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麻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麻类
分类号: S563
页数: 8
页码: 157-1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对黄麻、红麻、苎麻进行的研究。包括种植、分布、耕作、繁育等。
关键词: 经济 麻类作物 福建省

内容

一、黄麻与红麻
  (一)品种资源
  1991—1995年,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与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承担国家麻类资源搜集、鉴定与保存利用研究课题,搜集保存国内外黄麻、红麻、苎麻种质资源800多份,涵盖黄麻11个种、红麻13个种,并完成繁种入库(国家中长期基因资源库)工作。对200余份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
  1996年完成100份黄麻种质资源12个产量与品质性
  [=此处为插图(图5-8 黄麻681)=]状的系统鉴定和主成分分析,评价出高产优质品种有粤圆5号、黄麻681、黄麻716、黄麻407、黄麻179、黄麻7110、梅峰2号、梅峰4号等。
  2003年对近百份红麻种质资源进行重要性状的鉴定和主要成分分析,评价出优质高产品种有福红2号、福红3号、福红4号、福红5号、福红6号、福红02-1号、福红02—9号、福红02—11号、福红02—12号(无刺)、福红02—29号、福红02—31号、福红02—51号、福红951号、福红952号、福红991号、福红9913号、闽红964、泰红763、金光无刺、非洲裂叶、Bg52-1、C2032、H316、H318和ZM412等。对红麻种质资源材料的耐旱性鉴定,评价出NA414、GA42、85—244、EV-41、C2032、83引6、金光无刺等强耐旱性品种资源。此外还鉴定出一批红麻种质资源的抗炭疽病、抗根线虫病以及特异优良种质;
  (二)种植与分布
  1.种植
  20世纪90年代,黄麻和红麻种植面积在1.5万~3万亩左右,由于推广新品种,黄麻一般每亩产原麻450公斤左右,种子每亩产量在75公斤;红麻每亩产原麻500公斤,种子每亩产量在100公斤左右,高产繁种每亩达150公斤,年产种子150万~300万公斤,全部调往安徽、河南、湖北等主产麻区种植。
  2.分布
  1991年以后,福建红麻和黄麻栽培以繁种为主,多数以麻农个体户分散种植,育种科研及种子公司的红麻和黄麻良种繁殖基地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浦、龙海、诏安和莆田4县(市),占全省栽培面积的80%左右,其次是芗城、长泰、平和等县(区)。红麻较耐旱,繁种主要是利用山地、旱地、盐碱地种梢;黄麻则需用水稻田繁种,因与粮食争地而慢慢淡出,但仍有部分栽培,并转向以菜用黄麻生产为主。1990年以来,福建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在闽中的莆田和闽南的漳浦、诏安、龙海、长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育成了福红系列和闽红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红麻新品种。黄麻繁种在甫田、诏安两县进行。福建黄红麻良种繁育以质量优、纯度好,受到全国麻区的好评。“十五”期间,红麻繁种供全国推广,涵盖全国的1/3以上栽培面积。由于黄麻纤维可与棉花混纺成服装面料,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集团公司委托福建农林大学在诏安县和莆田市建立了黄麻179、梅峰4号、中黄麻1号等黄麻良种繁育基地,供江苏紫荆花纺织集团公司在全国建立万亩黄麻原料基地推广种植。
  (三)品种推广
  1991年以后,福建省农科院先后育成了福红系列和闽红系列红麻新品种,系列品种育种成果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全国主要推广品种。主要推广的优良品种有福建农林大学育成的红麻新品种福红1号、福红2号、福红3号、福红951、福红952、福红991和油纤兼用新型品种金光1号等,以及省农科院育成的红麻新品种闽红31、闽红298、闽红369等。其中福红2号、福红3号、福红951、福红952,分别于2001—2003年列为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广品种。
