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种、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74
颗粒名称: 二、品种、分布
分类号: R28
页数: 3
页码: 170-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关键词: 中药资源 中草药 福建省

内容

全省中药材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发展。70年代、80年代是中药材生产收购工作黄金时期。其间,进行了跨行业的协作攻关,实行科研、生产统一部署安排,先后从外地引种、将野生转成家种养达100多个品种,并获得成功,这些品种除自给有余外,还大量调供省外和支援出口创汇。通过组织协作攻关,先后解决了厚朴种子脱蜡育苗、茯苓菌引代替肉引种茯苓、巴戟天快速人工育苗、线虫病的防治、麦冬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春砂仁品种鉴定及人工授粉、鲍鱼人工育苗、海马人工养殖、西洋参引种栽培,以及南药儿茶、白木香、槟榔、安息香、南玉桂等一大批技术难题,促进了全省中药材生产收购的发展。1990年,产量达万担以上的药材品种有12种,分别是:生地(漳浦)、郁金(同安)、麦冬(仙游、泉州)、山药(建阳、安溪)、厚朴(浦城)、白术(建阳、武夷山)、泽泻(龙海、同安)、茯苓(尤溪)、北沙参(晋江、东山)、一见喜(同安)、川芎(莆田、泉州)、太子参(柘荣、福安)。木本药材种植达万亩的有厚朴(浦城3万亩、沙县1万亩、明溪2万亩)、乌梅(永泰1万亩、上杭2万亩)等。2001年、2002年、200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18.7万亩、20.5万亩、23.7万亩,主要地道中药材种植品种有太子参、建莲子、厚朴、南方红豆杉、薏苡、南玉桂、白术、雷公藤、巴戟天、春砂仁、青黛、旱半夏、建泽泻、山药、玫瑰茄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柘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太子参地方品种资源普查与收集(10个品种),通过1993—1995年种质资源对比与评价,1995年筛选出太子参新品种拓参1号、柘参2号;太子参新品种,通过1995—1997年品种综合评价(抗病性、品质),1998—2001年进行筛选品种的示范与推广,2000—2002年进行了筛选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种参标准制定等工作,柘参1号、柘参2号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认)定委员会的认定,属国内首次中药材新品种的正式认定。
  2003年,泽泻、太子参两种中药材“良好的农业规范”(GAP)化栽培建设得到国家科技部的项目资助,2004年12月和2005年7月泽泻和太子参基地分别通过了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的GAP现场认证,实现了福建省中药材GAP认证的零的突破。
  2000年以后,省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在原有中药材品种种植结构基础上,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药材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建设,加快野生转家种试验、规范化栽培步伐,逐步形成优势区域药材生产和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发展生产、满足供应为目标的基本思路。根据市场需要和地道药材的天然分布,建立“点、片、面”相结合的示范推广模式,形成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示范推广体系,通过建设福建省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示范基地,培育福建省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形成地产特色药材基地和产业集聚,实现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5年省农业厅提出,要突出优势区域品种,鼓励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并做好合理布局。柘荣县以发展太子参、白术、元胡、三尖杉、浙贝为主;福安市以发展太子参、旱半夏、枳壳为主;蕉城区以发展旱半夏、佛手、山药为主;福鼎市以发展黄梔子为主;寿宁县以发展茯苓为主;明溪县以发展南方红豆杉、厚朴、石蒜为主;泰宁县以发展雷公藤、九节茶、厚朴为主;建宁县以发展建莲子为主;大田县以发展葛根、茯苓为主;宁化县以发展葛根等为主;尤溪县以发展茯苓、厚朴为主;建瓯和建阳市以发展泽泻、白术、鱼腥草、瓜蒌为主;浦城县以发展厚朴为主;邵武市和松溪县以发展茯苓为主;长泰县以发展春砂仁、玫瑰茄为主;南靖县以发展巴戟天为主;华安县以发展南玉桂、金线莲为主;漳浦县以发展一见喜、玫瑰茄为主;云霄县以发展山药为主;龙海市以发展泽泻为主;连城县以发展百合为主;武平县以发展射干、凉粉草为主;永定县以发展巴戟天、九节茶为主;福清市以发展川芎、凉粉草、薄荷为主;闽侯县以发展玄参、玉竹为主;莆田产区以发展麦冬、青黛为主;仙游县以发展薏苡、青黛为主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