两个步骤可同时进行且芽分化与生长效果,提高组培效率且简化操作程序。同时,以非洲菊嫩叶作外植体,可明显缩短愈伤组织诱导期,且材料来源也较花托广,该方法尤其适合于种子繁殖(盆栽)的品种。
  3.技术培训
  1991—2005年,为加强人才培训,省有关部门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培训班。如1994年10月20日一11月7日,省农业厅经作处等三单位联合举办福建省花卉技艺培训班,并编辑、印发培训教材。
  1996年9月20—29日,由省花卉协会主办、省花卉公司承办福建花省鲜切花与现代植物的技艺培训班。
  2003年3月18—20日,省花卉协会协同连城县林业局举办行业管理与花卉栽培培训班。
  2005年8月3—5日,省林业厅花卉管理办公室与省花卉协会联合举办花卉管理暨调查统计培训班,提高业内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
  (二)应用
  1.环境园林
  城市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园林绿地体系已成为城市综合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设园林化城市是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等主要城市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大街道交叉处都以盆花布置成花坛或花丛、花群、花境等,以增加节日气氛。城镇园林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注重时尚多样性。引进新优观赏苗木有上百品种,不少经试种已投入生产应用,如棕榈植物飓风椰子、富贵椰子、斐济榈,彩叶植物如日本红枫(出猩猩)、“旭鹤”、黄脉刺桐、银叶板根,芳香植物如香冠柏、依兰,观花植物如日本櫻花、鸡冠刺桐,还有伞杨、掌叶苹婆、面包树、腊肠树、铁刀木、美人树、黑板树、红木、台湾栾树,等等。
  2.室内装饰
  福建室内花卉装饰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仅限于几家四星级宾馆的室内花卉装饰。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花卉装饰作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应用与于宾馆、饭店、写字楼,同时进入寻常百姓家。所应用的花卉品种也越来越多,新增许多耐阴的观叶植物,如棕榈科的夏威夷椰子、酒瓶椰子、三角椰子、国王椰子,绿人蕉科的白花鹤望兰,天南星科的绿巨人,凤梨科果子蔓属的一些新品种,等等;还有部分盆景、兰花等植物。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有许多专门从事室内花卉装饰的专业公司,采用花木租赁的方式,为宾馆、饭店、写字楼和居民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室内花卉。
  3.盆景制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微型盆景、挂壁盆景、木玩盆景等也有大量生产。90年代,盆景制作以漳浦、龙海为主产地。漳浦县沙西镇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命名为“中国榕树盆景之乡”。2005年,全省培育榕树盆景的面积28993亩,销售额为42339万元,出口创汇327.8万美元。大量块根榕以“中国根”品牌源源不断销往韩国、东南亚、美国、欧盟等地。
  4.礼仪用花卉
  1990年以后,用于各种庆典仪式、喜庆节日、迎来送往、探亲访友等社交礼仪活动中的鲜切花和盆花需求量越来越大,进一步促进了盆花和鲜切花的生产发展。罗源县的切花菊销往全国各地及中国香港并出口日本。漳平的杜鹃花盆花、厦门的热带切花切叶、清流的鲜切花都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5.工业与食用药用花卉
  福建历来有用茉莉花窨制花茶、提炼茉莉香精传统,茉莉花还是药用和食用植物。此外,乡土花卉玉兰花、玫瑰花、代代花、柚花、珠兰花、桂花等香花都曾经是重要的工业用花。厦门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引种食品工业重要的香料植物香荚兰获得成功。1990年以后,漳州地区引种药用芦荟。食用仙人掌也较为常见。
  四、传统花卉
  (一)中国水仙花
  中国水仙花是福建传统特色产品,已有500多年栽培历史。主要有2个品种,—是金盏,俗称金盏银台;二是百叶,俗称玉玲珑。其主产区在被命名为“中国水仙花之乡”的龙海市九湖镇和南靖、平潭等地。2002年全省种植水仙花面积9720亩,销售3486万粒,销售额7932万元,每亩年均销售额为7735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出口额为65万美元。福建水仙花的上市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始终保持在 90%左右。
  (二)建兰
  福建的兰花花期在7—10月,也有些可从夏天到秋天开花2~3次,故又称四季兰,主产于福建、广东等地,以福建产品种最多、品质最优,因而得名。
  建兰主产地在龙岩,中国兰花协会建兰样品园就建在龙岩的上杭,经全国兰界专家鉴定的建兰标准园艺品种有128个;产地还有漳州的南靖、平和和泉州等地。2002年,全省培育面积约3450亩,年销售840万盆,销售额8400万元左右。常见品种每亩年均销售额约2.4万元,名贵品种高达6万元以上。建兰的出口多为异地外销,最高年份创汇280万美元。
  (三)杜鹃花
  福建杜鹃花类有长在高山上美丽的云锦杜鹃,有花色艳丽偶有微香的弯蒴杜鹃,有枝上带有红白花色的鹿角杜鹃,有仅产于福建的花团锦簇的茶绒杜鹃,以及映山红、羊踯躅、马银花、南平杜鹃、丁香杜鹃等十余种。
  福建省西洋杜鹃的主产地在漳平市永福镇,为全国三大杜鹃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2002年,全省西洋杜鹃培育面积约7500亩,年销售1800万盆,销售额12750万元,每亩年均销售额达1.70万元。在国内年宵花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
  (四)仙人掌与多肉植物