  (四)栽培技术
  1.耕作制度
  1990年以后,全省红麻、黄麻以繁种栽培为主,在闽南诏安一般黄麻繁种多以育苗移栽为主,一般在5月播种,待早稻收获后于7月中旬移栽到水稻田,10月底到11月初种子收获后还可种植一季蔬菜。在闽中甫田则多于5月直播栽培,11月中旬收获种子,再种其他冬种作物或蔬菜。红麻在闽南地区则多在7月中旬利用山地、旱地或早稻收获后夏播繁种,于当年11月底收获。漳浦、龙海等地还有与春收作物花生、甘薯、春大豆等间套种繁种,达到麻皮和繁种兼收目的。在莆田、福州地区则多以5月直播繁种,当年12月初收获种子。
  2.栽培技术
  福建春季雨水多,麻田整地要深沟高畦有利排水保苗。选用的高产优质品种必须满足135~150天工艺成熟期的要求。在闽中南春播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种,生产上多采用条播,一般播种方式以宽窄行条播为主,即畦宽90~100厘米,每畦挖2条播幅散播,每亩播种量红麻为1.5公斤,黄麻为1公斤,种子播种后要覆盖一层薄土,并适当灌水,以利全苗。
  黄麻、红麻高产栽培施足基肥,重施旺长肥,酌施壮层肥。做到“看天、看地、看麻”,氮、磷、钾合理搭配,科学施肥。春季苗期雨水多,以排渍为主,以保持土壤干湿适度,促进根系发育。旺长期生长量大,应及时灌水,避免旺长期失水凋萎。
  3.轮作与套种
  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黄麻、红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需肥量大,对地力消耗大。连年重茬,会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地力下降和根线虫病严重发生,容易造成减产。实行轮作可起到用地与养地结合,对减轻麻田根结线虫病、炭疽病、立枯病病源也有重要的作用。实行稻麻轮作是一种最好的科学轮作方式。
  黄麻、红麻与其他作物间套种栽培模式,是提高南方复种指数和高效利用光能的一种有效方式。黄麻、红麻与水稻、地瓜、四季豆、花生等间套种,以黄麻、红麻育苗移栽的方法,套种在其他作物中,建立一年三熟或多熟的高产栽培模式。
  4.盐碱地红麻栽培技术
  盐碱地上种植红麻,促苗发育是重要环节。在莆田、漳浦等海滩地围垦区,群众在改造盐碱地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保苗丰收的经验。
  (1)防碱排盐
  新垦盐碱地修台田和建立相应的排水工程是盐碱地排除内涝、防止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措施。台田的做法各地不一。台田宽20~30米,长度150~200米,沟深1.6~2.0米,沟宽4~5米,沟底宽1.5~2.0米,台田沟口与排水沟相接。修筑台田和条田后,采用引水灌溉,灌排配套,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更好。
  (2)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出苗率的有力措施。福建农林大学在甫田秀屿区303等新垦盐碱地利用冬季播种田菁等耐盐绿肥,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第2年繁种红麻成苗率在80%,每亩干皮可达165公斤,种子产量可达60公斤以上。
  (四)繁种技术
  1.黄麻良种繁育
  (1)留种方法与技术
  原株留种福建农林大学坚持采用年年原株留种繁育原种供生产扩繁,这种留种方法优点是在春季播种,使品种的特征、特性能得到充分表现,便于去杂去劣。原株留种要注意去杂、去劣、加强田间管理,以利保持种性,适当增施磷钾肥,也可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
  夏播留种根据黄麻生长发育要求高温、短日的特性,在福建南部每年7月13日以前播种,9月28日前后开花,11月25日左右种子就可成熟。根据甫田和诏安实验,一般每亩种子产量为70公斤左右,麻皮产量在250公斤左右。夏播留种的主要技术是播种要及时。闽南诏安的实验一般在每年7月20日或适当提早播种,然后在早稻收获后,移植到水稻田,可以增加种子和麻皮产量,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一般出苗后15天左右施用),以满足夏播麻出苗后迅速生长的需要。夏播麻生长正值高温干旱季节,容易遭红蜘蛛、叶蝉等危害,要注意及时防治。夏播留种,可多种一季早稻,冬季还可种大麦、蚕豆或蔬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能收获种子,还能收到一定数量的麻皮,增加经济效益,并且能避过台风危害,比插梢留种优越。
