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栽培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56
颗粒名称:
三、栽培与管理
分类号:
TS272.5
页数:
5
页码:
134-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茶园的管理包括新植茶园、生产茶园和树冠管理3个部分。
关键词:
茶叶
管理
培育
福建省
内容
(一)茶园管理
茶园管理包括新植茶园、生产茶园和树冠管理3个部分。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各茶区加强茶园管理和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年实施“福建省72万亩茶园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与推广”丰收计划,1990—1992年,平和县茶叶站抓12个丰产片和10个低改点,带动全县1.1万亩茶园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和低产园地改造,总产增77.75吨。
1.茶园建立
1991—2005年,全省新增茶园面积53.7万亩,平均每年新建茶园3.58万亩。在这期间,对新开发茶园实行高标准建园,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的综合治理。采用近山缓坡,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普垦、表土回沟、施足基肥、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快速建园、高产稳产等科学建园措施,防止水土冲刷,达到创建高产园打下基础。
福建茶园建设大部分以梯层、顺坡和平地种植为主,茶园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种。
(1)等高梯层茶园。此类茶园面积较大,大部分属缓斜山坡,或谷中底层缓冲地,分切或大或小3个阶段,按等高沿边砌筑石岸或土梯埂。据2002年调查,全省有1/6茶园约38万亩建在坡度超过25°的山地上;以地区划分,宁德面积最大,泉州次之。安溪县60%以上的茶园坡地超过25°,建园标准较高,采取等高梯层建造,有前埂后沟,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闽东茶区许多地方采取密植免耕方法,避免茶园地表裸露,降低水土流失机会。
(2)顺坡茶园。此类茶园利用土层稍深、斜度较小的山坡地垦辟出等高式茶园。
(3)平地洲茶园。沿溪边平地、沙洲地种植茶;或利用山头平坡地,或山谷中的盆地,开辟洲茶园。
(4)石座式茶园。此类茶园以武夷山风景区境内为多,系茶树盆栽式,通常利
[=此处为插图(图5-2 武夷山平地洲茶园)=]用岩凹或石隙处,依地势砌岩座,培土种植茶,在武夷山随处可见,植株多是名丛。此种栽培方式工程浩大,所费甚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再推广。
2.田间管理
闽东茶区在栽培管理上,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彻底淘汰了历史遗留的“篱笆茶”;改变新茶园用茶籽和实生苗种植方法,推广无性系插播育苗技术,推广无性良种;适度密植,合理修剪,适时采摘,园间覆盖,深翻改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福安作为省名优茶丰产栽培技术与推广项H的协作区,1992年和
1995年分别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三等奖。茶叶平均单产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闽北武夷茶区的耕作法,除单株选种、半垦法、深栽法之外,在管理上较突出的是“深耕吊土法”结合“客土法”,每年8—9月挖山深翻时,将近根部有效养分吸收将尽的土壤调向行中,将根部日光曝晒,起到除灭病虫和土壤熟化作用,将园外新土填入斜沟中,然后进行“平山”。成年茶的管理则侧重于稳产、高产、优质为目的,有耕锄、施肥、间作、灌溉和锄草,另有间苗、补株、修剪、打顶以及病虫等自然灾害的防治。
3.间作套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安溪茶区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茶园中,合理地进行间作遮阴果树,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茶园中遮阴树的种植在靠梯田最外一行的茶行中,株距8~9米,每亩间作8~10株柿树或砂梨;平坡茶园每亩间作8~10株。由于柿树、砂梨地上部分树干挺直高大,树冠披张,叶层薄,地下部根系分布深,并且与茶树之间能相互创造有利生态条件,这种树作为茶园的遮阴树最为适宜。通常5~6年生的柿树、砂梨就有经济收益,而7~8年生的柿树单株产量高的可达100多公斤,每亩间作8~10株柿树,平均亩产也有
300公斤左右,而7~8年生的砂梨,单株产量高的可达150多公斤,每亩间作8~10株砂梨树,平均亩产有500公斤左右。
4.低产茶园改造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安溪县茶叶科技人员率先在大坪乡萍州村开展了以改造树冠、平面采摘为主要内容的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技术的试验,取得经验后通过技术培训、现场参观学习等形式迅速地向全县其他产茶乡镇辐射。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单产迅速提高。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86280亩,茶叶总产1697吨,平均单产19.7公斤/亩;1988年茶园面积136012亩,茶叶总产59150吨,平均单产43.5公斤/亩;1998年,茶园面积225094亩,茶叶总产130291吨,平均单产57.9公斤/亩。
2003—2004年,连续2年在安溪、华安、福安、周宁、邵武、武夷山、大田、松溪等县(市)开展高标准茶园建设示范。8个示范县(市),建设高标准化茶园7760亩,投入资金714万元,新修整理茶园道路4.10万米,新建蓄水池163个、蓄水4086立方米,新增喷灌及滴灌设备管道2.86万米,种植绿化树及防护林2.71万株,推广茶园套种绿肥2450亩,施用有机肥6500吨,茶园产量平均提高18.5%,辐射带动全省茶区高标准建设茶园80万亩。
(二)栽培技术
1.明前茶生产技术
福建茶区新开发生产的明前茶可归为三类:一是发掘历史名茶,如大田县的大仙峰毫茶,罗源县的七境堂绿茶,浦城县的马迹茶等;二是研制创新,如省茶科所生产的福建雪芽、白兰春、坦洋金针,福州田档茶场的雪峰第一春,霞浦县的元宵绿、日海毛尖,清流新垦农场的莲花银丝等;三是仿制省内外名茶,主要仿制龙井、碧螺春、雨花茶。1992年全省明前茶产量3529吨,产值1.20亿元。1993年明前茶产量3635吨,产值1.24亿元。
福建省适制明前茶的主要品种有福云6号、早逢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福云7号、黄金桂、黄观音、金观音、元宵绿、春波绿、福云595、迎春、福云10号。此外,有发展前途的品种材料有九龙大白茶、春分茶、歌乐茶等。
