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采摘与制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57
颗粒名称: 四、采摘与制茶
分类号: TS272.5
页数: 10
页码: 138-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采茶与制茶的方式方法。包括手工采茶、机械采茶、初制加工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发等。
关键词: 茶叶 采茶 福建省

内容

(一)采摘
  1.手工采茶
  2005年全省手工采茶约占80%。手工采摘根据所加工茶类和等级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一般分为常规采摘、小开面采、中开面采、大开面采和采单片。采茶时间,红、绿、白茶上午露水消失后至傍晚均可采摘。乌龙茶下午采青比上午采青好。
  为了培养树冠,手工采摘过程中,在第1次定型修剪前,当新梢长高0.25米左右时,摘去顶芽及嫩梢,以促进主干分枝;当第3次定型修剪后,树冠基本成型,但采摘面尚未达到“壮宽茂密”的程度,为培养理想的采摘面,必须采取“抑强扶弱”的措施,采摘方法掌握采高不采低,采中不采侧,采密不采疏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闽北茶区对幼龄茶园推广“五采五养”的科学采摘法,即采大养小、采高养低、采顶养侧、采密养疏、采面养里,有利于树冠培养,为茶园持续丰产打好基础。安溪县茶区推广“定高平面采摘法”,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培养丰产树冠,对铁观音采摘要求鲜叶比较成熟,待新梢形成驻芽,采摘小开面到中开面的新梢2~4叶,以3叶最好。春茶以中开面采摘;夏、暑、秋茶以小开面采摘。采摘下来的鲜叶,应细心储运,防止机械损伤,堆压闷郁,保持新鲜完整。安溪县虎邱镇萍州大队在采养方法上,实行了“丛面采摘”,该采则采,该留则留,不同类型茶园分别对待。亩产25公斤以下的茶园,封园停采一季;亩产25~50公斤的茶园,“以养为主,以采为辅”;亩产50公斤以上的茶园,“以采为主,以养为辅”。这样做可提高产量10%~20%。
  2.机械采茶
  全省机械采摘(含采茶剪、采茶机两种),约占20%。机械采摘的茶青要进行去杂、分级后加工。茶区农民基本上能按手工采茶在生产上(如培养树冠)、加工上(不同茶类所需鲜叶老嫩程度的不同)的要求合理采摘,并做好采后杀青的去杂、分级、放量处理。
  福建省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6省茶区)机械化采茶协作组,从机械采摘茶园的建立、机械原理与性能、保养与维修、机采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同时进行宣传、培训、推广。1991年全省建立机械采摘示范点25个,1992年示范点达70个,1993年扩大到83个。共推广采茶机490台,机械采摘面积13.85万亩。
  建瓯市于1989年春茶期间,引进购置2台川崎双人采茶机,在东游镇赤山茶场布点机械采摘区试获得成功。通过抓点示范,组织茶农观摩现场演示,机械采摘的效益和技能得到广大茶农普遍接受认同,机械采摘陆续在周边乡镇延伸推广,形成区域规模示范推广态势。截至2005年年末,全市拥有单人、双人采茶机1800余台,机械采摘的示范推广面积和速度走在全省前列。
  建瓯茶区推广应用的采茶机主要有漯河采茶机和川崎采茶机,据水源乡辰山茶场调查,该茶场1年以采制干毛茶100吨计,选用漯河机型仅耗油一项1年就可节约成本增加效益3260元,全市年产干毛茶7500吨,此项1年就能节约成本增加效益45万元。
  平和县1994年,仅有采茶机6台,2002年采茶机数量还不足100台,全县机械采摘面积不足2000亩,2005年达到400多台,机械采摘面积超过2万亩。白芽奇兰茶成年茶园蓬面整齐、芽梢匀整、芽叶较直立、节间长等品种特征非常适合机械采摘;经过机械采摘技术推广,茶农基本掌握了机械采摘技术和机械采摘茶园管理技术,机械采摘茶鲜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初精制加工