  (2)种子收获与储藏
  黄麻种子发育分为乳熟、黄熟、完熟、枯熟四个时期,完熟期为种子采收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蒴果黄色或淡褐色,果皮干皱,种子充实,发芽率高。黄麻为无限花序,蒴果成熟相差有一个月,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当中上部蒴果种子变成棕色(圆果种)或墨绿色(长果种)时收获。黄麻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45~60天,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闽中南麻农在收获黄麻果枝后,后熟.7~14天再脱粒,以提高种子饱满度和发芽率。
  黄麻种子储藏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种子本身的饱满度、含水量及储藏环境的温度、湿度等。一般黄麻种子库存的安全含水量为13%以下,含水量降低到5%以下也不影响种子的生活力。晒干的种子保存采用塑料袋包装储藏25个月发芽率仍保持在86.4%~97.4%,低温冷库保存4年种子发芽率仍可保持80%~90%,而采用干燥器底部储放氯化钙保存原种,种子保存25年后发芽率仍可达70%~80%。
  (3)良种退化防治
  20世纪90年代以后,福建农林大学及省农科院的黄麻红麻育种单位,积极推进种业体系建设,使全省黄红麻育种繁殖逐步规范化。防止良种退化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和完善良繁体系。在经营体制上,原种一般都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育种单位繁育提供,莆田市种子公司和闽南漳浦县种子公司、诏安县种子公司、龙海县种子公司及农业部协作,以良种场或专业户为基础,建立繁种基地,加强技术指导和良种繁育的规范化生产管理。二是建立原种繁殖基地。闽中甫田市种子公司和闽南诏安县良种场都建有黄麻原种生产基地,繁殖优良品种;以特约乡(镇)、村或专业户为基础的种子生产基地,负责生产用种子。三是完善去杂提纯种子生产制度。一般生产用种子可采用片选、去杂等方法,保持种子纯度,保证种子质量。
  2.红麻良种繁育
  (1)三年三圃制原种生产
  第一年选择优良株系,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和整齐度,选留表型整齐一致丰产性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分别脱粒保存;第二年株区圃鉴定,第一年收获的当选株系按株系区播种,进行小区比较,选出表现整齐一致的优良株系混合脱粒,作为原原种;第三年一级原种繁殖,第三年收获的原种,扩大繁殖,收获的种子为一级原种,然后提供给良种繁殖基地县种子站和农业技术部门扩繁为二级原种,供下一年生产上进一步繁殖。
  (2)生产种繁殖
  种子生产体系的建立是2000年在国家科技部和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资助下,由福建农林大学大力推进福红系列新品种红麻良种繁殖,建立育种、繁殖推广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种子生产体系,因地制宜,统一品种布局,逐步实现“一地一种”,不仅有利品种的保纯,而且对北方红麻主产区保证供应。此种繁种主要采取间套种红麻留种。在闽南采用间作套种,不但提高复种指数,而且提高红麻种子产量。福建漳浦、龙海、诏安、莆田等县(市)多利用丘陵山地以红麻与花生、大豆等矮秆作物间套种,由于通风透光及水生态条件好,红麻种子比连片种植增产2~3倍。
  (3)夏播红麻留种
  夏播红麻留种不但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而且可以提高红麻留种质量。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在诏安繁种基地的实验,闽南夏播红麻留种在每年7月中旬播种,种子产量最高可达150公斤。闽中地区在每年6月中旬播种,即在大豆、花生收成后夏播留种。红麻夏播比春播留种种子产量可提高30%左右。夏播红麻留种在营养生长后期(现蕾前)适当增施一次钾肥有利于提高种子产量。