  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的商品生产,在全国,福建种植面积最大,在福建又以漳州为最,九湖镇邹塘村是漳州有名的仙人掌与多肉植物专业村,几乎每家生产户都种植,年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70%左右。福州、厦门等地还有专门从事此类植物产销经营的企业。2002年,全省种植面积约4500亩,年销售2430万粒(株),销售额4617万元,每亩年均销售额为1.03万元,金琥、虎尾兰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五)棕榈科植物
  福建棕榈科植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全省各山脉的低山、高丘地带都有种植,但多为零星分散栽培。20世纪80年代,全省开始大批量引进散尾葵、鱼尾葵、假槟榔、大王椰子等热带棕榈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初,又继续引进耐寒的加拿利海枣、华盛顿粽、国王椰子、布迪椰子、毛冻椰子、霸王棕、斐济榈等等,由于它们适应面更广,需要量日益增大,逐渐成为主流品种。主产地在漳州、厦门和泉州南安一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耐寒棕榈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全省种植棕榈科植物达1.15万亩,年销量287.50万株,销售额达1.5亿元。产品除满足省内需要外,畅销长江以南各省、市、自治区,还远销华北市场。
  (六)苏铁
  福建是苏铁的原产地之一,早在明朝以前就已广泛种植,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甚广,南起诏安、北至福鼎的沿海海拔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以及沙县、南平等地贫瘠多石的山地,都曾有天然的苏铁灌丛。全省苏铁集中产区在连江、福清、沙县、漳浦等县(市),有不少花卉企业经营苏铁苗圃,进行大批量生产。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和厦门植物园等地均建有苏铁品种园,收集、引进、保存国内外几十个苏铁品种。最出名的有福州鼓山涌泉寺内的3株古老苏铁,均有上千年历史。
  (七)山茶花
  福建是山茶花的原产地之一,南宋时期就开始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全国现有山茶花500多个品种中,福建占了1/3。全省栽培山茶花十分普遍,分布甚广,以闽西南为主要产区,尤以德化县和漳平市的永福镇最为著名。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有“十八学士”母树500多株,其中西天寺两株为清乾隆年间所植。永福的山茶花也闻名全国,以“福建芙蓉”(又名“富贵春”)最为珍贵。该镇陈玉舜家的一株“富贵春”,高达10米,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福建省农科院地热所也在所内建成山茶花品种园,收集、保存120多个品种,并培育出3个新品种。
  (八)茉莉花福建栽培的茉莉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的,二是复瓣的。20世纪60年代后单瓣花渐被淘汰。1990年,全省种植茉莉花4.5万亩,产花875000公斤,销售额达7000万元。全省的花卉业曾长期以茉莉花为主体。1993年后,全省花卉业逐渐改变为以观赏花卉为主。2005年,茉莉花种植面积3.57万亩,销售额5000多万元。
  五、热带兰
  (一)新品种引进
  1998年,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开展了“蝴蝶兰品种引进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在蝴蝶兰品种引种筛选、组培快繁、杂交育种、花粉辐射诱变育种及产业化高效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1999年,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台资企业合作创办了热带兰花种源圃,引进保存了一批稀有珍贵兰花如蝴蝶兰、文心兰、大花蕙兰、卡特兰、石斛兰等。2002年,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全国各地引进文心兰切花及盆花品种若干,在文心兰杂交育种、胚胎挽救、多倍体育种等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2004年,漳州森晖兰花产业有限公司开展了“新加坡优良文心兰品种的引进及适应性栽培研究”项目研究,从新加坡公司引进兰花新品种12个,其中5个小型文心兰品种已开花,适宜在漳州地区栽培。同时对收集到的品种,开展增殖培养和生根壮苗培养基配方的优选以及批量工厂化育苗工艺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兰花组培快繁技术,年增殖倍数达1000倍以上、瓶苗生根率100%。
  (二)新品种选育
  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放射性核素60Co的γ射线辐射源对蝴蝶兰花粉进行辐射诱变,辐射的适宜剂量范围为60~80Gy,并选育出1个优良变异株系;漳州镇宇公司为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的重点企业和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型企业,“九五”期间,公司研发了上百个蝴蝶兰新品种,如巨宝、蝴蛛美人、东风红、五彩缤纷等;2001年,福建农林大学开展了“蝴蝶兰生物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研究”项目工作,以蝴蝶兰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技术育种,从引进的蝴蝶兰23个品种中,筛选出7个优良的株系作为亲本,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ACS反义基因导入蝴蝶兰,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以期培育出延长花期的新品种,已获得转基因植株;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应用RAPD技术对5种不同形态的蝴蝶兰辐射诱变苗和对照苗进行分析,结果诱变苗是由基因突变引起,并确定诱变苗与对照的变异程度,以及诱变苗之间的基因差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