  1.初制加工
  (1)绿茶
  绿茶属不发酵茶,它的关键技术是用高温杀死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通常称“杀青”。通过杀青抑制酶促氧化,使茶汤(及茶叶、叶底)保持“绿色”的特点,绿茶加工工序较简单,即鲜叶→杀青→揉捻→烘干。但绿茶品类较多,不同的品类在加工工艺上略有不同。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绿茶初制从杀青→揉捻→干燥的技术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性技术措施。杀青技术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先闷后扬,多扬少闷,扬闷结合;嫩叶老杀,老而不焦,老叶嫩杀,嫩而不生,杀匀杀透”的原则。杀青程度掌握“叶质柔软,梗折不断,手捏成团,松手不散,叶色变深,青气消失,茶香显露”。杀青后叶子的减重率为40%左右。
  采用连续滚筒杀青机作业时要保持炉温稳定,不可忽高忽低。杀青叶在筒内历时2.5~3.5分钟。在杀青过程中随时检查杀青叶质量,增减投叶量来控制杀青程度。间歇式杀青机要掌握“一灶火”的杀青方法,即出叶前投入燃料并停止鼓风;进茶时立即送风升温,保证灶温先高后低。一般杀青历时5~6分钟,110型杀青机投叶量不超过20公斤。
  揉捻技术要求,嫩叶温揉,老叶热揉,装叶适量,加压适宜,分次揉捻,充分解块。各地常用绿茶揉捻机有25型、35型、40型、55型揉茶机。揉捻机加压方式和揉时长短,需依原料老嫩而异。嫩叶应轻压短揉,老叶应重压长揉。揉捻加压原则要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不压。在开始阶段不加压轻揉,使叶子初步卷成条索后方可加压,压力轻重依叶子老嫩而定。1级、2级叶以无压揉捻为主,中间适当加轻压;3级以下要逐步加压呈重压:即开始轻压,中间加压,再加重压,最后松压。以免产生扁条、松条等不合格的揉捻叶。
  烘青绿茶的干燥采用焙笼或烘干机进行。分初烘→摊凉→足火。
  初烘。烘干机风温保持在110℃~130℃,最高不超过140℃;焙笼烘焙时焙顶温度在90℃~1001,摊叶厚度2厘米左右,每5~6分钟翻拌一次。均烘焙至七八成干后下机。
  摊凉。初烘后的茶叶,摊在竹垫上散发水分与热气,促进初烘叶表里水分均匀分布,避免茶条外干内湿。摊凉还有利于条形在足火中进一步紧缩。
  足火。将烘干机风温保持在90℃~110℃,焙笼焙顶温度保持在70℃~80℃,摊叶厚度小于2厘米,焙至足干。
  炒青绿茶干燥一般分为二青、三青和辉锅三道工序。现在炒二青大多数都改为烘二青,以烘代炒,即可提高干燥效率,又容易保证品质。炒二青含水量掌握38%左右。炒二青用锅式炒干机或瓶式炒青机作业,锅温在100℃~110℃,炒至八成干后下机。辉锅用瓶炒机,投叶量要多,滚筒内叶子要装满;温度不能太高,炒至茶呈银灰色时下机。
  (2)红茶
  红茶属全发酵茶,关键是发酵程度要掌握恰到好处。主要工艺程序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
  工夫红茶烘干可用柴片、木炭、电、煤、液化气等作为燃料;而小种红茶烘干只能用松枝,使茶叶带有松香味(似桂圆味)。分级红茶(红碎茶)加工时要有专门的揉切机,边揉边切,最后形成小颗粒状。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福安市国营坦洋茶场共同协作创制“坦洋金针”红茶新产品,参加1991年和1992年两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的产品展销。“坦洋金针”外形紧直纤巧似针,色泽乌润油亮,毫色金黄,香气清鲜高雅,滋味醇厚,汤色红艳明亮。加奶冲饮滋味更加鲜美。该产品鲜叶选用适制“坦洋工夫”红茶品种的一芽一、二叶嫩梢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初烘→精揉→足干→筛分等工艺制作而成。