  二、苎麻
  1990年种植面积1.26万亩,1991年以后种植面积降低,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以大田、宁化、长汀、上杭等地面积稍大,闽西北及闽东山区各县仅有农户零星种植。
  (一)品种
  1991年已列入国家苎麻种质资源圃保存和编目的福建地方苎麻种质资源有29份。福安黄苎麻、福安苎麻、大田苎麻,漳州毛红心种、惠安红心麻等,产量和品质均较差,一般每亩产量在66公斤左右,支数在100支左右。全省系统选育的高产品种有福鼎苎麻3号、三明苎麻1号、三明苎麻2号、大田苎麻1号、大田苎麻2号,一般每亩产量在135公斤左右,纤维支数在100~125支。纤维支数在135支的优质品种有惠安红心麻。历年引进和利用外省的地方优良品种有广西的黑皮蔸、湖南的芦竹青、湖南沅江的黄壳早,一般每亩产量在100~133公斤,支数在100~125支。1990年以后,从江西引进的有赣苎1号、2号、3号、4号;从湖南引进的有湘杂苎1号;从湖北引进的有华苎3号、华苎4号等,一般每亩产量在133~145公斤,支数在133~145支之间。
  全省苎麻野生种资源种类十分丰富,闽北、闽东、闽西丘陵、山地、溪谷、道旁有零星分布。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麻类研究所多次派员与福建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分赴南平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明及永安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宁德及福鼎太姥山自然保护区、福州森林公园及鼓山、漳州及南靖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以及闽中等地搜集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并收入国家长沙苎麻种质资源库保存。全省苎麻属有32种,划分为5个大组,其中野生苎麻种类在福建自然分布就占有3个组6个种。第1组是苎麻组种中的苎麻(原变种)B.nirea(L),贴毛苎麻(变种)B.nivenVar.niponiva(Koidz);第2组是序叶苎麻组中的B.clidmioidesVar.diffasa(Wedd);第3组是大叶苎麻组中的海岛苎麻(原变种)B.formosanaHayataW.T.Wang,悬铃叶苎麻B.tricuspis(Hance)Makino,细野麻B.gracilisC.H.Wright等。
  (二)良种繁殖技术
  苎麻良种繁育主要推广江西、湖南、湖北等主产区的繁殖技术成果,苎麻良种繁殖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为传统主导的科学扩繁技术,有性繁殖是在加速发展生产上采取的非主导应急快速繁殖技术。
  1.无性繁殖技术
  分蔸繁殖技术有分蔸繁殖和分株繁殖。分蔸繁殖采用细切种根繁殖比一般分蔸繁殖方法扩繁系数提高5~15倍。分株分植用快刀插入麻茎,切取跑马根上发出来的麻苗连根带土移栽,或是在麻株成熟时,挖取矮麻来移栽。插条繁殖在麻蔸上剪取成熟的麻株切成数段插人新麻田,生根发芽后成为新生植株。
  2.有性良种扩繁技术
  苎麻种子极小,繁殖育苗技术性强,要求土质疏松、肥沃,以沙壤土为宜,苗圃精细整土,每亩播种量50克左右,播种后喷壶洒水,用草木灰或火烧土盖种,用稻草覆盖,保持土湿和湿度。种子出苗后,立即拔草,加强田间水肥管理,进行2~3次间苗,真叶长到10~12片移苗。
  (三)栽培技术
  在闽西北及闽东,麻农一般选择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地建麻园。平原水田则选择排水良好,没有遮阴的地块。麻地要深翻耕,有利根系生长和增强抗旱能力。栽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分蔸繁殖的可在春季2~3月或秋末冬初栽植。苎麻园的栽培密度一般每亩1.5万兜,有效茎达2万株。破杆蓄蔸是新麻栽培的一项技术,当年种植的苎麻,当苗高1.0~1.5米时要适时齐地砍割,可促进地下茎的生长发育,使第二麻群体更整齐强壮,有利提高当年麻和次年麻的产量。当下部叶脱落,头麻黑秆2/3时,梢部手拉不断,即已达工艺成熟期,应及时收获。过迟收获,则腋芽发育为分枝,纤维黏骨,影响产量和品质。人工砍剥便于机械剥皮除壳,提高效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