成龄茶园管理重点抓好中耕除草、合理施肥、铺草灌溉、树冠修剪和病虫害防治,达到延长茶树的旺盛生长阶段,保证茶树具有一定的高产、稳产年限。
“毛峰”高档烤青绿茶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用食指和拇指尖将嫩叶轻轻摘下,每隔2~3天复采1次。嫩茶树生长旺盛的,留实叶全采,做到采高留低,茶叶留侧、茶面留里。
明前茶叶加工形式多样,产品风格多姿多彩,以绿茶为重点,还开发有白茶等特种茶。明前茶在品质上具有白毫显露、嫩香突出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市场上畅销的品种为条形、针形、扁形、圆珠形、卷曲形、弯曲形和自然形等外形各异烘青或半烘炒产品。
2.无公害栽培
1997年5月省农业厅出台了“福建省无公害茶园建设项目试验示范方案”,在6个地(市)建立10个点,实施面积5050亩,方案内容包括茶园环境,空气、土壤、水质、施肥、用药、病虫测报预报、防治原则和方法,以及茶园保护体系等严格的具体要求。1997—2005年,每年都举办1~2次全省性的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班,各市、县及主产区的乡镇也都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从2005年开始,全省茶叶生产县(市)分期分批轮流培训。2005年完成对武夷山、安溪、福鼎3个县(市)所有乡镇骨干茶农的培训工作,受训人数6000多人次。
福建农林大学开展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在对茶园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天敌在常规茶园和无农药茶园的发生规律,应用生态调控原理,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来控制病虫害发生;在病虫害暴发时,应用生物农药或科学合理地使用低残留、低毒、高效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从而使茶叶中没有农药残留(有机茶或AA级绿色食品茶)或基本没有农药残留(低于MRL标准);在施肥方面,充分利用茶园自身物质的循环和施用有机肥(有机茶)或配施部分化肥(低残留茶及A级绿色食品茶);在加工包装和贮运方面,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防止茶叶的2次污染,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应用该成果技术,可以生产符合出口标准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1998—2000年,该成果在闽东、闽北、闽南等主要茶区几十个茶场(厂)基地推广实施,推广面积达3000亩,每年生产无公害茶叶300吨,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
3.有机茶示范
2002年7月25日起,农业部发布的有机茶的行业标准,要求有机茶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按照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加工符合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产品达到NY/T5196—2002《有机茶》的要求。2005年执行GB/Tl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
省农业厅、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茶区全面开展茶叶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从2002年开始,先后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发放各类书籍1万多册,指导40多家茶叶企业获得有机茶认证,面积1.95万亩,产量约2000吨。
2005年全省有20余个品牌近7000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闽东茶区汇集丰富的种质资源,探索高优茶树栽培和名优茶开发。全区建立无公害水平的茶园30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2万亩,通过有机认证的有机茶基地达3286多亩,有8个产品获得有机茶认证,是福建省最早实现有机茶生产的地区。
4.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1996年省政府在宁德市召开省茶叶农残整治会议之后,各涉茶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问题。
1998年福建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曝光。1999年福建加大治理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一个“齐抓共管降农残”的局面。2002年省政府又将治理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列入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五年计划。农业部规定禁止在茶树上使用三氯杀螨醇(中国三氯杀螨醇产品中含有3%~10%的滴滴涕)、氰茂菊酯、甲胺磷等农药,2000年对福建茶叶进行的质量安全卫生跟踪调查,检测的农药种类有六六六、滴滴涕、三氯杀蛾醇、氰戍菊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醋,检测结果只对六六六和滴滴涕判定合格率为98%,若按欧盟标准综合判定上述7种农药,合格率仅61.2%。
1993—1996年,福建农林大学、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展的茶叶农药残留量降解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针对茶区害虫发生规律,提出害虫天敌保护和科学防治害虫技术体系,对杜绝有机氯农药造成茶叶的新污染有明显的效果。通过这一防治体系的应用,从茶园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来的F66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的降解具有效果和后效。茶树栽培管理中,以茶树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载体,配合一定比例的催化剂配制的TJ1和TJ2降解剂,有降解茶叶农药残留量和促进茶叶增产的双重作用。用泥炭土与碳酸氢铵混合沤制肥,按茶树不同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对降低鲜叶中的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