  (3)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加工工序为鲜叶萎凋→拼筛→烘干。加工中掌握萎凋适度。不炒不揉,轻拿轻放,保持茶条自然形状。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创制的福建雪芽是一种白茶新产品。白雪芽外形介于“白毫银针”和高级“白牡丹”之间,芽多芽壮,白毫密披,色银白带绿,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伸展,新颖美观。香气清高鲜爽,毫香显,滋味鲜醇爽口,汤色淡绿或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明亮。
  (4)乌龙茶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加工技术要求较高,工序较为复杂。其主要程序为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烘干,闽北乌龙、闽南乌龙与台式乌龙在做青、炒青、揉捻环节上做法有所差别。
  闽北乌龙发酵程度一般在30%~35%,做青比较重一些,摇青正常5次左右。炒青(即杀青)后趁热揉捻造型。然后烘干,分初烘和复烘(又称初火和足火)至足干。
  闽南乌龙发酵程度掌握在20%以内。炒青一般在次日中午前后进行,传统做法也是趁热揉捻,易于造型,造型分揉捻和包揉两个阶段进行,烘干方法分初烘、复烘、足干。铁观音的初制,除了必须遵循乌龙茶初制技术的规范和要求外,还必须根据铁观音叶片组织脆韧,叶肉肥厚,不易发酵的种性特点而灵活操作。晒青程度要适度,摇青要重些,时间长些,以促进发酵变化;摇青操作宜轻,避免损伤;必须认真观察叶相变化,及时调整工艺;还必须注意观察香气的变化情况,以馥郁的花香形成作为做青适度标准;烘焙时火候要求偏轻些,以突出其自然品种香型。提高铁观音采制品质,鲜叶是基础,晒青做诱导,做青是关键,炒青定品质,包揉塑外形,烘培发香味。
  台式乌龙茶发酵程度较轻,约8%,加工方法与闽南乌龙茶相同,较闽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在传统的加工方法上有比较大的改进。一是品质上追求轻香、绿水,发酵程度更轻;二是摇青由5次改为3次;三是摊青厚度由3~5厘米,改为薄摊,以叶片互不遮叠为度;四是炒青时间由正常的次日中午前下锅改为次日中午、下午、傍晚,乃至第三天上午;五是传统工艺趁热揉捻,改为杀青叶冷却后再揉;六是由先揉捻,后包揉改为直接包揉。有些厂家还采用杀青叶“闷包甩红边”的办法去除发酵产生的红边。以上做法俗称“轻做青、薄摊凉”,所做的毛茶经手工拣制,直接上市,省去了精制的过程。这种面市的茶叶称“毛净”,其含水率较高,可达9%左右,所以不耐贮藏,为了保持品质,常用冰箱冷藏。
  2.精制加工
  把毛茶通过拣剔、去杂、拼配、分级、烘焙、包装等工序制成商品茶。
  福建毛茶的品质因产地、山头、土壤、品种、季节、春别和初制技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经过精制,分别形状、大小、长短、轻重、粗细、拣除梗、朴、黄片及杂物。把品质不同的各筛号茶进行拼配调和,取长补短,加工精制成各等级规格的茶,适合市场和消费者要求。精制过程包括复火、筛分、风选、拣剔、勻堆、装箱等工序。过去多是用手工操作,简单机具。现在多实行机械化作业,能生产各种茶类。从机械化走向自动化、电气化、流水线作业。匀堆、装箱是把各种半制成品按一定比例拼和后装箱。
  精制对水分、灰分、粉末等含量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大品质方面,除外形须符合精茶标准样(成交样或加工样)外,内质也不能有烟、焦、酸、馊、霉烂等现象。
