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苎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68
颗粒名称: 二、苎麻
分类号: S563
页数: 2
页码: 163-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1990年种植面积1.26万亩,1991年以后种植面积降低,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以大田、宁化、长汀、上杭等地面积稍大,闽西北及闽东山区各县仅有农户零星种植。
关键词: 苎麻 麻类作物 福建省

内容

1990年种植面积1.26万亩,1991年以后种植面积降低,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以大田、宁化、长汀、上杭等地面积稍大,闽西北及闽东山区各县仅有农户零星种植。
  (一)品种
  1991年已列入国家苎麻种质资源圃保存和编目的福建地方苎麻种质资源有29份。福安黄苎麻、福安苎麻、大田苎麻,漳州毛红心种、惠安红心麻等,产量和品质均较差,一般每亩产量在66公斤左右,支数在100支左右。全省系统选育的高产品种有福鼎苎麻3号、三明苎麻1号、三明苎麻2号、大田苎麻1号、大田苎麻2号,一般每亩产量在135公斤左右,纤维支数在100~125支。纤维支数在135支的优质品种有惠安红心麻。历年引进和利用外省的地方优良品种有广西的黑皮蔸、湖南的芦竹青、湖南沅江的黄壳早,一般每亩产量在100~133公斤,支数在100~125支。1990年以后,从江西引进的有赣苎1号、2号、3号、4号;从湖南引进的有湘杂苎1号;从湖北引进的有华苎3号、华苎4号等,一般每亩产量在133~145公斤,支数在133~145支之间。
  全省苎麻野生种资源种类十分丰富,闽北、闽东、闽西丘陵、山地、溪谷、道旁有零星分布。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麻类研究所多次派员与福建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分赴南平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明及永安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宁德及福鼎太姥山自然保护区、福州森林公园及鼓山、漳州及南靖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以及闽中等地搜集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并收入国家长沙苎麻种质资源库保存。全省苎麻属有32种,划分为5个大组,其中野生苎麻种类在福建自然分布就占有3个组6个种。第1组是苎麻组种中的苎麻(原变种)B.nirea(L),贴毛苎麻(变种)B.nivenVar.niponiva(Koidz);第2组是序叶苎麻组中的B.clidmioidesVar.diffasa(Wedd);第3组是大叶苎麻组中的海岛苎麻(原变种)B.formosanaHayataW.T.Wang,悬铃叶苎麻B.tricuspis(Hance)Makino,细野麻B.gracilisC.H.Wright等。
  (二)良种繁殖技术
  苎麻良种繁育主要推广江西、湖南、湖北等主产区的繁殖技术成果,苎麻良种繁殖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为传统主导的科学扩繁技术,有性繁殖是在加速发展生产上采取的非主导应急快速繁殖技术。
  1.无性繁殖技术
  分蔸繁殖技术有分蔸繁殖和分株繁殖。分蔸繁殖采用细切种根繁殖比一般分蔸繁殖方法扩繁系数提高5~15倍。分株分植用快刀插入麻茎,切取跑马根上发出来的麻苗连根带土移栽,或是在麻株成熟时,挖取矮麻来移栽。插条繁殖在麻蔸上剪取成熟的麻株切成数段插人新麻田,生根发芽后成为新生植株。
  2.有性良种扩繁技术
  苎麻种子极小,繁殖育苗技术性强,要求土质疏松、肥沃,以沙壤土为宜,苗圃精细整土,每亩播种量50克左右,播种后喷壶洒水,用草木灰或火烧土盖种,用稻草覆盖,保持土湿和湿度。种子出苗后,立即拔草,加强田间水肥管理,进行2~3次间苗,真叶长到10~12片移苗。
  (三)栽培技术
  在闽西北及闽东,麻农一般选择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地建麻园。平原水田则选择排水良好,没有遮阴的地块。麻地要深翻耕,有利根系生长和增强抗旱能力。栽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分蔸繁殖的可在春季2~3月或秋末冬初栽植。苎麻园的栽培密度一般每亩1.5万兜,有效茎达2万株。破杆蓄蔸是新麻栽培的一项技术,当年种植的苎麻,当苗高1.0~1.5米时要适时齐地砍割,可促进地下茎的生长发育,使第二麻群体更整齐强壮,有利提高当年麻和次年麻的产量。当下部叶脱落,头麻黑秆2/3时,梢部手拉不断,即已达工艺成熟期,应及时收获。过迟收获,则腋芽发育为分枝,纤维黏骨,影响产量和品质。人工砍剥便于机械剥皮除壳,提高效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