  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初制比工夫红茶复杂,而精制却简单,有的初制时就达到成品茶要求。武夷岩茶也比闽北乌龙茶初制精细,在经过簸拣(毛拣)和炖火时,就具备了成品茶的要求,所以精制简单得多;绿茶作为窨制花茶的素珏,加工精制要求严格,工艺复杂,等级亦多,精制前先审评各批各号毛茶,进行归堆,劣变茶另堆,然后将外形内质相同的拼和,便于投料精制技术的掌握,如含水量过多,则须进行复火,然后用滚筒园筛机初步分开大小;再用抖筛机分粗细;平面园筛机分长短,按筛孔号码大小叫做筛号茶,如通过6号筛的就叫6号茶,其余类推。粗大的筛面茶叫“头子”,须用切茶机切碎,并用风选机分开轻重,拣梗机拣去梗子,拣不尽的用人工辅助。反复进行,直到长短分清,粗细区别,轻片、梗子、未和杂质除尽。再把不同长短粗细的筛号茶分别补火,减少水分,提高香气。最后根椐各种筛号茶的品质,对照加工标准样进行合理拼配,便成为各种花色各个等级精茶。一般烘青茶胚适宜窨制花香,总之,除武夷岩茶和大部分乌龙茶采用单级付制、单级回收外,其他茶类则采用单级付制,多级回收,或拼和付制多级回收的精制方法。
  再加工的茉莉花茶窨制,一般按所用香花的种类,用茉莉花香的叫茉莉花茶,用玉兰花窨制的叫玉兰花茶等。玉兰花现多用于中级茉莉花荼的“打底”,使香更浓郁,还用作为低档茶和“三角片”窨制的香花原料。
  午后采摘的茉莉鲜花窨制花茶最好,要含苞待放,以筛拣、摊凉,“养花”处理,开放率、开放度达90%时,一层花、一层茶作园堆放(块窨),或作长条堆(条窨),也有用茶箱窨高级花茶。高度不超过0.50米为宜,鲜花中的香气随水分蒸发。被茶胚所吸收。经历几个小时温度升高,由于鲜花呼吸作用放热所致,须进行“通花”散热,然后再窨,至花香迨尽为止。进行“起花”,摊凉后行复火,焙去过多水分,完成一窨。一般高级茶要窨2~3次,低级荼窨一次,最后一次用少量质量好鲜花窨,叫“提花”,以提高花茶香气的鲜灵度。1990年,闽北地区有国营茶厂16所,农垦系统精制茶厂12所,国营农(茶)场24个。茶厂有乡镇集体制茶厂77所,村办及个体茶厂9994所,农家副业制茶作坊500多家。
  闽东茶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机械性能的改进和技术改造,机械性能不断提高,改变“老虎灶一柴片一木炭”一统天下的局面,取而代之以煤炭、水电、液化气、柴油等节能、卫生的燃料。远红外烘干机、恒温恒湿连续加工等高科技在茶叶加工中得到不断应用。全区有加工机械1000多台套,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入90年代,名优茶生产发展很快,全区7家国营精制厂开发的名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5—2005年间,共获省、部优产品200多个,其中国优产品1个。涌现出福鼎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福鼎天湖茶叶有限公司、寿宁武曲茶厂等省级地方龙头企业和绿雪芽、品品香及“鞠岭”牌茶叶知名商标。
  3.新产品开发
  1991—2005年,共研发出茶叶新产品40多个,分别获得国际名茶金奖、银奖、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国家发明专利、中华名茶奖、优质茶奖、中茶杯名优茶特等、一等奖以及省、地、市级名、优茶奖。
  [=此处为表格(表5—2 1991—2005年福建省名优新产品表)=][=此处为表格页(续表 5—2)=][=此处为表格(续表 5—2)=]
  自“九五”时期开始,安溪县在茶叶深度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等方面先后开发生产出速溶茶、铁观音易拉罐茶水、观音健胃茶、乌龙强力减肥茶等,加速茶叶深度加工、系列开发的步伐。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漳浦农业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漳浦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出绿茶牛轧、绿茶茶果冻、乌龙茶果冻、茶香梅、茶香橄榄、茶香姜、茶金橘、茶青豆、玫瑰茶杏仁、绿茶瓜子、绿茶蜜酥、八宝菊花茶、绿茶奶茶等13种系列茶叶食品,并确定了较为成熟的加工工艺。20世纪90年代,闽东茶区先后引进一批茶饮料、茶叶保健茶和茶叶有机物的提取生产线,开发出茶饮品、保健茶产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